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研究

合集下载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以山东省为例杨硕;王启明;刘丙泉【摘要】“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城市化建设速度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课题.以“经济”为参考对象,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阻力更大.“生态效率”侧重对经济发展和生态改进的共赢,促使其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指标.该文基于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展开研究,结合2011-2015年山东省17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分析其生态效率特征及变化.【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年(卷),期】2018(008)005【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山东省;DEA【作者】杨硕;王启明;刘丙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2660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2660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0 引言狭义上“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包括两种形成模式。

①资源开发需求建立城市,在针对某一地区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城市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城市的功能主要为资源利用服务,如基于石油资源开发需求而建立的城市大庆和克拉玛依等。

②城市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城市原本就已经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某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如蕴含丰富煤炭资源的大同和鹤壁等,城市发展中煤炭产业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因此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固定产业结构容易造成经济迅速衰退。

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资源型城市(枯竭状态)中展开转型试点工作,2013年国务院出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计划到2020年左右基本消解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山东自然地理

山东自然地理

概述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是中国沿海12省(市)之一。

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22.9′~38°24.0′,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省境南北最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

全省面积约15.7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从省区的平面形态和海陆分布状况看,全省可以小清河口至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为山东内陆,东为山东半岛。

内陆北、西、南3侧与冀、豫、皖、苏4省接壤;半岛东突于黄、渤海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

山东海岸北起冀、鲁交界处的漳卫新河河口(即大口河河口),南至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河口,岸线长3121公里。

沿岸0~20米水深的浅海总面积为29031平方公里。

沿岸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海湾有51处。

其中以属渤海的莱州湾为省内最大的海湾,面积6060平方公里,绝大部水深在15米以内。

山东近岸岛屿计299个,总面积147平方公里。

其中的庙岛群岛北起北隍城岛,南至南长山岛,由21个岛屿组成,纵列于渤海海峡中,为山东省最大的群岛,并为黄、渤海的分界。

在地理记述上,按照行政区的分布与一定自然地理界线相结合,全省可分为鲁西、鲁北、鲁东和鲁中南。

鲁西以黄河为界分为二:黄河以北德州、聊城二地区为鲁西北;黄河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以西的菏泽地区与济宁市西部为鲁西南。

小清河以北为鲁北,主要包括惠民地区和东营市。

潍河与沭河以东为鲁东,包括胶东和鲁东南两部分:基本上胶莱河以东为胶东或胶东半岛;沭河以东为鲁东南,又常称为沭东。

小清河以南,鲁西、鲁东之间统称鲁中南。

其中,南四湖以东,包括枣庄市和临沂地区南部的临(沂)、郯(城)、苍(山)区域为鲁南。

地质基础控制着山东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大势。

在大地构造上,山东是中朝地台的一部分,分别属其3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即华北断坳、鲁西断隆和胶辽台隆。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分表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分表

一、引言地区划分对于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地区划分通常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

本文将根据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地区进行一类、二类、三类划分,并探讨各类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一类地区1.1 地理位置一类地区通常指的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

1.2 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地区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工商业发达,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较大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人口分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人口密度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

1.4 发展趋势一类地区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需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三、二类地区2.1 地理位置二类地区通常指的是经济发展适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包括江苏、山东、福建、湖南等省市。

2.2 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地区工商业发达程度适中,经济总量占比中等,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为明显。

2.3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适中,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

2.4 发展趋势二类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将加大对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三类地区3.1 地理位置三类地区通常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包括西藏、青海、贵州、甘肃等省市。

3.2 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地区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占比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为有限。

3.3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较低,农业占比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3.4 发展趋势政府将加大对三类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增长。

五、结论根据以上地区划分及特点分析,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都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类地区需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挑战;二类地区需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三类地区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引 言
表一 : 四大 区域 划 分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 大的战略问题 ,
从2 1 世 纪初 的 “ 三个 突 破 ” ( 即“ 东 部 突破 烟 台 、 中 部 突 破济 南 、 西部 突破 菏 泽 ” ) 到 今天 的 山东 半 岛蓝 色 经 济 区 和 黄河 三 角 洲 高 效 生 态 经 济 区 的建 设 , 区域 经 济一直 在 扮演 着重 要 角色 。某种 意 义上 , 区 域经 济 能 否协 调 发 展决 定 着 山东经 济 的未来 。 山 东 的 区域 经 济发 展 呈 明显 的东 中西 差 异 .整体 上
山东 省东 中西 部经 济 发 展存 在 差 异 是 客 观事 调查 的人 口 . 也有 公 安 户籍 人 E 1 . 有 些年 份 则 只有 实. 但 这样 只按 地 理特 征 划 分 比较 笼 统 , 无 法体 现 公安 户 籍 人 口统 计 . 为 了统一 标 准 . 这里 只 采用 公 行 政 区 划 和 政 策 策 略 对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 因 安户 籍人 口口径 其 中各 区域 人均 G DP的计 算是 此 这 里 把 自然地 理 特 征 和 行 政 区划 结 合 起 来 . 将 通过 各 区域 总 G D P除 以总人 口计 算 的 . 各 区域 总 山东 划 分 为 四个 区 域 : 山东 半 岛 ( 鲁东 ) 、 鲁中、 鲁 GD P是 各 地市 人 口与 人 均 GD P的乘积 的 和 . 各 区
鲁中 济南 、 莱芜、 潍坊 、 淄
博、 泰 安
鲁 南 济 宁 、 菏泽、 枣庄 、 临 沂

1 8 % ຫໍສະໝຸດ 2 7 . 1 O % 日照
3 5 %

山东省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山东省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区 是 全 省 地 势 最 高 的 地 区 , 系较 发达 , 护 与发 展 的 主 要 方 向是 :大 面积 营 造 生 态 林 、 水 保 水源涵养林和恢复天然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 快 自然保护 区和 加 河流源头功能区建设;坚决制止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 以 “ 山、 一 水 、一圣地” 为中心 ,搞好泰 山、济南 名泉等旅游资源开 发。 2 分 区指标 . 4 2 2鲁 西 南 平 原 湖 泊 生 态 区 .. 分 区指 标是表征 分 区单 位的特 殊因子 ,为反映整个 山东省 本区包括济宁 、 菏泽 、维坊 、临沂四个市 , 位于黄河以南 、运 生态 经济 系统 的全貌 ,共选 取 2 7个分 区指标 ( 见表 1 , ) & 1 分 { } 河 和 湖 带 以 西 , 南 止 于 省 界 , 平 原 和 湖 泊为 特 色 , 护 与 发 展 西 以 保 卒弓 毫 济最z 标 专措 序弓 牡 奎系 壳皓标 字 号 生 蕞 t措 竹 的 主 要 方 向 是 :建立 国 家级 自然 保 护 区 和 湿 地 功 能 区 ,发 展节 水 l, 口 ‘ . : 民 均总枉 1 元 l一 凡 匀 地 面 , r 农业;加大湖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 的力度 ,遏制沼泽化 ;建成全 _ l { - = 嚣 陀 均 纯 啦 ~ 、 无 j 非 虹 , 、・ 省 最 大 的 煤 炭 、 电 力 、钢 铁 基 地 和 具 有 特 色 的 综 合 农 业 基 地 。 l 置 : 口 f, 、・ 1 学地 一} ・ . 民 '均总杰 出 彳 七r ; 均 业 蝤 一 、 百元 道舷 鍪 毒毓 量 而 ^・ 年平} 气温 捕 : 爱 ・ 4 2 3鲁北平 原和黄河三角洲生 态区 .. 屿行 扯车值 一 万元 均 定 赍 杞垮和 7 年 甲 降 廿 量 鼍 - 该 区包括东营 、滨州、莱芜 、枣庄 、淄博、 日照、威海等七 牧 : 值 巧 屯, 工 平 ;工 赞 乇 ± f目 野 赫 l ・ 、 l 个市 ,北至省界 ,具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 发潜 力。保护与 发展 的 理蹦 毽 ・ 元 万 I 、 穗 一 均 量 万吨 - k ; 尊 0 面 -粮 + 主 要 方 向 是 :加 大 农 田林 网 和 农 林 间作 建 设 , 营 造 生 态 防护 林 、 建麓啦 爵 笛 — , j 均 水 单 墨 '吨 : r } 槭 , L 々 F翼 毒鼍碍 总值 ・ 玎羹 甚 工 人数 , 、 蜂 吧 墙 罔 星 蕾 ・ 名 优 经 济 林 和 工业 原 料 林 ; 发 展 节 水 农 业 , 发挥 粮 、棉 优 势 。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分表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分表

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划分表一、引言地区划分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按照特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类和划分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地区划分方法包括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划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的划分标准和特点。

二、一类地区的划分一类地区是指根据某一特定标准将地理空间进行最初的划分。

一类地区的划分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目的进行选择。

例如,在经济领域,一类地区可以根据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进行划分;在自然地理领域,一类地区可以根据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进行划分。

一类地区的划分标准通常是比较宽泛的,可以涵盖较大范围的地理空间。

三、二类地区的划分在一类地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二类地区的划分。

二类地区是在一类地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指标和标准将地理空间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划分。

二类地区的划分标准通常是对一类地区划分标准的细化和拓展。

例如,在一类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指标将地理空间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二类地区。

二类地区的划分标准通常比一类地区更加具体和细致。

四、三类地区的划分在二类地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划分为三类地区。

三类地区是在二类地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更加具体和细致的指标和标准对地理空间进行进一步划分。

三类地区的划分标准通常是对二类地区划分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例如,在二类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育水平、医疗资源等指标将地理空间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三类地区。

三类地区的划分标准通常比二类地区更加具体和细致。

五、划分标准的灵活性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和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划分地区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在城市规划领域,可以根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指标划分一类地区;在环境保护领域,可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状况等指标划分一类地区。

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一)

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一)

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一)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引言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的相关内容。

生态区划分类型根据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保护需求,中国生态区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自然生态区划–自然生态区划依据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组成等方面的考虑,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自然生态区。

目的在于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人工生态区划–人工生态区划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人工干预的生态带划分方式,主要目的在于给予特定植被和生物种群以保护、调控、重建、营造及改土造地等维护和发展的生态优化和维生功能。

生态分区划分标准根据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保护需求,国家将中国划分为五大生态分区,分别为:1.东北地区生态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

2.黄淮海地区生态分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个省份。

3.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分区–包括湖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五个省份。

4.西南地区生态分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四个省份。

5.西北地区生态分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个省份。

生态分区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中国的生态环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各省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2.采取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等措施,改善大气、水质等环境状况;3.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力度,使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4.加强应急预案及应急响应,应对突发环境事件;5.增加环境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结论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和管理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结语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区划分标准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们生活在更加健康、美好的环境中。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与分区对策——以淮阴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例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与分区对策——以淮阴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例

有淮 阴特 色的 集生态型 工业 、设施农 业 为

体 的复合生 态经济 区。
西 部 平 原 优 质 商 品 粮 基 地 及 林 牧 生 态

能 出发 ,最 大限度发挥资源优 势 ,实现 部 的空 问格局关 系。
● 区 划 指 标 选 择
维普资讯
}夸 … 三



2 6 第 5期 ∞ 年
定 只采用 专 家评分 法 。 计 算 出来的成 果 使 受主观 因素干 扰较 多 。 分 片面 。经济 指 十 标 只是例 常考 虑到 农业 总产 值 、 民人 均 农 纯 收入 。农村 国内生产 总值 等等 , 但是 随 着 社会 的发展 , 国 乡镇企 业 迅速 发展起 我 来 要知道 现在 乡镇 企业发 展速 度很 快 , 是 我 国农村 生 态经济 持续 发展 的焦 点 , 解决 了大量人 口就 业 问题 。提 高 农 民的收入 。 为农村经 济作 出了很大 的贡献 。 但是 乡镇
人 。 口密 度 6 0人 / 人 5 平方公 里 。 中农 业 土地 利 用 图 、行 政 区划 图等 叠 加进 行 分 以带动 其它各 区工业经济 的发展 。以大棚 其
人 口6 . 49 0万人 。 非农业 人 口 2 . 1 3人 。 0 淮 区 ;然后 对所选的指标 应用上述方 法进 行 蔬菜 种植作 为出发点 。大力发展 多样化 的
阴区在 “ 五” 期 间经 济持续快速 增长 , 分区 ;把 各 自的分 区结 果进行微调 ,最 终 以优 质 、 特 、 色 、 十 奇 绿 有机 农 产 品生产 为 内
工业化进程 加快 。环境状况 良好。全年 实 得到结果如 下表。 现 G P65亿 元 , D 5. 增长 1.% , 2 6 全社 会 固

山东省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省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省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茶树是中国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作物,茶树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全国共有12个省份有茶树种植,其中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省份之一。

然而,茶树种植的生态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极大,因而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对茶树的种植和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通过区划研究,可以更好地认清山东省的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优劣势,为茶叶生产和茶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土地利用和营养循环农业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收集茶树的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后续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2)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茶树生态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茶树对土壤、水分、光照、气候等因素的适应性指标。

(3)进行指标权重分析:对不同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确定各项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

(4)建立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模型:通过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权重分析结果,建立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模型,并评价山东省茶区的生态适应性。

2. 山东省茶树种植区域区划研究(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山东省茶树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数据资料,建立起区域描述性数据库。

(2)构建评价指标系统:结合资料库,构建山东省茶树种植区域评价指标系统,包括气候、水分、土壤、地形、植被等方面的指标。

(3)分析各区域特点: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分析和比较,对山东省茶树种植区域进行划分,提出各个区域的特点和优缺点。

(4)构建区域区划模型:基于研究结果,构建区域区划模型,划分出山东省茶树种植的区域。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通过茶树生态适应性评价,全面掌握山东省茶区茶树的适应性特点,为茶园设计及茶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山东省茶树种植区域区划研究,对山东省的茶区进行划分,并为茶叶生产和茶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为茶叶产业的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土地利用和营养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最新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最新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前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保持流域和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都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山东省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2003年12月26日由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在重要湿地、主要河流源头区、水源地、防风固沙区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立完善济南南部山区、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保护区”。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规划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8-2020)》,提出了山东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并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对不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设任务进行了分析和规划。

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实施规划,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

生态保护区划分(完整版)

生态保护区划分(完整版)

生态保护区划分(完整版)生态保护区划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旨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生态保护区划分的目的、标准和程序。

目的生态保护区划分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存在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

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边界和限制人类活动,可有效减缓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

标准生态保护区划分的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专业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划分标准:1. 物种多样性:保护区内应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包括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

2. 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区涵盖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确保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维持。

3. 生态敏感性:对环境敏感的脆弱区域应予以特别保护,如湿地、水源地和珊瑚礁等。

4. 生境重要性:保护区应包括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核心和重要栖息地。

5. 社会可行性:划分生态保护区时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确保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程序生态保护区划分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前期调研: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评估生物多样性、生境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

3.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专家对划分方案进行评估和意见提供,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

4. 公众参与:进行公众参与活动,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5. 划分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和评估结果,设计具体的保护区划分方案,确定划分的边界和限制措施。

6. 决策和实施: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将划分方案转化为正式政策,并开始实施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

结论生态保护区划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环境保护举措,需要科学和综合的方法来确保保护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划分保护区,我们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同时提供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

环境功能区划分: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环境功能区划分: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配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实施,统一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使全国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制定本标准。

1、范围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二、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相对应,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14529-1993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区。

按GB3095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和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3.1.1 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3.1.2 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指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以及一、三类区不包括的地区。

3.1.3 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区)指特定工业区。

3.2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按GB/T14529的规定,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3.3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指因国家政治、军事和为国际交往服务需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有严格要求的区域。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构成,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农业经济系统是由农业劳动者、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宏观调控者、农用土地、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资金、农产品以及各类市场等实体要素和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农业经济信息等软性要素以及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组成[2]。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内外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开放性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同时具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性[3]。

脆弱性是其显著特点,是在包括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4]。

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耦合条件下的正反馈循环,也存在着非良性耦合条件下的负反馈循环。

在正反馈循环中,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合理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又为农业经济系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在负反馈循环中,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系统失衡,又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资源枯竭,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只有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

国家在政策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重大目标和具体部署,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强化科技动能和制度动能等重点任务。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量。

山东省农林牧副渔等各业态齐全,农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位。

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问题较为突出,有一定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较大造成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缺乏、土壤板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水资源减少;过度开垦农田造成森林、草原、湿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对秸秆、地膜的焚烧、掩埋等不适当处理造成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34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34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第34讲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知识体系导学积 累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赢得良好开端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最主要、最 的功能。

2.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意义(1)建设主体功能区是 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2)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 ,转向依据主体功能 、有序开发。

3.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 以上――→决定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 ,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呈现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1)划分标准:地理国情和开发状况。

(2)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连线】将下面的区域与其所属的主体功能区连线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主要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战略等。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地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和巨大发展潜力。

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概况: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广阔。

(3)空间格局:“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4)主要措施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海洋的作用:“能量的源泉”“未来的粮仓”。

3.发展措施:立足于保护海洋,清晰规划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发展能力。

【思考】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
– 区划依据、指标与方法 – 分区方案(详细清单、图) – 分区特征描述:特征描述,结合前面的评价结 果进行描述,如敏感性面积、分布等。生态保 护发展的方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产业布局 调整、限制性发展等。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
• 重要生态功能区 •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概述,分类汇总,如: • 具有水源涵养的区域有?生态功能分布在? 区域、行政区划是?、面积?;其中具有 重要性的有哪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 态敏感性、重要性,注重定量化描述;生 态功能的重要程度,是国家意义或地区意 义;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生态区:5 生态亚区:13 生态功能区:37
生态区:3 生态亚区:4 生态功能区:11
云南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区:6 生态亚区:15 生态功能区:65
生态区:6 生态亚区:11 生态功能区:64
生态区:3 生态亚区:7 生态功能区:90
生态区:5 生态亚区:12 生态功能区:75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
•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 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 济发展;为环境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服 务。 – 目标: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 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 其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敏感区;提出生态功 能区划方案。 – 原则:包括规程中的6项原则和有必要增加的 部分(与社会经济结合等)。
生态区划的目标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
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
的地区。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
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
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 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山东的植被分类和分区

山东的植被分类和分区

山东的植被分类和分区1.山东的地形包括鲁中南山地、丘陵,胶东丘陵,鲁西北平原等部分。

气候具暖温带的特点,有褐土,草甸士,沼泽土,盐渍土等类型。

2.山东的植被类型可以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灌木草原,草甸,盐生植被,砂生植被,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型,暂可分为24个羣系组和56个羣系。

3.山东的植被区域可以划分为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带和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带。

前者包括山东半岛丘陵麻栎林、赤松林省,鲁中南山地、丘陵麻栎林、落叶阔叶杂木林、油松林和侧柏疏林省,鲁西南平原栽培的落叶阔叶林、侧柏疏林省;后者包括鲁北平原栽培的落叶阔叶林、侧柏疏林、盐生草甸和盐生植被。

4.纬度、经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人为活动等因素对于山东植被的分布都有影响。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保护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山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林、麻栎林区—胶东丘陵栽培植被,含东北成分的赤松林、麻栎林小区。

采用优势种原则作为划分类型的标准,把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为优势种,主要层片(建群层片)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按上述分类原则将保护区植被类型划分为针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四种类型。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

该省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区域气候与植被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山东省植被类型进行详细分类不仅能正确认识山东省区域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对全国植被和草场资源统计,自然区划和农林区划等工作,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2001年出版的《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采用的主要分类单元有六级,即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植被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或二级)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草原等。

山东省龙口市水土保持区划

山东省龙口市水土保持区划

山东省龙口市水土保持区划前言:水土保持区划是自然特点、水土流失类型、水土保持特点和区域经济开展的划分与合并的研究。

在继承前人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和我国各种区划工作与成果的根底上,讨论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通过研究,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提醒不同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特点,为区域资源水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根据。

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市。

东经120°13′~120°44′,北纬37°27′~37°47′。

东与蓬莱市毗邻,南与栖霞市、招远市接壤,西、北濒渤海,隔海与天津、大连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带上一个璀璨的明珠。

东西最大横距46.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7.43公里,海岸线长68.38公里,全市总面积893.82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龙口市处胶东低山丘陵北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台阶式下降,东南部多低山丘陵,西北部为滨海平原。

市域状假设枫叶。

全市地貌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境内东南部为低山区,面积计155.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7.47%,共有大小山头311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9座,500~599米的6座,400~499米的8座;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北缘,属构造侵蚀和构造剥蚀类型,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平缓,沟谷浅而宽,呈“U〞字形,沟谷内冲洪积物发育,土层较厚,面积281.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1.56%;平原根据成因及地貌特点,可分为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山前冲积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三种类型,总面积为454.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97%。

3、水文气象龙口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邻县、市多以山的分水岭为界,故境内河流皆源于东、南部山区,曲折西北行,共有大小23条河流,主要河流有黄水河、泳汶河、南栾河、龙口河、北马南河、八里沙河,均为季节性河流。

生态经济区划指标建立与研究——以运城市为例

生态经济区划指标建立与研究——以运城市为例

[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区划;指标体 系;模型探讨
中图分类号:X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 2 2 2 1) 2 0 4 - 3 6 4 6 5 ( 0 - 0 8 0 01 盖率 ) 、土地利 用指 标 ( 导利 用方 向) 。定量 指标 主 等
1 .生态经济区划提 出背景
必须 具备数据齐全 、代表性 强的特点 ,是能 比较综合
区划是人 类认识和研究 区域 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 地 、客观地反映区域生态 经济 系统特征 的指标 。 生 态 功能 指标 主要 反 映 区域 自然环 境 特性 的要 是地 理学传统 的重点 研究 内容 。2 世 纪 8 年代 以来 , 0 0
系 以及技术支 持体系分析 的基础上 ,结合 运城市实 际 选 用定 性 与定 量相 结 合 的方 法对 运 城市 进行 区划研 究 。定性 分 析 主要 体现 在 对 主要 因 子 的选取 以及对
自然灾 害危 险 陛评价需要 考虑地质灾 害、洪水灾 地 区、中西部涑水 河盆地 区、黄 河滩地 区。主要 山脉 害 、地震灾 害、农 业 自然灾 害等危 险性 ,这类指标 方 有 中条 山 、吕梁 山、稷 王 山、孤 峰山 四大 山脉 。主要
Hale Waihona Puke 容量两方 面 ,目前 ,各 乡镇 都 已做过 《 大气环境容 量
国 自然生态 区划 。杨勤业等考虑全球环境 变化的影响 需要大量 的社会 、经济等统计数据 ,人 口集 聚度评价
作用 ,采用 自上而 下与 自下而上相结合 的方法对 中国 里需要收集 的指标 包括各县 、乡镇 的总人 口、土地面 项数据 ,一般各 乡镇都有 统计 ,容易 生态地域进行 了划 分。傅 伯杰等从 自然生态地域 、生 积、暂住人 口3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