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务工,随着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
一、基本趋势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流动党员出现了3个新的趋势:(1)流动的数量更多。
以佘家坪乡为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从1995年的52人增加到现在的354人,年递增31.3%。
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
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
(2)流动的范围更广。
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全国范围内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主要集中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上广;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3)流动的时间更长。
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位置难掌握
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一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到位,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流入和流出党员无登记,使部分党员“来去自由”。
二是有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心态和家庭等情况对党组织报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二)活动难开展
一是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
二是流动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不说自己是党员。
有的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不能正常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到位
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
(四)关系难接转
流动党员的接转组织关系程序较多,繁多的接转程序导致党员不情愿心态,有的成为了口袋党员。
(五)身份难确定
一是要了解流动党员的身份,只是靠本人自己说,没有有关的证明材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二是有的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由于工作时间紧和工作量大原因,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
三、原因分析
1、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方式的封闭性与流动党员的开放性不适应。
过去基层党组织往往局限在地开展工作,与外界联系很少,封闭性较强,而流动党员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需要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承担起党员管理的责任。
现实情况是,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配合不够密切,沟通少,信息不顺畅,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这样,出现了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现象。
2、传统的党员管理思路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党员管理工作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而流动党员远离行政组织,表现出了一定的松散性:时间不固定,目的地不固定,工作性质不固定。
从而很难对流动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是否履行党员的权利义务也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传统的党内活动方式和党员管理方法侧重于静态管理,具有固定性、稳定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要实现对
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必须实行动态管理,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满足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不同需求,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3、传统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陈旧。
工作理念比较落伍,有的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来开展和衡量新时期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满足于自我封闭抓党建,工作领域狭窄,缺乏社会影响力。
工作机制比较陈旧,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和行业划分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明显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和党组织活动区域大的特点。
组织生活形式不够新颖,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对流动党员缺少吸引力。
四、对策措施
(一)高度重视,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误区和盲区
在流动党员中,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用好他们,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带双创”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在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
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
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对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
(二)优选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新办法,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定期“回审”管理。
在农民党员中开展以“增素质、增收入、增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三增”责任制度,对农村外出的党员实行定期“回审”管理。
即:党支部与外出党员签订“三增”责任书,向外出党员发放《党员回审手册》,《手册》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增”责任内容的落实情况记录、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记录、交纳党费情况记录和党组织督促审核情况记录等,要求流动党员返乡时,必须将《党员回审手册》交回原党支部进行审核,并由原党支部签署审核意见,同时向党支部汇报在外期间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未返乡的流动党员,每半年将《党员回审手册》寄回党支部进行审核;尔后,由原党支部再将《党员回审手册》寄给外出党员本人。
2、专人联系管理。
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对一挂钩。
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
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定期及时向外出党员寄送《共产党员》及有关教育培训等学习资料,供他们自学使用。
3、接转关系管理。
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的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方、单位的党组织,以利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
特别是对一些担心组织关系转出后、与原单位接触更少而失去原单位关心的离退休党员,党组织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离退休后在外地定居党员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动员他们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定居地方的党组织,确保其虽然工作离退休,但党员组织生活不退。
与此同时,对流入的外地党员,也应实质性做好该做的各项接转工作。
4、建立组织管理。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因此,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很有意义。
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
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5、实行“持证”管理。
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实行“持证”管理。
这种措施要求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原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必须办理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
再者,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外出党员必须开具《党员证明信》;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凭《党员证明信》,主动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重视对流动党员的行前教育和返乡培训。
提高流动党员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是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前提。
流动党员在外出前,有关党组织必须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党性党纪教育,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特别是在外出党员春节返乡期间,有关党组织要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突出针对性,贴近他们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着重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党纪国法等教育,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