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作者:张文彦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4期摘要称谓语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完成了对称谓语的三种详细界定,并总结了对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现状并给出见解,旨在提供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的综述和充实社会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缺环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1 “称谓语”、“称呼语”的界定1.1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即称谓语就是称呼语。

《辞源》(修订本)与《汉语大词典》1997年的缩印本,均以“称呼”解释“称谓”,而“称呼”则是指“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祝克懿认为“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体现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

以上,便是“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的权威论述。

1.2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两个术语分别作了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等”。

“称呼语”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这两种解释的相同点包括:都具有交际性,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同之处在于:称呼语仅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称谓语包含称呼语。

姚亚平认为“称呼”是称谓的言语形式,即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名称或其他方式呼喊对方或提及其他人的词语形式。

祝畹瑾也认为“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

以上观点,将称呼语视为称谓语的一部分。

1.3称谓语、称呼语差异说此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联系密切却又差异明显的两种不同的词汇现象。

持此观点的代表者曹炜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部分重合、部分相离”的关系。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部分相离”的体现:例如:“老张”是称呼语,但不是称谓语。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称谓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称谓与称呼有区别也有联系:称谓是属于语言的,而称呼是属于言语的;当称谓词语用于言语交际中的面称时,就成了称呼。

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词语也包括称呼词语。

一、研究概况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

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①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②、俞敏的《释甥》③等,拉开了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

80年代以后,马鸣春的《称谓词在戏剧中变换运用的修辞效果》④、米青的《亲属称谓词的变读》⑤、王群生的《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⑥等,对称谓词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1994年以来,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1.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成果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汉语称谓研究的文章是屈指可数的。

而90年代以后,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0七年间,有关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共28篇;而2001——2005五年间,却达到了52篇之多⑦。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称谓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开启日常交往的一把钥匙。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缺失是已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汉语发展、社会变迁、思维意识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俨然会给日常交际带来尴尬,为了摆脱这些尴尬,势必要找到相应的补偿策略,以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标签:称谓语缺位补偿策略称谓语是表示交往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合乎礼仪的称谓语能为成功交际定下基调,一个交际双方心理上都欣然接受的称谓语,可以在交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反,如果交际者选择了不恰当、不合礼的称谓语来称谓对方,那么交际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存在大量的缺位现象,使得很多交际场合双方无从称呼。

本文试分析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类型,然后找出弥补缺失的代偿机制。

一、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现象的分类(一)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男女地位的不对称正是封建文化的鲜明特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思想逐步得到解放,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变化。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社会称谓语系统作为庞大的称谓语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也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社会意识及道德伦理等观念。

现代汉语中男女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是男女社会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一个外在体现。

1.女性泛称的缺位在任何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一概称男性为“先生”,不用考虑对方的年龄或是否已婚等个人信息,因而可以说“先生”是社会称谓语中男性的泛称。

然而,在社交活动中,女性缺乏一个像“先生”这样的泛称。

对女性的称谓语主要有“姑娘”“太太”“女士”等,这些称谓很明显适应特定对象。

“姑娘”一般称呼未婚女性,使用它的时候暴露了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大致年龄等个人信息。

与“姑娘”相对应的是“太太”,它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是研究现代汉语的相关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自称指的是使用语言自我表达的过程。

而亲属称谓语自称是这个过程中常见的情况之一。

在现代汉语里,亲属称谓语特别重要,它们不仅仅只是一种称谓,更能体现个人及其家庭的认同感及所抚养的人的职责。

引入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研究,是为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了解它们的意义和使用。

这些研究表明,亲属称谓语自称不仅仅泛指一种叫法,而且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凝练的功能。

它们具有独特的变型形式,在多种修辞或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翻译策略也很重要。

缺乏妥当的翻译策略可能会导致消极的社会结果。

由于亲属称谓语自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在尝试翻译它们时,我们需要考虑它们的含义,文化背景以及使用者本身的语言熟练度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它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属称谓语自称,而且,有效地准备翻译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策略也很重要。

熟悉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特点和要点及其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使用现代汉语。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称呼语研究综述○阮凯歌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

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

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

“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

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

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称谓语。

你知道吗,中国的称谓语那可真是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说亲属称谓,什么叔叔、阿姨、舅舅、姑姑,这都是常见的。

但你要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啦。

不同地区对于同一个亲属可能还有不同的称呼呢!还有社会称谓,像先生、女士、师傅、同志,这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传递的意思和感觉也不太一样。

比如“师傅”这个称呼,在过去可能更多用于手艺行业,现在呢,范围可就广啦,打车的时候叫司机师傅,感觉特别亲切。

再说说古代的称谓语,那更是充满了文化韵味。

什么“陛下”“大人”“爱卿”,一听就好像能穿越回古代似的。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称谓语也不断出现。

像“亲”“友友”这些网络称呼,在年轻人中可流行啦。

对于未来中国称谓语的发展,我觉得会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也许会有更多充满创意和趣味的称呼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趣和独特。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中国称谓语很有意思呀?第二篇嘿,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唠唠中国称谓语。

还有啊,职场上的称谓语也有讲究。

“老板”“经理”“主管”,不同的职位对应着不同的称呼,这里面可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礼貌呢。

在学校里,“老师”“同学”这些称呼陪伴着我们成长。

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学生之间也会有一些特别的昵称,显得更亲密无间。

传统的称谓语像“公公”“婆婆”,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催生了一些简洁明了的称谓语,比如“小姐姐”“小哥哥”,让人一听就觉得轻松活泼。

那未来呢?我猜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融合,称谓语可能会变得更加国际化和时尚化。

说不定会有更多从外语中借鉴过来的称呼,或者是结合数字、符号创造出的新奇称呼。

中国称谓语的世界就像一个大宝藏,越挖掘越有趣,让我们一起期待它未来更多的精彩吧!。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一、引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就要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

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和研究源远流长,“称谓"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这里的“称谓”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含义已经十分接近。

由此可见,古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是把称谓看作“崇正名号”的大事。

在古代称谓语的研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的许多专著,如:《尔雅·释亲》篇系统介绍和阐释了亲属称谓语的用法和意义;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释亲属》、明代李翊的《俗呼小录》、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辨》等从语源学和词义学的角度对称谓语作了较为系统的释义和考辨;清代梁章钜在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中对古代称谓系统作了集大成性的汇总编辑。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主要是采用归纳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料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探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情况。

二、称谓语的定义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也称为亲属称谓自称,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使用者通过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家中每一位成员。

尽管汉朝时期的家庭称谓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但用于今天依然仍然是当时的形式。

在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称谓直接按照血缘关系称谓,例如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儿子叫儿子,女儿叫女儿等等。

另外,“兄弟”(xiong),“姐妹”(mei),“叔叔”(shu),“阿姨”(ai)也是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两个人血缘关系较远,如表兄弟或者表堂姐妹,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称谓。

例如,表哥叫表哥,表弟叫叔儿子,表姐叫表姐,表妹叫叔女儿。

另外,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亲戚称谓级联。

这种形式的亲属称谓经常存在于大型的家族中,广泛的使用于祖先的追忆,传承家族荣誉和代代相传的传统。

例如,陈先生有三个儿子,其中A儿子有一个儿子,B儿子有两个儿子,C儿子有一个儿子。

由于A儿子是一代,B儿子是两代,C儿子是三代,因此他们的称谓可以是陈姨父(A儿子)、陈叔父(B儿子)和陈伯父(C儿子)。

亲属称谓语自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汉语翻译的重要内容。

在汉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亲属称谓的不同,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以保证译文的正确性、流畅性和完整性。

目前,汉语翻译策略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传统汉语翻译法和现代汉语翻译法。

传统汉语翻译法是指以传统汉语为基础,按照血缘关系称谓,以视角的礼节观念和习俗礼仪来翻译的策略。

传统汉语翻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有的亲属称谓意义,使得整个翻译过程更加完整。

例如,母亲的称谓可以翻译为“Mother”,父亲的称谓可以翻译为“Father”,兄弟的称谓可以翻译为“Brother”,姐妹的称谓可以翻译为“Sister”等等。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摘要:汉语有着复杂的称呼语系统,我国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历史也很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

本文以知网为主要资料库,对目前已有的有关汉语称呼语的论文进行描述,总结研究内容,归纳研究特点,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研究综述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在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词语来表示或者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的称呼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库,通过检索篇名为“称呼语”的学术期刊论文,在这些论文基础上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作一些描述,回顾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角度,分析研究趋势。

一、“称呼语”的界定问题关于“称呼语”和“称谓语”的界定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学界持有几种观点,我们首先对“称呼语”与“称谓语”的界定研究进行综述,大致包括三种观点:(一)称呼语即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以划清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汉语8000词词典》,这四版词典都把称呼语与称谓等同起来,《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中在解释“称谓”时第一个义项都是指“称呼、名称”;在《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和《汉语8000词词典》也注释“称谓”等同于“称呼”是“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早期很多论文也持有此观点:《汉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王志强,2000)一文中提出“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1];《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张鲁宁,2001)明确提到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来鲁宁,郭萌,2003)一文中也赞成称呼语就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划清。

(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的一部分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一书中指出称呼语是指可以用于面称的称谓语,而称谓语即是指人们之间用来表示关系、身份或职业等的名称[2]。

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述论

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述论

型词汇作具体分析,根据调查问卷预测 其未来走向。[6]
及社会称谓语的历时发展、缺位与泛化
二、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现象、跨语言对比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称谓语缺位指的是在汉语里缺
一、社会称谓语的历时发展
乏专有名词来对某一关系进行准确描
李 琼、杜 敏(2011)认 为 语 言 与 社 述。例如用于称呼老师配偶的称谓词,
发展,社会称谓语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属 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分类、出现原因
性,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兴社会 及补位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
成果。 肖 倩(2007)的 调 查 发 现,社 会 称
谓缺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主 要 表 现 为 语 言 的 不 对 称:性 别 的 不 对 称,最典型的是女老师或女性上司的丈 夫的称谓问题;亲疏的不对称,出现了 称呼陌生人的社会称谓的空缺;社会通 用 称 谓 内 部 的 不 对 称。 她 认 为 缺 位 现 象的出现实质上是现代社会言语交际 需要和语言现状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 不使用称谓语和部分称谓语的泛化使 用来补位。[9]
种突出表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汉语的社会称谓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1 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虽然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能主动从
“新媒体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 天地。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
无序走向有序,但我们仍需为此作出巨 大 努 力。[8]近 些 年,不 少 学 者 都 对 汉 语
的人际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 律相互促进的结果。并提出新兴社会
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即社会称谓语)两 称谓语在语义变异方面体现出称呼观
类: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以称呼与说话人 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用语,例如,叔叔、伯
念 趋 于 平 等 化,娱 乐 化、趣 味 化 凸 显 和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5]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汉语中通用称谓语使用现象及其背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学术研究文章。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其使用不仅反映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礼仪,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心理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使用规律、功能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通用称谓语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接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了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变化。

同时,结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通用称谓语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关联,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通用称谓语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感表达、社会认同等方面。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和语用功能,为理解汉语称谓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推动汉语称谓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汉语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分类汉语通用称谓语是中华文化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职务职称、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汉语通用称谓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家族成员关系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这些称谓语直接反映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尊卑长幼的伦理观念。

社会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职业或职务的称谓,如“先生”“女士”“教授”“医生”“律师”“警察”等。

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

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

2012.11学教育86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魏明慧(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

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

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

本文分析汉语称谓语泛化的几种类型、特征,提出要遵循的原则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交际。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原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交际和具体语境下现实指称的需要,称谓语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

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扩大称谓语的指称范围和语用范围,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

一、现阶段汉语称谓语泛化研究的几种类型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亲属称谓语指称非亲属称呼对象。

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亲属称谓语的涵义和指向。

这些称谓语以一种新的形态来承载社会称谓的使命,用它来称呼非亲属人员,无疑是视对方为己的亲人,或视己与对方有某种亲属关系。

借用亲属称谓语是把家庭的亲缘关系扩大到邻里、朋友之间,扩大到社会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体现。

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包括:职衔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此外还有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称谓语都能泛化,如姓名称谓语。

因为姓名称谓是最基本的称谓语,它用不同的姓,名其余几类社会称谓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泛化。

3、代词称谓语的泛化代词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即替代在语境中已经出现或已被人所知的人、事物及其它的内容来实现语言的经济性,所以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

离开语境,听话人则分不清指代对象是谁了。

代词称谓语根据说话人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称,如我(们)、本人、在下、自己等;对称,如你(们)、各位、诸位、大家等;他称,如他/她(们)、人家等;此外还有如某些人、那些人等。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Apr.2021 Vol.41 No.2语文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21年4月第41卷第2期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〇金志军(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200062)[摘要]为了对当前国内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推进其研究方法和 角度的更新,我们选择了中国知网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宏观角度上回 顾了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研究,在微观角度上回顾了其泛化、简化、缺环、文化释源角 度的研究。

我们认为如果从可持续性和社会切合度角度去考虑,让后续的研究在语料上做到在时间维度上的及时更新,用来自社会生活的鲜活的语料做到对当下中国民众的语言生活的关注,并及 时反映社会民众的语言生活和社会问题,做到在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与社会的真正关联,那么我 们的研究应该可以获得更为新颖、宽广和深刻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称谓语;综述;前瞻[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8610(2021)02 —0018 —07doi:10.3969/j.issn.1672 —8610. 2021.02. 003—、弓I言称谓语是个庞大有序的系统,也是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从传统的“同志”“小姐”到流行的“驴友”“月光族”“单身狗”等等,近年来,表示身份的词语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语言生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对此,中国语言学界一般都是在“称谓语”或“称呼语”的框架内加以讨论。

何谓“称谓语”(称呼语)?《现代汉语词典》(2012:163)定义“称谓”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定义“称呼”为“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中国国内对于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通常在宏观角度上分为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两大类别进行分析和推进,而非亲属称谓语又多指社会称谓语。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对中西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做好汉语现代称谓语的翻译,更是让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语用功能;翻译(一)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5]称谓语系统一般由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所构成。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汉语称谓语的翻译,避免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出现误解。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现代汉语称谓语发展迅速,部分称谓语语义的变化较大,新的称谓语不断出现,亲属称谓语出现泛化,这需要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辨析其所指。

1. 现代汉语称谓语语义的变化称谓语与其他的语言表述一样,也经历着自身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有不少是由古汉语称谓语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先生”和“小姐”。

“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在古代,一般指老师或某个行业的专家。

而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时,指的是成年的男子,与“女士”相对应。

如:先生,请问您几位?而当“先生”作为亲属称谓语使用时,指的是“丈夫”。

如:这是我先生,王恒。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这一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示老师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且可用于女性)的情况,但能被称之为“先生”的人为数不多,如: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

在这种情况下,要弄清楚所指对象的性别。

“先生”不一定只指男性。

“小姐”,这一称谓语,在宋代,指地位低微的宫女、婢女、妓女和妾,元朝以后,指未婚富家女子,民国后指未婚青年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这一称谓语又被带上了阶级色彩,指思想腐化、贪图享乐的女性。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称谓词”研究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称谓词”研究
关键词:人称代词;称谓词:三个平面;结构关系和特点
Abstract In the grammatical strcuture of the linear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and appellations,the semantic meanings of the two demonstrates great diversities.What ale those diversities and why do them exist?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what kinds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 do the‘‘pronoun+appellation'’structure show?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special grammatical stuctlare---''pronoun+appllation’’from the syntax,semantics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In order to discuss it more conveniently.This paper use‘‘PA’’to represent the‘‘pronoun+appellation'’grammatical structure.The personal pronouns in the paper are limited witllin“I,you,he (she),we,you,they”.
C 3.他们儿子出一半的钱。
(3)a 1.我经理对员工特客气。 a 2.我们经理对员工特客气。
b 1.你经理对员工特客气。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交 际者 选 择 了不 恰 当 、不 合 礼 的称 谓 语 来 称 谓 对 方 ,那 么 映 了 中 华 民族 的 家 庭 观 、社 会 意 识 及 道 德 伦 理 等 观 念 。现 交 际 目的 很 难 得 到 实 现 。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社 会 称 谓存 在 大 量 代 汉 语 中 男 女 社 会 称 谓 语 的不 对 称 , 是 男 女 社 会 地位 没 有 的 缺 位 现 象 ,使 得 很 多交 际 场 合 双 方 无 从 称 呼 。本 文 试 分 完 全 平 等 的一 个 外 在 体现 。 析 现 代 汉 语 社 会 称 谓 语 缺 失 的类 型 , 然 后 找 出 弥 补 缺 失 的 I . 女性 泛 称 的缺 位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1 2 . 对 留 学 生 而 言 , 量 词 学 习是 一 个 难 点 , 再 加 上 “ 副” 4 】 许慎. 说 文解字 [ i 1 . 北京: 中国书店 出版社 ,1 9 8 9 . 和 “ 幅 ”是 一 对 形 近 量 词 ,所 以 在 学 习时 , 难 免 会 出现 诸 【
语教师 ,提高 自身的知识素养 ,是必要的条件 。只有达到 这个要求,才不至于在教学 中犯一些低级错误 。
四 、结 语
2 0 1 0 .
【 2 ] 王初明. 论外语学 习的语境 【 J ] . 外语教 学与研 究,2 0 0 7 , ( 3 ).
[ 3 】 中国社会科 学院语 言研究所编纂. 现代汉语词典 ( 第6 版 )[ Z ] .
代偿机制。

在 任 何 社 交 活 动 中 ,我 们 可 以 一概 称 男 性 为 “ 先
生 ” ,不 用 考 虑 对 方 的 年 龄 或 是 否 已 婚 等 个 人 信 息 , 因 而 可 以说 “ 先 生 ” 是 社 会 称 谓 语 中 男 性 的 泛 称 。然 而 , 在 社

1998~2018年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综述

1998~2018年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综述

1998~2018年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综述亲属称谓在汉语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用于描述直系亲属关系,还用于表示其他亲密关系,如社会关系、友谊关系等。

20世纪末以来,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回顾1998年到2018年间的研究情况,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研究起源于1998年,那年,一篇题为《汉语近代亲属称谓类别的系统变化研究》的论文引发了学术界的重视。

该研究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近代的演变过程,例如“舅舅”一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词义扩展,从而形成了新的称谓类别。

这项研究在其后的许多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并成为泛化研究的开端。

在随后的几年里,研究者在亲属称谓语泛化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称谓词义的扩展。

例如,研究者发现,一些亲属称谓词如“大伯”、“大姐”等被用于表示非直系亲属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称谓,用于表示亲密的友谊关系,这种现象是对称谓语义泛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访谈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提供不同的称谓词,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于称谓的理解和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大规模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其中出现的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语义变化。

访谈则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使用和认识,并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可以看出泛化研究在汉语亲属称谓语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首先,泛化研究揭示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亲属称谓词不仅仅用于描述直系亲属关系,还可以用于称呼其他亲密关系,如朋友、邻居等。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和语言交流的需要。

其次,泛化研究揭示了称谓的社会化趋势。

过去,亲属称谓语主要用于亲属间的称呼,如兄弟姐妹、父母等。

然而,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人际关系的多样化,亲属称谓语逐渐用于表示其他亲密关系,如朋友、同事等。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称呼语研究综述

称呼语研究综述

参考 的也 比较 多 ,创 新 不 足 。 呼语 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邢 君 兰 ( 2 0 1 2 ) 《 韩 国 留 学 生 汉
参考文献:
1 ] 刘永厚. 汉语 称 呼 语 的研 究 路 向 综观 [ J 】 . 语 言文 字 应 用 ,2 0 1 0 , 2 . 称 呼语 的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研 究 。如 张丽 ( 2 0 1 0 ) 《 称 (
( 3).
语称呼语 习得 研究及教 学》等 。他 们对具体 教材中 的称 呼
语进 行 分 析 评 价 ,提 出建 议 ,对 教 学 提 供 建议 和 启 示 。
3 . 汉 语 称 呼 语 与 其 他 语 言 的 对 比 研 究 。 如 毛 仕 慧 风 ( 2 0 0 4 ) 《 俄 汉 称 呼 语 文 化 与语 用 研 究 》 等 。 这 类 研 究
0 0 2 , ( 4). ( 2 0 1 2 ) 《 中英 称 呼 语 对 比研 究 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刘 钱 报 ,2
进 行 两 种 语 言 的 称 呼 语 对 比 , 找 出称 呼 语 差 异 的 原 因 , 旨 在 提 高 人 们 正确 使 用 称 呼 语 的 能力 ,促 进文 化 交 流 。
0 0 3 , ( 3 ). 称 呼 外 国人 为 “ 老外 ”的动机和外 国留学生对 “ 老 外 ”称 2
呼的心理感 受两个方面进 行调查 ,揭示大学 生在运用 “ 老 称 呼 的 消 极 接 受 态 度 。这 些 调 查 关 注 某 个 具 体 的 称 呼 语 ,
进 行 社 会 调 查 分 析 ,得 出 的 结 论 真 实 可 靠 全 面 , 有 现 实 指 导意 义 。 6 . 某 一 具 体 范 围 内 的称 呼 语 研 究 。 如 刘 永 厚 ( 2 0 0 7 ) 《 商 贩 称 呼语 的 调 查 分 析 报 告 》 、张 蕾 ( 2 0 0 4 ) 《 大 学 生 称 呼 语 使 用 情 况 分 析 》 等 。这 类 研 究 多 进 行 实 地 考 察 , 分

《现代汉语网络称谓语分析4000字》

《现代汉语网络称谓语分析4000字》

现代汉语网络称谓语分析一、网络语言中的称谓语的兴起 (1)(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1)(二)网络称谓语的特色 (1)1.标新立异 (1)2.形象传神 (1)3.幽默诙谐 (2)4.粗俗泛滥 (2)(三)对网络称谓语的评价 (2)二、网络称谓“亲”的研究 (3)(一)“亲”的网络词义的阐释 (3)1.粉丝对崇拜偶像的称呼 (3)2.网络尊称 (3)(二)网络称谓“亲”的特点 (3)1.时代性 (3)2.广泛性 (4)三、结语 (5)参考文献 (6)一、网络语言中的称谓语的兴起(一)网络语言的定义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二)网络称谓语的特色1.标新立异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称谓语最大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创新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

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称谓语相比较,网络称谓语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瞳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己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前者如“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