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二○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学院简况 (1)
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3)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3)
二、专业设置情况 (3)
三、在校学生情况 (5)
四、生源质量情况 (5)
第二部分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6)
二、主讲教师情况 (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7)
四、教学用房和设备情况 (7)
五、图书和信息资源情况 (8)
第三部分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一、加强专业建设 (9)
二、完善培养方案 (9)
三、加强教师管理 (10)
四、推进课程建设 (11)
五、严格教材选用 (12)
六、深化教学改革 (12)
七、强化实践教学 (12)
八、加强体育工作 (13)
九、开展创业教育 (15)
第四部分质量保障体系 (17)
一、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17)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8)
第五部分学生学习效果 (19)
一、学生满意度评价 (19)
二、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20)
三、就业情况 (20)
第六部分特色发展 (22)
一、过程质量管理 (22)
二、创新校园管理 (23)
三、实践教学管理 (24)
第七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26)
学院简况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青海大学按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秉承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青大、规范办学、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设有21个本科专业,涉及经、管、理、工四大学科,现有在校本科学生4000余人。
近年来,学院加大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新建了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化学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等;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在营造文化氛围、绿化美化校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了弹性学制、工学兼修制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所有专业开设金工实习课程,组织测量技能竞赛、英语技能竞赛等实践技能竞赛活动;坚持实施因材施教,在省内率先推行了“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进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分级教学;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到美国交流学习以及攻读硕士研究生,可以到台湾地区学校进行交换研修。
学院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院有1个班级团支部获“全国示范团支部”荣誉称号、1名团支书获“全国百佳团支书”荣誉称号;院团委被团省委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院学生党总支被省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总支”,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团市委评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自强之星”。
我院教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是我省唯一的获奖选手;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青海省首家“青春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示范教育中心;女子啦啦操队在全省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生态文明创意大赛、心理剧大赛等活动中屡有斩获。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每年开展就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考试辅导、公务员模拟考试、简历面试讲座、就业心理讲座、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着力提升学生求职综合能力;大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推介学生、企业。
学院分别荣获“青海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随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知名度、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学院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2014年被国家教育机构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青海省高校院系优秀班子”、“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朝着建成具有高原特色、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学院努力奋进。
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青海,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专业设置情况
设置有本科专业21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四大学科,其中经济学类专业2个、管理学类专业7个、理学类专业2个、工学类专业10个,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6~2017学年,学院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青政〔2013〕74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招生专业结构:
(1)招生专业17个(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
(2)停招专业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
(3)隔年招专业2个(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2016~2017学年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设置时间所占比例经济学2004年经济学
(2个)国际经济与贸易2004年
9.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5年
工商管理2004年
会计学2010年
财务管理2010年
人力资源管理2005年
公共事业管理2005年
管理学(7个)行政管理2007年
33%生物技术2004年理学
(2个)环境科学
2004年9.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10年冶金工程
201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04年自动化
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4年土木工程
2004年水利水电工程
2010年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工学
(10个)城乡规划2005年48%
三、在校学生情况
实施国家正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截止2017年9月,本科在校生4060人。
四、生源质量情况
2017年,面向16个省(区、市)招生:共招收学生1150人,计划完成率100%;第一志愿录取率89.5%;新生报到率91%,省内新生报到率94.2 %,省外平均新生报到率87%。
青海省内生源充足,平行志愿录取阶段,文史类投档分数高于省控线20分,理工类投档分数高于省控线8分;省外招生地区总体生源稳定,较为充足。
第二部分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按照“严格标准、外引内培、创造条件、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以青海大学师资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青海大学教师为主、学院专职教师和社会兼职教师为辅的,人员相对稳定、整体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截止2017年9月,有专任教师230人,折合教师数250人,在校生折合数4060人,生师比16.2︰1。
2017年专任教师分类构成表
类别教师数量比例
正高级208.7%
副高级11047.8%职称
中级6528.3%
初级3515.2%
博士8 3.5%
硕士9039.1%学位
其他13257.4%
29岁及以下4017.4%
30-39岁10344.8%年龄
40-49岁7833.9%
50岁及以上9 3.9%
二、主讲教师情况
严格审查教师资格,不断完善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主讲教师全部符合岗位资格要求;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技能培训,确保主讲教师的质量。
2016~2017学年共开设课程448门,其中教授授课1 08门、副教授授课156门、讲师授课124门、助教授课60门,教授所授课
程占课程总数的24.1%;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人,授课教授占教授总数的100%。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优先保证教学运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建设经费。
2016年,学费收入4114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823万元,占当年学费收入的20%,生均2077.76元,专项教学经费支出48万元,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67万元,生均5218. 38元;实验经费支出10.85万元,生均27.39元;实习经费支出28万元,生均70.69元。
四、教学用房和设备情况
学院占地面积13.55万平方米,生均3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2 07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4992平方米,生均13.54平方米;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2860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70.4个;教学用计算机466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11.5台。
各类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体育场馆和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功能齐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五、图书和信息资源情况
自有图书馆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22.05万册,生均53.7册,中外文数据库56个,电子期刊2.7万种,电子图书40余万册,生均100册,同时,共享青海大学图书资源及电子资源。
2016~2017学年,新增图书1万册,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
积极发挥书友会的作用,开
通书友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方便读者,提升了服务质量。
图书馆采用现代大开放知识超市的管理模式,馆内环境优美,富有文化气息,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地方。
使用青海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整个校区,可以共享青海大学电子资源。
继续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截止2017年9月,建有网络信息点512个,无线接入点1路,200兆校园网1路,20兆联通专线1路,10兆电信专线1路。
第三部分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加强专业建设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学科专业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青政〔2013〕74号)要求,根据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从学院实际出发,构建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大力发展与青海省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2010年新增会计学、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2 014年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新增冶金工程专业。
二、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2012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中,特别突出了本科教育和应用型培养两个特征,增加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比重,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和学时数,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增加创业教育和培训。
坚持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执行“3+1”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学院立足办学实际和生源质量特点,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组织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
教学计划: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量;完善创新创业课设置,优化课程安排,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应用文写作》、《生态文明教育》等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提高选修课学分占比。
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选修课的平均比重
类别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理学类工学类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21%21%30%28%
选修课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11%15%14%14%同时,从制度和措施上为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程序、过程有监控,确保培养方案的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修订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行政管理人员承担课程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多个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师管理机制。
加强教学素质培养。
安排12名教师参加“一帮一”传帮带教学活动,组织33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安排5名教师参加青海大学教师素质拓展培训,组织6名教师参加青海大学教学观摩月活动,开展了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学习、教学竞赛等活动。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落实教师政治学习制度,依托各教工党支部,定期开展政治学习,并开展了“理想与信念”、“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主题报告活动。
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了全国和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四有”好老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等组织了学习交流活动;组织了以“良好礼仪塑造美好教师形象”为主题的教师礼仪讲座。
建立师德档案,进行师德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考核结果与工作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
四、推进课程建设
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采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结构,课程体系条理清晰,基本涵盖了各专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要求理论教学精讲多练,多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条件,多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性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严格教材选用
严格教材选用程序,确保教材选用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重视教材选用质量,保证优秀教材、规划教材进课堂。
教材选用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原则,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各
类规划教材、推荐教材、优秀教材,优秀教材比率96%,并注重选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
六、深化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独立学院办学机动、转换灵活的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弹性学制、工学兼修、因材施教等培养制度,大力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在人才培养中努力培育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局部优势。
改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组织形式,深化“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覆盖面;继续在全院范围开设《金工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万方视频数据库资源,为学生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扩充了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考试科目和题库;组织参加青海大学测量技能大赛,并获得非专业组一等奖好成绩;为学生组织开展了CET考试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硕士研究生考试辅导的培训;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多名学生到美国高校交流学习。
七、强化实践教学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依托青海大学,投入资金共建共享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扩容;添置了测量学实验实习仪器;更新了工程实习安全帽;与3家单位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学生实习接收协议。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严把指导教师关、设计选题关、过程落实关、答辩资格关、成绩评定关,继续加强开题、撰写规范、进度安排、毕
业答辩的管理和监督,严把质量标准。
严格执行《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按学科专业组织召开了4场“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研讨会”,主管教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参加了研讨活动。
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平均指导学生5人;毕业论文(设计)一人一题,选题结合专业实际,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程度、总体质量、答辩水平稳步提高。
八、加强体育工作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实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领导小组,把推动体育工作发展列入年度整体工作计划和学院议事日程,制定了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周密安排各项工作。
广泛宣传体育健康理念,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做到时间、人员、器材设备三落实,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序、有效和安全。
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增强活动覆盖面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啦啦操队等运动队伍和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引领作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创建浓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实施好体育课程,强化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的管理,加强学生身体全面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开设丰富的体育选项课,保证学生至少学会两项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发挥体育课的育人功能。
为学生体测中心添置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和设备,顺利完成了4000余名学生8个项目的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
积极参加各级体育活动或比赛。
继续承担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开幕式表演任务,今年有近100名学生参加了第十六届“青海农信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的表演,学院的组织管理和学生表现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扬。
组织学院啦啦操队参加了20 17“中国体育彩票•万达广场杯”青海省啦啦操锦标赛,荣获第三名。
继续组织学院男子篮球队参加青海省第四届CUBA(阳光组)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比赛;组织学院男子篮球队参加2017年首届QBA青海省篮球联赛的比赛。
积极参加大学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和活动。
在青海大学第三十九届田径运动会上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得优秀组织奖、阳光体育优秀承办单位;学院啦啦操队在青海大学啦啦操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学院女子足球队在“青大杯”足球赛中获得第三名。
积极组织院内体育活动或比赛。
举办学院第三届田径运动会,参赛学生近500余人。
组织了趣味运动会、七人制足球赛、篮球赛、冬季长跑比赛、万米长跑接力赛、体育摄影大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各项活动结合学生特点,覆盖全院学生班级,学生参与度高,累计约3000余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
的锻炼习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积极支持体育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目前设有跆拳道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棋艺爱好者协会、足球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九、开展创业教育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制定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学院成立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工作。
完善创新创业课设置,增加课程数量,提高学分和学时量,优化课程安排,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学生的学业考核要求,完善学生休学创业的管理机制。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联合青海省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学习覆盖率100%,2017级开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
举办SIYB创业培训6期,150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培训;在大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10学时,必修课),2017级学生全部参加学习;在大二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程(10学时,必修课),2016级学生全部参加学习;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形势政策课程(10学时,必修课),201 5级学生全部参加学习;在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10学时,必修课),2014级学生全部参加学习。
第四部分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职能部门服务教学、舆论引导教学的良好氛围。
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专题会议、中层干部集中研讨、专家讲座、外出专题考察学习、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和研讨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规律,特别是独立学院发展建设问题,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院办学的现状,统一筹划和安排教学工作。
党政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协调解决教学运行和管理工作。
落实学院领导与教师谈心制度,沟通思想,主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教师思想、工作动态。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做到了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4学时、主管教学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6学时、教学管理部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听课6学时、其他有关中层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4学时。
各行政部门能够围绕育人开展工作,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积极配合教学工作,主动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形成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
通过各种校内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倡导教学中心地位,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舆论氛围,党政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使重教成为一种风气,形成人人关心教学、全院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