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植保专业)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总学时:60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依据《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的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农学、植物保护专业,能够灵活掌握土壤肥料学原理,解释农业生产相关问题。
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公共财物,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课教学体会本课程的理论内容,加强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60学时,其中实验课20学时。
教学形式:
(1) 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2) 实验课上,教师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
(3)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步骤,包括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果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
进行综合评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七、教材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自编。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 3学分1、课程教学目的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肥料是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
合理利用土壤、肥料资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保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肥料学就是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规律和植物的营养规律以揭示土壤肥力的本质、土壤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提出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等,为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
土壤肥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最新成果和实用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简明、清楚、准确、系统地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今后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提供帮助。
2、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原理,能够具备土壤农化测试新技术、土壤评价新技术、土壤利用改良规划新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等多种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农业生产、管理与发展服务。
3、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
4、课程教学重、难点土壤肥力的本质、土壤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与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6、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90教学时数:45/45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Soil and Fertilizer【课程学时】:16【适用专业】:农学、园艺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1、提高学生在土壤肥料学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土壤肥料学》的理论内容,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方面的实验技能,使学生能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
【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1、理解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
2、学生必须亲自动手,亲自操作。
3、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有一定处理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实验》是以《土壤肥料学》为基础,为农学、园艺专业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与管理》、《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学》及《农业生态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岩石、矿物标本的认识,土样的制备【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能认识土壤中的主要矿物和岩石类型,学会制作土壤分析样品以及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方法。
【内容】矿物标本主要从颜色、形状、光泽、解理、硬度、断口、条痕、石灰反应等几个方面去认识。
主要成土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灰石及铁矿等。
岩石的认识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从其矿物组成和结构上加以认识,主要成土岩石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方法】土样的制备:分析样品制备方法。
水分测定:用烘干法或酒精燃烧法。
【时间】本实验需要2学时实验二土壤颗粒分析【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确定土壤的质地类型。
掌握比重计测定土壤的颗粒组成的方法。
【内容】土壤用分散剂处理,定容、搅拌,根据液温确定时间,利用比重计读数加以计算得出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参考书:《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土壤肥料学》(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三、大纲正文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和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了解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4、能够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5、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防治方法,能够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1.1 土壤肥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土壤肥力的构成因素 1.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第二章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 2.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2 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肥力的影响 2.3 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三章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 3.2 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 作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 施肥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施肥原理和方法 4.3 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第五章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与施肥方案制定 5.1 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施肥要求 5.2 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5.3 作物的生育时期与施肥时机第六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6.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6.2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3 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四、教学形式1、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操作技巧。
4、课堂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
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刘伟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员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员基本掌握土壤固相物质;土壤酸碱反应;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的水气热;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低产田土壤的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氮磷钾肥;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及配方施肥等知识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课内总学时108,6学分,其中电视课27学时。
二、教材1、文字教材主教材为《土壤肥料学》。
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辅助教材《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及实验》,根据本大纲的要求,阐述每章重点、要点、难点,并附实验指导。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27学时,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二部分内容:(1)每章的重点和难点;(2)必修实验操作过程及典型错误。
三、教学环节1、电视课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本课程将突破以往系统讲授的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穿插加专题讲座的方式。
2、面授与自学面授课应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音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启发式讲解、讨论。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3、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应符合本大纲的要求,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了解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二、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复合胶体的构造。
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二、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第三节土壤的吸收性能一、土壤吸性能的类型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教学要求: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
了解土壤胶体的结构。
第三章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酸碱性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四、土壤缓冲性能:缓冲性能的概念及其机制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第二节土壤的氧化还原性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第四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成一、土壤形成因素二、成土过程三、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第二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原则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第三节土壤分布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二、土壤区域性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成土因素与过程;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了解土壤分类的方法。
实验五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学时)野外观察2个以上的土壤剖面,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肥力特点等内部性状在外部形态的反映。
描述各层次的形态特征。
第五章土壤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培肥一、高产肥沃土壤特征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第二节土壤污染一、土壤背景值:概念及表示方法二、土壤污染源三、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三节土壤资源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及评价的内容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和原则,评价方法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要求:掌握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源与开发利用。
了解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二、必需元素的分组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第二节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二、最小养分律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第三节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二、作物营养临界期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第四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动态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第五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教学要点:掌握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第七章氮肥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第二节土壤氮素的营养状况一、土壤中氮的形态与有效性二、土壤氮的转化三、土壤氮的供应性能第三节常见氮肥的性质与施用一、化学氮肥的分类二、常用氮肥的特性与施用第四节提高氮肥肥效主要途径一、氮肥肥效的分析方法二、提高氮肥肥效的主要途径教学要点:掌握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土壤氮的矿化与生物固定;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概念与过程;铵态氮肥与尿素的特性与施用;氮肥利用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及主要提高途径。
了解土壤有机氮-无机氮间的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氮肥有效施用的原理与技术。
第八章磷肥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磷素营养一、磷的生理功能二、植物对磷的吸收形态与吸收机制三、磷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第二节土壤磷素状况一、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二、土壤中磷的转化三、土壤有效磷的概念与测定方法四、影响土壤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化学磷肥的性质与施用一、化学磷肥的制造原理二、化学磷肥的分类三、常用磷肥的性质与施用第四节磷肥合理分配与施用的原则一、根据轮作制分配磷肥二、根据作物需要分配磷肥三、根据土壤条件分配和施用磷肥教学要点:重点掌握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有效磷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化学磷肥的制造方法与分类;合理分配磷肥应考虑的原则。
了解不同土壤限制磷有效性的差异及其与磷肥分配的关系。
第九章钾肥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钾素营养一、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存在方式及生理功能二、钾对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三、钾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第二节土壤钾素状况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分组与有效性二、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三、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三节钾肥的性质与施用一、钾肥的种类二、常用钾肥的性质与施用三、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教学要求:掌握钾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机制;土壤钾的分组及有效性;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了解土壤钾不同组分间的关系。
第十章微量元素肥料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一、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二、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危害及症状三、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第二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作物的有效性二、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微量元素肥料一、微量元素肥料的分类二、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
了解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十一章复合肥料教学内容:第一节复合肥料的基本概念一、复合肥料的概念二、复合肥料养分含量表示方法三、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四、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缺点第二节复合肥料的性质与施用一、复合肥料的种类二、常用复合肥料的特性与施用第三节混合肥料施用的配制原理一、混合肥料养分配的确定途径二、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教学要点:掌握复合肥料的概念及养分含量表示方法;复合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
了解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方法。
第十二章有机肥料教学内容:第一节有机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一、有机肥料养分供应的特点二、有机肥料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三、有机肥料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中的作用第二节发展有机肥料的途径一、农家肥的合理利用二、秸杆还田的意义与方法三、城市垃圾的利用问题教学要点:掌握有机肥的特点与作用;发展有机肥的途径。
了解不同有机肥机制原理。
六、考核方式与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为闭卷。
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