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以抵御危机和迅速复苏的强劲能力彰显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正是基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模式”,并把它同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
“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关键词:中国模式特征意义影响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这种成功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可以是一个模式或是一种典范。
中国发展的奥秘是什么?中国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不过,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实践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也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2004年,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客观、公正、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1]。
雷默(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并由此拉开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的序幕。
“北京共识”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的提出表明了这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是他们对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
作为处于构建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着的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了许多具体方面: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
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区域特色的角度看,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顺德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鄂尔多斯模式等。
从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等。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模式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模式等。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作了明确的概括,这是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特有的理论和话语对中国模式的含义和意义所作的最为明确的阐述,这实际上宣告了中国模式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正式确立[2]。
“中国模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选择的不同于西方的却又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是一条完全新型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模式的特征
(一)、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和平发展。
西方大国不少都崛起于19世纪中后期,这期间各种战争数不胜数,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58年法国吞并印度、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瓜分整个非洲的无数次大小战争、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
1867年后数十年间,北美的印第安人惨遭灭绝,美国因此无偿获得大片疆土和资源。
西方崛起是一个血与火的过程,GDP
是血流成河的GDP。
和平发展也是“中国模式”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
中国的发展不走苏联对外扩张、霸权主义的道路,也不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控制别国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认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张不论大国、小国还是强国、弱国,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既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消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3]。
(二)、“中国模式”是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也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
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虽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跨越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前已经病入膏肓: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机制以及以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都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绝境。
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已经尝试着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但由于在认识上没有超出斯大林时代,改革走走停停,举步维艰。
以至于到最后,改革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从根本上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的出发点不是针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而是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注定是没有效率的,认为只有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率,从而使苏东的改革误入歧途。
(三)、充分挖掘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文化上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和信念,有利于建立公民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3]。
三、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以 1978 年开始的重大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标志,20 多年来,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果断而明智地制定经济社会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拥有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还在于采取审慎行事的循序渐进方式适时推进政治改革、确保社会稳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
“中国模式”的成功已经彰显,对迄今仍停滞不前的世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模式”表明,一国的发展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指的是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落后到先进、野蛮到文明的过程。
中国的发展既没有采用“苏联模式”,也不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实行“全盘西化”。
我们的发展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我国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渐次地推进改革,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的有序、稳定。
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以本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盲目照搬它国的经验只会落入“现代化的陷阱”。
苏联改革的失败和拉美的经济倒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模式”是在勇于创新、尊重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它启发了世界上其他后发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不能迷信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4]。
由此表明“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解决。
(二)“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
从发展的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从制度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
“中国模式”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条件下探索、总结并发展起来的,它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有落入低谷的时期,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
就目前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处于低潮而言,“中国模式”作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度复兴产生示范效应[5]。
(三)从现实看,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
冷战期间,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基本上是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择了计划经济,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接受美国援助的同时则选择了市场经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计划经济模式随着苏联的解体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采取美国式发展模式的西欧、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华盛顿模式似乎成了经济成功的代名词,美国因此也以经济援助、民主、人权等为条件,试图迫使其他国家以华盛顿模式来实现经济发展。
然而,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在全世界的扩散表明,华盛顿模式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西方国家宣扬的“民主”和“人权”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放弃民主并不一定阻碍发展,甚至可充当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
当我们看到中国政府通过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来维护对体制的信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巧妙时,就不会指望有人能颠覆这种非民主体制。
对于另外一些社会来说,它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比西方模式更具有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过时了。
甚至那些正在或已经衰败的不稳定国家,也不准备以西方为榜样”。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发展、崛起的起点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选择。
30年前,中国与拉美各国面临的地缘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是相同的,那就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并作为世界强国融入全球秩序[6]。
今天,中国和拉美之间差距惊人。
中国已成功地完成了这两项任务,而拉美却面临着在2009年丧失已取的有限进展的威胁,在世界大棋局中属于不被重视的地缘政治角色。
成功的中国模式给拉美的示范是显而易见的。
要想摆脱欠发达的国民经济,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有一个能灵活运用经济发展战略的政治阶层。
这两个条件在中国都得到了满足,加上中国丰富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使其在30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国。
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
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中国提供了新路。
(四)从理论上看,“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平台。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争霸不仅是政治、安全、经济竞争,实际上,更为深层次的竞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竞争,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主导了世界发展的话语权。
在西方话语下,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往往被单向度地理解,似乎只有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才是后发达国家的终极目标,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别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模式”的提出,使国际社会能够倾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话和交流。
在国外,“中国模式”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外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社会所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
在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实际上是不同语境下的同一概念。
中国要走向世界,融人世界体系,必须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来解释自己的事情,从他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以形成“共有知识”。
事实上,中国模式形成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中国同世界主要是西方打交道的过程。
中国模式所带来的成功已经使中国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在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国际舆论的视野里,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国家,而是一个其发展路径具有普遍性的国家。
这一转变是对中国经验的彰显,换言之,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被接受为一种软力量,而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吸引力。
(五)长远观之,中国模式的发展与成熟,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终结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在2009年1月28日召开的达沃斯论坛年会上,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在全球推行美式资本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走到尽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而在4月召开的伦敦G20峰会,则被认为是“旧秩序走向终结、新秩序开始萌芽的历史性象征”。
旧秩序走向终结,是因为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世界的政治版图发生了更为深刻的裂变,大国间的“敌人”、“对手”、“伙伴”等概念愈加模糊不清;主导旧秩序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分歧再现——英美与德法就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看法不同;危机也使各大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相对衰落,使旧秩序失去原有的实力支撑,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实力相对上升,成为建构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毋庸讳言,中国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
与不足,比如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
因此,中国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
中国模式的不断成熟,其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不断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过程。
中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到现有的全球权力结构、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格局,改变国际规则,进而建构世界新秩序。
中国作为一个替代模式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这阻挡了世界变成清一色的西方特征。
关键不仅仅在于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可能会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今后三十年里,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将走出国门,塑造世界。
结语
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提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中国模式。
从积贫积弱到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但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显著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避免了两次金融灾难。
中国模式至少是“最不坏”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斯•芒罗.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J].《政策研究》,1992,9.36
[2] 张维为.一个奇迹的剖析:中国模式及其意义[J].红旗文稿,2011,06.
[3] 赵曜.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模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6.
[4] 李江涛,《成功之道:1+N模式》,南京大学出版社
[5] 漆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6
[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