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

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 当前,在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护士的人文精神。本文从人文护理的内涵出发,针对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文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等多种途径来加强护理人文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护理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标签:护士;人文教育;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护理教育中不仅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严重,一段时间在护理教育上只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授教,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关爱患者,尊重其生命等。这也是我国护理教育与国外的差距所在,传统的护理教育已不能顺应现代教育理念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护理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加强护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更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1]。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谓人文,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及人的精神追求,倡导个性发展的思想、思潮与理论,是区别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标志,揭示人所以为人的本性。人文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提升作用,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人们通过人文教育摄取充分丰富的文化养料,内心的到滋润,思想就会得到更高的升华。《易经》中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古代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强调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西方,教育的传统也是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人性为目标,解放人的心灵使其和谐发展,为享有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而进行理智活动。所以人文教育绝不仅仅是学科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而是促进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的内化[2]。 2?人文教育与护理学的关系 我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之说。我国几千年以来医学便有“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悬壶济世”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无恒德者不可作医”、“医者父母心”等的古训。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患者,其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 尊重人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其中虽然包含了护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护理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包含人文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重要。关于“人文护理”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护理学教育者就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正式提出来了。人文护理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人文护理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这其中包含了对患者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生命的尊重和无限的关爱,在护理过程中以人道主义的精神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从_人不见了_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杨德广Ξ 一、“人不见了”及教育的失缺 不久前,我应邀到香港参加了“华人地区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学者50多人,就现代人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憾、也令人深思的问题,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这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剧”。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仅仅把人放在肉体、经验实证的层面中;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生活,而对其它方面的反应越来越冷漠,现代人被“物化了”(R eificati on ),落入商品拜物教(Comm odtyfetish is m )的原始愚昧之中,进入一个“去人化” (de 2hum am izati on )、 “去位格化”(depersonalizati on )的可悲历程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是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品、人格失落了。现代人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我是谁”、“人是什么”。 这些观念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其可信度、代表性有多大,但这些观念无情地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滋生出来的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恶质化”、“文化腐蚀化”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带来的“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这一问题的提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的不好同样会产生“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尖锐地指出,导致“人不见了”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失误。他们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扩大。现代人在今天错误的教育薰陶之下,“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人了”。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 这是值得深思的。在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并进而激起人们去追逐、适应,去认识、把握和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人们学习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都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知识和本领。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人类适应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教育在使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的同时,相对 1 24 1997 高等教育研究Ξ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园园(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1凌烨丽,浅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向护理学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注入更多的社会重视。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要求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护理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生物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使毕业生能做到以人为本,为病人服务。 1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1.1满足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从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求当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才更能体现护理学的特点与内涵。 1.2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要求护理学生必须成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要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于一身的基础踏实、知识面广的高级护理人才。而由于中国的护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人文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培养与发展,压抑了才能与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若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加强。2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2.1教育理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早在2O世纪6O年代,美国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文科学的教育,2O世纪8O年代以后进一步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改革。要确护理教育的任务不是制造护理机器而是培养护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人道主义责任信仰的教育。 2.2具体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外的人文教育注重实效性,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均有报道认

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校一贯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导致大学生自身素养严重缺失,不良倾向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品格、道德水平严重下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在关注、在呼吁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 大学生是处于充满朝气的时期。赋予叛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爱耍小聪明,所以关于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他们出现了专业知识拨尖而人文精神知识断层的怪异现象。很容易受挫折、受打击、缺乏挑战性。令社会学者、文士担忧,担忧中国的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精辟地道出宇宙间存在的现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点迷茫,缺乏自信,对自己的选择有种怀疑。这就需要人文教育的感化,来正确的指导他,帮他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用自信去拥抱明天。其次,在眼前的利益面前,心智还不够成熟的我们很容易被诱惑,而让自己让企业蒙受损失。比如像我们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出去工作绝大部分是为企业做网站、搞策划,把企业的形象宣传出去,增加企业的业务量。而这部分人成为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他们掌握企业的流程和伙伴关系。如果他们一切向前看,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被其他的老总用重

金挖走,这对原企业是一种重大的打击,同时老总们对我们大学生深深植入一种不放心的思想。这对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需要人文的知识填充,把他们的大脑放在高尚的海洋里洗脑,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当今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大学生比例持续攀升,对大学生饿管理就落在人文教育的身上了。所以,人文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学识,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修养。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关爱服务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关爱服务他人弘扬传统美德”的实践总结每条小溪最终的梦想都是流向大海,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

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寒假,我到养老院帮忙,进行社区服务。老人还和我聊了他们的过去,与老人们的深入接触,使我们感触很多。感触历史的变迁,人生的沧桑。通过本次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实践中把理论变为实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一门必修课。他们曾经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明白了老人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子女的记盼,更明白了他们对下一代的希望。每个人都会老,但老了也不应该被社会遗弃。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或大或小,可能仅仅是养育自己的子女,但无论如何,他们付出了。虽然他们不求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决不能忘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收获最大的是与老人们的心。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人生总是一笑而过,但从他们的言语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一路走来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有着太多的辛酸,是啊,他们已经很累了,他们需要休息,但更多的是关爱,是大家的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有这方面的楷模。其实作父母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的希望、高的要求,也不在乎什么金山银山,他们只希望儿女生活美满,能常伴

浅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意义_肖松舒

收稿日期:2012-09- 17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1]33号) 作者简介:肖松舒(1978-),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妇产科主治医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妇科内窥镜。 通讯作者:薛 敏 浅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意义 肖松舒,薛 敏,万亚军,邓新粮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医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该文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入手,探讨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及意义,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追求医学的人性化,更好地提升医疗水平和质量。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3)01-0097- 03Study  on the Measures and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XIAO Song-shu,XUE Min,WAN Ya-j un,DENG Xin-liang(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 sha 410013,China)Abstract:The nature of medical education is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based on the particular andimportance of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is paper,we study on the measures and significance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We proposed that the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must centre on the patient,and pursue the medical hommiz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and-ards and quality  better.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education;medical students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人文性和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此,医学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专业或者技术,它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关怀。我们倡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他们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的人文精神以生命为本,追求医学的人性化。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医学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方面 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具有鲜明的医学伦理特点,强调把人文精神落实到医疗实践之中,并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 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把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做为医学服务的最终目的而并非简单的疾病治疗。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医学科学水平。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疗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需要。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才称得上是 合格的医学人才[2] 。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人 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尤为重要。 2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把人文精神渗透和融入到医学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让医学生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而不· 79·西北医学教育(http://xbyx.cbp t.cnki.net)2013年2月第21卷第1期NORTHWEST MED.EDU.Feb.2013Vol.21No.1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论文援助Q2315126918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4-10-14T09:04:48.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怡杨青[导读] 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张怡杨青(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核医学科 6501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使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初步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63-01 Th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reinforce the medico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ZHANG YI,YANG QING.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Kunming Medicial University, Yunnan 650101, China 【Abstract】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edicine patter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train height medicine talented person and finally make the medico full scale development. It is obliged to reinforce the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medico. This paper discusses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method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很多医学院校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学科门类较齐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优势[1]。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2],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医学生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3],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迎接新的挑战。现在医学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理论讲授与社会问题、医疗实践相结合 要努力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相结合,即课堂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够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社区共建、职业体验、勤工俭学等活动,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工程。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可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使医学生了解农民疾苦,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使医学生真切感受到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及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了自身肩上的责任,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而且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橱窗,同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问题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最终能够自立自强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4],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 ,27 (12):69. [2] 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 ,22 (8):10. [3] 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15(6):30.

护理在校生的人文教育

护理在校生的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与国外的高层次、职业化模式相差棋远。”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主任顾申介绍说,U前国内传统的“小医生”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治疗、轻护理,重生理、轻心理, 重疾病护理、轻健康护理的弊病,培养的护士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康需求。 为此,该校大胆借鉴国际护理院校教学经验,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护理本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在护理本科培养LI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宽、新、精、军”的特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急救护理学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实施“引、问、案、演、练”五字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 一词,《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 人文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的德行。护理专业作为融知识一技术一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应是高等护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护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从业的精神支柱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知识创造和人才的素质。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不仅包括护理丄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护理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对护理学生所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的理想精神基石。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对护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并决定着护士的言行和护理质量。 2、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模式的需要 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要关注医疗护理技术,更要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病人、服务于病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在LI前有些高校的护理教育仍存在套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忽略护理专业的特点,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时代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全面性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全面融合,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博学多才。 随着社会分工及学科分化,大学内部科学与人文两大学科群分野,高等教育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但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使得我们面临大量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综合性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分科课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刘献君教授指出,不同的经济形态有不同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在科学和教育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农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土地,对应学科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工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对应学科高度分化,反映到教育上是以科技教育为主;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学科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和决策知识化的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知识信息的数量,而在于面对大量信息时具有的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综合化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才能形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发挥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

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重要性分析人文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本质,其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人性化医疗的构建[1],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而人文教育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医学行为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不断地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扎实推进人文教育是培养好品质医生的先决条件[2]。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现状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

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对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医学教育中加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旨在培养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 业道德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网上曾有护士发微薄希望患者等她下班后再死,凸显了医疗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极度匮乏。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 育十分必要。 1 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 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 选修课[2],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3]。人文社会类课程 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 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简称为“两课”)。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 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 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 统性,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实际,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 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学生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正在被边缘化 无论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 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 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 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行业和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 求[4]。此外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医学教育研究的立项、评奖等方面。 以2005年国家级医学教育成果奖为例,在46项医学院校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中只有2项与医学人文教育有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领导决策层不够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本身的工作与研究水平不高有关。因此,重新认识医学 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平台,在师资队伍、课 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 源的限制。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 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 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另一部分师资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自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