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农学院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中国大豆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名称农产品国际贸易

任课教师朱正根

学生姓名韩雪

学号 **********

系别经济管理系

专业班级 20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

成绩评定

摘要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品种,也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的农产品。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然而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大豆产量退居世界第四。直至1995年,中国的大豆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而产量停滞不前,大豆供大于求的局面被扭转,中国从大豆产品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并且此后净进口量逐年上升。总的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大豆进出口市场以来,中国大豆市场多数年份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文章从中国大豆的需求、生产、进出口贸易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相关政策调整出发,对当前影响大豆生产与进出口的因素以及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形式予以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建议。并基于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尤其是进口贸易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的主要因素,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关键词:大豆生产与进出口;现状;影响因素;建议

1.引言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产国之一。在大豆的国际贸易中,我国历史上曾是一个净出口国,最高年份大豆的出口量曾经超过百万吨。近年来,由于国内油脂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大豆原料的产需缺口不断拉大,销区就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以进口大豆来平衡油脂加工对原料的需求。这样,我国大豆及豆粕的国际贸易就从1995/96年度开始出现逆向发展,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其后进口量逐年呈跨越式增长,由初始一年的30多万吨到2000/2001年度的1324万吨至2001/2002年度再创下1394万吨的高峰,进口大豆占国内油脂加工原料的比例上升到70%以上,俨然占有了国内大豆消费的主流地位,短短五年时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1]。

2.中国大豆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现状

2.1 中国大豆生产现状

2.1.1 大豆种植面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是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90% 以上。50年代堪称大豆生产的黄金时期,大豆获得了快速发展,1957年种植面积达到1270万公顷。但随着人口增长,中国长期面临粮食供给严重不足的巨大压力,粮食生产的中心任务一直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者在制定粮食生产计划时重点向产量较高的水稻小麦和玉米倾斜,大豆的种植面积物质投入以及科研投资受到限制。中国大豆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后处于徘徊和停滞状态,1957—1979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43%。随着80年代初期给予农户生产自主权后,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上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在800万公顷水平波动。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大力促进大豆生产的背景下,大豆种植面积开始持续增长,2000—2007年,年均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在925万公顷左右。其中2005年最高,为959万公顷,但仍小于1957年的1270公顷和1961年的1001万公顷。

2.1.2 大豆产量

20世纪50年代大豆产业在中国取得了快速发展,大豆年总产量曾超过1000万吨。60—70年代由于大豆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开始下滑,但由于单产的提

高仍能保持一定的产出规模(600—800万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豆总产量开始攀升,总产量处于900—1200万吨水平,1994年总产量达到1601万吨。1995年以后中国大豆生产再次进入徘徊不前的状态。1995—1996年连续两年产量减少,1998年大豆播种面积虽然恢复到850万公顷,但是由于大豆产量受洪水灾害的影响只有1515万吨。1999年受到播种面积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豆产量再次出现大幅度下降,减少到1425万吨。2000年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大豆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总产量也开始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大豆总产量在1500—1800万吨。

从单产情况看,1949—2007年,中国大豆单产有了根本性提高,1949年大豆单产仅为611公斤公顷,2007年增长到1753公斤公顷,增长了189%。虽然大豆单产增长较快,但与粮食及其他作物相比,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缓慢,1949—2007年,稻谷单产增长了334%,小麦单产增长了639%,玉米单产增长了456%。即使与世界其他大豆主产国相比,中国大豆单产仍处于劣势,2006年中国大豆单产在全球40个大豆主产国中排序第37名,倒数第四。

2.2 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状况

大豆一直是中国传统出口创汇产品,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大豆出口大国,1950—1960年年均出口量109万吨,其中1959年出口173万吨,为历史最高。1977—1982年中国大豆出口量减少到年均15万吨,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但是每年进口量不大,只有19—60万吨。1983—1995年中国又成为大豆净出口国,其中1985—1994年年均出口约110万吨。

1996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猛增至111.4万吨,再次转变成大豆净进口国。随后几年大豆进口量迅速增加,尤其是2000—2001年进口增势强劲,分别达到1041.6万吨和1394万吨,比上年增加609万吨和352万吨,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7年再次刷新历史记录,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全年累计进口大豆3082万吨,比2006年增长9%。同年大豆出口仅为46万吨,出口量仅相当于进口量的1.5%。

3. 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3.1 中国大豆进出口供需因素分析

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从1994年的0.39%提高到2005年的68.78%,以年均200%

的速度增长,而生产量则由1994年的119.60%下降为2005年的42.2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进口量与生产量之比从1994年的0.00325上升到2005年的1.62650。中国大豆进出口面临的供需情况是国内大豆需求巨大,但国产大豆供给不足,巨大的供需差距导致我国不得不向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大豆。在大豆产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1996年贸易壁垒的降低,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扩大,进口大豆在我国大豆供给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2 中国大豆进出口价格因素分析

在国际大豆进口市场中,我国虽然进口份额巨大,但在价格上的发言权却相对较低,在进口价格方面,中国大豆的进口价格基本与世界平均进口价格保持高度的相似性,但基本略高世界平均进口价格 6.7%。这说明我国在大豆国际贸易市场中基本没有价格发言权。就出口规模而言,世界价格主要由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主导,可以说,这些国家的大豆生产、贸易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着我国大豆进口情况[2]。而在出口价格方面,中国大豆出口价格一直高于进口价格,甚至高于世界大豆的进出口价格,并且这一趋势近年来有加强的现象。1990年到2005年,我国大豆出口价格平均高于进口价格21.5%,高于世界出口价格37.8%。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必然导致我国进口压力增大,大量价格相对低廉的大豆从国际市场流入我国。而从消费者购买意愿上来看,他们普遍对价格较低的大豆及其制品有较高的购买意愿,价格弹性较大,低价的进口大豆则成为他们的首选。如此一来,消费者对国产大豆的购买偏好降低,造成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产业规模效应降低[3]。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大豆生产规模的降低导致大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大豆的出口价格。这样的价格连锁效应使得我国大豆国际贸易面临巨额逆差难以逆转的困境,同时也造成大豆种植业以及面临发展困境。

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差异造成我国大豆贸易逆差巨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大豆生产管理粗旷,现代化进程缓慢。中国大豆种植普遍缺乏喷灌设备,灌溉以自然降雨为主,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情况。同时种植管理粗旷,田间管理不力,造成品种混杂现象严重,降低了产出大豆的品质和数量。其次,我国对出口大豆政策支持还不够健全,保护力度也比较欠缺。与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