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编导构思分析

将《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放在一起观摩,感觉十分有意思。其实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当接近,首先形式上都是一对一的访谈类栏目,主持人一个是朱军一个是陈鲁豫,两人都是访谈类节目的高手;在内容上对嘉宾的采访都是围绕对方的家庭与事业以及个人感受为主。但是这两档节目让观者感觉差异明显,当然这与主持人的风格气质有关,不过最重要的是编导的构思不同。首先,一个节目最初的策划一定是从宏观的、全局的、战略性的方向来思考和定位的。

《艺》以央视为播放平台,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条件,所以节目既要做到“正”也要讲求“精”。《艺》的节目理念就是“以…正直品质、极端制作‟作为核心理念,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强大的制作班底制作完美节目。”

《鲁》则不同,为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性节目,于1998年在凤凰卫视开播,而后才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所以《鲁》的轻松自由与开放的原则与它创始之初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而陈鲁豫被誉为中国的奥普拉·温弗瑞,节目的理念是“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

从节目的定位我们就能看出两者显著的区别,《艺》强调的是重大与完美,力求把节目的分量做足,是一种外化的扩张。而《鲁》则是偏向历史与纪录,以体验和心理为切入点,是一种内敛的反思。

其次,谈话类节目的构思不仅要从形式结构上编排出效果和特色,而且内容上也要考虑其感染力的因素。

初看节目形式,会给人一种印象,《艺》制作精良,层次分明,《鲁》形式粗糙,镜头单调。从效果上来看,《艺》录制的400米演播厅宽敞整洁,既能多角度展示谈话场景,又能与观众进行现场互动,而且通过摆放在桌上的瓶花为象征,把节目划分为“野花”、“玫瑰花”、“茉莉花”三个层次,片头还利用演播厅的大屏幕播放了相关视频片段制造现场气氛。这一系列的机关和场景的设置都体现了编导的用心,在充分利用央视资源的基础上,弥补了谈话类节目普遍的单调和笼统等形式的缺陷,通过变化丰富和具有张力的镜头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

而《鲁》的节目制作场景模糊,能猜想出大概是工作间之类的,镜头大多是两人的近景和过肩镜头,没有两人全景,甚至能听到窗外的汽车鸣笛声等环境音,这样的编排或许由于在香港的制作条件和成本的限制,也可能是编导为了强调内容对场景的刻意忽视,不过在形式和结构上,《艺》明显优于《鲁》。

一个节目最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回味无穷的还是内容和精神。《鲁》中对陈冲的访谈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负面甚至是阴暗的部分,但这一部分并不会使观众对陈冲产生反感,相反却增加了这个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除了幼年陈冲与哥哥的关系,陈冲对于自己不漂亮的看法,第一部戏和上影厂学员班的感受之外,鲁豫的采访更深入挖掘一系列关于陈冲春晚说错话,第一次婚姻失败,拍《大班》的负面影响等事件,这些事件触及到了陈冲心灵深处。同样是访谈关于陈冲初到国外的艰辛,《艺》点到而止,而《鲁》甚至挖出了陈冲有过轻生的念头,这样一条哪怕只是暗示的信息给观众的震撼是不小的。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过:“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所以鲁豫更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在人的心理活动上挖得深而且真实。

《艺》由于其喉舌的使命,在内容上加入过多意识形态,例如对陈冲读《毛主席语录》的强调;以及对个人品质精神的刻意塑造,例如赤裸裸地夸赞陈冲质朴的精神,其实这些确实应该在节目中体现,但应该把握好分寸,如果太刻意则会降低观众的可信度与接受度。值得肯定的是,《艺》中插入了《小花》的电影片段和谢晋导演的视频片段,创造出一种怀旧感、严肃感和正式感。

再次,节目中的素材本身就使观众感兴趣,主题和基调的提炼所产生的倾向性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

陈冲早年扮演的角色已然成为当时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她传奇的人生际遇本身就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素材,所以从素材中挖掘出什么深意,提炼出什么主题,便成节目的编导们构思的差异之处。其中《艺》主要强调人情味和浪漫性传奇的感染力,节目开头设置了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人们拿

出高中时在课本上自己画的陈冲的画像,和日记本中大篇写陈冲的内容,使陈冲自己大受感动也使观

众大为震撼,体现出一种煽情的味道。之后对于陈冲的婚姻,也以强调第二次婚姻的“幸福来之不易”

为主,节目整个基调是严肃而且积极向上的,教化的成分比较重。

而《鲁》则更注重冲突或竞争的感染力,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冲突,关于危及名声或成就的威胁,以及关于爱的冲突与竞争,对于这种冲突和竞争的体验也选择的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并不煽情。

《艺》和《鲁》在编导构思上各有侧重和倾向,其中不乏亮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有所思考与借鉴。

《艺术人生》电视节目分析:得与失

《艺术人生》成功之处大概在于:

首先,作为央视的品牌节目,《艺》开播以来有着较高的价值定位,即将“高品位的文化理念引入当今通俗的娱乐圈”,做“用文化引导娱乐,用品位提升娱乐”的探索者和开路。他们邀请许多演员、明星、艺术家来到台前,在观众面前亲自讲述他们的幕后故事。揭示艺术家和知名艺人“貌似偶然的必然,讲述生活的磨砺‟。尽管其中多少带有窥视名人的心理学效应,但鉴于大众的观赏需要和名人“分享苦难”的社会状况,无疑《艺》抓准了时下的潮流。“用文化引导娱乐”,使《艺》成为中国电视的一面旗帜。

再者,充分发掘电视艺术的观众参与性特点,设置现场观众并与嘉宾进行真情互动,程为《艺》的一大“卖点”。每个人都有陪伴自己长大的明星,每个人都渴望有一天能够走近明星,《艺》准确地把握了观众这一心理,他们把观众请进演播室,不仅近距离一睹明星的风采,而且能够和主持人一起与嘉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平等亲切的氛围中分享艺术家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第三,《艺》在挖掘艺术家人生的同时,也在挖掘观众的人生,挖掘公共记忆。每位观众都有陪伴自己长大的明星,因此当嘉宾回忆以前的创作及过去的人生时,观众仿佛也回到了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而与嘉宾产生共鸣。不像过去,做艺术家、做明星就是挖轶闻趣事、个人经历。在所有成功的人物访谈类节目中《艺》对公共记忆挖掘得比较好。

第四,突破嘉宾资源瓶颈,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空间。《艺》在四个年头后,没有走向滑坡,反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本身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记忆的开发上,而是不断出现新的创意与组合,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楼聚首》,《无间道》以及元旦特集等等。应该说这三年以来《艺》凭借央视的有利资源和号召力,在进行着自我更新,力图将嘉宾资源从原来的内地扩充到港台乃至海外,如王家卫、大为`科波菲尔等;嘉宾的时间代也从六七十年的艺术家发展到当下的红明星如赵薇。这种做法尽管受到非议,但是我们从中看到《艺》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发展。

当然,《艺》在摸索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众说纷纭的“煽情策略”。个人认为,虽然《艺》试图用这种手法来展现嘉宾在演播现场是真情投入与自我的真实释放的,但是反复的使用同一种手法不仅让观众感到厌烦,而且最后也使人难辨真假,因为毕竟其中大多数是有着出的表演才华和丰富采访经验的演艺人员。

另外本人还有其他异议,应该说作为一个品牌栏目,主持人在其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气质形象、智慧幽默、机敏灵活,可以对电视观众产生巨大的魅力”。因此有人说《艺术人生》“成也朱军,败也朱军”,也不无道理。这主要是针对最近朱军在对港台艺人进行采访时经常出现的“鸡同鸭讲”的状况而言。究其原因,诚然有港台文化思维差异的因素,也该看到《艺术人生》缺乏多维发展的空间。时下港台演艺圈中有不少资深的艺人,他们也有着坎坷的从艺经历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艺术人生》有待发掘的资源,如果《艺术人生》不能尽快解决主持人与港台嘉宾的交流障碍,而仅是期待对现有资源的重复挖掘,那么势必会失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坦白说我不喜欢朱军。在很大程度上,谈话节目中一个主持人的形象气质代表着这档节目的风格。可能一开始,朱军的平实质朴的风格打动了一些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艺术人生》今日如此受宠的原因。但是一旦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将真诚和掏心挖腹发掘到极致时,就不是很中肯了。作为央视的一档热门节目,这种似乎发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