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黄色肝萎缩
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
周边有部分肝细胞残留,并发
生脂肪变性(↑)。扩张的肝窦充 血(▲)
切面红褐色,有红、黄相间的斑纹状,
似脾样改变
(1)临床病理联系: ●严重黄疸:大量肝细胞的迅速溶液坏死,导致胆红质大量
入血而引起严重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解毒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对各种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 发生障碍。 ●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和氮质血症。
第四节 肝硬化
概念: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
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 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被破坏改建,使肝脏变形、变 硬而形成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按病因分类: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胆汁性、淤血性、 寄生虫性肝硬化。
结局:部分患者可治愈,多数将发生肝功能
不全或逐渐过度为坏死后性肝硬变。
坏死后性肝硬化
假小叶较大,大小不均,纤维间隔宽,有大量淋巴细 胞,中性白细胞浸润。
小结:
幻灯片 3
1、肝炎病毒的类型: HAV、HBV、HCV、HDV、HEV、 HGV 2、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以变质性改变为主
3、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 急性(普通型)肝炎: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 为显著而坏死轻微。 慢性(普通型)肝炎:轻、中、重 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严重广泛的大块坏死。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大块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 再生
二、基本病理
(一)肝变质性病变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肝细胞内水分增多) 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胞浆内水分脱失浓缩) 3.肝细胞溶解坏死
(1)点状坏死(2)碎片状坏死(3)桥接坏死(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4.毛玻璃样肝细胞(细颗粒状HBsAg)
胞浆疏松化
肝索拥挤, 肝细胞肿胀, 胞浆疏松,含水量增多
隐源性肝硬化。
按形态分:小结节、大结节、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 型肝硬化。 我国常用的分类是结合病因及病变的综合分类: 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

有 有 不详 无
乙肝两对半:
HBsAg(+) 表示感染乙肝病毒 HBsAg(+) HBeAg(+) HBcAb(+) 大三阳
HBsAg(+) HBeAb(+) HBcAb(+) 小三阳(可无传染
性) HBeAg(+)和/或HBcAb(+)表示正在复制 HBsAb(+) 表示已产生抗体
许多研究表明:
图17-2 肝炎分型 潜伏期 (周) 甲型肝炎 2~6
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转成慢性肝炎 无 暴发型肝炎 0.1%~0.4% 发生肝癌 无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庚型肝炎
4~26
2~26 4~7 2~8 不详
5%~10%
> 50% <5%,80%重叠感染 无 无
<1%
极少 3%~4% , 重叠感染0.3%~3% 20%合并妊娠 无
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且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
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 边与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区间形成纤维条索连接。
示肝组织条带状桥接坏死,炎细胞 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较少见,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按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部以下,称为球后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较胃溃疡为浅,直径多在1cm 以内。
(二)光镜下:溃疡底部分为四层:
1、渗出层:最表层有一薄层炎性渗
出物,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纤维素。 2、坏死层:坏死组织及大量炎细胞 浸润,又称炎症层。 3、新鲜的肉芽组织层:位于坏死层 下。 4、瘢痕层:肉芽组织老化而成 慢性胃溃疡病(右)
二、病理变化
(一)胃镜(肉眼)下 1.胃溃疡 多位于胃小弯侧,近幽门多 见,约75%分布在胃窦部。
慢性胃溃疡好发部位示意图
肉眼: 1、胃溃疡的外形和大 小; 2、溃疡边缘;
3、溃疡周围粘膜;
4、溃疡底部; 5、溃疡一般较深可达 肌层甚至浆膜层。
胃溃疡
2.十二指肠溃疡
其形态与胃溃疡相似;
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和后壁,偶见于球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病,是
以胃、十二指肠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
种常见病,人群中患病率为10%,多见于
20~50岁的成年,男多于女。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胃粘膜防御屏障功能的破坏是粘膜组织被 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的主要原因。
●粘膜防御屏障-------粘液屏 障, 细胞屏 障 上皮细胞快速的再生能力 健全的粘膜血液循环 粘膜合成前列腺素
本病死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DIC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
●既有亚大块的肝细胞坏死,又有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失去依托呈不规则的结
节状,失去原有小叶的结构。
●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
●小叶周边部小胆管增生并有胆汁淤积形 成胆栓。
肉眼: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表面高低不平,质地略硬。
1.病变特点
●肝细胞变性广泛以胞
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 为显著而坏死轻微。 ●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 点状坏死和少量嗜酸性 小体。 ●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
轻度的炎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
气球样变
急性普通型肝炎
肝细胞松化,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 。
2.临床病理联系
● 由于肝C弥漫的变性肿胀、使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图17-1 肝炎病毒型 HAV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 病毒大小、性质 27nm,单链RNA 传染途径 肠道(易暴发流行)
HBV
HCV HDV HEV HGV
43nm,DNA
30~60nm,单链RNA 缺陷性RNA 32~34nm,单链RNA 单链RNA
输血、注射、密切接触
同上 同上 肠道(易暴发流行) 输血、注射
损伤性因素 胃酸 胃蛋白酶
损伤增加 HP感染 NSAIDS 吸烟 酒 高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胃返流
出血
幽门狭窄
正常粘膜
防御性因素 表面粘液分泌 碳酸氢盐分泌到粘液 防御机制受损 缺血 休克 胃排空延迟
溃疡形成
穿孔 癌变
愈合
粘膜血流
上皮再生能力 前列腺素产生
完整的上皮屏障
图 17-2
消化性溃疡形成机制
胃溃疡镜下所见
●瘢痕组织内的小动脉增生性内膜炎。
●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发生变
性和断裂,有时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三、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
2、并发症 ①出血:最常见,约10~35%,潜血、柏油样便、呕血 ②穿孔: 5%,(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休克 ③幽门狭窄: 3%,呕吐: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
小结: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
2、简述溃疡病的并发症。 3、简述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概念: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是由一组肝 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 病。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3亿以上,我国有 1.2亿,其中约有1/4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 硬化、肝癌等慢性肝脏疾病。
病变特点是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一)分型 (1)A型(少见)
病变在胃体和胃底,与自身
免疫有关,常伴有恶性贫血 (2)B型(单纯性) 病变在胃窦部,与自身免疫 无关,不伴有恶性贫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胃粘膜变薄而平滑,皱壁变
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粘膜 呈灰白色或灰黄,粘膜下小血管清 晰可见,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
气球样变
肝细胞明显膨大、变圆,胞 浆透明、淡染,整个细胞膨 大如气球样。
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小体 嗜酸性小体(凋亡)
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红染, 呈嗜酸性变;或胞浆进一步浓缩, 细胞变圆,核碎裂、溶解消失,呈 嗜酸性小体
肝细胞点状坏死,坏死灶内炎症细胞浸润
灶状肝细胞坏死
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嗜伊红染 色的、细密均匀的颗粒,不 透明,似毛玻璃样
最常见 肉眼:病变呈多灶性和弥漫性,粘
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 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
或糜烂。
镜下:炎性病变仅限 于粘膜浅层,固有腺 体保持完整;粘膜浅层 可有水肿,点状出血 和上皮坏死脱落,淋
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慢性浅表性胃炎(HE)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表面抗原免疫组化 肝细胞胞浆内HBsAg(DAB 显色)
(二) 渗出性病变
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
(三)增生性改变
1、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 2、肝星形细胞(贮脂细胞)增生 3、肝细胞再生
三、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重型)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
●无黄疸性肝炎 ●黄疸性肝炎 多由乙型肝炎、一部分为丙型肝炎 病变略重、病程较短,多见于甲型、 丁型、戊型肝炎
幽门部伴炎性水肿、或受炎症刺激,可发生功能性幽门梗阻。
④癌变: 1%,十二指肠溃疡极少癌变。
四、病理临床联系
(一) 上腹部疼痛 与进食明显有关的上腹部节律性 疼痛(神经纤维增生) (二)嗳气及反酸(幽门梗阻时胃排空受阻,胃内食物发酵) (三)恶心及呕吐(溃疡高度活动、疼痛明显伴有幽门梗阻) (四) X线钡餐检查-------龕影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 成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食物 功 能 吸收营养 排出废物
目的要求:
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病; 掌据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与各类型的特点; 掌握肝硬变的病理变化及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了解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1、轻度慢性肝炎: 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 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 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 肝细胞坏死明显,灶状、带状、中度碎片状及桥接坏死, 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示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使肝界 板破坏(碎片状坏死),汇管区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HBV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性损 伤。
●HBV抗原在肝细胞内复制后,其中一部分整合 于肝细胞膜,并在细胞表面表达部分抗原,这些 病毒抗原作为靶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发 挥淋巴细胞毒作用,溶解、破坏肝细胞膜及与其 结合的病毒抗原。
如病毒毒力相同:
免疫反应过强的人则发生重型肝炎, 免疫反应正常的人发生普通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发生病毒性肝炎易慢性化, 缺乏细胞免疫功能或免疫耐受的人往往成为不 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肝肿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 肝C 点状坏死,C内的酶释入血中→血清转氨酶升高 ● 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加之毛细胆管
受压或胆栓形成→黄疸
3.结局
多在半年内恢复,其中乙型肝炎有5%~10% ,丙
肝5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概念:病毒性肝炎持续在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
(一)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
HP能分泌尿素酶、蛋白酶、磷酸 脂酶,破坏胃粘膜的防御屏障。
(二)长期服用非类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等。刺激胃粘膜,抑制粘膜 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粘膜血液循环。
(三)胃酸分泌增加
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吸烟、高钙血症;
Zollinger Ellison综合征患者。
(四)应激和心理因素
了解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学习内容:
第一节 慢性胃炎◆
第二节 溃疡病◆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四节 肝硬变◆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 ◆
第一节 胃炎
概念:
胃炎: 胃粘膜常见的炎症性疾病。 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1、急性重型肝炎 (暴发型或电击型)
(1)病变特点:
●肝细胞呈严重广泛的大块的坏死。 ●肝窦扩张、充血并出血,kupffer 细胞增生肥大。 ●炎细胞浸润。 ●残留的肝细胞很少有再生现象。 肉眼: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
减轻,色黄,被膜皱缩,质地 十分柔软。(急性黄色肝萎缩)
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大片坏死溶解,仅小叶
慢性萎缩性胃炎
镜下:1)在粘膜全层内有
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 浸润,并常有淋巴滤泡形成。
2)胃固有腺体萎缩,腺
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腺体数 量减少或消失。轻、中、重三
级。 3)常出现上皮化生:假
幽门腺化生或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表面被覆上皮和腺上皮肠上皮化生,可 见较多杯状细胞,间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