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课
1、理解文义,试背全文。
2、能准确生动地讲解这个故事。
3、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
复习方法:学会总结学会迁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导入: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都知道哪些?(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长勺之战等等)其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呢?在于指挥者拥有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是以智取胜。回顾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每篇课文都是详说详解,耗费了很多精力,而真到考试时还是捉襟见肘,未必能得多少分,那么有没有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复习方法呢?有,那就是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达到以少记多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以《曹刿论战》一课为例,尝试并掌握这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内容基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初步理解即字词句等的翻译,;二是综合分析,包括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前者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如果这一点学得不好,后面的理解就无从谈起。
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最简单的方法是背诵课下注释,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看复习提纲。文言文的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基本包括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几大类;虚词主要指“之、乎、者、也、其、焉”等词。
而在这些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广泛。
板书:
一词多义
1、[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小石潭记》齐师伐我
2、[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出师表》肉食者鄙
3、[狱] 狱讼止息(犯罪)《龚遂治渤海郡》小大之狱
4、[安] 安牧养焉(安抚)《龚遂治渤海郡》又安敢毒焉(怎么)《捕蛇者说》陛下去欲安之?(哪里)《陈叔宝亡国》衣食所安
5、[从] 从民欲也(依从)《陈涉世家》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6、[信] 岂信然耶?(相信、果真)《墨池记》必以信小信未孚
7、[故]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旧的)《墨池记》公问其故故克之
一词多义妙记举例:
[信] 有“言语真实,不虚伪” “信用” “相信、信任”之意。
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
[故] 有“老朋友” “缘故” “所以” “特意” 之意。
因为两人是“老朋友”的“缘故” ,“所以”碰在一起时,不需要“特意”找话题,也能谈得不亦乐乎。
词性活用
举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译为“戴着高高的帽子”。
神弗福也,“福” 名词作动词,作讲。
公将鼓之,“鼓”作名词作动词,作讲。
古今异义:
(1)可以一战今义
(2)牺牲玉帛今义
(3)又何间焉今义
(4)虽不能察今义
新积累的实词
齐师败绩故克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弗敢专也小信未孚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
联系与之意思相同的成语:例如——师出无名攻无不克殚精竭虑
通假字:小惠未彳扁,“ ”通“ ”,解释为
虚词:本文中的重点虚词是“之” 其用法分别为
(1)代词,指代人、物、事件;(举例略)
(2)助词,译为“的”,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补足音节”,如《陈涉世家》中的“怅恨久之”。(3)动词,译为“去、到”等,如《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陇上”、《为学》中的“吾欲之南海”。
本文中的“之”分别译为什么?
公与之乘公将鼓之肉食者谋之登轼而望之小大之狱
课文翻译: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远谋”译为“深谋远虑”。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文中的“曹刿”“鲁庄公”等。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如:“小信未孚”,译为“这是小的信用,不会为人所信服”。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如:“公将鼓之”的“之”,是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式,要翻译成“凭借什么”。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可以一战”,“以”后面省略了“之”,译时补出省略的“这一条件”。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文中出现的几种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式:《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是宾语,译时调到后面为“有何” 文中的同类句子是
省略句式:可以一战“以”后面省略了“之”,译时要补出
文中的同类句子是
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文中的同类句子是
1、本文就三段,请概括每段段意。
曹刿帮助鲁庄公分析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
记叙长勺之战的概况
分析作战取胜的原因
2、第一段在分析作战准备前,还简单介绍了战争发起的时间、敌我双方、战争的性质以及鲁庄公、乡人、曹刿的态度,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这些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的原因是什么?可见曹刿是怎样的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进见后曹刿与鲁庄公有三问三答,曹刿认为哪一点才能赢得战争?为什么?
衣食所安,只是惠及近臣,牺牲玉帛,只是忠诚神灵,只有第三条才涉及到战争的主力——人民,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会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5、你由曹刿的见解能联想到什么?由这一点你看出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这让我们联想到孟子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鲁庄公虽然不懂军事,但他却治国有方。
6、长勺之战取胜的前提条件是鲁庄公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取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曹刿的把握战机,正确指挥。那么曹刿是如何指挥的?哪两个词见出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面对敌人,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待“齐人三鼓” ,“彼竭我盈”以后再击鼓进军,这是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敌方辙乱旗靡,再乘胜追击,这是辨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