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案4.1积贫积弱的北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课积贫积弱的北宋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危机)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

为防止辽、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②每年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开支(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外患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和豪强兼并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二、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

3、中心:整顿吏治。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庆历四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5、原因: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⑶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⑷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⑸改革没有事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内容】⑴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⑵严格“恩荫”制。⑶改革贡举制。

⑷慎选地方官吏。⑸减轻徭役。⑹重视农桑等。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流民收编入伍;

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

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的局面)------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冗官、冗兵”

“冗费”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

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

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冗费

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