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0月下旬
春秋战国时期是新旧制度和新旧统治秩序的转换过渡期。

这一时期,国家四分五裂,社会急剧动荡,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体育教育也是百家“争鸣”的内容之一,众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体育教育理念各抒己见,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连绵不断的战争,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养生术和养生思想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期,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孔子、荀子、墨子、李悝、商鞅、老子和庄子等一大批著名教育家都经办着私学,而且都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体育教育思想。

这些体育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体育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1.“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仁、知、勇”是孔子心目中对人才要求的最高境界。

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他十分注重从“仁、知、勇”等三个方面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仁”是对道德素养的要求,属德育范畴;“知”是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属智育范畴;“勇”包括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健的体格和掌握纯熟的射、御等基本军事技能,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体育的范畴。

这表明: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出具备“仁”、“知”、“勇”等三方面基本素养的德才兼备、能文善武的全面型人才。

2.遵“礼”的体育教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仁”,道德上提倡“礼”,他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文武兼备”的学生。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淋漓尽致地阐明了“崇文尚武”的思想。

孔子尚文,但文必须之以礼,孔子尚勇,可是,他又警示人们: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也就是说:勇敢但不讲礼节就会引起混乱和战争;性情秉直、心直口快但不恭敬有礼,就会因说话刻薄尖刻而伤人。

3.弘扬“竞赛礼仪”的体育教育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官学中的“六艺”教育内容,弟子三千余人,而且,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之多。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射、御之术,且能“劲拓国门之关”的勇士,他要求与他行射及旁观的人,必须遵守射箭竞赛的礼仪规范,否则,不允许与他行射,他认为行射的目的不仅仅是争技术的高低,更要彰显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孔子曾在其论语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射箭比赛的主要目的不是取得好的成绩,而是提高参赛者的德行修养,借这项体育比赛来弘扬“礼”法,反映了孔子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种君子之争的精神,不逊于奥林匹克精神,也不逊于欧洲中世纪骑士风度。

4.倡导“户外运动”的体育教育思想。

孔子非常注重户外活动的教学效果,充分认识到从事这项活动能够强身健体,加深同学之间
的友谊,且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

从“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可看出孔子经常参加钓鱼、射猎等户外活动,虽然孔子射猎技艺高超,但他不以获取猎物为主要目的,而更看重这些户外活动的休闲健身作用。

下面《论语》中的记载就能说明这一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都说明登山、踏青和郊游也是孔子经常参加的户外运动,他把带学生登山
当做强身健体的户外运动和一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荀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1.唯物主义体育观。

荀子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自然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同时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它为自身服务,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去改变规律,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身心健康的修养方面,荀子也同样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形具而神生”是他提出的物质第一观点。

他在论著中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充分说明,他当时已认识到了人在锻炼身心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上天来决定的,而是由养生活动和运动锻炼来决定
的,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决定性作用。

2.“快乐教育”的体育教育思想。

荀子极力推广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音乐舞蹈有助于调养性情、陶冶身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养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大好处。

他在其文论中提到: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

乐舞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心胸豁达开朗,同时起到塑身健美的作用,与现代健美操有异曲同工之妙。

体育活动在人的身心锻炼上是有很好作用的,在他的论著中提到很多,他认识到这样的真谛: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高雅的文体娱乐活动能够让人的志趣各方面清明、行为举止端正,这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还对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人类追求“真”“善”
“美”
的真谛方面也都有重要作用。

三、墨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1.注重军事教育的体育教育思想。

墨子的射箭技艺非常不错,射箭技能教学是他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
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射、
御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

2.注重“任侠”精神的体育教育思想。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政治和学术团体,为实现学派宗旨而义无反顾的精神是墨家显著的特点。

从“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墨子要求他的弟子一定具有超凡的武艺,同时具有舍
文章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有关体育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对我国现代
体育教学以及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杨枭
摘要关键词YISHIWEIJIAN
21
兰台世界2012·10月下旬
………………………………………………………………………………………………………………………………………………………己为人、刻苦耐劳并能绝对服从的“任侠”精神。

为实现各自学派理想,他们还极力推崇“自苦为极,死而无悔;重就诺,轻生命”的“任侠”精神,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武侠之风。

墨家的“任侠”是身体实践和道德精神结合的典范,对后世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李悝、商鞅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李悝和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两人都是军事体育的倡导者。

法家竭尽全力推行“变法”,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提倡“以法治军”、“倍赏必罚”,鼓励“耕战”,积极推行军事技能训练,并颁布法令激励国民积极参加军事体育活动。

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是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思想的。

李悝在任魏文侯上地守时,曾经下过一道《习射令》,中有: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人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

李悝“断讼射的”看起来似乎可笑,但是在提高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魏国军事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秦国寇边时,一举击败秦国。

同样,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奖励军功,并积极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商鞅变法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为秦王朝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悝和商鞅的私学中军事体育是其主要的体
育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是相适应的。

五、老庄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养生体育教学思想的传播者。

他们办的私学虽然没有孔子私学那么显赫,但也是弟子“满天下”,孔子就曾问学于老子。

道家养生体育思想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追求
身与心、形与神、内与外的一致性,其“天人合一”、“我命在我”、“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等基本观点,构成了道家养生哲学理论的基础。

老子十分精通养生之术,从养生原则上看,老子主张“道法自
然”,庄子主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养生方法上看,老子主张“专气致柔、营魄守一”;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二者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老子和庄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内容多样、内涵丰富,在抗衰老和养生保健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辩证而行之有效的观点。

他们的养生保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对后世学校体育和休闲娱乐体育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私学中的体育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各家各派推崇的体育教育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
其进行分析研究,力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毕业,等.道家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影响管窥[J ].体育文化导刊,2005(4).[3]李新霞,王娜.论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张英.荀子的休闲体育观的形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本文为2012年渭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YKF005。

★作者杨枭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副教授。

运动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上一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而在我国古代运动中,和谐思想一直指导着各种运动的演进。

击壤是儿童、老人十分喜欢的一项民俗娱乐,完美诠释了天地人的和谐共处思想本源,具有十分博大的和谐文化思想。

如果能够合理地把击壤的文化价值进行传承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够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击壤新的发展动力。

因此,对击壤这项运动的研究有助于社会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击壤运动规则
击壤作为古代的一种运动,主要是为了歌颂太平盛世,祈求人人丰衣足食,在打击土堆时进行唱歌的一种古老投掷游戏。

早在远古帝尧时期该项运动就已经开始流行。

虽然在当代,击壤的名称及游戏规则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差别不是很大。

目前,在我国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击壤已经发展成为砖瓦的击壤,在宁夏地区,击壤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甚至成为宁夏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一项重要传统比赛项目。

在山西省,击壤又被称之为“打瓦”,在永和县和吕梁市广泛流行。

即可分为两组或者多组进行,赛具是瓦片或者石头。

在开始比赛之前,随意在一块平地上画出两条宽大约在8—12米的平行线,其中一组成员要将自己的瓦片竖立在远处的线上,称之为被攻方,另一组的人站在近处的线上,称之为进攻方。

进攻方要把被攻方的瓦片全部打倒才算胜利,一直要打完每一节,直到十一节全部都胜利了,该组才能够算取胜。

击壤运动步骤是:第一,“头东比”,要站在自己线上拿着自己的瓦片,然后向前跨出一步,向着和自己相对应的站立瓦片扔出瓦片打到它;第二,“一拓儿”,要把自己的瓦片向前扔一段距离,然后单腿往前跳一步,弯腰拾起瓦片,并将拾起的瓦片投向对方瓦片;第三,“二拓儿”,重复“一拓儿”步骤,只是要往前单腿跳两步;第四,“三顶脑”,要头顶着自己的瓦片并向对方瓦片跑三步,低头让自己
的瓦片滑落砸倒对方的瓦片;第五,“四豁子”,要向对方的瓦片扔出自己的瓦片,并向前单腿跳三下;第六,“五捞鱼”,同样要向前单腿跳四下后,在跳第五步的时候,用一条腿和另外一条腿摆出一个“8”字形状的姿势,然后用手中的瓦片从“8”字上方穿孔而过,砸向对方的瓦片;第七,“六在兔”,要向前跨出两步,并要能够在跨出第二步的时候,确保瓦片从自己的两条腿中间扔出去;第八,“七切草”要蹲在地下,两腿中间留有空隙,并让自己手拿瓦片在地下敲六下以后,击壤这项古代运动,可以促使参与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参与者对于社会价值的认同感,也体现了
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繁荣了和谐的民间休闲娱乐生活。

击壤和谐思想文化
古代击壤运动的演进和现代意义

成都理工大学周李莉
摘要关键词YISHIWEIJIAN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