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行为分析

作者:李泽星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3期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进行原因与解决方法上的分析,继而得出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如下不同:从静态上看,学科假设不同,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分析内容不同,分析方法与形式不同;动态上看,在分析过程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分析过程区别

一、序言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说的是山上有座庙,起初庙里有一个和尚,他的职责是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并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不久,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于是二人抬水,以便日用。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但是当庙里有三个和尚的时候,庙里却没有人愿意去挑水了。这则小故事虽然是简单的描述了寺庙里的一个现象,但是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以及所反映出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分析方法上的区别是非常深刻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本假设、发展路径方面都有不同①,本文试图通过这则故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讨论两门学科的区别。

二、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分析

(1)原因分析

1.经济人假设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所谓“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三个和尚无疑是“合乎理性的人”,三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市场上去采取决策,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是在不去打水的情况下,顺利的喝上水,当三人都采取这种决策时,没有水喝的情况就出现了。

2.集体选择理论

经济学上将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竟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故事中水缸里的水就没有排他性(三个和尚不花费力气就能喝到),也没用竟用性(水缸里的水每个和尚都能喝),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免费乘车者”,即不去挑水也能喝到水。研究这种问题的经济理论是集体选择理论,所谓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在只有一个和尚时,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气),就会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与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在只有两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协商,协商的成本也比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两人付出的成本(力气)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够基本均衡,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仅能够产生,还能够得到坚持与延续。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协商的成本比较大,喝水的事情难以解决。

3.博弈论

这个故事是一个静态博弈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意思是参与人对其余参与人的支付函数、博弈的全过程全部了如指掌。对于为何建一个静态博弈,理由如下:三个和尚没水喝,只是在静态博弈下,没有和尚愿意去打水。然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假定前两个和尚都不去打水,对于第三个和尚来说,它就必须去打水(否则就会被渴死),这就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说法相违背,所以是静态博弈。

下面建立博弈模型,首先是两名和尚的博弈,其支付矩阵表一所示:

表一

在这个博弈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个和尚来说,该博弈博弈存在占优策略均衡(打水,打水),这也就是两个和尚为什么有水喝的原因。

其次,第三个和尚加入后,该模型变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支付矩阵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

表三

表二中,和尚二打水时,和尚一打水与不打水的支付相同,都是2个单位;和尚二不打水时,和尚一的占优策略是不打水;综上,不管和尚二打水不打水,和尚一打水的策略是弱占劣的,因此,和尚一会选择不打水。按照同样的道理分析表三,则仍然得到和尚一和尚二都不打水的结局。综合表二表三,给定其余两个和尚不打水,则和尚三的最优策略仍然是不打水。这就是说,对于每个和尚,他们都不存在打水的动力。

(2)解决方案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用以论证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优越性。斯密之后的西方经济学者纷纷致力于这一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学术体系。在这则故事中,我们无需对三个和尚的命运感到担忧。担忧者恐惧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使井水这个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根据科斯定理,不难发现这种忧虑是杞人忧天。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用通俗的话来说,每个和尚都不完全是大公无私的,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三个和尚都不去挑水,必然会有和尚因为要喝水而放弃博弈,独自去打水,一旦有两个或以上的和尚都无法坚持下去时,三个和尚会很自然的协商打水的问题,因而没水喝的问题会很轻松的得到解决。

虽然即便什么也不做,三个和尚也不会渴死,但采取适当的行动却可以使和尚们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多的饮用水。这充分说明市场固然可以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必要的宏观调控则可以保障市场制度和秩序,使市场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故事背后的管理学分析

在用管理学原理对该故事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明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②管理,就一般意义而论,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

(1)原因分析

1.管理组织机构欠缺

通过上面管理学的定义可以看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包括人在内的投入产出系统。从这一点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缺少最重要的一方——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在该故事中,三个和尚简单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缺少管理者,更没有管理机构,这在管理学看来必然是无效率的。假如没有一位管理者,那么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或许不属于管理学的内容,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加入管理的主体——方丈。故事变为四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假设方丈不会亲自打水,仍然是三个和尚不去打水导致的没水喝。

2.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从而提高人的潜能的有效办法。因此,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之一。责任原理的背后要求管理者对组织中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在该故事中,方丈没有对三个和尚的工作进行分工,导致可能出现的工作责任的不公平,进而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