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情有异,《水门事件》是否毫无意义?

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没有什么在此之上,除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新闻自由,可能也因此保障了美国的未来。

不得不承认,影片伊始,我就对这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抱有深深的怀疑,可能还有,还有那么一丁点的不屑。

在当代中国,这里不含任何愤青的情绪,记者想要接近如此触目惊心的“惊天大阴谋”貌似有点荒诞,即使靠近,想要了解又是多么异想天开。即使全盘了解,并予以报道,又有多少能被大众认可接受,真正产生影响呢?

旁听王克勤老师的课,清晰感到他对新闻事业、公众利益的火热激情。也会钦佩向往,只是理想总难免与现实脱节。想想自己的实习经历,虽然稿子写出,登上报纸,还能获得两句赞扬,满足一下自己那可笑的虚荣心,可又能产生什么影响?

公众是个女人,这句话没错的。她时常处于非理性之中,任凭偏见和情绪摆布,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却绝不及自身利益。

这么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王克勤关于出租车行业的深度报道《中国出租车行业的问题与矛盾》可谓深入透彻,不失为当前出租车行业改革的一剂良药。理性分析过后,不难发现,解决方法似乎近在咫尺。

既是良药,这篇报道定然该为各级政府采纳学习,热烈程度理当不亚于“十七大”报告,毕竟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方子。

令人不解的是,公众没有联合起来,同垄断决裂,毕竟这一行也没有关乎国之命脉呀,放开自由竞争又有何惧?

事实是,出租车司机“团结”起来,竞相罢工,黑龙江、杭州、重庆、厦门,纵跨南北,横贯东西。试问,谁的利益因此受损?拥有决策权的高级公务员,还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商人?另一方面,利益真正受损的普通公众又在各处发泄不满,矛头直指出租车司机,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尖锐,却看不到,渔翁还在静观鹬蚌相争。

没错,我也知道这是个例,以点盖面怎么可以!这可不该是咱们专业新闻人的手笔!那么,来冷静分析,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一种方式,虽然重要,也断然无法和铁路、民航、公交、地铁叫板。更遑论石油、汽车、房地产、钢铁等支柱产业了。

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尚因各种利益纠葛,无法在媒体监督下破除,那么我们去奢望更多的自由,更有右派剑指政治领域,岂非荒唐可笑?

这么一说,我好像陷入了虚无主义的误区。其实,我只是越来越觉得,寄中国未来全部之希望于媒体,着实不太靠谱。

还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的一幕,那个“小记者”伍华德大胆拨通白宫官员霍华德·杭特的电话,大胆报上报社名称及自己名号时的霸气侧漏。可惜呀,这在中国恐怕是个科幻片。想直通中南海?恐怕得先到301走一遭。

这种戏谑的情感一直伴随我,直到那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就改稿子问题

爆发第一次冲突,而这竟然也是最后一次。冲突的收尾很让人意外,因为见惯了抢新闻的记者走向“武斗”,简直触目惊心。他们选择了和好,因为个体的名誉不该是一个职业记者的最高目标,无限接近事实才是正解。

第二个惊讶来自于国会图书馆。不知道这算不算错误的刻板成见,选择成为记者的年轻人多半有着一腔热血,这意味着,放弃平淡、安稳生活,进入这一行的人们倾向于难以忍受繁琐重复的工作,入行不久的新手尤其如此。

成捆的借书单,一个短短的名字,面临未知的结果,他们在安静的图书馆不停工作,这一幕很难不叫人钦佩。大话谁都会讲,谁都能讲,要做到却需要满满的毅力做后盾。关键时刻保持清醒,对新鲜事物保有热情,还能忍受无限枯燥,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好像记者也是可以成为导师的吧?我开始慢慢相信。

结果真叫人失望,图书馆之行一无所获。但他们走出图书馆时,鲜有疲惫抱怨,而是冷静分析,找到新的路径。乐观与理智,如果同时具备,真是万分美好!采访路途多舛,有它们作伴,才能宁静祥和吧。

稿子被毙毫无疑问是最令记者失望的瞬间了,承认稿子的问题也是在承认采访的不足。而这,可不容易轻易做到。信心不足的人,在这里就得打退堂鼓了。可他们没有。于是,采访的第二个重要要素也就出现了,认定并坚持。

在达迪斯办公室使用的采访技巧确有独到之处。在一些人看来,记者是阳光下的职业,“下三滥”的招数不该掺杂其中。可是,完全不对自己的身份做出隐瞒或有限度地使用一些合法的招数,事实的认定就会变得万分困难。

有时候我们抱怨,作为无冕之王,中国记者很难得到官员的充分尊重。在美国就不是这样么?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官员已经学会了和媒体周旋。既然很难解释清楚,何不往后拖延,给自己更多的准备时间?记者对此貌似无能为力,毕竟官员的做法合情合法。

那么,何妨使用一些小技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冲破以往的条条框框,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这样岂不是更有成就感?而且,独家新闻也会因此产生吧。

《财经》杂志社原主编胡舒立曾说,在当代中国,高品质新闻永远求大于供。高品质新闻需要全面精致的采访,囿于思维定势,止步于妥协抱怨,目标怎能达到?

对史隆先生的采访堪称经典。对于一个即将成为父亲的男人而言,清白与自由绝对不可或缺。走进监狱意味着对家庭的背叛,选择沉默则意味着背叛良知。细致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之后,他们走进了史隆的家,点出了史隆最珍惜的东西,理所当然也获得了需要的材料。

生命受到威胁怎么办?勇敢于采访过程亦不可或缺。让黑暗直面阳光,总难免有些许阵痛。但必须指出,勇敢不意味着无需防备。中国当前的现实决定了,记者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否则黑暗的将永远见不到光。

看完整部电影,总觉得自己需要检讨。是事实不给我们机会,还是自己因为畏惧而放弃?

国情不同客观存在,抱怨好像也没什么作用。新闻自由决不能“靠天收”,争取才是王道。

专业的采访手段是争取的重要工具。牢记守法的信条,积累经验,创造新方法,保有年轻心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