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及超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未满4f壳层的三价稀土元素离子中,4f壳层外还有5s、 5p满壳层,属于内壳层,较少受到其它原子的影响,所以 较好地符合洪特定则。
6-2 固体磁性的种类
顺磁性 抗磁性 铁磁性 反铁磁性 亚铁磁性
6-2 抗磁性
加磁场前
加磁场时
撤去磁场
6-2 顺磁性
加磁场前
加磁场时
撤去磁场
6-2 铁磁性:磁畴与磁化
6-3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 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与紫 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并称有机化学“四大名谱”,可以提 供分子中化学官能团的数目和种类以及许多红外光谱无法提供 的信息。目前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两类原子核的图 谱。
6-3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 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 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 的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 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能够比超 声探测技术显示更多细节。 核磁共振探测(MRS)技术 MRI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延伸,通过对地层中水分布 信息的探测,可以确定某一地层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 水位的高度、含水层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层结构信息。已 经成为传统的钻探探测技术的补充手段,并且应用于滑坡等 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中。
6-3 磁电阻效应
材料磁化状态的变化会导致电阻值改变,称为磁电阻效 应。 1856年,W. Thomson首先在铁磁材料中发现各向异性磁 电阻(AMR)效应; 1979年,IBM利用AMR效应制备薄膜磁头,取代感应式磁 头,提高磁盘记录密度数十倍; 1988年法国物理学家费尔(A. Fert)和德国物理学家格林贝 格(P. Grü nberg)分别独立发现巨磁阻(GMR)效应(非常弱 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磁性材料发生非常显著的电阻变 化),并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IBM制作出GMR效应磁头,再次将硬盘记录密度 提高上百倍; 目前,利用隧穿磁电阻(TMR)效应制作的读出磁头已实现 了硬盘单张3.5英寸磁碟1TB容量的商业化应用。
高温超导氧化物
YBa2Cu3O7-δ Bi2Sr2CaCu2O8 90 85
PbIn PbBi
3.4~7.3 8.5
Tl2Ba2Ca2Cu3O10 HgBa2Ca2Cu3O10
125 136
6-5 完全抗磁性
1933年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发现,无论是在磁场中降温使 样品进入零电阻态,还是将已经是零电阻态的样品移入磁 场中,样品中的磁感应强度均为零,称为迈斯纳效应
6-2 温度对物质磁性的影响
6-3 核磁共振和自旋电子学
核磁共振 自旋极化 磁电阻效应
6-3 核磁共振
6-3 核磁共振领域的诺贝尔奖
核磁共振领域曾产生过5次诺贝尔奖: 1944年物理学奖,拉比(I. I. Rabi),发现原子核磁性和核 磁共振; 1952年物理学奖,布洛赫(F. Bloch)和珀塞尔(E. M. Purcell),分别在固体和液体中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并分别建 立测量方法; 1966年物理学奖,卡斯特勒(A. Kastler),发明光磁双共 振,极大提高测量灵敏度; 1991年化学奖,恩斯特(R. R. Ernst),将傅里叶谱和核磁 共振技术结合,极大提高分辨率,并发展二维核磁共振谱; 2003年医学奖,劳特布尔(P. C. Lauterbur)和曼斯菲尔德 (P. Mansfield),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迈斯纳效应说明超导体是完全抗磁体
6-5 与理想导体的区别
若建立当温度低于某值时仅仅是电阻为零、电导趋于无穷 大的“理想导体” 模型,则可发现,在外磁场作用下将理 想导体降温至电阻为零的状态再撤去外磁场,则理想导体 中仍保留同样大小的磁通量,这和超导体实验现象不符。
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独立于电阻为零之外的基本特性!
Munekata, H., et al., Phys. Rev. Lett., 1989. 63(17): p. 1849-1852. Liu, C., F. Yun, and H. Morkoc, J. Mater.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 2005. 16(9): p. 555-597.
6-6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反常特性
电阻率的温度特性:线性关系 霍尔系数的温度特性:随温度上升而单调下降 光电导的反常特性 超导能隙的各向异性 电子 – 电子关联性 临界磁场高,相干长度却很短
这些反常特性无法用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来解释,
对超导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和新的研究方向。
第6章 固体的磁性和超导电性
6-1 固体磁性的基本原理
6-2 固体磁性的种类 6-3 核磁共振和自旋电子学 6-4 超导电现象及理论 6-5 超导电材料 掌握磁性和超导的一些基本概念 了解固体磁性和超导的产生机制
6-1 固体磁性的基本原理
磁化率 原子磁矩 自旋–轨道耦合 洪特定则
过渡金属离子的两个4s电子被电离,未满的3d壳层暴露在 最外面,直接受到其他原子的影响,其轨道运动常被破坏, 导致轨道角动量发生“猝灭”,只剩下自旋角动量。
p=g√(j(j+1))计算值 12 10 8 6 4 2 0
实验值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排布的顺序为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考虑电子间的耦合:总的轨道角动量 L
6-1 自旋–轨道耦合
6-1 量子化的原子磁矩
6-1 洪特定则
6-1 洪特定则
6-1 洪特定则
S ———— ———— L- S S L+S m 3 2 1 0 -1 -2 -3
6-6 超导电材料
常规超导元素、合金和 化合物
高温超导体
超导材料的应用
6-6 常规超导元素、合金和化合物
常规的元素、合金和化合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较低,大多 需要液氦冷却条件,这就限制了其应用
超导材料 (Nb3Al)4Nb3Ge Nb3Sn NbN0.72C0.28 20.05 18 17.9
6-6 超导电性的应用举例
超导磁体 大尺度、强磁场、低消耗 超导电缆 电能在零电阻输送,完全没有损耗 超导储能 超导体圆环置于磁场中,降温至材料临界温度以下,撤 去磁场,由于电磁感应,圆环中有感生电流产生。只要 温度保持在临界温度以下,电流便会持续。
6-6 磁悬浮列车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 利用普通直流电磁铁电磁吸力 的原理将列车悬起,悬浮的气 隙小,一般为10 mm左右。时 速可达每小时400 ~ 500公里。 上海浦东机场 – 龙阳路的磁悬 浮运营示范线属常导型 超导型磁悬浮列车 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 列车运行时与布置在地面上的 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动斥力 的原理将列车悬起,悬浮的气 隙较大,一般为100 mm左右。 时速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 上。
6-1 磁化率
6-1 磁化作用与电极化作用的比较
磁化性质 真空 固体极化 总强度 电极化性质
物理量
6-1 原子磁矩的产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6-1 量子化组态
原子核外电子态以量子数来表示(单电子近似下): n 主量子数:决定轨道(或电子)能量的主要量子数 l角量子数:电子空间运动的角动量,以及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 m 磁量子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s自旋量子数:电子的自旋量子数
加磁场前
增加磁场时
饱和磁化
6-2 铁磁性:剩磁与磁滞
饱和磁化
撤去磁场
6-2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当原子间的交换作用使各相邻固有磁矩的排列方向相反 时: 各原子的固有磁矩大小相等, 则这些固有磁矩相互抵消,宏 观上不表现出磁化现象,称为 反铁磁性 各原子的固有磁矩大小不等, 则这些固有磁矩不能完全抵消, 宏观上表现出磁化现象,称为 亚铁磁性 反铁磁体大多是金属化合物,如NiO2、CuO、CrO2等,也 有少量金属,如Cr、α-Mn等 亚铁磁体绝大部分是金属氧化物,一般称为铁氧体,如 Fe3O4(天然磁石)
6-5 超导电现象及理论
零电阻现象 完全抗磁性 超导体的临界参数 BCS理论
6-5 零电阻现象
0.150 0.125 0.100 R/Ω
0.075
0.050 0.025 0 4.00 4.10 4.20 T/K 4.30 4.40
6-5 超导转变温度
典型超导合金
NbTi NbZr 9.5 11
Z=1~10各原子 的组态
p=g√(j(j+1))计算值 8 7 6 5 4 3 2 1 0
p=g√(s(s+1))计算值
实验值
3d1: Ti3+, V4+3d3: V2+, Cr3+, Mn4+ Cr2+ 3d2: V3+ 3d4: Mn3+, Mn2+, Fe3+ Fe2+ d7: Co2+ d8: Ni2+ d9: Cu2+ 3d5: 3d6: 3 3 3
超导材料 NbN V3Ga Mo0.92Hf0.05C0.75 16.1 14.6 14.2
Nb3Al V3Si
17.5 17.1
Nb Pb
9.2 7.2
6-6 高温超导体
6-6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结构特点
具有层状钙钛矿型结构 氧空位化学计量数变化 范围很大,以至于导致 晶格畸变 晶格结构中存在二维 CuO4层面,作为高温超 导体的导电平面而至关 重要 氧含量和分布对性能有 重要影响
6-5 超导体的临界参数和类型
正常态
超导态
6-5 BCS理论
BCS理论由巴丁(J. Bardeen)、库珀(L. Cooper)、施莱弗(J. Schrieffer)三人共同建立,三人因此共享1972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 不同于以往从实验现象出发作出假定或建立模型的唯象理 论,BCS理论从电子 – 声子相互作用出发,给出了描述超 导电性的完整理论,回答了超导电性的来源和起因。 BCS理论认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借声子 为媒介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 。在很低的温度下,这 个库珀对的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 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 以无损耗的运动,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
6-3 自旋极化
由于交换作用,铁磁体中会形成磁畴,产生自发磁化。 自发磁化是由于自旋向上与向下的电子数密度不相等,所 以又叫自旋极化。 利用自旋极化原理制作的器件不但可以利用磁场控制输出 状态,还能实现电压和电流放大功能,表现出晶体管的特 性。这种器件是由自选状态决定信息的传递与变化,称之 为自旋晶体管。 自旋晶体管不但可用作存储元件,还可组成逻辑电路和处 理器,同时具有存储和运算功能。较之硅材料半导体原 件,速度较慢,但具有功耗低、密度高、耐辐射、温度敏 感性低和利用磁滞性质具有记忆功能等优点。
6-4 自旋电子学
Much faster, less power cost spintronic devices
Awschalom, D. D. and Flatte, M. E. Nat. Phys., 3(2007)
6-4 稀磁半导体
DMS = Semiconductor + Magnetic impurities Advantage: charge + spin
L
电子填充未半满时,轨道角动量L和自 旋角动量S都是由同样的电子如左图5个自 旋向上的电子决定,因此是L-S 电子填充超过半满时,轨道角动量是由 自旋向下的2个轨道决定L=3+2=5,而自旋 角动量是由未成对的另外5个自旋向上的 电子决定,因此是L+S
µ =µ -µ J L s
µ =µ +µ J 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