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避讳方法
▪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赵正)”, 《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 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成为齐威公。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或“明妃”。
▪ 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的春秋 改为“阳秋”。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 《晋阳秋》。
▪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 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 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 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 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 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 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 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 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 的后羿之妻姮娥遂改称嫦娥。
▪ 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论语·微子》 “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 国”。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改為《嚴 子》。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分类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 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 原则。
▪ 避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 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 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 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 清圣祖讳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 “煜”;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 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 顺 ﹂ 启 《
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 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 示。
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齐 宋﹂﹁书

梁武帝父亲萧顺之,字文纬, 《南齐书》为避讳,凡遇“顺” 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 则空之。
▪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 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 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 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 “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 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 宗因此狼狈而退。
▪ 李贺,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 “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 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 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 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 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 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 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 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 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 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 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 “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 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 “发”,’都没有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避讳及其 他
避讳
什么是避讳
▪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 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 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起源
▪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 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 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 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 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 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 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 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 《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 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 景帝刘启讳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