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力本位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能力本位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解决“重知轻能”、“高分低能”的问题,而对于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矫正,也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地理解能力本位的观念,才能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
关键词: 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纵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变,在职业教育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不少职业院校不断挖掘教育教学特色,形成了以订单培养、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凸显职业教育特征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了就业率。然而,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岗位能力”并不等于“职业能力”。
一、正确理解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教育的大道上,许多人慷慨激昂地拿着职业教育的“大旗”高歌迈进,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对职业教育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职业能力内涵的正确体悟?职业教育逐步发展的今天,不少人缺乏对职业教育和能力的真正理解。所谓职业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其中,专业能力是指的从事某一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岗位能力;方法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能力是一种沟通协调能力,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等同于岗位能力。其中,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我们又叫做“关键能力”,它,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善于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的定位能力,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真正理解了这
些,我们才能从根本出发,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的各项活动,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完整贯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近些年来,国家规定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但有时候,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办学导向明确了,就把办学宗旨给忽略了,在行为上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职业教育如果只关注岗位和企业,视野是很局限的,思想是狭隘的,什么样的眼界决定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思路。我们更应关注社会变化对人职业行为的影响,要用动态的思维设计职业教育,这就是理念的一种升华。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由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企业形态、管理、生产以及对人才的核心要求的变化,决定了职业人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他要求个体具有更强的转岗、转行、转工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技术、知识、专业融合,设计、生产相互交叉、复杂多变的工作形式的适应能力,而这就要求个体具有更强的沟通、协调、应变的的能力,这些,远不止是夯实岗位能力的基础就能满足的。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完成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内涵,纠正对方针政策的误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动态的思维去从事甚至引领职业教育。
三、树立正确人才培育理念
当下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育机构陷入了这样的误区:片面加大实训环节教学,大量删减文化课,重视岗位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成型和发展受限;学校从依托企业办学到完全依赖企业办学,校企合作的初衷被歪曲;不考虑学生的特长、个性、爱好,规定学生盲目考证,不仅没有使学生技能有真正实质的提升,反而使考证乱象频生。这一切片面的追求了高就业率,却忽略了学生将来的职业成功和职业幸福,更没有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使得学生看起来短期上手快,实则没有长足的后劲。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甩掉急功近利的心态,重视文化理论课作为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体的长远影响,科学安排课程;立足能力本位,合理优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习教学体系,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岗位能手,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相对均提高;对于人才培养,要从
- 2 -
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建立不仅仅是造就“一时“的人才,而是要造就“一世”的人才的观念,避免”短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教育环境就有可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同样人才也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整合各项资源,通过科学论证,逐步建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职业学校应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地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建立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同时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教学体制,如适当放宽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允许他们以阶段式的方式完成学习;优化招生和学籍制度,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社会需要选择适合的专业进行学习;在不忽略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目的明确的实践教学和相关活动,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积极推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进程,通过紧密整合教学活动与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内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效果,使学生深入一线从中获益,这样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效果和质量也能得到保证。三是着力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丰富其复合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操作和相关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师自身拥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教学引导能力,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综合能力的人才;同时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教师在促进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更好地为职业教育建言献策,最后真正惠及学生。
五、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不少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比较随意,没有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安排理论课程和技能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要与学校条件和学生经验相适应。比如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在设置项目时,要根据课程在专业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确定项目,项目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如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课程,我们则要根据实际对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除此之外,我们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内容是否能够将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