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取向问题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取向问题的分析

摘要:对体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受评价者的哲学观、心理学观点以及站在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同视角的影响,使效果评价有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本主义取向。作者对我国体育课程效果评价的理论研究取向和实践操作取向进行剖析,发现效果评价的两种取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并进一步研究阐明体育课程效果评价两种主义取向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取向

课程评价指人们收集必要的资料以决定是否采纳、修改或删除总体课程或某一特定教科书的过程或一系列过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重点在于发现所设计、开发和实施的体育课程是否正在产生或能够产生预期的结果。在对课程的基本价值进行评价之后,就要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检查,也就是效果评价[1]。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根据一个或多个标准参数对前测与后测之间以及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然而,不同的人对资料的处理方式受其哲学观、心理学观点以及站在课程评价的不同视角的影响,致使评价的取向也有所不同。

1 课程评价的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本主义取向

科学主义方法揭示出那些描绘人们行为的数据;而人本主义方法不仅如此,还注重挖掘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强调解释性的理解而不是客观的解释。如果说科学主义取向者关心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那么人本主义取向者所关注的是课程知识的实际价值。就体育课程评价的科学主义取向,注重于运用数据解释、判断体育课程中的一系列质量问题,依据数据进行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而人本主义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更注重运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对待体育课程过程中的质量评价问题,并且侧重于关注在课堂中学生学习到的体育知识或技能有多少在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够被运用的问题。

2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取向分析

2.1 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理论研究取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

容。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2]。与前几个《大纲》不同的是,改变以往只是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终结性的学习评价方式,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内容也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技术性考核,使得新《纲要》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显得更加的合理、全面和人性化。从理论上分析,结束了过去单一的运用数据对学生体育技术考核成绩评定的方式,而增加了较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必不可少的内容的评定,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从单一科学主义观向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观相融合的方向迈进。虽然在《纲要》中并没有制定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意见,但也彰显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思想正在向人本主义课程评价观靠拢。

2.2 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实践取向分析

纵观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资料显示,在具体的教学评价实践中与指导意见及理论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除了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就是出勤情况的考核,几乎没有学习过程的评价及认知、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的内容[3]。依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一书中所阐述的体育课程改革走在前沿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证实了这种情况,并且发现:对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大部分仍然采用的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其中或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考核,在记分方式采用以百分制和定性(合格、不合格)相结合的方式。在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践工作中,仍然没有摆脱固有的评价方式的束缚,依旧以科学主义评价观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改革评价方式,但似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有效的改革。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并且在研究中过多注重宏观方向的研究,而对具体的实践措施的实验性研究却较少;另外,我国当前所实行的学生升学制度,仅仅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这一点,致使社会民众对教育质量的好坏的认识,具体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表现;并且,在大学里各种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等许多方面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致使各科目考试成绩必须用分数表现,而分数的评定只是通过一次简单的标准化试题的测试。由于用分数对学生评定简便、直观,教师的工作量也较少,而相对于人本主义评价观教师要用较多的阐述性语言表达,这潜在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或许许多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根本没有重视这个方面等原因。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取向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3.1 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体育实践课程性质要求两种主义的融合。体育实践课程首先反映了“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区别于一切文化类课程的显著特点。其二,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学习离不开认知,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技能掌握)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概念掌握),它们均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但是,由于体育课程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

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此,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其三,反映“人文性”的特点——身体、心理、社会协同发展[8]。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情意性”及“人文性”性质决定了,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评价不能仅仅用一种取向,以免出现对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偏面化、机械化。

另外,与一切文化课程相比较,体育课程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有其特殊意义,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中,必定要把非智力因素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

3.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两种主义取向融合途径

(1)观念层次转变。改变较多人认为体育只是肢体运动的概念,加强宣传体育运动技术是一种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而默会知识获得的同时,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会伴随而至。

(2)理论研究由宏观向中观和微观转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效果评价研究主要反映在纯理论研究,虽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效果评价的指导性意见向人本主义转变,但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和手段,使得指导性像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单位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进行效果评价的中观、微观及实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年8月.

[3] 林立,丁明山.在新《纲要》指导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