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间的更多交往,才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
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发展之路,是进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自豪和光荣;但30年乃至更长时间探索的艰辛,也同样使我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记。
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呢?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背景四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与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合作社化、大炼钢铁运动等。
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开始意识到需要改革经济体制,引进市场机制,激发经济活力。
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的自下而上的农村经济改革实验,如万阳模式和大寨模式,这为全面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其次,政治背景也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政治、社会的混乱,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
1978年,邓小平上台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理念和政策,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他还强调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这一观念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此外,社会背景也对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普遍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等手段,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状况改善了,社会稳定和谐。
这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支持,成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最后,国际背景也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同时,中国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在改善,中美两国缔结了《上海公报》和《联合公报》,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支持。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国越来越需要实行改革开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倡导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模式,逐步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使中国得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放了中国市场,引进了外资,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这一经历也标志着中国走出了计划经济的轨道,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
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势,为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提供了合适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持。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从高粱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通过引进外资、利用两岸三地和对外港口和广州、深圳等区域的优势,中国推动了“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2.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推动。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国内外形成了民主化的思潮,促进了全球的人权发展。
通过团结和合作等途径,中国实现了社会和谐,推动了文化融合,促进了人民的生存福利。
3.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国际界的合作交流,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持。
借助双边、多边、区域性的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以及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同时,中国相应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三、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1. 加速了直实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直接实物经济上的发展,并推行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政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历史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是综合主客观条件下探讨得来的。
具体来说,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目的、性质三个方面去寻求原因。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因为当时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
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吧!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1949年建国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评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应当以一些国际上已经研究成熟,并且为统计和经济学界通用的一系列指标,综合地进行衡量。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
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
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 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回首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决策之一。
它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呢?首先,改革开放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70 年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而当时的中国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缓慢,技术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若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就必须打破封闭,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大门,使我们能够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再者,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一,历史的选择,必由之路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其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30年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此,坚持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第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汲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出“左”的误区,排除“自由化”的干扰,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这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果没有中国1987年后的改革开放。
但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进步方向的主要障碍。
因此,清除这一障碍就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代之以完全新型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民主政治制度。
2.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得中国多次丧失掉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由此也就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选择。
3.从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适合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中国为何选择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时间不确定。
然而,许多人仍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究竟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本文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原因基于以下三点:一、对外开放交流是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保持进步,就必须开放。
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和内外经济文化的对流。
一个封闭的国家、地区,早晚都会被外力打开。
因此,开放是历史大势所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并非不想开放,而是先被西方经济封锁,后来又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被前苏联封锁。
即便如此,中国和诸如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还是非常频繁。
二、内部发展遇到了瓶颈。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遭遇自身发展的危机。
中国人口增长到近10亿,劳动生产能力极其巨大、且人口仍处在爆发性增加过程中。
与此同时,并没有足够大的工业市场来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整个国家的财富更没有能力让中国继续维持更快速的工业发展速度和消费这些生产力。
___在完成中国的初级工业化后,再无能力支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成为摆脱自身发展危机的唯一途径。
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继续将工业化升级并继续追加投资,将富余劳动力转化成财富,成为非常必要的历史性选择。
三、当时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中国提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___合法代表,中美关系在1972年彻底解冻。
这一历史条件成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契机。
总之,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内部发展的瓶颈和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国家经济和资源承受能力的极限,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实行“全面二孩”政策,鼓励生育,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改革开放

1.中国为什么要实施改革开放?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历史上书写的最为辉煌伟大的一页篇章。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丶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二战胜利国。
但由于政治上的盲目崇拜使得苏联失去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支持。
经济上的发展不平衡,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了农业的比列失调。
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苏联对社会主义制度逐渐产生的怀疑苏联盲目的走资本主义道路造成了苏联最后的解体。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也面临过西方的误导和动摇,但是邓小平的一代优秀政治家有着自己的思想和透彻的分析,不僵化的固守传统的社会主义教条,也没有全盘的走向西化的道路,而是根据中国当下的时代特点走了一条可控制的,有秩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和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可将其分解为两部分,改革和开放,我们一般说是对内叫改革,对外叫开放,改革就是改旧革弊,调整人民内部的矛盾,改革是一种为了找出更好的适合生产关系的方法。
开放是对外而言的,社会主义有不足,资本主义也有它不好的地方,我们对外开放是为了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可取之处,吸引他们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加快本国经济实力的发展。
所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按照长远的发展眼光,不僵化不受旧,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调整内部矛盾,吸取外来经验等,加快经济实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进一步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发展作为永恒的话题。
灵活变通是求发展途中不可少的。
事实求是,不顽固守旧,在世界潮流中认清自己的方向才能完成中华的伟大复兴。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
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
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
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
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
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
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
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
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精品PPT课件

7
改革开放前
8
改革开放后
9
我的家乡陈璐娜
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古称“潭州”,是 著名的楚汉名城、山水洲城和快乐之都。 长沙具有三千年灿烂的古城文明史,是楚 汉文明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是湖南省的 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亦 是环长株潭城市群龙头城市。长沙是我国 南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 全国前列。同时,长沙致力于打造中部开 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世
小组分工 资料收集:潘柱 谢加鹏 李芮 陈璐娜 图片收集:王彩云 杨凯 李芮 陈璐娜
ppt制作:李若澜
2016
1
CONTENTS
一、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为我们家乡带来的变化 三、改革开放对我们思想的影响 四、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 五、改革开放的意义
2
1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3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18
3、由过去的依赖呈现为现在的独立自主。
过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充满对单位的依赖、对户籍的依赖、对领导人的依赖、对家庭等社会关系的依赖, 基本上维持一种依附型的人格状态。现在,言论自由使人们可以公开地、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化多 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市场主体的细化为个体从社会关系中独立出来奠定了基 础;再有民主政治确保人们人格上的独立和平等;社会保障为人们解除作为社会人的后顾之忧。这些改革 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帮助人们得以摆脱对家庭、单位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公 民个体。
4、由过去的散漫低效呈现为现在的紧张高效。
过去,由于人们工作流动非常少,只要在一个单位安分守己一般都能呆到退休,基本上没有所谓的下岗 失业问题。正所谓“大锅饭吃着,小日子过着”。而且职务晋升主要靠论资排辈,所以年轻人觉得没什 么奔头,往往工作态度散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 就是生命”已经成为一句平常的口号,速度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各种场合、各个时段都被 忙碌的人们有效地利用起来,转变为财富创造资源,生命享受资源。不仅如此,作为执行力的现实表现, 效率还成为评工作能力,升职加薪的重要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缘起

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缘起2012-08-13 文章来源:池林刚关于改革开放的背景,胡锦涛同志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章,他在文章中讲到“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从我国的自身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另一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把这两个方面的背景结合起来,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叫双重逼迫,使得中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而且有了这样的契机,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个双重逼迫的产物,我们先看第一个背景,国内形势的逼迫。
一、国内背景:20年“左”的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个意思是从胡锦涛同志《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章中而来的。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
到1976年后,我们来看一下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图景。
(一)“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图景“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
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
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
为什么中国选择改革开放

为什么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为什么中国会选择改革开放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原因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的过程创办经济特区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沿海城市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的原因、性质及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的原因、性质及主要成就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得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谈到改革开放,我们应从原因、性质及成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原因之一:尽快摆脱我国当时的贫困落后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原因之二:面对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原因之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与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
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所以社会主义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改革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原因之四: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原因之五: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因为改革“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而必然引起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这场革命的实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4、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错误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 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摧残,特别是很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去 往海外。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9到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
大跃进时期大陆特别是农村地区推行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灾难性的全国大 饥荒,无数人因为缺乏食物而死去。但因此死亡的人数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争议 的范围从3000万至8000万不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浩劫的死亡人数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其中,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曾经表示,大饥荒四川“死了1000万人” , 这个数字与载《中国人口科学》上海交大曹树基教授的研究结论940万相吻合。 根据《张恺帆回忆录》,安徽全省1959年至1961年实际死亡人数是548万,除 去正常死亡数、逃亡及失踪数等,安徽饿死约500万人。浙江的非正常死亡14.1万 人。 根据丁人卜的《难忘的岁月——安徽省无为县共产风史录》,无为县1958年 到1960年三年,全县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了320422人,百分比为 30.6。 根据张广友《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援引山东省一位领 导1960年的大会讲话内容“山东省过去(1957年)人口为5500万,不到3年的时 间,现在(1960年冬天)还有5000万,减少了500万。”甘肃定西地区的通渭、会 宁、定西等县,以及平凉地区的静宁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三年困难时期,这一 带县县发生过饿死人的现象。据当地了解情况的人估计,因为缺粮断粮饿死和浮肿 无救而丧命的,最少已接近百万。其中通渭县,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多,全县人口总 数到1980年还没有恢复到五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已经超过了42年的灾害,人吃人的现象都存在,更别说老鼠什么的了。
一、国内环境
1、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建国以来,经过土改和对农业、 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 度,53年到57年的第一个5年计划取得巨大成果,工业化程度进 一步加强。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 矛盾,并提出了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全国人民集中发展社会生产 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求。这次会议的召 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之后却没能实行下去,出现了很多问 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破 坏了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国民经济个部门之间、积 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3、“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严重挫折和损失。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从国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力。
2.改革开放的任务: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的目的: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4.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如何对待改革开放?(态度):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6.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9.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10.“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是目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以下就是学习啦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1949年建国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评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应当以一些国际上已经研究成熟,并且为统计和经济学界通用的一系列指标,综合地进行衡量。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 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
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
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
浅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动因

浅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动因摘要:一九七八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改革开放的动因主要有:对当时我国恶劣经济状况反思,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对比,一九七八年的出国考察潮,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深刻认识,等等。
关键词:改革;开放;动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实行了改革开放。
今天,认真探讨改革开放的动因,对进一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当时我国经济状恶劣况反思的结果一九五七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这些“左”的错误实践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加上自然灾害,全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一九六二年以后,虽然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国家经济状况有所恢复,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又给我国带来新的巨大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更加恶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同志认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恶劣的经济状况。
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动因时,邓小平同志曾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
”造成的结果是“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他还举例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不能确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但很多人仍然对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究竟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而迷惑不解。
笔者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原因基于如下三点:
一、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对外开放交流是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类历史,就是从一个个小部落不断互相交流同化的过程。
如今,世界同化的规模已经升级到“全球化”,地球已变成“地球村”,互相交流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
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保持进步,就必须开放。
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和内外经济文化的对流。
一个封闭的国家、地区,早晚都会被外力打开。
这一点,无论是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还是闭关锁国的日本德川幕府,最终都被西方炮舰轰开,就已经说明问题。
所以我们说,开放是历史大势所趋。
就解放战争后的新中国来说,并非中国不想开放,而是先被西方经济封锁,后来又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被前苏联封锁。
当时的中国,属于被封锁下的不得已。
即便如此,中国和诸如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还是非常频繁。
二、基于内部发展的瓶颈。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遭遇自身发展的危机。
工业化社会发展模式下,整个国家必须充分挖掘生产力和寻找更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作为工业流动血液和营养。
在经过新中国近3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人口增长到近10亿,劳动生产能力极其巨大、且人口仍处在爆发性增加过程中。
与此同时,并没有足够大的工业市场来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整个国家的财富更没有能力让中国继续维持更快速的工业发展速度和消费这些生产力。
中国农业在完成中国的初级工业化后,再无能力支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继续将工业化升级并继续追加投资、将富余劳动力转化成财富,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历史性选择。
就当时来说,这是中国摆脱自身发展危机的唯一途径。
三、基于当时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已具备改革开放的
历史契机。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章节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是文革后期国内的乱局,中国的改革开放应会发生得更早。
就当时的世界局势来说,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合法代表、中美关系在1972年彻底解冻后,这一历史条件就已经成熟。
中国经济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打下国防、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面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改革开放后各项政策有利于经济高速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三十年间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亿增长到10亿。
改革开放最初的一二十年,主流学术认为,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是中国的负担,致使人均财富极低。
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要靠人来实现的。
没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规模,就不可能实现更大的跨越。
纵观人类历史,若非在人类科学革命上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就必须依靠足够大的人口基数实现更强大的生产力超越,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更是如此。
虽说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不一定强大,但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人口基数不够,实现超越就很困难。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这都是拜巨大的人口规模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所赐。
而对未来的中国来说,由于中国消费化仍然很低,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区域、结构的巨大不平衡,这使得中国在未来三十年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这一切,也是拜巨大的人口基数所赐。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仍然吃着巨大的人口红利,相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这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总体都要更长。
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对中国发展空间预测错误,包括我们自己都拿不准到底有多大潜力,这是因为,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超过十亿人口规模的国家进行过工业化、城市化。
基于上述,在笔者看来,如果中国经济不被特殊事件打断,未来仍然能够高速发展20年到30年。
到2035年至2040年左右,中国将遇到如欧美国家那样极难突破的历史发展瓶颈。
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持续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口基数使得中国这个巨大工业化机器能够保持90年的高速发展,这也是笔者将新中国的发展分为3个30年的依据之一。
经过如此高速发展的90年后,未来,中美经济规模之比较将犹如现今美、英经济规模之比较。
看到上述关于人口的内容之后,读者接着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国策。
原因有二:
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生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量人
口,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婚育年龄,若继续按这样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口数量呈快速爆炸式增加,这无疑会加大整个国家在转型中
的成本。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将进入到一个高速工业化发展时期,在这种情
况下,劳动力应该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孩子多了,当然会影响整
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计划生育,有利于调整这一未来的趋势。
这两大原因,促使中央当局下决心计划生育30年不动摇。
从1980年开始,这一30年时间的决策应在2010年左右结束。
如今,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讨论越来越多,主要在于,如果中国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可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
其实,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发生经济衰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生产和消费能力下降,造成经济持续低迷、衰退。
在工业化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生育率必然下降。
个人建议,国家应调整计划生育的国策,将计划生育改为国家人口发展结构战略管理,尽量通过调整政策,熨平人口增长的大起大落,从而尽量减轻人口年龄结构给经济带来的波动压力。
如今,从政策层面看,人口年龄结构预先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