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第五章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波粒二象性
二十世纪初,人们就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 象性:波动性—λ、v;粒子性—E、p。
E hv p h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认为,既然 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微观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 子等也可以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也可以表示为:
λ h h ——德布罗依公式
pபைடு நூலகம்m
m—电子质量 h—普朗克常数
p—电子动量 —电子速度 根据这一公式,可以算出电子的波长:
9 .1 6 1 .6 0 2 6 3 1 k 1 g 0 1 3 4 0 J 6m ss-1 7 .3 1 0 1 0 0 .7 3 n m
这相当于x射线的波长范围。1927年,美国科 学家Davison等人,进行电子衍射实验(electron diffraction),得到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衍射图完 全一致,证明了德布罗依的预言。后来,又陆续 证明了质子、中子、原子等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 二象性。
因为
2.1791018
E
n2
所以谱线频率
E E2 E1
hh
h 1(2.1n 7 2 2 1 9 0 18 2.1n 7 1 21 9 0 18 )
2.1791018 1 1 6.6261034 ( n22 n12 )
3.29
1015
(
1 n12
1 n22
)
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产生的 原因和规律性。他的理论关键在于引入了量子 化的概念,认为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定态的,不 连续的,所以电子跃迁发射出的原子光谱也是 线状的,不连续的。这条基本思想在现代结构 理论中被保留下来。
§5-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Spectrum of hydrogen and Bohr’s theory)
一、氢原子光谱
任何元素的气态原子在高温火焰的激发下, 能发光,经棱镜分光后,产生一条条不连续的谱 线,称为线状光谱。它与太阳光或白炽灯的光产 生的光谱不同,后者是一条七色的连续光谱。
每种元素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光谱。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
道尔顿(英)——1803.原子论 “近代化学之父”
汤姆逊(英)——1897. “蛋糕”模型 1906.获Nobel奖
卢瑟福(英)——1911.“核式结构”模型 1908. 获Nobel奖
玻尔(丹麦)——1913.“定态轨道模型” 1922. 获Nobel物理奖
薛定谔(奥地利)——1926.“量子学理论” 1933. 获Nobel物理奖
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一种特性。
★物质波的意义
物质波是一种几率波。在电子衍射时,一个 或若干个电子,它们不能形成衍射条纹,这表明 电子具有粒子性。但重复多次相同的实验就能显 示出条纹。用较强的电子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 到电子衍射照片(明暗相间的环纹),但用较弱 的电子流只要时间足够长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相片。 电子衍射环纹是大量电子集体行为或单个电子的 亿万次行为的结果。
★普朗克(M.Plank, 1858 — 1947,德)的量子论: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著名
的量子化理论。该理论指出,物体吸收或辐射能量是不 连续的、量子化的,也就是说,物体吸收和发射能量, 就像物质微粒一样,只能以单个的、一定份量的能量, 一份一份的或按照这一基本份量的倍数吸收或发射能量, 即能量是量子化的,这种能量的最小单位称为能量子或
随着对氢原子光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紫外区和红外 区 又 分 别 找 到 若 干 条 谱 线 , 1890 年 , 里 德 堡 (J.R.Rydberg1854—1919,瑞典)将所有的谱线频率统计发现 它们都符合同一公式:
3.291015(n112
1 n22)
n2 > n1
由此式可见,氢原子的光谱不是任意的,而是随两 个正整数的改变作跳跃式的改变。
但是玻尔没有认识到电子运动的另外一个重 要特征——波粒二象性,他依然按照宏观物体的 运动规律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只是在经典力学连 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人为地加上了一些量子化的 条件,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学的束缚,所以对 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光的波粒 二象性
返回
§5-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量子(quantum)。每个能量子为一个hv,其中h即著名的
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二、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的中心思想有两点: 1、定态轨道
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具有一定的半径,在轨 道上运动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其能量状态是稳定的,所以叫定态轨道。
2、轨道能级
电子在不同的定态轨道上运动,具有不同的 能量,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 高,这些一级一级的能量状态,就称为能级。每 个能级的能量公式:
E
13.6 n2
eV
2.179 1018 n2
J
n=1,2,3,……
原子在常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轨 道,这种状态称为基态。氢原子的基态:
n=1, E 13.6 eV 2.1791018 J
当电子受外界能量(如火花、电弧)激发时,会 跑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这个过程叫跃迁。这时原子 所处的状态叫激发态:n=1→2→3(n=2,3,…)。处于 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从高能级轨道再跃迁回低能 级轨道,这个过程要释放能量,这部分能量以光能的 形式释放出来:E=En-En-1=hv,就产生了一条一条 的线状光谱。
氢原子的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在可
见光区,有5条谱线。根据每条谱线的波长,
可以计算出发射光的能量:
c E hv h
h 6.62610-34 J s
1885年,巴尔麦(J.J.Balmer,瑞士)研究发现,这5条 谱线的频率符合下式:
3.291015(212n12) (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当n1为不同数值时,即成为几个光谱系。 如 n1 = 1紫外区,拉曼系;
n1 = 2可见光区,巴尔麦系; n1 = 3红外区,帕邢系;…。
氢原子光谱谱线系列示意图
为什么气态原子会发光,而且每种元素的 谱线都具有特征的波长、频率和能量?
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针对氢原子线状光谱 的特点,应用了普朗克的量子论的观点,提出 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玻尔理论。
普通化学第五章
前言
物质结构的研究对于化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 的研究来说,相当于基石的作用。因为结构决定 性质,只有深入了解物质的深层结构,才有可能 深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量子化学— 化学键(化学反应中
物质结构
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
结 构化 学— 分 子和 晶体 的结 构、
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人们就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 象性:波动性—λ、v;粒子性—E、p。
E hv p h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认为,既然 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微观的实物粒子如质子、电 子等也可以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也可以表示为:
λ h h ——德布罗依公式
pபைடு நூலகம்m
m—电子质量 h—普朗克常数
p—电子动量 —电子速度 根据这一公式,可以算出电子的波长:
9 .1 6 1 .6 0 2 6 3 1 k 1 g 0 1 3 4 0 J 6m ss-1 7 .3 1 0 1 0 0 .7 3 n m
这相当于x射线的波长范围。1927年,美国科 学家Davison等人,进行电子衍射实验(electron diffraction),得到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衍射图完 全一致,证明了德布罗依的预言。后来,又陆续 证明了质子、中子、原子等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 二象性。
因为
2.1791018
E
n2
所以谱线频率
E E2 E1
hh
h 1(2.1n 7 2 2 1 9 0 18 2.1n 7 1 21 9 0 18 )
2.1791018 1 1 6.6261034 ( n22 n12 )
3.29
1015
(
1 n12
1 n22
)
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产生的 原因和规律性。他的理论关键在于引入了量子 化的概念,认为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定态的,不 连续的,所以电子跃迁发射出的原子光谱也是 线状的,不连续的。这条基本思想在现代结构 理论中被保留下来。
§5-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Spectrum of hydrogen and Bohr’s theory)
一、氢原子光谱
任何元素的气态原子在高温火焰的激发下, 能发光,经棱镜分光后,产生一条条不连续的谱 线,称为线状光谱。它与太阳光或白炽灯的光产 生的光谱不同,后者是一条七色的连续光谱。
每种元素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光谱。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
道尔顿(英)——1803.原子论 “近代化学之父”
汤姆逊(英)——1897. “蛋糕”模型 1906.获Nobel奖
卢瑟福(英)——1911.“核式结构”模型 1908. 获Nobel奖
玻尔(丹麦)——1913.“定态轨道模型” 1922. 获Nobel物理奖
薛定谔(奥地利)——1926.“量子学理论” 1933. 获Nobel物理奖
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一种特性。
★物质波的意义
物质波是一种几率波。在电子衍射时,一个 或若干个电子,它们不能形成衍射条纹,这表明 电子具有粒子性。但重复多次相同的实验就能显 示出条纹。用较强的电子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 到电子衍射照片(明暗相间的环纹),但用较弱 的电子流只要时间足够长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相片。 电子衍射环纹是大量电子集体行为或单个电子的 亿万次行为的结果。
★普朗克(M.Plank, 1858 — 1947,德)的量子论: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著名
的量子化理论。该理论指出,物体吸收或辐射能量是不 连续的、量子化的,也就是说,物体吸收和发射能量, 就像物质微粒一样,只能以单个的、一定份量的能量, 一份一份的或按照这一基本份量的倍数吸收或发射能量, 即能量是量子化的,这种能量的最小单位称为能量子或
随着对氢原子光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紫外区和红外 区 又 分 别 找 到 若 干 条 谱 线 , 1890 年 , 里 德 堡 (J.R.Rydberg1854—1919,瑞典)将所有的谱线频率统计发现 它们都符合同一公式:
3.291015(n112
1 n22)
n2 > n1
由此式可见,氢原子的光谱不是任意的,而是随两 个正整数的改变作跳跃式的改变。
但是玻尔没有认识到电子运动的另外一个重 要特征——波粒二象性,他依然按照宏观物体的 运动规律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只是在经典力学连 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人为地加上了一些量子化的 条件,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学的束缚,所以对 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光的波粒 二象性
返回
§5-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量子(quantum)。每个能量子为一个hv,其中h即著名的
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二、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的中心思想有两点: 1、定态轨道
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具有一定的半径,在轨 道上运动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其能量状态是稳定的,所以叫定态轨道。
2、轨道能级
电子在不同的定态轨道上运动,具有不同的 能量,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 高,这些一级一级的能量状态,就称为能级。每 个能级的能量公式:
E
13.6 n2
eV
2.179 1018 n2
J
n=1,2,3,……
原子在常态时,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轨 道,这种状态称为基态。氢原子的基态:
n=1, E 13.6 eV 2.1791018 J
当电子受外界能量(如火花、电弧)激发时,会 跑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这个过程叫跃迁。这时原子 所处的状态叫激发态:n=1→2→3(n=2,3,…)。处于 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从高能级轨道再跃迁回低能 级轨道,这个过程要释放能量,这部分能量以光能的 形式释放出来:E=En-En-1=hv,就产生了一条一条 的线状光谱。
氢原子的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在可
见光区,有5条谱线。根据每条谱线的波长,
可以计算出发射光的能量:
c E hv h
h 6.62610-34 J s
1885年,巴尔麦(J.J.Balmer,瑞士)研究发现,这5条 谱线的频率符合下式:
3.291015(212n12) (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当n1为不同数值时,即成为几个光谱系。 如 n1 = 1紫外区,拉曼系;
n1 = 2可见光区,巴尔麦系; n1 = 3红外区,帕邢系;…。
氢原子光谱谱线系列示意图
为什么气态原子会发光,而且每种元素的 谱线都具有特征的波长、频率和能量?
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针对氢原子线状光谱 的特点,应用了普朗克的量子论的观点,提出 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玻尔理论。
普通化学第五章
前言
物质结构的研究对于化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 的研究来说,相当于基石的作用。因为结构决定 性质,只有深入了解物质的深层结构,才有可能 深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量子化学— 化学键(化学反应中
物质结构
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
结 构化 学— 分 子和 晶体 的结 构、
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