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 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一、研究背景: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研究者经常以帮助、合作、分享、同情、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代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比较强调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特征。以往研究只注重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特征,因而,亲社会行为通常被局限在少数几种类别上导致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开展研究,忽略了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和理解,也忽略了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群体特征对于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在青少年群体互动的情境下,探索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分析他们的亲社行为概念体系中的内容要素,为探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进一步制定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测评工具的基本维度提供依据;本研究还将探讨青少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在北京市3所小学(重点校、普通校、打工子弟校各1所)五、六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生各1组,除了打工子弟小学五年级男生组为3人外,其余每组均为6人;在北京市3所中学(重点校、普通校、打工子弟校各1所)初一、初二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生各1组,每组6人。共组成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共141名被试,其中男生69人,女生72人。(二)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某些好处,他们所做出的这些行为能使交往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好。你们的身边有人经常做出这样的行为吗?好,大家回忆一下,你们身边有哪些人经常做一些给别人带来某些好处的行为?这些行为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或者能够使交往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好。

大家要先想出那些具体的人。谁先想出来了?跟大家说说好吗,,你要说出这个人所做的具体的事情或者行为,也就是说,他所做的行为是什么?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这些行为?

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吧,说的越多越好!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参考社会学有关理论编制而成,主要的指标有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以及家庭月均收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基本情况调查表旨在考察青少年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与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关系。

3、录音工具:录音笔、记录纸、笔

(三)研究程序

1、预访谈:分别从北京市部分重点校、普通校、打工子弟校抽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约30名,进行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和修订焦点群体访谈提纲,最终确定/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焦点群体访谈提纲。

2、选取被试:根据学校所处社区、升学率和声望等因素确定实验学校(重点校、普通校和打工子弟校)。在正式访谈前,我们先在已选定学校的目标年级中随机抽取班级,请各班主任在班里随机挑选男、女生各6名,征得学生同意后组成小组进行焦点群体访谈。

3、培训主试:由11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本研究的主试,本文作者对这些研究生进行焦点群体访谈的培训,使之明确访谈的基本目的,掌握访谈的基本技能,统一操作步骤。

4、正式访谈:每个小组由两名主试负责,一名主持焦点群体访谈,另一名对访谈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同时采用两个录音笔全程录音(事先均征得被试的同意)。访谈前,主试通过青少年喜欢的群体小游戏(比如玩一种扑克牌)与被试熟悉;访谈中,主试按照访谈提纲鼓励被试畅所欲言,不限制访谈时间(事后统计,每组的访谈时间为30)75分钟不等)。访谈结束后,主试向被试表示感谢并赠送小礼品。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转录:将全部声音文件转录为文本文件,由两名研究者将被试列举的行为逐一录入。为保证客观,录入时尽量记录所有语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整合后,最终得到900项行为表述(频次总和为1027次)。剔除900项行为中明显是青少年开玩笑的、明显不符合/亲社会行为0利他性和社交性特征的、社会价值观明显不鼓励的行为21项(频次总和为24次);把表述较模糊,编码中分歧较大的14项行为(频次总和为14)归入到/其他0类。最后得到865项行为(频次总和为989次)。

2、资料编码与分析:两名研究者分别对已录入的全部数据进行独立分类编码,将相似的行为组成一个类别群并加以命名。分类编码依据行为的具体表现, 而不是经过推断的行为动机和意图。两名研究者最初的编码一致率为74%。接着,由另9名主试分别对两名研究者确定的分类编码依据进行评价,并且提出修改建议,之后,两名研究者统合大家的建议,提出新的分类编码依据,再依据新的分类编码依据重新对行为进行分类编码。这个过程一共进行两次。

最终的分类编码一致率提高到97%。

四、研究结果

1、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类型:

通过对所记录行为的分类编码,我们得到了43类行为。由于各个小组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仅仅统计提名频次可能会带来组间偏差,所以,我们计算了提名每一类行为的小组的组次及其与总组次的比例。

2、不同亚群体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比较

重点学校青少年提名亲社会行为的频次为229次(占总频次的23115%),低于其他两类学校;他们对责任义务行为、公益行为、捐赠、赠送、拾物归还、遵规行为、赞扬等的提名高于其他两类学校的青少年;他们未提名的行为是:不伤害、家庭养育、接纳行为、谦让行为、完善自身。

3、不同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类型在整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分析可见,只是在某些具体行为上略有差异:小学生提名的“借出物品”行为多于初中生,但他们提名的“责任义务行为”比初中生少;六年级学生提名的行为频次分布情况比较独特,他们提名的“发展技能”、“照顾”、“借出物品”、“安慰”、“宜人”、“环保行为”、“宽容”和“发起友谊”等行为都明显多于其他各年级的青少年;他们提名的“利群体行为”、“公益行为”都少于其他各年级的青少年;他们根本没有提到“合作”、“英勇行为”和“救助行为”,但其他各年级的青少年都提到了这些行为。

4、不同性别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

男女青少年对许多行为都有相近的提名,如“责任义务行为”、“利群体行为”、“积极建议行为”、“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发起友谊行为”和“关系协调行为”等等。但在有些行为的提名上则表现出男女青少年的差异(如表3所示)。女生通常更认同关系型亲社会行为,而男生通常更认同外显型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 性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 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 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课件1展示: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 思考:刘盛兰老人为什么让你感动?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 活动一:校园剧场课件3展示:发新书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扮演发书的同学。他抱着一摞新书走进了教室。开始发书了。突然,他发现一本书破了一个角。这时,他犹豫了一下…… (1)故事猜想:同学们猜猜他会怎么做? (2)交流分享: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 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教师总结:是啊,晓明作为班长,能自觉地为同学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 同学,这正是谦让的表现。 课件4展示:温馨贴吧 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

学前心理学 角色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完整教案

性别角色: Eg.男生养家,女生做饭。男生要勇敢,女生要细心。男生可以翘腿,女生坐姿要端庄。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2)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如一个男孩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性 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校园剧场 课件3展示:发新书 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时他遇到了麻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养成亲社会行为复习过程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课件1展示:感动中国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校园剧场 课件3展示:发新书 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时他遇到了麻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教师总结:是啊,晓明作为班长,能自觉地为同学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同学,这正是谦让的表现。 课件4展示:温馨贴吧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考虑动机因素。利他行为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既有可能是有利他主义引起的,也可能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而包含了一定的目的性,如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避免惩罚等。利他主义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①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②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③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④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表现在时间、精力、物质上的付出。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社会认知结构是指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解释社会事件,理解社会事件,理解人际关系以及解决人际关系。这种认知结构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提供作出某种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信息,二是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的产生。这两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以三个步骤实现的:1、注意过程:包括注意他人的需要、对帮助时机的知觉。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觉知。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很重要。对目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若把唤起视为合理需求,怎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2、评价过程:个体主要通过三类标准来评价可能采取的行为:代价和利益、道德准则、自我。3、计划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学内容分析“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关爱照片;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1、谦让: (1)如何认识谦让?谦让有哪些具体表现? 【专家提醒】:理解谦让时要注意(1)谦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不是表面上的虚伪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礼让。(2)谦让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在肯定人格平等基础上以他人的尊重和宽容。(3)提倡谦让与敢于竞争并不矛盾,谦让并不排斥合理的竞争,公平竞争要以尊重对手为前提。 【巩固训练】: 刘明脾气很好,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你认为刘明() A 太软弱可欺,这样只会使自己吃亏。 B 为人谦让,值得我们学习。 C 缺乏竞争精神,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生活。 D 待人宽容,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2、分享

(1)什么叫分享?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有何意义? (2)各抒己见: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智慧选择】 当有一天你拥有了六个苹果,你会做哪种选择? A 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 B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五种水果 C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送给另外五人。 我的感悟是: 3、助人 下面的助人事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小明看到小同学不慎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他拿条绳子去拉小同学,可刚拉了一小段,心想还是可找麻烦了,于是手一松,小同学又重重地摔了下去。 (2)小明放晚自习回家时,听到一偏僻胡同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3)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专声明:可以为我喜欢你,我可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二)我为社会做贡献 1、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2、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运河之都,文明济宁”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1)在创建文明济宁的过程中,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感受? (2)调查周围的社会环境,看看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我发现的问题:。我提出的建 议:。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寺头镇寺头中学 姓名:刘翠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 3、知识目标: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小故事等。 2、学生调查“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导新课: 教师播放2012年2月14日今日说法《打工老人的遗愿》视频。 思考:如何看待孙永海老人无偿捐献自己的器官的行为?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提纲:(自学要求:通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并将有疑问的问题做出标记。) 1、谦让的含义、意义及其表现 2、分享的含义及其意义 3、助人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 4、青少年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四、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20分钟) 环节一:词语大比拼

教师展示提示词语,学生回答。在相关词语的温故中明白什么是谦让。 例:活动一: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1、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 3、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4、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 结论:孔融让梨 活动二:六尺巷的故事 思考:(1)词语大比拼活动所提到的内容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2)谦让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节二:欣赏故事、歌曲,明道理 活动一:听故事:分外甜美的葡萄,谈感受。 活动二:欣赏歌曲:《十五的月亮》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思考:分享的好处?独占的危害? 环节三:情景参与,学会助人。 活动一:看教材P22-23页材料及图片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二:身临其境 1、在你回家时,遇到一个老人到在地上呻吟,身旁还有一些血迹; 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只有你一个人,而自己又不 会游泳。 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 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帮助他人呢?帮助他人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环节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活动一: 观察教材P24图片,说一说,自己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自己有什 么感受? 活动二: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 威海十中 郑友钢

课件比赛解说稿 威海第十中学郑友钢 一、课件基本介绍 参评课件题目《养成亲社会行为》,课件是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制作的,课件美观、实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很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以纵向横向两条线索引领整堂课,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纵向设计伴随着小明从感悟、践行到情感的升华过程引领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使学生逐步深刻理解亲社会行为;横向设计通过谦让篇、分享篇、助人篇、思索篇、升华篇五个篇章,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形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二、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现一组图片,“关爱病人”、“爱心捐助”、“关爱弱者”、“关心残疾人”。提出问题: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还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图片,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进而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并能举出相关事例,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引领整个项目的教学。) (二)感悟体验,共同成长 (小明,威海市某中学初三(3)班一名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不错,他性格开朗。)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小明的生活经历进入课堂。(设计思路:以同龄人作为导入事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谦让篇 感悟谦让: 周一放学路上,小明看见路边围了很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进行慈善一日捐,小明想,人们都这样做,自己也理应如此。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投进了捐款箱。 回到家里,小明迫不及待的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了他,并答应陪小明一起看动画片,他打开电脑,千古佳话——《孔融让梨》,吸引了他。 看完之后,妈妈向小明提出了问题: 1、孔融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体现? 2、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开始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孔融让梨》这则故事的合理性,主张现在应该鼓励人们敢于竞争,要提倡“争梨”。应该让还是争呢?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有些迷茫……(设计意图:该知识点是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课本知识的一个扩展,让学生在思维的冲击中加深对谦让的理解。带着对谦让的进一步理解,进入我的成长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引导:在竞争和谦让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要开发利用好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本,更能让学生真正领会两者的关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竞争合作的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妈妈说: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谦虚礼让,能自觉为他人着想。但谦让和竞争不是根本对立的,二者都有一定的原则性。 (设计思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故事拉开帷幕。妈妈的话更能让学生增加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思想品德鲁教八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本节内容。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360docs.net/doc/b29804513.html,】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二项目《为了集体的发展》。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会谦让、分享、助人,要学会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风险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2.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 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学会为 社会做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P20-26页,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更体现在对社会做贡献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亲社会行为 1.如何认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面貌。(2)体验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的巨大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2.谈谈你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1)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明白自己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汇报社会理所应当是我们的选择。 (3)做法:首先要做到谦让、乐于助人;其次要做到为社会做出贡献。 3.为什么中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我们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了解、感受社会发展变化的事实。

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5.社会发展变化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每个人都要把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关心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 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 (1)原因: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融洽社会关系的需要;是肯定和确定个人的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能力,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的需要;是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验的需要。 (2)做法:我们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秩序。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公共秩序是为公民的社会生活服务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社会好公民。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莱西市第四中学胡月球【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难点】感悟谦让、分享、助人 【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谦让、分享的小故事及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爱心感悟:生: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观后感受,明白世界是个家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互助,彼此相互温暖。 师:引导学生认识视频中的行为都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亲社会行为。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 【学习过程】 板块一:自主探究初识美德 1、自主学习课本P74-80,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板块二:合作探究感悟美德 【活动一】感悟谦让 1、观看新闻视频,感悟中华美德的传承 2、阅读视频中提到的《六尺巷》原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讨论:你认为先辈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我们以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面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谦让?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谦让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活动二】感悟分享 【续写故事】 不浪费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假如你是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怎样回答呢?并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出示答案)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八年级第十一课第二框《养成亲社会行为》复习案 复习目标: 1、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3、我们要善待社会成员,增强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做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人。 复习重点:我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复习难点:养成谦让、分享、助人的行为习惯,还要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发展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掌握以下问题: 1、我们应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有何意义?如何做到谦让? 3、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作用? 4、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5、中学生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检查以上问题 三、班内检查: 1、分享的含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分享? 2、我们应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四、学习体会、交流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 五、当堂检测: 1、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2006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21名历经考验的选手们就将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开始“我的长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全体队员有好吃的留给别人,艰苦难做的留给自己,相互帮助,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生病了相互关照,脚扭了,赶紧搀扶。他们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1)联系教材,他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2)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和谐社会需要礼让。“孔融让梨”、“居则让邻”、“六尺巷”等动人故事,成为我们道德规范的千古美谈。青岛市近年来坚持开展“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三让”活动,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伤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还让出了文明,让出了祥和,让出了秩序。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六、知识延伸

教案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明确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从两个层次展开说明,第一层次从谦让、分享和助人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次从我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上来。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被社会接纳,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而成为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重点。在本课、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做问卷调查。收集事例,介绍事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讲授法教学。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

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深入情境,合作探究 (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学生介绍事迹) 1、身边的老师。 2、自己的同学 讨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失去或得到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哪些方面让你感动?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介绍和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总结:其实,亲社会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刚才的几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用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收集到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亲社会行为,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 环节三:体验情境,共同参与 (在下列的事例中,你会怎样做?多媒体展示) 1、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你如何写获奖感言。 2、你在班级中语文成绩非常好,老师让你介绍经验,你会怎样做? 3、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 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教师提问:那么在交往中,你曾做过或发现咱们班同学还做过哪些亲社会行为吗?(学生继续回答,做过这些事之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王旭 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思想品德 版本:山人版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正反事例,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教师课前准备: 1、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教参、翻阅手头资料、上网查询等形式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2、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抽查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的运用和对课本知识的预习情况。 课程标准: 三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三3.5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多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分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介绍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性和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拓展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上来。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着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理论,再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由于现在学生多事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体会不到“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资料的选取上教师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利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图片、名人名言、视频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帮助血红色呢过理解课本知识,实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知到行的有机统一。具体通过“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生化--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创设良好行为得以塑造的情境”、“注重道德行为培养教育”、“纠正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来教学。 关于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学生感悟情景美德--观点分析--践行美德等活动形式,处理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关于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教学,通过感悟图片--我为社区献计献策--争做社会螺丝钉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方法与策略: 新的思想品德课表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情境的教学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