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究
实施课程改革,高中需要全面实行选课走班,学校管理、德育、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是班级组织形式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变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运行模式,传统的班集体受到削弱,班级凝聚力降低;教学班师生流动频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松散,归属感降低,教学班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盲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难度增加。其次,当前仍然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在多数任课教师看来,学生的管理和德育只是班主任的职责,他们只管传授知识,不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德育。再次,传统德育强调共性统一,忽视个性彰显,德育主体意识淡薄,忽视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必要的专业再教育。许多教师观念滞后,专业精神不强,专业素养不高,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自律意识,忽视教师的责任意识,这既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又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相长”。学生综
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师生共同生活,经常“对话”,“共学、共事、共修养”。
综上所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有效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提出的。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核心概念的含义
“师生成长共同体”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制订目标计划,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实践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包含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机制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在宏观上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一般由6~7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每个共同体由6~9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以教学班为基础组建,由6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每个共同体由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3~6个行政班为1个走班单元);
社团共同体――以社团为基础组建,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
自2009年“师生成长共同体”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校按照“遵循规律办教育,依靠科学抓质量”的工作方针,以构建“和・容”文化校园为引领,在细节和文化品位上做文章,以“德育与管理共同体”的研究与实施为载体,打造洁净优雅、充满活力、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人人追求卓越的育人环境,广大师生“师生共同成长”温暖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放飞梦想的舞台。
二、实施学生“管理共同体”的基本策略
为达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目标,我们建立了一个体现人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制度文化,形成文化管理、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的研究,努力达到科学高效的管理,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构建组织机构,探索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模式。经过近三年探索研究,我们构建了“3+X模式”:3代表学校层面、级部层面和班级层面。X指衍生出来的相关的共同体,如“家校共同体”“宿舍共同体”等。在学生常规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形成学校、级部、班级三个层次的有效“管理共同体”。
(一)学校层面成立了以级部为单位的“管理共同
体”,由级部主任牵头,让本部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本级部的学生常规管理,争创优秀团队。其结构如下:
(二)级部层面成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6~10个“管理共同体”,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互相协作的级部管理共同体,也就是值班只有管理共同体,没有班级界限。值班教师履行常规管理职能,及时处理特殊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到级部管理信息平台,班主任能随时了解本班情况。其结构如下:
(三)班级层面成立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6~8个“共同体”,由班主任牵头,按照学生性格、特长、心理、学习、男女等实际情况搭配编组,每组配备了导师,直接参与管理。各组开展竞赛活动,促进师生合作互助。以“共同体”为单位考评,把同一“共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主动的互相协作关系。其结构如下:
指导老师定时与其负责“共同体”的成员进行交流,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