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2008011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如果修改 2006 年以前的数据的,要将修改后的以前数据报送.
2
生变化的区域,可适当放宽到 20%;同时受人为干扰影响比较大易发 生态变化的区域要求尽量没有云覆盖。
(3)波段组合 432 RGB 类。 2、影像的几何精纠正 (1)投影类型及参数 投影类型: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 参数:椭球体为 Krasovsky,中央经线为东经 110°,双标准纬 线为北纬 25°和北纬 47°,投影起始纬度 12°,中央经线偏差和起 始点偏差都为 0 (2)几何纠正模型 一般地区影像为 polynomial,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采用 Landsat 模型; (3)大地控制点(GCP) 大地控制点的选择原则:①控制点要以不易变化的地理标志物为 主,如道路交叉口,山体裸岩等,对于水体、农田、村庄等这些容易 变化的地理标志最好不要选取;②控制点的选择与控制影像和待纠影 像的特点有关,例如影像时相特征、季相、光谱特征、分辨率等等; ③控制点分布要均匀,一开始四个控制点最好分布在一幅影像的四 角。 每景影像大地控制点在 20-25 个,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适 当加密,GCP 点要均匀分布; (4)重采样方法 一般地区为 Bilinear Interpolation,polynomial order 为 2; 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选 Cubic Convolution,polynomial 的 order 为 3,Landsat Tm 影像的采样像元格大小为 30×30m,其它影像的与 其空间分辨率保持一致。 (5)采样后影像命名 采样后影像命名采用 PATH+ROW+接收年+接收月和日+432,
本次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主要内容是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动态变化监测,评价方法 执行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 192-2006)。 二、 技术方法及数据源
本次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是遥感监测,为保证 监测的连续性,本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遥感数据与 2007 年相同, 以 Landsat TM5 影像数据为主,同时辅以 CB-02B 星的 HR 高分辨率影 像。
附件 1 2008 年全国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野外核查方案 ................14
附件 2 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书要求 .......................... 21 附件 3 生态遥感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暂行技术要求...................24
1
根据《2008 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环办[2008]8 号),为完 成全国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 范围和内容
个别面积较小的省份(如天津、北京、上海等)可自行采用更高分 辨率影像(建议可以利用的卫星影像有 SPOT4 或 5、台湾福卫二星和 IRS-P6 三种,三种卫星影像特征对比见附表 2)。采用更高分辨率影 像的省份其遥感解译的分类系统可在全国分类系统基础上进行再分 类。 三、 主要技术流程
1、影像准备 主要是查询和购买 2007 年影像资料(以 Landsat TM 5 为例)。 (1)时相要求 按照 ROW 号:row 号在(21-32),时相为 2007 年 6 月至 9 月; row 号在(33-40),时相要求 2007 年 5 月—10 月;row 号在(40-47), 时相要求 2007 年 10 月—2008 年 1 月;特殊地区青藏高原时相要求 2007 年 6 月份至 9 月份。采用其它卫星数据时,其时相与相应 Landsat TM 的一致。 (2)云量要求 单景影像平均云量小于 10%,但受人为干扰影响比较小的不易发
5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没有出头的 Dangle 点; 断线尽量少; 利用 Clean/Build 建立拓扑关系,容限值为 10; 多边形没有多标识点或无标识点的现象 没有邻斑同码、一斑多码、异常码(非分类系统编码和动态变化 码)等 具有多边形拓扑关系。 4、野外核查 野外核查的目标是:(1)根据各省市自然分异、人类活动的特征 以及本次信息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来修正判 读过程中出现的误判,检验本次遥感判读的正确率,并对判读数据进 行室内修正;(2)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物类型,建立遥感影像野外 标志数据库;(3)结合生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收集能反映区域生态 功能、生态问题的野外相片、录相资料,为生态环境分析、多媒体制 作提供素材。详见附件 1。 5、细小地物扣除和面积统计 由于本次生态遥感监测数据的精度为 30×30m,判读的最小面状 斑块 4×4 个象元,线性斑块 2×6 个象元,因此,还存在着大量的未 解译要素,如农田中大量存在的小于判读标准的灌溉水渠、道路、林 地,林地中的道路等等,这些小的细小斑块影响着最终面积的准确率, 因此,在进行面积统计时,需要将这些细小地物扣除并累加到相应的 类型上。在本次监测与评价中,以 CB-2B 星的 HR 影像数据为基础, 解译细小斑块地物。具体如下: (1)主要资料 有行政单位名称、各县市控制面积与符合国标编码的数据库文 件;按县统计的各类重要线状地物平均宽度的数据库文件;耕地的非 耕地细小地物扣除系数的数据库文件;土地类型图、行政区划图、重 要线状地物图。 (2)对各图件的要求
(3)主要方法步骤 利用三图叠加后建立拓扑关系生成的 AAT 表对图幅中位于各类 面状地物内的重要线状地物长度分别按县加以统计;连接按县统计的 各类重要线状地物平均宽度的数据库文件;逐县按其各自的平均宽度 换算成面积数据;然后从 PAT 表中相应图斑类型的总数中扣除重要线 状地物的面积;将扣下来的面积数量分别加入 PAT 表中的河渠或交通 用地中去。 (4)重要线状地物图的获取 首先是对 CB-2B 的 HR(空间分辨率 2.36 米)和 CCD(空间分辨 率 19.5 米)数据进行几何纠正,几何纠正的相对精度越高越好,然 后 再 利 用 Erdas Image 的 图 像 融 合 模 块 ( Interpreter/Spatial Enhancement/Resolution Merge)对 HR 和 CCD 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处 理,产生一个新的高分辨率的多谱段影像。最后,融合生成的影像进 行解译,主要解译道路、水渠等要素。 四、 提交成果 1、以省份为单位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 (1)数据格式:coverage; (2)数据图层:共两层,分别为 ld2007(2007 年图层)和 dt06-07 (2006 年至 2004 年变化图层)
6
所有图件须完成投影转换,使投影完全一致,并纳入指定的坐标 系统;资源图多边形属性码正确无误,不得有一斑多码或邻斑重码现 象;行政区划图各图斑属性码必须与国标编码库文件相符;重要线状 地物属性码正确,该图目录下应有 AAT.DBF 文件;作为面积测算的三 个图件需有完全统一的外图廓;各图建立拓扑关系后不得作任何改 动,修改后须再建拓扑关系;建议各图清除假节点以压缩文件数据量, 也可缩短面积测算时间。
2008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施方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八年三月
目录 一、 范围和内容 ......................................... 2 二、 技术方法及数据源 ................................... 2 三、 主要技术流程 ....................................... 2 四、 提交成果 ........................................... 7 五、 质量控制与保证 ..................................... 9 六、 经费预算 ........................................... 9 七、 进度安排 ........................................... 9 附表 1 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 11 附表 2 生态遥感卫星影像特征对比表 ...................... 13
3
如 PATH 号为 120,ROW 号为 25,接收时间由头文件读出,如某影像 接 收 时 间 为 2006 年 6 月 25 日 , 则 采 样 后 影 像 命 名 为 : 12002520060625432.img。
采样后影像存储格式:为 Erdas 的 img 格式。 (6)几何纠正精度 要求纠正后影像景内空间坐标误差(与控制影像对比)x 坐标和 y 坐标均小于 15 米,即小于 Landsat TM 半个像元,景与景之间接边 小于 30 米。 3、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 (1)解译方法 本次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中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分三 种情况: ①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好的省份,可以在 2006 年解译 图层的基础上,解译 2006 至 2007 年的动态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推 算 2007 年解译现状; ②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差的省份,要先修改 2006 年解 译数据中的套合问题,然后再解译 2006 至 2007 年的动态变化,最后 在此基础上推算 2007 年解译现状,今年要彻底解决矢量图层与影像 不套合的问题。 ③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差的省份,且问题比较严重,修 改工作量非常大,必须重新解译 2007 年解译数据,然后再解译 2006 年至 2007 年、2005 至 2006 年的动态变化。 动态变化(以 2006-2007 年为例)的编码方法:动态变化的区域 以六位编码表示,前三位码表示该区域变化前(2006 年)的土地利 用类型代码,后三位码表示该区域变化后(2007 年)的土地利用类 型的代码,土地利用类型代码为两位的,均在前面以“0”补足。在 本次解译中发生围海造陆地的区域要解译成动态,动态编码前三位是 海域编码,047,后三位是新生成陆地用地类型的编码,如围海造田 生成陆地作为工业建设用地,则编码应该为 047053。
4
(2)土地分类系统 分类原则 沿用 2000 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同时增加了围 海造地类型中海域的编码(47,详见附表 1)。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原 则:①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的双重属性。不管其利用与否,按土地 的性质、特点及其利用的方式划分类型,以反映土地自然生态和利用 状况;②根据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分类调查及可能达到的规定精 度,对低于 Landsat 图像判读的地物,均不单独列入分类系统;③监 测土地动态变化的连续性。将反映土地动态变化的要素作为某些土地 类型的主要标志进行定性、定量划分,如草地覆盖度与土地沙化以及 土地侵蚀关系很大,因此在草地分类中以覆盖度大小划分二级类型; ④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一方面尽可能与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相吻 合,另一方面适应于西部生态与环境范围快速调查的需要。 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 6 类,主 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 26 个类型,主要根据 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 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 25 度的耕地, 详见附表 1。 (3)解译标志 近几年各省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的解译标志数据库。 (4)解译图层精度要求 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类应大于 4×4 个象元(120m×120m),线状地物图斑短边宽度最小为 2 个象元, 长边最小为 6 个象元;屏幕解译线划描迹精度为两个像元点,并且保 持圆润。 判读精度要求:各图斑要素的判读精度具体如下:一级分类>90%, 二级分类>85%,三级分类>80%。 其它要求: 解译图层最终为 Arc Info cov 格式, 多边形全部为闭合曲线;
2
生变化的区域,可适当放宽到 20%;同时受人为干扰影响比较大易发 生态变化的区域要求尽量没有云覆盖。
(3)波段组合 432 RGB 类。 2、影像的几何精纠正 (1)投影类型及参数 投影类型: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 参数:椭球体为 Krasovsky,中央经线为东经 110°,双标准纬 线为北纬 25°和北纬 47°,投影起始纬度 12°,中央经线偏差和起 始点偏差都为 0 (2)几何纠正模型 一般地区影像为 polynomial,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采用 Landsat 模型; (3)大地控制点(GCP) 大地控制点的选择原则:①控制点要以不易变化的地理标志物为 主,如道路交叉口,山体裸岩等,对于水体、农田、村庄等这些容易 变化的地理标志最好不要选取;②控制点的选择与控制影像和待纠影 像的特点有关,例如影像时相特征、季相、光谱特征、分辨率等等; ③控制点分布要均匀,一开始四个控制点最好分布在一幅影像的四 角。 每景影像大地控制点在 20-25 个,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适 当加密,GCP 点要均匀分布; (4)重采样方法 一般地区为 Bilinear Interpolation,polynomial order 为 2; 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选 Cubic Convolution,polynomial 的 order 为 3,Landsat Tm 影像的采样像元格大小为 30×30m,其它影像的与 其空间分辨率保持一致。 (5)采样后影像命名 采样后影像命名采用 PATH+ROW+接收年+接收月和日+432,
本次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主要内容是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动态变化监测,评价方法 执行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 192-2006)。 二、 技术方法及数据源
本次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是遥感监测,为保证 监测的连续性,本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遥感数据与 2007 年相同, 以 Landsat TM5 影像数据为主,同时辅以 CB-02B 星的 HR 高分辨率影 像。
附件 1 2008 年全国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野外核查方案 ................14
附件 2 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书要求 .......................... 21 附件 3 生态遥感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暂行技术要求...................24
1
根据《2008 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环办[2008]8 号),为完 成全国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 范围和内容
个别面积较小的省份(如天津、北京、上海等)可自行采用更高分 辨率影像(建议可以利用的卫星影像有 SPOT4 或 5、台湾福卫二星和 IRS-P6 三种,三种卫星影像特征对比见附表 2)。采用更高分辨率影 像的省份其遥感解译的分类系统可在全国分类系统基础上进行再分 类。 三、 主要技术流程
1、影像准备 主要是查询和购买 2007 年影像资料(以 Landsat TM 5 为例)。 (1)时相要求 按照 ROW 号:row 号在(21-32),时相为 2007 年 6 月至 9 月; row 号在(33-40),时相要求 2007 年 5 月—10 月;row 号在(40-47), 时相要求 2007 年 10 月—2008 年 1 月;特殊地区青藏高原时相要求 2007 年 6 月份至 9 月份。采用其它卫星数据时,其时相与相应 Landsat TM 的一致。 (2)云量要求 单景影像平均云量小于 10%,但受人为干扰影响比较小的不易发
5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没有出头的 Dangle 点; 断线尽量少; 利用 Clean/Build 建立拓扑关系,容限值为 10; 多边形没有多标识点或无标识点的现象 没有邻斑同码、一斑多码、异常码(非分类系统编码和动态变化 码)等 具有多边形拓扑关系。 4、野外核查 野外核查的目标是:(1)根据各省市自然分异、人类活动的特征 以及本次信息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来修正判 读过程中出现的误判,检验本次遥感判读的正确率,并对判读数据进 行室内修正;(2)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物类型,建立遥感影像野外 标志数据库;(3)结合生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收集能反映区域生态 功能、生态问题的野外相片、录相资料,为生态环境分析、多媒体制 作提供素材。详见附件 1。 5、细小地物扣除和面积统计 由于本次生态遥感监测数据的精度为 30×30m,判读的最小面状 斑块 4×4 个象元,线性斑块 2×6 个象元,因此,还存在着大量的未 解译要素,如农田中大量存在的小于判读标准的灌溉水渠、道路、林 地,林地中的道路等等,这些小的细小斑块影响着最终面积的准确率, 因此,在进行面积统计时,需要将这些细小地物扣除并累加到相应的 类型上。在本次监测与评价中,以 CB-2B 星的 HR 影像数据为基础, 解译细小斑块地物。具体如下: (1)主要资料 有行政单位名称、各县市控制面积与符合国标编码的数据库文 件;按县统计的各类重要线状地物平均宽度的数据库文件;耕地的非 耕地细小地物扣除系数的数据库文件;土地类型图、行政区划图、重 要线状地物图。 (2)对各图件的要求
(3)主要方法步骤 利用三图叠加后建立拓扑关系生成的 AAT 表对图幅中位于各类 面状地物内的重要线状地物长度分别按县加以统计;连接按县统计的 各类重要线状地物平均宽度的数据库文件;逐县按其各自的平均宽度 换算成面积数据;然后从 PAT 表中相应图斑类型的总数中扣除重要线 状地物的面积;将扣下来的面积数量分别加入 PAT 表中的河渠或交通 用地中去。 (4)重要线状地物图的获取 首先是对 CB-2B 的 HR(空间分辨率 2.36 米)和 CCD(空间分辨 率 19.5 米)数据进行几何纠正,几何纠正的相对精度越高越好,然 后 再 利 用 Erdas Image 的 图 像 融 合 模 块 ( Interpreter/Spatial Enhancement/Resolution Merge)对 HR 和 CCD 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处 理,产生一个新的高分辨率的多谱段影像。最后,融合生成的影像进 行解译,主要解译道路、水渠等要素。 四、 提交成果 1、以省份为单位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 (1)数据格式:coverage; (2)数据图层:共两层,分别为 ld2007(2007 年图层)和 dt06-07 (2006 年至 2004 年变化图层)
6
所有图件须完成投影转换,使投影完全一致,并纳入指定的坐标 系统;资源图多边形属性码正确无误,不得有一斑多码或邻斑重码现 象;行政区划图各图斑属性码必须与国标编码库文件相符;重要线状 地物属性码正确,该图目录下应有 AAT.DBF 文件;作为面积测算的三 个图件需有完全统一的外图廓;各图建立拓扑关系后不得作任何改 动,修改后须再建拓扑关系;建议各图清除假节点以压缩文件数据量, 也可缩短面积测算时间。
2008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施方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八年三月
目录 一、 范围和内容 ......................................... 2 二、 技术方法及数据源 ................................... 2 三、 主要技术流程 ....................................... 2 四、 提交成果 ........................................... 7 五、 质量控制与保证 ..................................... 9 六、 经费预算 ........................................... 9 七、 进度安排 ........................................... 9 附表 1 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 11 附表 2 生态遥感卫星影像特征对比表 ...................... 13
3
如 PATH 号为 120,ROW 号为 25,接收时间由头文件读出,如某影像 接 收 时 间 为 2006 年 6 月 25 日 , 则 采 样 后 影 像 命 名 为 : 12002520060625432.img。
采样后影像存储格式:为 Erdas 的 img 格式。 (6)几何纠正精度 要求纠正后影像景内空间坐标误差(与控制影像对比)x 坐标和 y 坐标均小于 15 米,即小于 Landsat TM 半个像元,景与景之间接边 小于 30 米。 3、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 (1)解译方法 本次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中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分三 种情况: ①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好的省份,可以在 2006 年解译 图层的基础上,解译 2006 至 2007 年的动态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推 算 2007 年解译现状; ②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差的省份,要先修改 2006 年解 译数据中的套合问题,然后再解译 2006 至 2007 年的动态变化,最后 在此基础上推算 2007 年解译现状,今年要彻底解决矢量图层与影像 不套合的问题。 ③解译数据和相应影像套合比较差的省份,且问题比较严重,修 改工作量非常大,必须重新解译 2007 年解译数据,然后再解译 2006 年至 2007 年、2005 至 2006 年的动态变化。 动态变化(以 2006-2007 年为例)的编码方法:动态变化的区域 以六位编码表示,前三位码表示该区域变化前(2006 年)的土地利 用类型代码,后三位码表示该区域变化后(2007 年)的土地利用类 型的代码,土地利用类型代码为两位的,均在前面以“0”补足。在 本次解译中发生围海造陆地的区域要解译成动态,动态编码前三位是 海域编码,047,后三位是新生成陆地用地类型的编码,如围海造田 生成陆地作为工业建设用地,则编码应该为 047053。
4
(2)土地分类系统 分类原则 沿用 2000 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同时增加了围 海造地类型中海域的编码(47,详见附表 1)。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原 则:①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的双重属性。不管其利用与否,按土地 的性质、特点及其利用的方式划分类型,以反映土地自然生态和利用 状况;②根据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分类调查及可能达到的规定精 度,对低于 Landsat 图像判读的地物,均不单独列入分类系统;③监 测土地动态变化的连续性。将反映土地动态变化的要素作为某些土地 类型的主要标志进行定性、定量划分,如草地覆盖度与土地沙化以及 土地侵蚀关系很大,因此在草地分类中以覆盖度大小划分二级类型; ④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一方面尽可能与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相吻 合,另一方面适应于西部生态与环境范围快速调查的需要。 分类系统 土地分类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 6 类,主 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 26 个类型,主要根据 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 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 25 度的耕地, 详见附表 1。 (3)解译标志 近几年各省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的解译标志数据库。 (4)解译图层精度要求 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类应大于 4×4 个象元(120m×120m),线状地物图斑短边宽度最小为 2 个象元, 长边最小为 6 个象元;屏幕解译线划描迹精度为两个像元点,并且保 持圆润。 判读精度要求:各图斑要素的判读精度具体如下:一级分类>90%, 二级分类>85%,三级分类>80%。 其它要求: 解译图层最终为 Arc Info cov 格式, 多边形全部为闭合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