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之古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之古塔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中国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而这其中又分为许多类型。

一、楼阁式

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

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涩叠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内部结构有很多种类,唐代以前多为空筒式,设木制楼层楼梯,宋代开始将砖石制楼层楼梯与塔身融为一体。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塔主要有两种风格:江南地区的楼阁式塔多为砖身木檐,斗拱承托出檐深远,多作飞檐挑角,每一层都设平座,大部分还有栏杆,还有很多在底层设有附阶(回廊),江南

地区的佛塔和文峰塔几乎都属这种类型,其中有多座砖身木檐的宋代佛塔,造型秀丽挺拔,结构匀称和谐,均堪称国之瑰宝;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楼阁式塔多用砖砌涩叠出檐,出檐较短,很少有平座和栏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去。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四种:唐代楼阁式塔均为方形;五代之后多为六角和八角形,江淮、四川等地还有相当数量的宋代方形楼阁式塔;明清之际,楼阁式佛塔数量减少,而南方地区的楼阁式文峰塔则大大增加;圆形楼阁式塔非常罕见。

二、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

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砖造楼阁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

出楼梯可以登上各层;也有的砖塔、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但是这种砖塔在外形上逐渐起了变化,就是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

密檐式塔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房山区现存的密檐式塔还有塔照村的辽代照塔、高庄村北的辽代玉皇塔、谷积山的辽代鞭塔、长乐寺村的明代姚广孝墓塔、万佛堂的元代龄公和尚舍利塔、天开村北的元代应公长老寿塔等。

三、亭阁式塔

“亭”恐怕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观赏性建筑了,所谓“亭台楼阁”,“亭”比楼阁更加受到重视。亭阁式塔也是最早出现的佛塔类型之一,可以看作单层的楼阁式塔,又可称为单层塔,外表上模仿亭子的构造,只不过顶部加了个塔刹作为佛教的

标志。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作为僧尼墓塔,亭阁式塔在南北朝至唐代非常流行,金代之后逐渐衰落。一般来说早先的亭阁式墓塔多作空心结构,内设塔室可供奉佛像、舍利等;中唐之后多做实心结构,以便于保护。塔身平面有方形、六角、八角和圆形四种,其中以唐代塔最为全面,四种平面的实例都有;建筑材料有木、砖、石;由于结构所限,亭阁式塔不会建得很高,最高的实例也不过15米左右。从外形上来看,可分为单层单檐和单层重檐两种类型:前者只有一层塔檐;后者多为两层塔檐,极少数有三层。另外还有一些亭阁式塔在第一层塔檐上部加建了一个小阁(如佛光寺祖师塔),可看作一种特例。还有一些非常小的石雕亭阁式塔,将其归入雕塑型塔的范畴。虽然亭阁式塔的数量远不及楼阁塔和密檐塔,但其中精品比例却相当高。

四、花塔

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华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五、覆钵式塔

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

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的造型与印度的窣堵坡的基本相同。覆钵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又出现,早期流入中国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其他地区。随着窣堵坡在中国逐步演化为中国的宝塔,印度的窣堵坡也在不断演化,并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再一次传入中土,并开始大量在汉民族地区出现。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还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样。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相同,有八种不同的风格。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山西代县圆果寺里的覆钵式塔即是圆形几座。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亚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交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藏式喇嘛塔的基座很宽大,有的开辟为房间,用于存放物品或居住喇嘛。塔身:也成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