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主要病害
葡萄霜霉病:
一、发病特点:典型症状叶片背面长出
白色霉层。
二、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幼果。
三、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初叶片上有半透明油渍状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限于叶脉。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
果实:幼嫩果粒高度感病。果色变灰色,并生有白色霉层,后期皱缩脱落。
四、发病条件:低温,多雨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此外,通风不畅也有利于发病。
葡萄白粉病:
一、病原菌: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发病条件:高温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大发生。
三、为害:主要为害葡萄的果粒、叶片、新梢及卷须等绿色幼嫩组织,以果实受损失最大;叶片老熟和果实着色后很少发病。
葡萄白粉病 四、症状:
葡萄展叶期叶片正面产生大小不等的不规
则形黄色或褪绿色小斑块,病斑正反面均可见
有一层白色粉状物,粉斑下叶表面呈褐色花斑,
严重时全叶枯焦; 新梢和果梗及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可使穗轴、果梗变脆,枝梢生长受阻;
幼果先出现褐绿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
花纹,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
长,有时变成畸形,果肉味酸。
葡萄白腐病(又名腐烂病):
一、病原菌:白腐病的病原物是一种半知菌侵害葡萄引起。病部长出的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初无色,
随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淡褐
色,内含1~2个油球。
二、典型症状(识别要点):
1、病果表面密生白色小点。
2、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
3、果实受害后,干而不落。
三、为害: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新梢、叶片。
四、发病条件:高温高湿(适温28℃-30℃)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排水不良,通风不畅有利于发病。
五、发病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梗果柄上生有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穗尖的果粒,甚至整穗果实变褐腐烂。此时果面生有灰白色小粒点。一般受振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也有时病果干缩成深褐色有明显棱角的僵果,长久不落。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
叶片:多在叶缘、叶尖或破裂处发生,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潮湿时,在叶背和叶脉两侧产生稀疏的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
六、发病特点:
1、发病早晚、轻重与降雨关系密切
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每逢雨后就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常引起大流行。
2、发病早晚、轻重与栽培方式关系密切
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越重。
3、发病早晚、轻重与组织成熟度关系密切
不能在幼果上发病,只能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生,而且越接近成熟,发病越重。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俗称“烂花穗”,又叫葡萄灰腐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葡萄灰霉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在所有贮藏发生的病害中,它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一、病原菌: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二、典型症状:多数情况下在发病部位都产生灰色霉状物。
三、为害:主要侵害果实和花穗部位。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
四、发病症状:花序感病,初呈淡褐
色水浸状,后变暗褐软腐,最后萎缩、
干枯、脱落。
落花后,侵染果梗和穗轴,形成褐色
的小型病斑。
果实成熟期感病,且随后空气干燥,
病菌潜伏在果实内,果面不产生霉层,
并使果实外皮变薄,果实失水皱缩、
不腐烂且糖分增高。
五、发病条件:低温高湿(适温16℃
-22℃)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
一、病原菌: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围小丛壳菌,无性期为胶孢炭疽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葡萄炭疽病菌无性
世代有两种:其一为Gloeosporium fructigenum。Berk.称果生盘长孢菌.另一种为:Co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称葡萄刺盘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典型症状:病果表面上有许多轮纹状近圆形线纹排列的
小黑点,遇到潮湿环境长出粉
红色的孢子圈。
三、为害:重点是危害成熟期
果实。
四、发病特点:
前期侵染,潜育期长达20多天,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果实成熟期进入盛发期;成熟期侵染,潜育期4天左右;高温、高湿和有雨、雾、露水时发病重。被侵染处发生褐色小圆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病斑上产生同心轮纹状近圆形线纹,并生出排列整齐的小黑点。这些黑点是分生孢子盘,潮湿天气分生孢子盘溢出粉红色胶状分生孢子团,是该病特征。
五、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葡萄褐斑病:
一、病原菌:葡萄假尾孢菌。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
褐斑病。
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 vitis(Lev.) Sawada.,异名:Cercospora viticala(Ces.)
Sacc. 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结
成束状,直立,暗褐色,单个分生
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
有1~6个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
先端常有1~2个孢痕。分生孢子着
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棍棒状,微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0~9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小褐斑病Cercospora roseleri(Caff.) Sace. 分生孢子梗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淡褐色。分生孢于长柱形,直或稍弯,有3~5个分隔,棕色。
二、为害:叶片
三、发病症状:
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小褐斑病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部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