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是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的总体安排。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招生培养方式、公共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为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构建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意见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经学校研究,就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将“学习自主权与专业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通识教育,加大公共课改革力度,实行按大类培养,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本科职业人才。

二、基本原则

1.注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传统经典与当代前沿的贯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过内容整合、重组,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建设一批事关人类认知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范畴,改革公共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公共课教学不再简单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道德、理智和情感诸因素上的和谐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2.大类培养、加强合作

全面实施按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学习自主权与专业选择权逐步交还给学生。科学划分培养大类,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机械与土建、电气信息、生物与环境、理学、管理学、文法、艺术、外语八大培养类别,同一培养大类的学生第一、二学期学习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学科大类课程,第二学期期末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第三学期开始进入各专业学习。此外,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产学研合作,以及校内各系部、专业之间的合作,为实现按大类培养提供支持。

3.拓宽专业、内涵发展

制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各系应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研究专业内涵和专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课设置应尽量模块化,每个模块指向某一专业方向,学分数由各专业自定,但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分应大致相当。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鼓励教师紧跟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灵活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组,鼓励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和社会精英来校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精选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讲求实际应用。要尽量按照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和国际专业认证标准设立课程,研究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基本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合理的课程标准,适应课程的国际互认要求。允许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另外一个专业。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4.强化实践、推进产学研合作

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加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的早期结合。加强产学研合

作,鼓励各专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各种途径。以学校现有的服务外包专业为突破口,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继续改造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积极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应占全部有实验的课程的60%以上。拓展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各类实践环节都是必修课,提倡各系、专业开设一些选修的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由学校认定后可取得学分。工科专业特别要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有的专业课(如设备、工艺性课程)能在实践中完成的,不再单独设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顶岗实习。文、理科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应占总学分的20%以上。工科及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应占总学分的30%以上。

5.突出能力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将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的部分教学内容设置为选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课的比例应达到课内学分的23%左右,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占课内学分的8%左右。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其选课的盲目性。

6.整体优化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启动课程库建设工作,规范课程名称,明确课程内容与归属。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综合性,通过规范课程和分层设课,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几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程。要继续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时间,使课内与课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好各类课程比例,文理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应占到课内学分的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