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流域产汇流计算(151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和方法之一,也是学习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预报,流域水 文模型等内容的基础。)
• 流域内降雨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1、降雨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等损失过程。降雨扣除这些损失
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净雨。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净雨量(径流量)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 2、净雨沿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并经过河网汇集形成流域出口断 面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过程,与之相应的计算称为汇流计算。 • 二者合称流域产汇流计算。 • 二、雨量(见前面章节)
如果第t日内有降雨Pt,但未产流
Pa,t1 K (Pa,t Pt )
如果如果第t日内有降雨Pt,并产生 径流Rt
Pa,t1 K (Pa,t Pt Rt )
• Pa,t——第t日的前期影响雨量 • Pa,t+1——第t+1日的前期影响雨量
• K ——土壤含水量的日消退系数或折减系数。
在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Pa值不应大于流域最大蓄水量WM,所以计算出的值大于WM 时,取WM作为该日的值
• 一、降雨径流相关法
•
降雨径流相关是在成因分析与统计相关结合的基础上,用每场降雨
过程流域的面平均雨量和相应产生的径流量,以及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
因素建立起来的一种定量的经验关系。
• 影响降雨径流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
前期影响雨量 Pa或流域起始蓄水量 W0、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暴
雨中心位置等等。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最常用的是 P~Pa~R三变量相关
图法。
•
建立这种经验相关图,必须有足够多的实测资料,才能反映不同降
雨特性和流域特征的综合经验关系。
•
(1)P相同时,Pa越大,损失越小, R越大, 故Pa等值线的数值自左向右增大;
(2) Pa相同时, P越大,损失相对于P越 小,径流系数越大,P~R线的坡度随 P 的增大而减缓,但不应小于45°
• 二、蓄满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N 0.84F 0.2
• 四、前期影响雨量
• 土壤含水量的实测资料很少,因此水文学上用间接的方法来表示流域的 土壤含水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前期影响雨量Pa,另一 种是流域的蓄水量W。
• 1、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公式
如果流域内前后两天无雨,前 期影响雨量的定义为
Pa,t 1 KPa,t
• 不同的水源,其退水规律是不一样的。地面径流消退快,先退尽,表层 径流次之,浅层地下径流消退慢,后退尽,深层地下径流小而稳定。地 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具有不同的汇流特性所以求得次径流总量之后,还需
划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简便的方法是斜线分割法。
也可以用经验公式来 确定出洪峰流量出现 时刻至地表径流终止 点的时距N(日数)就 可以定出B点。
• 当流域开始产流时,由水量平衡原理,则:
R P (WM Pa )
•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为什么R与i无关,而仅仅和P有 关,i只影响径流的分配,而不影响径流总量R的大小。
• 当流域包气带缺水量满足以后,产流量R中有一部分 按稳定下渗率fc下渗,稳定下渗的水量形成地下径流 RG,超过稳定下渗率的部分就形成地面径流RS,即: R RG RS
➢ 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成为可以在包气
带中自由运动的重力水RG
I E Wm' W0' I E (Wm' W0' ) RG
➢ 当降雨结束时,包气带的蓄水量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则下渗水量 全部被包气带土壤吸收。
I E Wm' W0'
I E (We' W0' )
Wm' 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蓄水量为包气带蓄水容量 We' 包气带的蓄水量
5
第二节 流域产流分析
• 产流:是指流域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其实质是水分在下垫 面垂直运行中,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也是流域下 垫面(包括地面和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 一、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 1、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的作用
• 对一场总降雨量P的降雨过程来说,下渗到包气带土层中的水量为:
• 3、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
• 当雨末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则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为:
P I RS I E R G(Wm' W0') RG
P E (Wm' W0' ) RS RG
• 这种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 • 当雨末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则
P I RS
I E (We' W0' )
• 三、径流量计算
• 一次洪水流量过程除包括本次洪水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表层流径流和地 下径流外,往往还包括前期洪水尚未退完的部分水量及非本次降雨补给 的深层地下径流。因此,计算时,需要把后两项从洪水过程线中分割出 去。
• 1、径流过程线分析
• 2、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 目的: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将本次洪水径流总量划分为不同的 水源。
• 2、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 (1)应用fP~t和fP~W关系推求产流量
以降雨开始时流域的土壤含水量 W0, 查fP~W曲线,得f0,W0、f0为流域第 一时段的土壤含水量和下渗率
i1 f0
i1 f0
W1 W0 i1t1
R1 i1t1 I1 I1 W1 W0
• (2)图解法
• •将流域下渗累积曲线 Fp ~ t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and Hydrological Survey
第四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 主要内容: • 4.1降雨要素计算 • 4.2流域产流分析 • 4.3产流计算 • 4.4流域汇流计算
第一节 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 一、概述: (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概
65.9
14.4
6.0
8.4
12 110.7 5.0
80.1
5.0
6.0
18 115.7
85.1
5.0
• 三、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 水量很大,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 。
• 关键要绘制雨强过程线和下渗过程线 • 1、由损失累积曲线推求下渗曲线
消退系数K综合反映流域蓄水量因流域蒸散发而减少的特性,因
此,可以直接用水文气象资料分析确定。假定流域蒸散发E与流域蓄
水量W成正比 。
Et Wt EM WM
若第t日无雨,则该日流域前期影响雨量的减少全部转化为流域蒸散发,
Et Pa,t Pa,t1 (1 K )Pa,t
Pa,t Wt
K 1 EM WM
• 上面讨论的是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情况,当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时,可 按雨量站控制的面积分析其产流面积的变化,然后用面积加权求全流域 的产流面积。
• 三、降雨径流关系 • 对蓄满产流方式,根据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可求出降雨~径流关
系。
•
α小于或等于该fP各点的面积之和FR占全流域面积F的比重
第三节 产流计算
• 已知fc,分割总径流量
时间
累积雨量 时段雨量 累积净雨量 时段净雨量 稳渗率 地下径流量 地面径流量
月、日、时 P(mm)
1
2
h(mm) 3
mm 4
h(mm) 5
fc(mm/h) =fc.△t(mm) (mm)
6
7
8
8 10 0
1.4
0
0.5
1
0.5
6 1.4
4.3
0.5
1.5
1.5
12 5.7
α——小于或等于某一Wm值各点的面 积之和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
Wm' 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
• 2、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
• 首先绘制流域下渗容量面积曲线 • 其次超渗产流时,降雨时产流面积的变化。 • 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1)随降雨历时的增
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2)产流面积的大小与时段初流域蓄 水量及降雨强度有关。
• 总径流量分割: • 已知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量,求fc(书中P133例)
时间
时段雨量 净雨深
月、日、时 P(mm) h(mm)
1
2
3
8 15 2 2.4
8 5.8
14 20.1 4.3
20 35.1 35.1
16 2 25.9 25.9
8 2.8
2.8
14 7.5
7.5
合计
99.6 75.6
净雨历时 净雨强度 稳渗率 地下径流量 地面径流量
•和雨量累积曲线 P ~ t
• 1、蓄满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是一条单增曲线,可以写成: (Wm' )
曲线以下包围的面积就是流域的最大蓄水量WM,即:
WM
Wm' m 0
[1
(Wm'
)]dWm'
• 蓄满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有如下特点:(1)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产流面积也随之增加;(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
P E (We' W0' ) RS
• 这种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
• 在我国湿润地区,包气带常年潮湿,缺水量小,以蓄满产流为主。 • 我国干旱地区,包气带缺水量很大,以超渗产流为主。
• 二、产流面积的变化 • 在降雨过程中,流域上产生径流的区域称为产流区。其面积称为产流面
积。
• (在前面讨论的是单点的产流情况,对整个流域而言,由于流域下垫面因素不均 一,如包气带厚薄、土壤性质、植被、降雨开始时的土壤含水量情况等情况并非 处处相同。而且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也不一致,因此,流域产流面积 的变化十分复杂。)
9.7
2
3.1
3.1
18 15.4
2.3
5.1
1.2
1.2
8 2 0 17.7
3.6
6.3
1.1
1.1
6 21.3
5.4
7.1
2.1
2.1
12 26.7 28.1
9.5
16
6.0
10
18 54.8 30.1
25.5
30.2
6.0
24.2
8 3 0 84.9 10.5
55.7
10.2
6.0
4.2
6 95.4 15.3
tc(h) 4
r(mm/h) fc(mm/h) RG(mm)
5
6
7
RS(mm) 8
1.3
3.3 1.36
1.7
2.6
6.0
5.9 1.36
8.2
26.9
6.0
4.3 1.36
8.2
17.7
6.0
0.5
2.8
6.0
1.3
7.5
25.3
28.4
47.2
• 推算时,先试算各时段的平均雨强i,然后求总历时平均雨强,直 到 fc i 时,停止试算。
I f pdt idt
i fp
i fp
• 而形成的地面径流为:
RS (i f p )dt i fp
•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显然有:
P I RS
• 2、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 渗入土壤中那部分水量,一部分首先被土壤颗粒吸收,成为土壤
含水量的增量,一部分以蒸散发E的形式逸出地面,返回大气。
下渗曲线fP(t)~t用用霍顿公 式,从 0~t积分得
Fp (t)
fBaidu Nhomakorabeat
1
( f0
fc)
1
( f0
fc )et
•每次实际雨洪后的流域土壤含
水量 Fp (t) W0 P R
一次降雨的下渗过程可分为初渗、不稳定下渗和稳定下渗三个阶段。
判断降雨是否产流的标准是 雨强 i是否是否超过下渗能力 fP,由实测的雨强过程扣除掉 下渗过程,就可得净雨过程, 如图中阴影部分。这种计算 产流量的方法称为下渗曲线 法.
• Kg大表示地下水退水慢,反之则快。
• Kg确定:
(t t )
t
Q(t t) Q(0)e Kg Q(t)e Kg
Kg
t ln Q(t) ln Q(t
t)
• 3、径流量计算
3.6 Qt
•
R
深 • R——次洪径流
F
• Q——每隔一个△t流量值
• △t——计算时段
• F——流域面积
• 4、水源的划分
流域产汇流课堂练习(2)
某流域经分析WM=100mm,6、7月平均EM分别为 5.6mm/d和6.8mm/d。试计算表中6月25日~7月5日的逐日
Pa值。
月
日 P(mm) EM(mm/d) K
Pa
25 60.3
26 78.8
6
27 14.7
5.6
28
29
30
1
2 20.2
7
3 21.9
6.8
4
2.2
• 2、流域最大蓄水量WM和消退系数K
➢ 流域最大蓄水量又称为流域蓄水容量,包括植物截留、填洼以及包
气带或影响土层的蓄水容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的差值。
WM是流域综合平均指标,一般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确定。
若久旱无雨 Pa 0 WM P R E
流域的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
➢ 消退系数K
• 分割方法:取历年最枯流量的平均值或本年汛期前最枯流量用水平线分 割。
• 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及不同水源的划分常采用退水曲线。退水曲线 是流域蓄水量的消退过程线。流域退水曲线可用下式来描述:
t
Q(t) Q(0)e Kg
• 式中:Q(t)——t时刻流量; • Q(0)——t=0时刻流量; • Kg——地下水退水参数或地下水蓄水常数,具有时间因子。
• 流域内降雨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1、降雨经植物截留、下渗、填洼等损失过程。降雨扣除这些损失
后,剩余的部分称为净雨。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净雨量(径流量)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 2、净雨沿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并经过河网汇集形成流域出口断 面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过程,与之相应的计算称为汇流计算。 • 二者合称流域产汇流计算。 • 二、雨量(见前面章节)
如果第t日内有降雨Pt,但未产流
Pa,t1 K (Pa,t Pt )
如果如果第t日内有降雨Pt,并产生 径流Rt
Pa,t1 K (Pa,t Pt Rt )
• Pa,t——第t日的前期影响雨量 • Pa,t+1——第t+1日的前期影响雨量
• K ——土壤含水量的日消退系数或折减系数。
在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Pa值不应大于流域最大蓄水量WM,所以计算出的值大于WM 时,取WM作为该日的值
• 一、降雨径流相关法
•
降雨径流相关是在成因分析与统计相关结合的基础上,用每场降雨
过程流域的面平均雨量和相应产生的径流量,以及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
因素建立起来的一种定量的经验关系。
• 影响降雨径流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
前期影响雨量 Pa或流域起始蓄水量 W0、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暴
雨中心位置等等。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最常用的是 P~Pa~R三变量相关
图法。
•
建立这种经验相关图,必须有足够多的实测资料,才能反映不同降
雨特性和流域特征的综合经验关系。
•
(1)P相同时,Pa越大,损失越小, R越大, 故Pa等值线的数值自左向右增大;
(2) Pa相同时, P越大,损失相对于P越 小,径流系数越大,P~R线的坡度随 P 的增大而减缓,但不应小于45°
• 二、蓄满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N 0.84F 0.2
• 四、前期影响雨量
• 土壤含水量的实测资料很少,因此水文学上用间接的方法来表示流域的 土壤含水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前期影响雨量Pa,另一 种是流域的蓄水量W。
• 1、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公式
如果流域内前后两天无雨,前 期影响雨量的定义为
Pa,t 1 KPa,t
• 不同的水源,其退水规律是不一样的。地面径流消退快,先退尽,表层 径流次之,浅层地下径流消退慢,后退尽,深层地下径流小而稳定。地 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具有不同的汇流特性所以求得次径流总量之后,还需
划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简便的方法是斜线分割法。
也可以用经验公式来 确定出洪峰流量出现 时刻至地表径流终止 点的时距N(日数)就 可以定出B点。
• 当流域开始产流时,由水量平衡原理,则:
R P (WM Pa )
•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为什么R与i无关,而仅仅和P有 关,i只影响径流的分配,而不影响径流总量R的大小。
• 当流域包气带缺水量满足以后,产流量R中有一部分 按稳定下渗率fc下渗,稳定下渗的水量形成地下径流 RG,超过稳定下渗率的部分就形成地面径流RS,即: R RG RS
➢ 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成为可以在包气
带中自由运动的重力水RG
I E Wm' W0' I E (Wm' W0' ) RG
➢ 当降雨结束时,包气带的蓄水量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则下渗水量 全部被包气带土壤吸收。
I E Wm' W0'
I E (We' W0' )
Wm' 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蓄水量为包气带蓄水容量 We' 包气带的蓄水量
5
第二节 流域产流分析
• 产流:是指流域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其实质是水分在下垫 面垂直运行中,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也是流域下 垫面(包括地面和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 一、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 1、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的作用
• 对一场总降雨量P的降雨过程来说,下渗到包气带土层中的水量为:
• 3、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
• 当雨末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则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为:
P I RS I E R G(Wm' W0') RG
P E (Wm' W0' ) RS RG
• 这种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 • 当雨末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则
P I RS
I E (We' W0' )
• 三、径流量计算
• 一次洪水流量过程除包括本次洪水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表层流径流和地 下径流外,往往还包括前期洪水尚未退完的部分水量及非本次降雨补给 的深层地下径流。因此,计算时,需要把后两项从洪水过程线中分割出 去。
• 1、径流过程线分析
• 2、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 目的: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将本次洪水径流总量划分为不同的 水源。
• 2、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 (1)应用fP~t和fP~W关系推求产流量
以降雨开始时流域的土壤含水量 W0, 查fP~W曲线,得f0,W0、f0为流域第 一时段的土壤含水量和下渗率
i1 f0
i1 f0
W1 W0 i1t1
R1 i1t1 I1 I1 W1 W0
• (2)图解法
• •将流域下渗累积曲线 Fp ~ t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and Hydrological Survey
第四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 主要内容: • 4.1降雨要素计算 • 4.2流域产流分析 • 4.3产流计算 • 4.4流域汇流计算
第一节 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 一、概述: (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概
65.9
14.4
6.0
8.4
12 110.7 5.0
80.1
5.0
6.0
18 115.7
85.1
5.0
• 三、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 水量很大,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 。
• 关键要绘制雨强过程线和下渗过程线 • 1、由损失累积曲线推求下渗曲线
消退系数K综合反映流域蓄水量因流域蒸散发而减少的特性,因
此,可以直接用水文气象资料分析确定。假定流域蒸散发E与流域蓄
水量W成正比 。
Et Wt EM WM
若第t日无雨,则该日流域前期影响雨量的减少全部转化为流域蒸散发,
Et Pa,t Pa,t1 (1 K )Pa,t
Pa,t Wt
K 1 EM WM
• 上面讨论的是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情况,当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时,可 按雨量站控制的面积分析其产流面积的变化,然后用面积加权求全流域 的产流面积。
• 三、降雨径流关系 • 对蓄满产流方式,根据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可求出降雨~径流关
系。
•
α小于或等于该fP各点的面积之和FR占全流域面积F的比重
第三节 产流计算
• 已知fc,分割总径流量
时间
累积雨量 时段雨量 累积净雨量 时段净雨量 稳渗率 地下径流量 地面径流量
月、日、时 P(mm)
1
2
h(mm) 3
mm 4
h(mm) 5
fc(mm/h) =fc.△t(mm) (mm)
6
7
8
8 10 0
1.4
0
0.5
1
0.5
6 1.4
4.3
0.5
1.5
1.5
12 5.7
α——小于或等于某一Wm值各点的面 积之和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
Wm' 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
• 2、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
• 首先绘制流域下渗容量面积曲线 • 其次超渗产流时,降雨时产流面积的变化。 • 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1)随降雨历时的增
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2)产流面积的大小与时段初流域蓄 水量及降雨强度有关。
• 总径流量分割: • 已知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量,求fc(书中P133例)
时间
时段雨量 净雨深
月、日、时 P(mm) h(mm)
1
2
3
8 15 2 2.4
8 5.8
14 20.1 4.3
20 35.1 35.1
16 2 25.9 25.9
8 2.8
2.8
14 7.5
7.5
合计
99.6 75.6
净雨历时 净雨强度 稳渗率 地下径流量 地面径流量
•和雨量累积曲线 P ~ t
• 1、蓄满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是一条单增曲线,可以写成: (Wm' )
曲线以下包围的面积就是流域的最大蓄水量WM,即:
WM
Wm' m 0
[1
(Wm'
)]dWm'
• 蓄满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有如下特点:(1)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产流面积也随之增加;(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
P E (We' W0' ) RS
• 这种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
• 在我国湿润地区,包气带常年潮湿,缺水量小,以蓄满产流为主。 • 我国干旱地区,包气带缺水量很大,以超渗产流为主。
• 二、产流面积的变化 • 在降雨过程中,流域上产生径流的区域称为产流区。其面积称为产流面
积。
• (在前面讨论的是单点的产流情况,对整个流域而言,由于流域下垫面因素不均 一,如包气带厚薄、土壤性质、植被、降雨开始时的土壤含水量情况等情况并非 处处相同。而且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也不一致,因此,流域产流面积 的变化十分复杂。)
9.7
2
3.1
3.1
18 15.4
2.3
5.1
1.2
1.2
8 2 0 17.7
3.6
6.3
1.1
1.1
6 21.3
5.4
7.1
2.1
2.1
12 26.7 28.1
9.5
16
6.0
10
18 54.8 30.1
25.5
30.2
6.0
24.2
8 3 0 84.9 10.5
55.7
10.2
6.0
4.2
6 95.4 15.3
tc(h) 4
r(mm/h) fc(mm/h) RG(mm)
5
6
7
RS(mm) 8
1.3
3.3 1.36
1.7
2.6
6.0
5.9 1.36
8.2
26.9
6.0
4.3 1.36
8.2
17.7
6.0
0.5
2.8
6.0
1.3
7.5
25.3
28.4
47.2
• 推算时,先试算各时段的平均雨强i,然后求总历时平均雨强,直 到 fc i 时,停止试算。
I f pdt idt
i fp
i fp
• 而形成的地面径流为:
RS (i f p )dt i fp
•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显然有:
P I RS
• 2、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 渗入土壤中那部分水量,一部分首先被土壤颗粒吸收,成为土壤
含水量的增量,一部分以蒸散发E的形式逸出地面,返回大气。
下渗曲线fP(t)~t用用霍顿公 式,从 0~t积分得
Fp (t)
fBaidu Nhomakorabeat
1
( f0
fc)
1
( f0
fc )et
•每次实际雨洪后的流域土壤含
水量 Fp (t) W0 P R
一次降雨的下渗过程可分为初渗、不稳定下渗和稳定下渗三个阶段。
判断降雨是否产流的标准是 雨强 i是否是否超过下渗能力 fP,由实测的雨强过程扣除掉 下渗过程,就可得净雨过程, 如图中阴影部分。这种计算 产流量的方法称为下渗曲线 法.
• Kg大表示地下水退水慢,反之则快。
• Kg确定:
(t t )
t
Q(t t) Q(0)e Kg Q(t)e Kg
Kg
t ln Q(t) ln Q(t
t)
• 3、径流量计算
3.6 Qt
•
R
深 • R——次洪径流
F
• Q——每隔一个△t流量值
• △t——计算时段
• F——流域面积
• 4、水源的划分
流域产汇流课堂练习(2)
某流域经分析WM=100mm,6、7月平均EM分别为 5.6mm/d和6.8mm/d。试计算表中6月25日~7月5日的逐日
Pa值。
月
日 P(mm) EM(mm/d) K
Pa
25 60.3
26 78.8
6
27 14.7
5.6
28
29
30
1
2 20.2
7
3 21.9
6.8
4
2.2
• 2、流域最大蓄水量WM和消退系数K
➢ 流域最大蓄水量又称为流域蓄水容量,包括植物截留、填洼以及包
气带或影响土层的蓄水容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的差值。
WM是流域综合平均指标,一般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确定。
若久旱无雨 Pa 0 WM P R E
流域的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
➢ 消退系数K
• 分割方法:取历年最枯流量的平均值或本年汛期前最枯流量用水平线分 割。
• 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及不同水源的划分常采用退水曲线。退水曲线 是流域蓄水量的消退过程线。流域退水曲线可用下式来描述:
t
Q(t) Q(0)e Kg
• 式中:Q(t)——t时刻流量; • Q(0)——t=0时刻流量; • Kg——地下水退水参数或地下水蓄水常数,具有时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