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9月
总第138期第9期学术交流
AcademicExchange
Sept.,2005
SerialNo.138No.9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问模式
——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姚皓华
(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5)
[摘要]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问模式。


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

郁达夫
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问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
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郁迭夫;小说;叙事时间;心理时间;物理时间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5)09一0167一05
茅盾曾指出,作家不应使自己“粘滞在自己所铸定的、既定的模型中,而应该继续地探索着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帕]。

鲁迅、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批五四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正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现代开拓精神。

现代作家对叙事时间复杂而精致的处理,正是茅盾所提倡的“新的表现方法”的重要体现。

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间理论,探讨郁达夫小说对小说叙事时间技巧的创新及其小说在叙事时间方面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一、现代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理论
现代叙事学认为,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它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客观存在,具有不停止、不重复、不逆转等特点。

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它可随叙事者的主观意志而变化不定,在心理时间里,自然时间可以被延长、紧缩、省略、停顿等。

心理时间是既具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的,这种两重性是心理时间在自然规律所呈现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叙事者对时间的把握和处理。

中国传统小说强调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结构的主体,在叙事时间方面偏重于尊重时间的客观性,大体表现为物理时间叙事时间模式。

而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往往以视角人物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的发展节奏,必然突破情节进程的限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体验被强调与突出,这种以心理情绪为特征的叙事结构造成小说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时间的态势,小说时间偏重主观性、个性化,是一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二、中国传统小说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是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形式。

既然情节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故事的开端、
[收稿日期]2005一06—28
[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一),女,广东湛江人,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67·
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进程,就必然要求传统,J、说在叙事时问上通常是顺序展开。

所谓的“顺序展开”,就是按照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进程依次叙述,这是我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间上的常轨。

作为中国小说史开端的唐人传奇,描写的多是一人一事或一人数事,有类个人传记。

因此,在叙事上几乎都是顺叙方式,中间没有什么穿插。

如著名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在叙事时间上采取的就是单纯的顺叙方式。

传统小说中即使是由于作品叙事内容的繁杂而造成叙述的障碍,一般也只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逐一顺叙。

传统小说在轮流叙述时常用“话分两头”四字点明,以分清层次。

而这样的轮流叙述,其实同样也是按每一事件的发展进程顺序展开叙述的。

当然,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叙述方法也是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

除以上提到的按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及由于叙事的内容较繁杂而对某一事件逐一叙述两种方式外,倒叙、补叙、插叙等等这些叙述方法在传统小说中也有使用。

但总的来说,除倒叙方式外,这些叙述方法往往见于一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的展叙过程中,而就整部小说而言,与整体的叙事结构相应的还是那种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的方式。

《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正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

《三国演义》中补叙之处随处可见,《水浒传》中有不少的插叙情节,但这些长篇小说在整体方面的叙述还是依循传统小说那种典型的按照时间的纵向流向展开的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从基本结构上可以统称之为‘情节小说”,[2|,是一种以讲故事为核心的程式化结构并以故事讲述的完整性作为小说结构基本框架的模式,由此形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大体遵循时间的自然进程的物理时间模式。

三、郁达夫小说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的这种连贯叙述、单向滑动的叙事时间的特点当然与其强调小说应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并以故事讲述的完整性作为叙事结构框架是相吻合的,且有着必然的因承关系。

而现代小说由于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模式,因而引发了叙事时间的革新。

总的来说,现代小说突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历时态展开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在小说叙事时间的处理上更强调叙事的心理时间。

现代小说家在叙事时间上的革新,应与他们有能力有机会直接地阅读大量的西方小说原著有极大关系。

鲁迅就说自己做小说“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3]。

郁达夫在日本,也是博览群书,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

他回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19世纪文化的结晶,自然主义中最坚实的作品,车载斗量地在那里被介绍。

”[4]将西方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方式灵活转化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而且自然无痕,这是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熟练与成熟的体现。

作为五四时期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的郁达夫,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再着力于故事讲述的完整性,更注重对人物情绪、心理的表现,因此其叙事时间往往不再是传统的尊重时间客观性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郁达夫小说在叙事时间模式上的创新,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序的错位
郁达夫在其注重人物的情绪、心理表现的小说中并没有把其中的故事按照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讲述出来,而是将情节打乱,重新予以设置安排。

这种情况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典型的“错时”技巧的运用。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

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Is]热奈特将叙事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时序,指被叙述出来的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也就是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

这种时序是固定不变的。

另一种是叙事时序,也叫文本时间,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时序,也就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

这种时序一般都会打乱故事的自然时序,变化不定。

在文本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不吻合就是“错时”,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往往都隐寓着作者的某种意图。

按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心理来安排叙事时序,造成时序错位,是郁达夫小说惯用的叙事时间手法。

《怀乡病者》与《青烟》就是运用时序错位手法,并通过梦幻世界、探索自我价值的两篇小说。

《青烟》的开篇展现的即是小说主人公的思绪:“寂静的夏夜的空气里闲坐着的我,脑中不知有多少愁思,在这里汹涌。

”“我”的空虚、忧郁的思绪在夏夜的空气中弥漫着……接着“我”的身子好像是缩小了投垂在绿纱灯罩上淡紫的雾气中,“我”的身体化而为二了,青烟,将人引入了幻境。

一个是离开了暑热的深夜呆坐】68·
房中的“我”,另一个“我”乘着青烟返回了故里,幻境由此展开:幻境时间发生在一日的薄暮时分,黄昏中他回到了故家:但家人已或亡或散,家屋祖业也典卖殆尽,妻子已为人家佣,且认不出自己了。

这时冷清的月夜已降临,“我”面对如此家变,在阴冷的月华下,沉江自尽了。

小说的叙事时间与空间完全随思绪的流动而转换,时间的向度是不明确的,故事被打碎并按人物的情绪来重新安排叙事时序,叙事时间成为再难以还原的新主体。

传统小说中最常见的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保持一致,叙事时序往往可以还原为故事时序的叙事时间模式,在郁达夫此类心理——情绪小说中极难见到。

《怀乡病者》则从于质夫的怀乡思绪始,他的心绪是“一条面上好像静止的江水里浮着的一只小小的孤船。

那孤船上也没有舵工,也没有风帆,尽是缓缓的随了江水而下的潮流在那里浮动的样子”。

小说就是在这样迷茫而又飘忽的心绪里,连接起了几个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不同场景。

整篇小说的叙述按于质夫的思绪、意识流动展开,表现为时序的错位,这是小说中人物内心的郁悒、苦闷的表露,是充满灰色、感伤情调的个人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是忧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控诉和叹息。

小说中这样的时序安排,不仅把小说人物飘忽不定、变化多样的思绪展现出来,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时代、社会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银灰色的死》、《十一月初三》、《离散之前》等作品都运用了时序错位的叙事时间手法,将故事的正常时间顺序完全打乱,建构起的是一种看似凌乱破碎、毫无逻辑可言的时间序列,然而这对于突现小说蕴涵的时间主题,使它产生具有深度和力度的暗示作用——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时长的压缩
在现代叙事学理论中,把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比较称为时长。

“时长(duration)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考察由故事事件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与描述这一事件的叙事文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之间的关系。

”L6j(P167’热奈特将时长分为四种类型:省略、概要、场景、停顿。

后来,“查特曼在他1978年出版的《故事与话语》中在上述四种速度之外加上了第五种速度,即延缓(stretch)……查特曼对这五种叙事节奏形式作了如下概括:概要,话语短于所描述的事件;省略,话语暂时停止,而时间则在故事中继续着;场景,故事与话语在这里的时长相对比较接近;延缓,话语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停顿,故事时间中断,话语则在描写性段落中继续着。

”[63僧18∞郁达夫小说突破故事束缚,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表现重心,相应地在时间处理上常有省略(把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某些事件在叙事时间中省略不写)、概要(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压缩在短暂的时间范畴中)等时长类型的使用。

《茑萝行》是郁达夫早年纯美心境的写真,小说把丈夫对妻子的复杂感情:或爱或怨、或愁或悔、或悲或怜……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动人,同时也是一篇在叙事时间方面使用省略手法的杰作。

整篇小说中有两条时间线索,一是主要发生在A地的现实,一是回忆中的“过去”,两者互相交叉、穿插,合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将“我”的复杂的心境、精神的痛苦与物质的贫困这一人生悲剧演绎出来。

我们读完这篇小说,深切地感受到在黑暗的社会中,以小说主人公为代表的,自身天生性格卑弱,又不被社会理解、接纳,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辗转流离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巨大磨难。

但很明显,作品对两条线索所涉及的情节内容的交代都是不完整的,如主人公八年的留学生涯,婚后两年独自在外的异乡生活,辞去教授职位的原因,最后留在上海将何去何从等都没有正面的描述。

这和传统小说遵循情节逻辑、按时间的自然进程安排情节内容的叙事时间模式是迥异的。

《薄奠》这篇小说的高潮并非如传统小说在情节曲折起伏中引致,其中抑扬的情绪是作品最震撼人心之处。

在这样一篇以真率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中,也运用了省略的叙事时间手法。

小说对“我”的背景情况只字不提,而最后车夫溺水死亡也没有交代事实的原因,作者以简省的笔墨展示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种种痛苦和不幸。

省略并不影响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反而促动了读者的遐想与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能够把握住小说的深层主题——社会和政治的黑暗是广大下层民众悲惨命运的根源。

《银灰色的死》记叙的是“他”在两日中的生活状态:喝酒望月、追述往事、忧伤满怀,抑郁醉酒,尸横街头。

主人公的行为虽然也可以算是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但作者重墨叙写的是流动其中的那股哀伤绝望情绪,并不是这简单的由人物行为构成的情节,其中“他”与妻子在国内共处的生活,妻亡后在上野所认识的“能互相劝慰的朋友”静儿突然嫁人的原因等情节都被跳过而没有进行叙写,这里有省略。

】69
另外,如《南迁》、《怀乡病者》等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也使用了省略这一时长类型。

省略的运用,加快了小说的叙事速度,使作品不再如传统小说那样侧重于表现外部生活事件的过程,而是开始向人的精神世界开掘,重点表现人物的情绪与心理活动,同时让读者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

概要,是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另一惯常使用的时长类型。

如在《茑萝行》中,人物陈述在回国前的“放浪”生活,“前年秋天我虽回国了一次,但因为朋友邀我上A地去了,我又没有回到故乡来看你。

在A地住了三个月,回到上海来过了旧历的除夕,我又回东京去了。

直到去年的暑假前……将我的放浪生活作了个结束……回到了中国。

”小说运用概要快速地把一段较长时间跨度的时间叙述出来,把重墨留给了“我”将面临的生活的窘迫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恼。

3.重复所造成的强调意味
“频率(frequency)所指的是叙事作品中出现的时间与故事中时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时间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时间在文本中叙述(或提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6](P188’对于频率(即故事实际发生的次数与文本的叙述次数的关系),热奈特概括为四种类型:发生一次讲述一次,发生若干次讲述若干次,讲述几次发生一次的事和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

考察频率问题,必然会涉及重复,以上“讲述几次发生一次的事”这一类型就是重复。

在叙事文本中,它可以形成某种特殊的氛围,造成某种节奏效果,或具有强调的意味。

如在鲁迅的一些小说中,就运用了重复这一频率类型,如《明天》中叙述者多次重复对单四嫂子的同一评论: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的女人。

《祝福》里的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咬死后,祥林嫂一次次逢人便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重复叙述反映了祥林嫂内心无法磨灭的深重苦难。

郁达夫的许多小说在频率安排方面也常用到重复。

《沉沦》是郁达夫以表现主人公的各种情绪来构架小说结构并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小说写的是主人公“他”因“弱国子民”身份在异国备受轻侮和嘲弄,内心产生孤冷、忧郁甚至仇愤之情:对于周围的日本人,“他”多次愤而发出“我总要复他们的仇”的呼喊。

重复使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愤懑和抑郁得到不断的倾泻。

小说文末是“他”在自求毁灭前交集混合在一起的个人备受压抑的苦闷与担心故国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

一次又一次的发自肺腑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把主人公的屈辱、苦闷之情推到极至。

郁达夫以他敏锐的触角、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苦闷、迷茫的心态,“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

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

,,[7]郁达夫在平凡的生活基调中写出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未来前途的摸索、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他的作品正因此展现出极大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重复,在郁达夫的《沉沦》中已被注入了意义的成分,作品的主题意蕴得以深化。

在郁达夫的许多以情绪取代情节的小说中,作者就常常运用重复把主人公忧郁、感伤、迷惘、消沉甚至颓唐等情绪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里仍以《怀乡病者》为例,作品反复描述了于质夫迷茫、麻木的精神状态,并借此连缀起四个有相当时间跨度的不同事件,突现了主人公在黄昏时刻的那一腔身处异国的怀乡之情。

无须再赘言,郁达夫是五四时期在小说叙事时间方面显示出极鲜明特色的一位作家。

四、结语
郁达夫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独特而熟练驾驭小说叙事时间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郁达夫在小说中重视的并非是根据时间的纵向流向叙述事件的起因结果,他对事件与人生的内面关心要远远超过对外部形态的关注,与之相适应,郁达夫小说不再是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这种强调心理感觉的叙事时间模式表现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

郁达夫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70·
[参考文献]
[13茅盾.茅盾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6.
[2]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9.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12.
[4]郁达夫.战后敌我的文艺比较[A].郁达夫文集(七)[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04.
[5][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9.
[6]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7.
r7]卢今,范桥(编).郁达夫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25.
11leNarrativeTimeModeofEmphasizingMentalTime
__。

·。

_____···。

——ResearchingYuDafffsnovelsfromthenarrativetimecategory
YAoHao-hua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妇力iang
Ocean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25,China)
Abstract:ThenarrativetimeinYuDafffsnovelsbreaksthenarrativemodeofemphasi—zingthephysicaltimeintheChinesetraditionalnovels,whichissubjectiveandakindofmentaltimemode.ThenarrativetimemodeinYuDafu’Snovelspaysattentiontothementalityandmood.Thestaggernarrativetimeorder,thecompressedtimelengthandrepeatingnarrationarethemainaspectsofthementaltimemode.Thismultidimensionalmentaltimemodeimprovesthenarrativefreedom,enlargesthenarrativecontent,ex—ertsthemood,mentalityofthecharactersandexpressesthepurposeinthenovelsinthelargestextent.
Keywords:YuDafu;novel;narrativetime;mentaltime;physicaltime
(责任编辑:曹金钟]
(上接第157页)
[7]邵雍.伊川击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8]程颢.告神宗[A].二程集(王孝鱼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3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A].四部丛刊本集部[z].北京: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1]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葛立方.韵语阳秋[A].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史双元.论宋代词人与佛道思想的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1991,(2):67.
[14]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二)·应责[A].四部丛刊影印[z].上海:涵芬楼旧钞本.
[15]赵湘.南阳集(卷四)·本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6]杨万里.诚斋诗话[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53.
[18]魏泰.1I益汉隐居诗话[A].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37.
[19]杨时.龟山先生语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0]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答洪驹父书[A].四部丛刊初编[Z].上海:上海书店,1989.
[21]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20.
[2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9.17.
[23]张载.经学理窟(第三卷)·礼乐[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曹金钟]
】7】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
小说
作者:姚皓华, YAO Hao-hua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5
刊名:
学术交流
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2005,""(9)
被引用次数:1次
1.茅盾茅盾全集(三) 1982
2.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1999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982
4.郁达夫战后敌我的文艺比较 1983
5.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1990
6.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 2002
7.卢今.范桥郁达夫散文 1992
1.期刊论文隋爱国.SUI Ai-guo传统的投影现代的写生--试谈郁达夫小说与明清性爱小说的性别意识-涪陵师范
学院学报2006,22(1)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意识与明清性爱小说有着错综复杂的精神联系:一方面,前者继承了后者对女性的某种同情,并将其发展为现代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幼芽由感性自在发展至理性自觉,一跃而成为性别意识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前者因袭了后者较浓的传统男权性别意识,特别是"贞"与"柔"等父系文化因子.郁达夫小说对待传统性别意识的复杂态度表明,它并没有完成对传统的现代转换.其小说对明清性爱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性爱小说不断突破传统,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听到了现代性爱小说挣脱传统束缚、走向现代的艰难足音.
2.期刊论文姚皓华.Yao Haohua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的区别-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27(3)
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学位论文黄婵娟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特色2009
以往学术界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具体针对其小说的形式研究却为数不多。

要想从各个层面解读郁达夫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释,无疑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美国学者邓迪斯曾经指出:“结构分析本身并不是目的所在,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的本质,至少是人们的特定社会。

”基于此,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试图深刻理解其独特的小说范式,从而达到透视郁达夫小说的特色的目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

本文拟从时序变形和时间节奏两个方面来阐述郁达夫小说叙事时间的特色。

郁达夫是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时间的顺序来增添小说的艺术魅力的。

倒叙和顶叙的利用,以及大量景物和心理描写造成的叙事时间停滞让读者不把着眼点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跟随作者的心理律动,感受到特殊的美感。

同时,郁达夫小说在时间节奏的处理上很具有个人特色:叙事时间表面看来自由而散漫,或顺序、或倒叙或顶序都仿佛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在这散漫的时间节奏下,我们又能够找到作者叙事时间的变化踪迹。

但在整体时速趋于缓慢,这也是为了突出描写内容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然而对我们来说,把握作者对小说创作中的时间处理只是阅读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追寻的是它背后蕴藏的作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结构。

郁达夫的小说是贴近心灵的,他喜欢以自己的情感流动作为主线,一味地表现自己的主观心境,把故事发展情节贯穿在写景、抒情中。

郁达夫在小说结构的处理上破陈出新,从个人主观出发,以类似于诗歌和散文的笔调进行描写,以主人公的情感作为主线,创立了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文体。

这种以浓郁的抒情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对传统的重情节结构的小说描写进行了有力的反拨,表现了自己的独特性。

但在同时也表明了这种结构方式对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其小说的艺术魅力。

比如后期的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作者试图站在革命的立场来诠释几位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明显有点力不从心。

第三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角度郁达夫的小说多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事是个很大的突破。

在郁达夫的48篇小说中,主要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两种方式。

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适用于郁达夫表现自我苦闷和内心状态的抒写,用“我”的口吻讲诉自己的故事,增强与读者的共鸣。

同时,郁达夫自己也深刻认识到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性,并有意识地使用相对客观的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

与传统文学采用的第三人称零聚焦不同,郁达夫运用第三人称内聚焦依旧是选取近似于作者本人的的第三人称作为叙事的焦点人物。

第四章灵肉冲突的母题母题作为在文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对作品进行叙事分析时,不得不提的重要内容。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灵肉冲突母体的鼻祖,因此,他对整个文学史影响至深。

自郁达夫之后,描写人物的灵肉冲突便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写作范式。

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我的着力点不是重点谈母体的界定,而是结合郁达夫的文本,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个是分析郁达夫小说灵肉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欲望——沉沦——忏悔的模式;二是结合张贤亮的《绿化树》来谈谈这个母题,并简单分析开创该文学母题的文学意义。

4.期刊论文隋爱国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情欲意识-文教资料2008,""(3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