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 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中南民族大学化学学科2005年取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3年成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和环境化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83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讲师3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楚天学者计划7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名,40岁以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形成了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深的导师团队。

化学学科具备高水平的办学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面,拥有国家级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子成型加工校内实践基地、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在科研平台方面,拥有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2011计划”湖北省催化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新材料产业能源/环境催化材料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民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柔性覆铜板研究开发中心。

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发表EI论文297篇;获省级奖15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目前,本学科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紧密结合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一部分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一部分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或管理等工作。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703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湖南大学化学一级学科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本学科有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湖南省重点学科,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28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余项。

我校化学学科通过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基于纳米尺度和单分子水平的生物分析化学,仿生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合成等研究方向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界面物理化学与化学电源,无机功能材料与配位化学,功能高分子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等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二、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先进专门知识和实验技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成为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学分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五、课程设置注:跨学科攻读的硕士生,须根据本人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骨干课程2门六、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七、学位论文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17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等五个二级学科。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300)(2017年修订)一、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无机化学主要包括现代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分离化学、配位化学、微界面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等。

2.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传感分析、电分析化学、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食品安全与检测、分析化学计量学等。

3.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有机氟化学品等。

4.物理化学主要包括胶体化学与界面、催化化学、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电化学等。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包括无机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有机氟聚合物化学等。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鼓励与社会力量联合培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研究生快速适应社会的培养机制。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研究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085216)工程硕士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专业学位自2015级开始执行)一、学科介绍二、培养方向三、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四、培养方式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六、培养必修环节要求与考核七、学位论文工作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九、必读和选读书目十、培养质量要求和保障措施学科负责人:修订日期:年月日一、学科介绍我校化学工程领域学科建设采取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主体、地方研究院(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中山大学测试中心等)联合建设的模式。

该领域研究精细化工的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共同规律与应用技术,包括精细化学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精细石油化工,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等工程技术方向。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本学科领域开设的研究方向是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领域,它以化学工程学科为指导,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涵盖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绿色催化合成、纳米精细化学品的改性加工、化工分离技术、高级环境净化技术、节能减排等多个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以服务广东省石化产业及惠州市周边区域为宗旨,通过培养工程人才,发挥学科优势,研发、转化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解决化工产业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中山大学为广东省经济服务搭建的科研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以精细化工为主,重点培养石油化工、石化下游产品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工业合成、化工工程技术应用、化工安全、化工环保技术、化工节能技术、化工园区和企业管理等专业人才。

中山大学测试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仪器设备先进、综合分析测试能力雄厚的大型分析测试中心之一,是物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支撑以及食品、药品、电子产品、环境等领域安全的重要保障。

培养的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实际应用为导向、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旨在成为大型现代分析仪器领域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实验技术人才和实验室管理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代码050211适用年级2016级培养方案负责人杨连瑞联系电话66787011电子邮件lryang@培养方案负责人签字:分管院长签字:学位授权点负责人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文名称: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n Foreign Languages代 码:050211一、专业领域简介(中英文)英语专业始建于1983年,同年开始招收大专生。

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始建于2003年,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本专业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

目前,本硕士点共有5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有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5套,多媒体微机室2个以及其他教学设备。

本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外文图书2万余册,中文图书1万余册,外文期刊30余种,中文期刊150余种。

外国语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功能语言学研究所、二语习得及教学研究所、翻译研究所、非语言交际研究所、欧美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学院还有教育部下设的外语考试中心,开办各种国际和国内的考试项目(如托福、商务英语、雅思、WSK、BFT、日本语能力等考试),为学生研究语言文化和熟悉各类外语考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共分五个学科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向、英语语言教学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及口译方向、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和英美文学方向。

各方向均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在英语语言学、翻译等方向上,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科研单位的翻译工作以及党政部门及外贸、外事等部门的翻译与管理工作。

English Department was founded in 1983. The department offers one undergraduate program, one first-level MA program (including three second-level programs: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MTI) and one second-level PhD program. Currently, the department has five research institutes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stitute of SLA and Teaching, Institut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ix English language test programs (GRE, TOEFL, IELTS, WSK, BEC and BFT).At present, the department has a teaching staff of 26, including one doctoral supervisor, 13 professors, seven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five lecturers. Every year the department admits approximately 9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20 MA and two or three PhD candidates.This program aims at fostering professionals with a wealth of knowledg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linguistics. Our graduates are eligibl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s ofhigher education or schools, being translators in sectors such as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affairs, and for government managerial work, etc.二、培养目标培养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共71人
14
文华、田丽红(10名老师)(5名研究生)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何培新、管蓉、艾照全、邹其超、张玉红(5名老师)( 9名研究生 ) 分析化学:王升富、叶勇、宋功武、陈怀侠、张修华、何瑜(6名老师)( 5名研究生) 应用化学:宋功武、鲁德平、张金枝、周立新、王应席及全院所有方向的导师 (4名研 究生) 物理化学:张干兵、吴慧敏(2名老师)( 2名研究生) 化学工程:杨世芳、周吉及全院所有方向的导师(17名研究生) 学科教学论(化学):吴琼(1名老师)(3名研究生)
化学学科前沿讲 座2) 2
54
1
讲授
考试
考查
8学 分
1,2,3 讲授 ,4 讨论
1)综合考试,仅提供1次补考机会。 2) 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实行签到制。
5
课程体系 无机化 学
课程名称
学 分 2 2 2 2 2 3 2 2
学 时 36 36 36 36 36 54 36 36
开课 学期 1 1 2 1 1 1 1 1
3
2 2 2
54
36 36 36
1
1 1 1
讲授
讲授 讨论 讲授 讨论 讲授 讲授 讨论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7学 分
研究方 向课
5学 分
现代测试方法
3
54
1
考试
8
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文献检索与利用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环境化学 生物分析化学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高等化工动力学(化学工程专
一、研究生培养
1)学术型
1、学制
学习年限一般为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行弹性学制,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一、学位授权点简介本学科于1953年由原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组建而成,1983年获批有机化工和应用化学博士点,1988年被国家教委审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建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

本学科重视前沿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引领油气高效转化与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展石油替代资源和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研究领域已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和现代化工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高尚学术品德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管理者。

系统学习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本学科相关的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市场销售等工作。

三、基本要求1.品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以及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3.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富有批判性思维、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

能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科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一级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一级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结合广东珠三角地区对化工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我校农科等优势学科对化工学科的科研需求,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提出如下要求:系统掌握坚实的化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化工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具有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够进行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1. 药物设计、合成及应用2. 精细化工3. 纳米催化技术4. 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5. 生物质材料工程6. 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7. 功能材料三、学习年限1.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2. 如已提前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且学位论文成果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提前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以第一作者和华南农业大学单位署名,公开发表1篇被SCI三区或以上收录的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不包括综述性论文)。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至少应修满26学分。

一般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1. 公共必修课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18学时)或自然辩证法(1学分,18学时)(二选一)③ 硕士生英语(4学分,72学时)2. 专业必修课①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原理(3学分,54学时)②化学化工进展与专题讨论(1学分,18学时)③高等无机化学(3学分,54学时)④高等有机化学(3学分,54学时)⑤化学反应工程分析(3学分,54学时)注:①、②必选,根据研究方向在上述③、④、⑤课程中至少选修其中1门。

化学-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化学一级学科代码:070300二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归属学院:化工学院学位点负责人:佘远斌、李瑛、宋庆宝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制一、学科简介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学位点以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化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为支撑,以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50年以上化学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教书育人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规范和管理体系。

2008年成功申报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3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并开始招生。

历年来培养了200余名硕士研究生。

目前每年招生人数为50人左右。

本学位点现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指导教师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5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1)有机分析(2)色谱与分离科学(3)光谱分析(4)有机合成化学;(5)不对称合成化学;(6)金属有机化学;(7)功能有机分子化学;(8)纳米材料与催化;(9)信息化学材料与技术;(10)精细化工与资源催化;(11)计算化学与催化等。

本学位点注重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的发展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绿色化学、资源催化和现代仪器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特色,进而形成年龄和结构合理、科研力量雄厚的学科队伍。

近5年来在研和已完成的国家级和省级等纵向项目40多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7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的论文200多篇。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掌握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质量监督与管理等的独立工作能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06 校内编号:S20706一级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过程装备可靠性2.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3.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4.节能技术与装备学科代码:081701 校内编号:S2070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界面传质理论与精馏技术2. 工业结晶及粒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02 校内编号:S2070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一碳化学与化工2.功能化学品及新材料的绿色合成3.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的化学加工学科代码:081703 校内编号:S20703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生物分离工程3.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0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产品制备、分离与精制、产品复配商品化及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及物理电池材料及器件研制过程中的合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单应用化学(电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18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科学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2.新型高比能化学电源、物理电源、电化学电容器3.微、纳器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4.半导体光电化学5.金属电沉积与化学沉积、腐蚀与防护技术学科代码:081705 校内编号:S20705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固体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2.能源与环境催化过程工程3.稀土与过渡元素催化作用4.催化过程产品工程学科代码:081720 校内编号:S2071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制药与药代动力学2.制药分离与装备3.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制剂4.化学制药与新药设计学科代码:081721 校内编号:S2071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三废”治理及资源化技术2.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分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2 校内编号:S2071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工程、蛋白质和酶分子工程、基因工程与膜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3 校内编号:S20715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膜与膜材料2.膜器与膜装置3.膜过程与膜应用技术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4 校内编号:S20716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 先进聚合技术及聚合反应与工程2. 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3. 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4.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发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203 校内编号:S20713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工业微生物学与酶工程2.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3.发酵产物分离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和分子生物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系统学习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生产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向:
1.
2.石油与天然气化学
3.化学工程
4.材料化学与工程
5.生物化学与工程
6.精细化工
7.煤炭化学与加工
8.新能源化学与技术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本专业未选的必修课及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六、授予学位类别
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28 学分 修课学分 ≥24 学分
必修环节 ≥4 学分
学位公共课≥5 学分 学位基础课≥7 学分 学位专业课≥6 学分 选修课≥6 学分 补修课≥0 学分 文献阅读 1 学分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1 学分 实践活动 2 学分 英语听说课程模块 18 学时 体育健身 0 学分
物细胞工程。 应用化学:食品添加剂及功能助剂的合成及应用;医药中间体的研制与开发;天然
产物研究与开发;基于光电检测的化学传感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表面与界面物理 化学;光电功能材料化学。
工业催化: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气体脱硫净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有 机催化氧化反应及其工业应用;催化材料合成与应用。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 5 人,硕士生导师 47 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占 90%以上,“楚天学者”2 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3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 4 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近三年,本学科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 研项目 70 余项,科研总经费 4000 余万元,CSCD 收录论文 76 篇, SCI、EI 收录论 文 60 篇。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化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 进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担负工 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 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 2-3 年,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答辩。
英语听说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学术语境下用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能力,主要 采取倾听与速记, 参加国际会议英语交流或英语研讨与交流。英语听说课程模块要求达 到 18 学时,不计学分。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

化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第一部分本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一、学科概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在内的其它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和生长点。

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人工控制,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化学与物理、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环境等科学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化学家将能根据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来设计分子结构和化学过程,从而合成和筛选出更多更好的新化合物和材料。

化学还将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以及生物、医学和材料工业诸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学科历史化学学科所在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原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基础上于2001年组建的一个二级学院。

其中化学系始建于1975年,同年招收化学专业学生,1996年招收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92年,1993年招收化学工程专业学生。

2003年获批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6年获批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7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应用化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化学学科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2年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遴选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4 个本科专业,“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代码0817)(2017年修订)

(学科代码0817)(2017年修订)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017年修订)一、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

二、研究方向1.应用化学包括精细化学品合成、工业分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能源材料与技术等。

2.化学工艺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工艺、氟化学工艺、重质油加工等。

3.工业催化包括催化技术与新型催化材料、催化过程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等。

4.化学工程包括化学建材工程与技术、化工分离工程与技术、催化剂工程、石油化工节能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兼顾理论基础和前沿知识,突出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实行学分制。

其中学位课程又分为公共学位课与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程均为选修课。

专业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

研究生学位课程必须制订教学大纲,非学位课程应有课程简介。

2.学分(1)研究生在校获得的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4学分。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2016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2016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一、学科点简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4个二级学科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化学工艺学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校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目前,该一级学科被湖北省评为本领域的唯一优势学科,2013年新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原则上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1、化学工程(1)化学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2)分离过程与技术(3)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4)化工过程装备及应用2、化学工艺(1)石油炼制与石油产品加工(2)绿色化学合成工艺(3)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4)精细化学品合成与设计3、生物化工(1)生物质能源(2)微生物发酵与分离(3)微生物控制与资源开发4、工业催化(1)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2)催化反应工程(3)环境催化五、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两周内制订出培养计划,一般情况下应在第一学年内按照培养计划完成所选全部学分,于第四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并完成教学实践环节。

六、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3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8学分(学位课22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教学实践环节1学分。

七、学位论文工作我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公开发表或有正式录用通知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北大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 40 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
习本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 5000 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
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答辩。普通硕士研究生 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一般实践能力 ◎
◎ ◎
专业实践能力
◎ ◎ ◎

综合实践能力
◎ ◎ ◎ ◎
以上部分要求见《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
10.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审查准入制,研究生专业课程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 研究生课程中增加 “学科前沿专题”必修课程,该课程可由多位教授联合讲授。 其他专业课程参照课程设置方案进行。







高等分析化学 高等生物化学





学论 论





位文 文





论写 答





文作 辩
与 开 题 报 告
实 践
课 题 研 究
课指
题导
研 究
第 三
第 五 学 期


( (
) )
8.实践能力标准
实践能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 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须满足三个层次上的要 求:
能力 技能,研发能力 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
践研究
培养学生 团队合作 精神和较 强的沟通
能力

培养学生了 解本学科专 业的前沿和
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具 有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
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外国语(硕士、第一学期)



外国语(硕士、第二学期)



数值分析

好 设原成技理学好酸化化计成

化 计理化术
化盐学学与化

工 与与学
工矿技与合学
技 表测
技物术工成

术 征试
术研












分离工程(II)

化学反应工程(II)

化工热力学(II)
化工设计与过程优化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波谱分析及现代测试技术
础 课
高等无机化学
高等物理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完成化工领域中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仅能综 合地运用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 有较强的判断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9.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助管、助教 公共实验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工作技术实践 学术交流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所属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2. 获得授权时间:2010 年
2.学科、专业简介(400 字以内) 本学科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需求。通过多年的积累,在材料结构
设计和控制合成方法、精细化学品绿色制备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新型化工分离技术与装备、生物 催化生物质综合利用和无机非金属矿的综合开发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学院坚持主 动服务企业和社会,与省内外一大批化工及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 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表达 能力,能够担负起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高层次工 程科学技术人才。
4. 主要研究方向(3-5 个) 按二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 5 个。有一级学科点的培养单位,鼓励


数理统计


科学与工程计算


高等有机化学


高等无机化学


化工热力学(II)


高等物理化学


化学反应工程(II)


分离工程(II)


英语口语


公共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文写作


微机原理
软件技术基础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波谱分析及现代测试技术



材料合成化学



化工设计与过程优化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 50 人,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教 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项,成为 培养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 培养目标(150 字以内)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
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 6 个。 (1)化学工程 (2)化学工艺 (3)应用化学 (4)工业催化 (5)生物化工
5. 学制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 2.5 年;最长不超过 4 年,课程规定总学分为 28-32 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为 16-18
学分。
6.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培养学生清 培养学生具有 培养学生敢 楚地思维、表 化学与化工基 于创新和独 达和写作的 础理论、知识和 立思考的能
一般实践能力。掌握一些适应当前和未来职业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 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从事本学科领域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具备工程绘图能 力、化学化工实验能力、设备仪器使用能力、加工操作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化工设计能力等实践能 力。






助管、助教



7.课程关系图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至五学期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英语口语
外国语
数值分析
数理统计
科学与工程计算
外国语 微机原理 软件技术基础
环 催电材膜催固环层应生药有

境 化化料分化体境状用物物机

友 剂学合离原化友硅电质设合

膜分离技术


催化原理


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方法


环境友好化工技术


固体化学


高等分析化学


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方法


应用电化学技术


有机合成化学



高等生物化学


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药物设计与合成



催化剂设计与表征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工作技术实践






学术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