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
福州第八中学骆志煌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高中课改转型期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提供了政策上支撑和实验的平台。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行动研究,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出发点应该是要遵循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主要区别。
普通高中课程的校本化可以体现为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课程标准的界定是“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特色、软硬件方面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等均可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因素加以考虑。校本课程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外显形式,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均会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是示范高中还是农村中学均可以根据它的地域特征、地方文化和学校传统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其校本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也只有立足于地域环境、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杰出校友等社会资源,才能建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的最终作用者是学生,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历史视野与促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2.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动态的,可以并且需要及时调整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区别之一在于校本课程是动态的,可以并且需要根据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学情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追求正规化,也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在课程规范、整体目标及基本途径、基本操作方法等方面有一定规范的前提下,校本课程的建设
应该是动态发展、不断生长变化的。
首先是因为随着社会热点、教育改革的进程等教育环境诸多因素的变化,尤其是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校本化的课程资源也会不断充实丰富,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均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其次是因为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教师,也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主动优化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三是因为作为课程学习者的学生,会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变化,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也会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自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中国古代文化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环节包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开发是为了遵循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目标,从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整体状况出发,开发和实施的一门普通高中选修Ⅱ课程。
(一)课程设计背景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校在自1998年以来试行的《深化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全面变革学习方式》的校本教改实验过程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福建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校被确认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和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历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方面接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予以的先行先试的任务,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教学实践,在切实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的历史学科在近年的校本教改中,结合学校的各方面教学资源,试行过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中国古代文化史》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的精神,结合我校在自主开发的《中国文化史》和《历史名城与地方文化》等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科资源进行整合而开发的普通高中历史学科选修Ⅱ(校本选修)课程,申报为学校首批确认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 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实施,以姓氏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中医药文化、经典文化和地方文化等专题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 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4. 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学习态度。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由7个章节和1个探究活动组成,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的精神,设置为18课时: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化简介(1课时)
第二章姓氏溯源(2课时)
第三章茶和茶文化(2课时)
第四章古代建筑文化(2课时)
第五章中医药与中医学(2课时)
第六章经典文化与现代社会(4课时)
第七章历史名城与地方文化(4课时)
活动课探究活动课(1课时)
校本课程以教师的讲义和专题学习网站为载体,在实施过程中编订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化史》校本教材。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选修Ⅱ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人生规划,学会作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发展性原则:本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感知和领悟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思维等方面的潜能,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等方面,为学生创设发展性平台,以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2.课时和学分:
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选修Ⅱ课程,提供给高一、高二学生选修,不分文理;
每周1课时,1个学期(2个学段)共18课时,按照《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规定的“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的精神,凡修满18学时,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良好,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含考核)的学生均获1个学分。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依据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对象而因课因人而异的,本课程按照不同课型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
(1)课型1:基本概念和古代文化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