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苏亮

(渤海大学邮编:121000)

引言:

一件艺术品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体。内容对形式有支配力量。但是形式从没有消极的服从于内容,相反的它是以活跃的、积极的表现力作用于内容。只重视内容,不重视形式,其结果使内容无所凭依,使作品没有感染力。在中国油画领域内,许多美术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在重视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前提下,十分注意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例如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刘小东的《刘小东和他的父亲》艾轩的《雾渐渐散去》王沂东的《沂河水》等。雕塑、版画、工艺美术等领域也十分活跃的产生了艺术门类特性的讨论。显示了我国在艺术领域内的潜在力量。当前,我国的美术创作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和最富创新精神的大好形式。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着只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艺术语言。艺术作品中形式的表现力这一探索表现的尤为突出。改革开放20年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美术这一领域也有长足的进步。在这里我想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浅薄的体验和想法叙述如下。

正文

一、形式对内容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因素,如线、平面、体积、明暗、质感、色彩等,都有独自的表现力。欧洲十九世纪末以前写实注意的艺术家们,

一般是用这些要素来造型;因而,这些要素都服从于写实的要求。他们在完成造型的前提下,发挥这些要素的表现力,而不过分突出这些要素。也就是说,一般地不着重于在这些要素中强调自己的主观感情。他们把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把描绘客观物象和抒发主观感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形式要素的独立性始于印象派以后的画家们。这是欧洲的情况。我国宋代以前的美术,大体上也是注意再现和表现的和谐与统一的。强调形式要素和自我表现,始于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图1)对于中国绘画、雕刻的表现体系与欧洲的共通与差异,人们议论很多,也存在许多意见和分歧。(图2)不过,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十九世纪末以前的欧洲的绘画和雕刻,是在注重再现、模仿的前提下注意表现;中国的绘画与雕刻,则是在注重表现的前提下,不忘再现和模仿。同样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由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的审美关有差异,从而产生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表现体系。应该承认,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也应承认,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西方美术和中国美术,在近代都有很大的转折。西方的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印象派为标志;(图3)中国的转折要更早一些,大概在十三世纪以后,以文人画的崛起为开端。印象派以及印象派后的一些流派与中国元明清的文人画,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在充分发挥主观感情,发掘形式的表现力这方面,有共同和相通的地方。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表现意识不同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没有必要把中西方的美术差异非要做什么对比较。至于黑格尔的美学著作里提到的中国艺术中无空间透视和标准比例说成是落后

的艺术,从这只能看出这位伟大的哲人对中国艺术的无知和偏见。我们也没必要对西方的一些比较极端的流派品头论足。艺术品是艺术家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感受的一种表达,每一种流派都是美学在世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例如高更、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一些言论和作品是很极端的,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诉诸的内容是比较明显和清楚的。在激烈的、动荡不安的“世纪末”年代,他们苦闷,在黑暗中徘徊,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惨淡的人生,他们要喊出自己的最强音,倾诉内心的忧郁与悲愤。主观与客观在他们的感觉中失去平衡,和谐、美满的世界在他们的内心中已经成为泡影,污秽、嘈杂、错乱、矛盾,触目皆是。传统和美学观念动摇了,他们需要用新的东西来弥补和代替。他们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是里程碑似的。

二、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什么是形式,形式美有没有他的法则呢。

(一)形式的构成

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形式核心是构成,是理性把握感性的过程。构成是用抽象的方式解读形状、形态、形体、色彩及空间关系。同时不断探寻着美的规律。

《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来达到”,必须通过已选择的造型要素进行有机的、本质的构成。在这个领域内,更应强调形态之间的相互的整体组合关系,以此追求新的视觉感受和创作灵感。人类拥有超自然的本体意识和审美观念,发现自然美的存在并创造美的法则。这一构成使人类的生活有所附丽,赋予人类深厚的精神内涵,也成为了人类创造理想美的标尺。

美术创作领域所包括的建筑、绘画、雕刻等都运用了对比和谐的法则。例如古希腊的建筑柱式就体现出了古希腊对人类形体特征的象征性手法的表现,传递出一种对比与和谐的永久的沉淀。米隆的《掷铁饼者》,(图4)塑造了掷饼人瞬间的全神贯注和形体向后倾斜的状态,选取了一个动作即将转变为另一动作的连贯瞬间。传达出一种动与静、倾斜与平衡、形态紧张而神态沉稳的对比美感,他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一种古希腊人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述理性、典雅、标准的审美观念。中国民间流传着“红配绿,花簇簇”的说法,其中不乏朴素而喜庆的色彩对比美感。中国的太极图,阴阳鱼形凝固了一种生生不息、互补互生的对立美感。中国画的黑白墨色,其对比与和谐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博大意境。

求新求变是人作为具有精神和心灵活动本体的正常需求,艺术家在他自己的领域里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成分就在于使客观形式的构成超乎于形式之上。成为蕴涵人类精神内核的载体。形式构成架构了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活动空间,具备了更为广泛的包容性,人们可以感受戏剧舞台上的矛盾冲突,画家可以通过造型活动里大小、黑白、强弱、方圆、曲直、明暗、鲜浊、冷暖等等对比的因素创造精神和心灵的载体。例如罗丹雕塑的女人体,在光滑的人体下面保留了大理石的天然粗糙和初步雕琢的刀痕,这种粗糙与细腻的对比使作品更副生命力。艺术离不开对比,然而有了对比就有了构成。因而对比在艺术活动中是最终求得整体美感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到处存在着对比的美,就看你能否发现。未来的世界是科学与艺

术的高度结合的世界,这样那些从事艺术、献身艺术的艺术家就会越发显示他们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对比与和谐,行而下与行而上,是艺术创造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都不能缺少这样一“堵”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精神平衡的“回音壁”。

形式的构成,可以体现出艺术参与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思维的高度。毕加索在其创作的《格尔尼卡》(图5)作品通过对形态的变体、重构,更充分、更深刻的表现了德国法西斯飞机炸弹蹂躏下的西班牙人民的极度痛苦、残破支离的惨状;画家在这里屏弃了常规的写实画法,而采用了主观的、行而上的变体构成,最大限度的强化了这一主题的视觉冲击力,而画面传达出的深层震撼力又是那么的动人心魄,这种独特的眼光,独一无二的画面构成使其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留给人深深的思索。荷兰画家艾舍尔的《瀑布》,透出智慧与理念、想象力与理性完美结合的灵气更可以称之为行而上对比构成的绝好范例。他的作品不只是黑与白、大与小的问题,合理与不合理完美地结合在一个整体中。具有让人玩味、揣摩的奇妙的视觉效果。艾舍尔利用了人的正常思维习惯、利用了自然形态原有的合理性,构成了矛盾的连接组合。

“一个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与其作为人的存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一个人是由身体、精神、心志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的有机作用形成其独特的个性。一种创造的力量正据此形成具体的造型关系”艺术家可以从艺术表现中寻求与自己心灵交响的元素,并将其构成一种个性的精神物化形式。无论是黑白,明暗、大小、方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