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词“上、下”研究与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位词“上、下”研究与综述
李汉振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对外汉语系)
摘要近30 年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方位词“上、下”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学者们对“上、下”及相关语言现象的热切关注。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十分必要。本文从方位词“上、下”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与语法化过程、方位词“上、下”的语用语义辨析、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方位词“上”、“下”使用中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等进行了整理理与讨论,以期为后来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方位词视角语义认知
方位词“上、下”可表多种语义,其用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较早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值得学术界关注。概括起来,学者们主要讨论了“上、下”的空间定位、“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以及“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等问题。其中,“上、下”语义虚化的用法和规律尤其引人关注,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点。我们认为,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上、下”的用法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一研究的基本现状,揭示这一语言现象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也可以发现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方位词“上”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与“下”的语法化过程
1.1 方位词“上”的典型意义
现存汉语语文辞书中,最早对方位词“上”进行释义的,当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对“上”的解释是: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之属皆从‘⊥’。”1《辞源》将方位词“上”释作“边畔”,并引《左传·僖二四年》“乃如河上”句以证2。《古汉语词典》则明确指出,“上”指方位、处所、范围等,如: 身上、课堂上3。
此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上”的意义和用法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它指出“上”可以用在别的词语或语素后边4。
1.1.1.用在“朝”、“向”、“往”、“从”等介词后边,表示位置高。如: 朝上看/向上升/往上拉/从上而下。
1.1.2 用在指物体的名词或语素后边,表示顶部、上方或表面。如: 桌上/茶几上/山上/帽
子上/榕树上/裤子上/军装上。有时,因为语言环境不同,用在同一个名词后边,表示的意思却不同。如: 墙上( 顶部) 站着一个人/墙上( 表面) 挂着一张图。用在指人体部位的名词后边,有时意思比较实,有时意思比较虚。如: 手上拿着一本书/手上有点儿紧,不会乱花钱/心口上有点儿疼/心上老想着他们。
1.1.3用在指机构的名词后边,表示机构所在的处所,也表示机构本身。如: 他从班上来/街道上热闹得很。
1.1.4用在指年龄的数量短语后边,表示那个时候。如: 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1.1.5 用在比较抽象的名词性词语( 不能是单音节的) 后边,表示活动的领域或范围、行为的方面、条件或性质等。前边经常出现介词“在”或“从”。如:政治上要过得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方法上也要十分重视。
有时,前边的名词性词语可以是代词或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如: 我可没往那上想/在工作的安排上,他考虑得很周到。
1.2 方位词“上”的非典型意义
在语言实践中,当方位词“上”用在动词之后时,其意义常常虚化。关于这一点,《现代汉语辨析字典》5作了如下论述:
1.2.1用在动词后,表示由低向高或达到目的。如:登上山顶/追上/考上/选上。
1.2.2用在动词后,表示开始并继续。如: 爱上这一行。
1.2.3“动词+ 上”后,意义有所变化,可以表示完成态,也可以表示正在持续。例如: 好上、讨论上、住上( 隐含过去没有住,现在才住上的意思) 、离上了婚( 不同于离婚了) 等等。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6对“动词+ 上”的构成、条件与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上: [趋]
1.2.3.1 动+ 上+ [名]。名词一般为受事,间或有施事。
1.2.3.1.1表示动作有结果,有时兼有合拢的意思。如:窗户关上了/你把门锁上/门关不上了。有时兼有存在或添加于某处的意思。如: 戴上手套/值夜班把我也算上/在这儿写上年月日/池塘里已经养上鱼了/连走廊也站上人了。
有时兼有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标准的意思。如:录音机、电视机我们家也买上了/他们都住上了新房子/他评上了三好学生/我可比不上你/他说不上聪明,可是很用功。
1.2.3.1.2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强调的是开始。
动词和“上”中间不能加“得、不”。少数形容词也可以有这种用法。如: 会还没有开,大家就议论上了/孩子们又嚷嚷上了/最近又忙上了。
1.2.3.2 动+ 上+ 数量。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省去“上”,不影响全句的意思。少数形容词也可以有这种用法。如: 这回我要在北京多住上几个月/比现在的规模应该再大上两倍。
1.2.3.3 动+ 上+ 名( 处所) 。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低处到高处。如: 雄鹰飞上了蓝天/汽车开上了盘山公路/一口气跑上了三楼。
有些并非从低处到高处,只表示达到一定目的。如: 考上大学/送上门的东西还不买吗?
黄伯荣、廖序东7认为,“在……上”中间插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他们进一步指出,“在……上”中间也可以插入兼名词的动词,表示范围,但不能插入动宾短语。如可以说“在学习上”,但不能说“在学习汉语上”; 而一种常见的毛病是不必用“在……上”而滥用了。例如: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见《现代汉语》) 。
对此,童盛强《关于“在……上”的用法》( 2005)8一文指出,表示范围和方面的“在……
上”中间的插入成分,除了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之外,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下文所举的( 1) 、( 2) 两个例子。不过,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表达的并不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一个具体动作,而是一种概念化了的行为,其指称性远远超过陈述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抽象名词没有太大的不同9。换句话说,当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用在“上”之前时,“上”具有虚化其动态功能的作用。
( 1) 民革各级组织继续坚持做好扶贫、办学、义诊、咨询服务,并注意在提高质量、规范管理、拓宽服务渠道上下工夫。( 《人民日报》2003 年12 月1 日第4 版)
( 2) 除了扩大需求,还要在改善供给上努力。( 《人民日报》2004 年9 月27 日第9 版) 众所周知,“上”本是个方位词。但很多时候,方位词“上”在一些方位短语里,其方位义已经非常淡化,仅仅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如“会上、报纸上”的“上”。当“上”用来表示某一方面或某一界限时,可以说它已完全虚化,如“组织上、思想上”的“上”。
此外,陈卫兰《关于“上”、“上文”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10一文分析并揭示了方位词“上、上头”作后置词表原因的理据。陈文指出,汉语方位词“上”、“上头”表示原因、原委的非汉语用法见于元代直译体,源于对译中古蒙古语表示原因的后置词tula 和形动词工具格附加成分- ar / - bar11。在直译体的渗透下汉语文献亦使用之。在汉语和蒙古语的语言接触中,将蒙古语公文译成汉语的译者,取汉语词按蒙古语语法使用,从而形成了汉语与蒙古语的杂糅,使汉语方位词具有了源于蒙古语的语法特点。具体说来,在直译体公文中,“上头”基本上是用来表示追溯发文的起因( 原委) ,常用“……( 的)上头”( 蒙古语语序) 、“为……( 的) 上头”( 汉语、蒙古语语序杂糅) 句式,如果所述原委前文出现,则用相对固定的短语“为( 因) 、这( 这般、这的) 、那( 那的) 上头”来表示。“上”也如此,只是数量较少,有“……上”、“为……上”形式,短语“为此( 那般)上”。直译体的代表作品是《元典章》、《通制条格》等文献中的白话公文及白话圣旨碑上的白话圣旨,其中《元典章》有元刊本,是最典型的同时资料。直译体虽然只流行于元代,但对汉语尤其是元明清白话产生了一定影响,元杂剧、古本《老乞大》、《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都有这种用法。
( 3) “为阙少草料的上头,世祖皇帝时分,入怯薛来的人每根底,与草料者……”圣旨有来。这般额定呵,哏明白有。俺寻思不到的上头,前者奏时分,不曾奏来。( 《通制条格》卷第十三)
( 4) 因这般上头,大数目里富的百姓诈称各投下户计,营干勾当有。( 《元典章·吏部二》) ( 5) 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还恋恋地舍不得去。( 《红楼梦》第十一回)
( 6) 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积。(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李玄玉《人体名词和“上”、“下”》( 2003)12一文,从视点、论域与参考点的角度,分析了人体名词+“上”后产生典型义与非典型义的原因。她认为,视点是多义词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多种视点重叠在同一个词语之上的时候,多义现象发生了。人体器官( 如“嘴”) 作为常用词,与“上”结合,便可产生复杂的多义词。例如:
“嘴上1———”与“心里”相对,指的是言语和心灵的对立。其视点是言语和心灵之间的那个点、那条线,虽然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是说不明白的东西,但是人们承认它的存在。如: “这个人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非常毒辣”。
“嘴上2———”的视点是嘴巴的表面。就是嘴唇,如“她的嘴上涂了唇膏”。同它相对的是嘴巴的内部,但是没有相应的说法。
“嘴上3———”是一个短语,就是嘴巴的上面,如: “你的嘴上有一粒米饭”。
“嘴上4———”指的是嘴巴的周围,如: “嘴上没毛,做事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