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模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意见。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
这个目标需要考虑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培养目标,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此外,还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五、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建立起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以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达到预期的要求。
这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术环境。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精神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出具有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1、工学结合的原则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上积极进行探索改革,可根据社会需要,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灵活方式。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大力进行课程整合,保持与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切实落实实验、实训、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各系根据情况可选择2-3个专业进行。
格式可参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创新的原则课程设置体系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适当提前,学时优先保障,主要技能训练优先满足。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模块式教学等形式。
把握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选修课的数量关系,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形成理论课、实践课结构合理、课时适中的课程比例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训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练、做一体。
XX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送审稿)【模板】
XX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送审稿)各教学单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逐步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经2017年3月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对我校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新一轮全面修订,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及目标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育文化自觉、注重培育特色化知识和技能、注重培育实践能力,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融通,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相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融通,促进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与国际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文化品位,能融会贯通,更加有所作为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修订原则结合学校“逐步推进按大类招生”的改革思路,在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同学科或相近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调整课程结构为切入点,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完善XX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各院系应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把握本院系学科发展需求,根据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订方案。
修订过程须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学分设置,推进通识教育均衡考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均衡设置各学年学分,避免课程安排畸重畸轻的现象。
前期构筑宽厚基础,推进通识教育,后期优化专业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加强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尊重个性选择,实施多元培养通过制定“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建立“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及发展的机会,加强对本科生学业规划的引导。
根据专业学术类人才、交叉复合类人才、就业创业类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因材施教。
3.鼓励交叉培养,拓展适用口径各院系应向全校开放本院系专业课程资源,在满足本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院系选修课程、参加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科交叉,拓展人才的适用口径。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和需求。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当明确所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目标和需求。
这包括分析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对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的深入研究。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并确保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组织的需求。
其次,合理规划培养路径和课程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培养路径和课程设置。
培养路径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个人需求进行规划,包括培养方式、培养时长、培养内容等。
课程设置应当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匹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需要在课程设置中考虑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再次,注重实践与实践的结合。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
理论学习可以帮助人才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而实践操作可以帮助人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此外,注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特点、能力和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同时,培养方案还应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使得人才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和职业阶段中持续发展和成长,逐步实现职业目标。
最后,加强评估和反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可以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和测评等方式,了解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情况。
同时,要及时给予人才反馈和指导,鼓励其优点发展,改善不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改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和需求、合理规划培养路径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评估和反馈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和实现途径。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XX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学校决定制订XXXX版人才培养方案,现就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践行“以生为本,协调发展”教育理念,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为引领,以学分制改为契机,按照“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能力培养、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努力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在确保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标准,结合知识体系构建和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和专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一)明确培养目标各专业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按照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力求体现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先进性。
强化错位竞争,打造专业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与行业企业对接、与地方产业融合,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按照学校通识课程“分级教学、自主选修”的改要求,合理制定通识课选修方案;在保证学生掌握必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依托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精炼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设置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打造专业特色。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文件,也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的精神,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学校决定制订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现提出以下制订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研究型大学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中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精英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的内涵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各大类或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订专业大类或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
三、基本原则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
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即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
原则上一、二学年设置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1、本科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教育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按照国家和行业部门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制订的学生培养计划。
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和优化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本科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学制和学分要求等内容。
培养方案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要。
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注重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本科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当注重如下几点:
(1)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2)注重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健全学生工作机制。
(3)注重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2011年8月教务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现就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现时和未来需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把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本科教育是学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本科教育要保持和发展“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继续实施并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
二、基本原则1. 科学规范与继承发展相结合。
培养方案修订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发展逻辑,做到科学、系统和规范。
同时,还要继承已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人才需求。
2. 以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统领修订工作。
各院系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和本科教育定位,结合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需求,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要反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培养规格要界定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途径,科学规划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各项教学活动。
3. 坚持加强基础教育,保持基础坚实的优势。
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基础平台,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及各类学科基础课的基本学时,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基础性地位,力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多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是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的总体安排。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招生培养方式、公共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为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构建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意见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经学校研究,就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将“学习自主权与专业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通识教育,加大公共课改革力度,实行按大类培养,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本科职业人才。
二、基本原则1.注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传统经典与当代前沿的贯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过内容整合、重组,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有计划、有目的建设一批事关人类认知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范畴,改革公共课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于制定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制定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学院各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社会需求就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今年参加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试点招生工作所带来生源结构和学生素质变化的情况,对学院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一系列指导高职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十二五”时期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我院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本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诚信笃实、敬岗爱业、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的优良品质,注意人才培养的人文性和专业性并重,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整体优化的教育原则在课程体系上要重视平台搭建与模块设计,深化“精平台、强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课程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注重课程体系内在的柔性,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延展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相关专业之间的课程融合。
(三)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原则各专业应主动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院外委员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听取和走访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的要求全面接轨,创造和加强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训、实习机会。
(四)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原则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跟踪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市场需求,按照案例贯穿、专业实训、综合实训来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运行周期与产业、行业运行周期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衔接、融通。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南,是进行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落实学校“教学立校”战略的基础建设。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做好制订工作前期政策理论学习,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标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处理好前后衔接问题。
各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在新政策、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改革,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好的经验,深入研究往届人才培养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调研积累。
(三)坚持统一要求和特色发展共存,做好统筹规划。
根据国家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统一人才培养模板、设置公共课程平台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体现出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专业优势,以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坚持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从知识内化到产出,加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就业环境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以下总体要求:(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优质高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和发展活动,培养和造就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以下是我对人才培养方案原则的意见:第一,适应时代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及时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单强调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第三,强调实践和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用性训练。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人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五,个性化和多元化。
每个人的潜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人才培养不应该只看重一个标准的成功,而是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包括各种不同的领域和专业。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六,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变化。
关于制定辅修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安徽师范大学文件校教字…2011‟18号关于制定辅修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根据《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辅修专业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文件要求,我校从2011年开始实行主辅修专业制度。
这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此,学校决定制定本科辅修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安徽,放眼全国,积极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制、学分(学时)分配 (一)学制:辅修专业标准学制二年。
(二)学分(学时):以中等程度学生二年内完成的课程总学分为基准,辅修专业学分总体要求:1、修完辅修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辅修毕业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2、修完辅修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并完成该专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
(三)学分计算:学分是用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时间的反映,以学期为单位计算,根据培养方案确定。
具体方法如下:1、理论课教学按每学期课内每周授课1学时为1学分计算,必要时可根据该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大小酌情增减;辅修专业确定理论课程15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课程按30学时计1学分。
凡理论课中涵盖的实验课课时数达到30学时者,需将实验课单列出来。
2、凡授课时间不满一学期的课程,学分数可按下述公式折算:课程学分 =三、课程设置基本框架周学时数×实际授课周数 15(或30)各类辅修专业课程设置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组成。
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课程必须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城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
运城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院教字〔2011〕9号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为加强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我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制订、修订、执行和调整修改,必须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原则1、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2、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
3、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充分体现。
4、各专业培养方案格式要统一,课程名称要规范准确,符合专业设置的课程名称和要求。
5、人才培养方案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原则上每四年全面修订一次,必要时每两年修订一次。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的程序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应在主管院长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各专业所在系具体负责。
2、教务处提出制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系。
3、各系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本系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写出修订报告。
4、各系组织专家对本系各专业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议、修改,经系务会审定后报教务处。
5、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系根据专家审议意见修改定稿后报教务处。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是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的总体安排。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招生培养方式、公共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为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构建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意见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经学校研究,就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将“学习自主权与专业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通识教育,加大公共课改革力度,实行按大类培养,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本科职业人才。
二、基本原则1.注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传统经典与当代前沿的贯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过内容整合、重组,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有计划、有目的建设一批事关人类认知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范畴,改革公共课教学内容与方法。
公共课教学不再简单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道德、理智和情感诸因素上的和谐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2.大类培养、加强合作全面实施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学习自主权与专业选择权逐步交还给学生。
科学划分培养大类,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
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机械与土建、电气信息、生物与环境、理学、管理学、文法、艺术、外语八大培养类别,同一培养大类的学生第一、二学期学习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学科大类课程,第二学期期末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第三学期开始进入各专业学习。
此外,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产学研合作,以及校内各系部、专业之间的合作,为实现按大类培养提供支持。
3.拓宽专业、内涵发展制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各系应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研究专业内涵和专业人才基本素质。
专业课设置应尽量模块化,每个模块指向某一专业方向,学分数由各专业自定,但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分应大致相当。
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鼓励教师紧跟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灵活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组,鼓励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和社会精英来校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
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精选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讲求实际应用。
要尽量按照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和国际专业认证标准设立课程,研究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基本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合理的课程标准,适应课程的国际互认要求。
允许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另外一个专业。
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4.强化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加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的早期结合。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各专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各种途径。
以学校现有的服务外包专业为突破口,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继续改造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积极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应占全部有实验的课程的60%以上。
拓展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各类实践环节都是必修课,提倡各系、专业开设一些选修的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由学校认定后可取得学分。
工科专业特别要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有的专业课(如设备、工艺性课程)能在实践中完成的,不再单独设课。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顶岗实习。
文、理科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应占总学分的20%以上。
工科及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应占总学分的30%以上。
5.突出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第二课堂、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将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的部分教学内容设置为选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选修课的比例应达到课内学分的23%左右,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占课内学分的8%左右。
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其选课的盲目性。
6.整体优化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启动课程库建设工作,规范课程名称,明确课程内容与归属。
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综合性,通过规范课程和分层设课,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要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几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程。
要继续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时间,使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好各类课程比例,文理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应占到课内学分的40%左右,工科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占课内学分的45%左右。
7.特色发展特色是一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因素所决定,是其所属事物的独有属性。
培育办学特色,就是要从XX 学院具体所处的环境出发,采取一系列与环境相适应,与其他高校不尽相同的办学措施。
强化特色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顶层设计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发掘和凝炼办学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传统专业特色化改造三种途径,每个专业必须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作为其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改造的途径,学校为专业特色化改造提供支持。
允许有关专业通过“教改实验班”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其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与本原则意见不符,由专业教研室拟订后报学校审核。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备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3.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及素质;4.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心理和健康体魄。
四、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一)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结构1.专业名称;2.专业代码;3.执笔人;(一般为专业教研室主任)4.审核人;(一般为系主任或系主要负责同志)5.培养目标;指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
6.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由基本规格和专业素质规格构成,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一致,专业素质规格在深入研究我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本科专业规格要求,细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具体内容,字数一般不超过350字。
7.学制与学位;采用弹性学制,学制一般为4年,允许学习年限3-7年,本方案按四年的标准学制编制;明确一种学位。
8.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要求;要求说明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必须修满的各类学分数以及学位授予条件。
9. 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可明确1-3个主干学科,不超过16门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指一个专业开设的最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核心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是必修课。
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可参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列出。
10.教学进程。
说明: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金工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
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2学分,由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安排学生在第二学期或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
生产实习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五、六、七学期。
教育实习统一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文管类专业毕业实习安排7—9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8—10周,总周数不超过17周。
理工类专业毕业实习安排2—4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12—14周,总周数不超过17周。
(3)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略)(二)学分计算与毕业学分1.学分计算办法学分是计算课程量的单位,它体现课程的学习时间、难度和程度。
计算方法为:(1)理论课程:课内学时每16学时计1学分。
(2)实践课程: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凡集中进行的,每1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每32学时或7天计1学分。
学年论文每次计1个学分。
社会实践2周以上的计1学分。
(3)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每1周计1学分。
(4)体育课、军事理论课30-32学时计1学分。
(5)能力拓展课程学分计算见下表。
说明:①参加校体育运动会获第一名、第二名者与校级一等奖等同,获第三名至第五名者与校级二等奖等同,获第六至第八名者与校级三等奖等同。
省级、国家级以此类推。
②能力拓展课程必须修满5个学分,超过5个学分以上的学分可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③学生申请奖励学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连同有关证明材料报教学主管部门审定奖励学分。
④假期教学活动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项目的学分取得另行发文规定。
2.学分计算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0.5学分为单位。
3.毕业总学分。
理工科专业毕业总学分数为188—192学分,其他专业毕业总学分数为178-18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学分不超过15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