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构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R’ T
R
D P
第一次发表的简 单剪切实验可能 是Cloos(1928)的 粘土—模型实验。 里德尔(1929) 重复了这一实验, 获得雁行张性裂 隙和雁行断层所 限定的断层带。 Hills(1963)声 称这种实验中断 层通常为“里德 尔剪切”。里德 尔剪切术语来自 于
Skempton(1966).
Gapais,1997;Dewey et al,1998)。少许的研究者完成了斜压构造 模拟模型的建立。Hoeppener等(1969)和Lowell(1972)
一、走滑断层的基本结构
(一)走滑断层基本特点
1 走滑断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干断裂带平行或微角度相交 的次级断裂
2 走滑断层常伴随雁列式褶皱、断裂及断陷盆地等
3 走滑断层两侧的时代愈老错距越大
4 断裂形态多呈直线或弧线,延伸远,根据弧线弯曲形态 分为:S(圣安德列斯)、Z(菲律宾断裂)、C(苏门答 腊)型。
走滑断层概念的发展
Zechariah(公元347年)可能是描述走滑断层第一人:“奥利菲斯山 将从中分别向东西方向裂开,形成一个巨大山谷,山的一半将移至 北边,另一半移至南边”。Arbold Escher(瑞士)可能是发现和正确 解释走滑断层的第一位地质学家,1850年告诉Suess.
地震发生时走滑断层的最早报道(1857,美国加洲圣安德烈斯断层; 1888,新西兰希望断层;1891,日本;1892,巴基斯坦),这些认 识都没有在有影响的刊物发表。
第 三 章
走 向 滑 动 断 层
走向滑动断层(走滑 断层),一般是指大 型平移断层,两盘顺 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 滑动。人们对其认识 晚于对正、逆断层的 认识和研究。
走滑断层文献中曾有:平移断层、捩断 层(Tear fault)、拧断层、剪切断层、 扭断层、滑断裂、平错断层;国外文献 常有Wrench-fault(扭断层)、 Transcurrent fault(平移断层、横推断 层)。
当深部的基底发生走滑活动时
,较浅的不能干岩层常形成褶皱 群并伴生断裂。受基底走滑活动 控制的强制褶皱可有两种:披覆 褶皱和牵引褶皱。披覆褶皱与伴 随的断块升降有关,而牵引褶皱 与扭动和旋转作用有关。随着走 滑活动的进行,这两种构造都会 被断层所切割破坏。
三、里德尔剪切的形态特征
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
走滑应变椭圆 ①里德尔(R)剪切破裂——同向走滑断层。与主位移带呈
小角度(一般小于150)相交,剪切方向与主位移带一致. ②共轭里德尔(R’)剪切破裂——反向走滑断层。与主位移
带呈大角度相交并且剪切位移方向相反的次级走滑断层。 R’剪 切面与R破裂面共轭,共轭角通常为60~70o。
③同向(P)剪切破裂—— 次级同向断层。与主位移带小 角 度 ( 一 般 小 于 10o ) 相 交 , 剪切方向与主位移带一致。
是一条左行转换断层,其活动可能与印支期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 的拼接、碰撞有关。随后在中生代中晚期进一步发生左行走滑, 可能与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表现 为右行走滑活动。沿着郯-庐断裂带东侧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中 发育了走滑盆地群,包括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图5-42) 。
下扬子区晚侏罗世至 白垩纪时,在碰撞的背景 下,楔形块体逃逸.全区 形成一系列小型火山岩盆 地群,其中较大者如庐枞 、宁芜、怀宁、繁昌、溧 水和溧阳等盆地。这些小 型拉分盆地形态多为菱形 ,面积小,厚度大,沉积 速率决,以河湖碎屑岩为 主。
2)与阿尔金断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阿尔金断层带是我国西部大型左行走滑断层带,由一系列左行 断层组成。断层带长度不少于 1800 km,断层平直,倾角约 700。 断层带西部和东部倾向东南,中部倾向西北,总体呈丝带状。自 新生代早期的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阿尔金断裂发生 明显走滑活动,其总位移量可达 400 km。沿阿尔金走滑断层有一 系列小型新生代拉分盆地形成,如索尔库里盆地等,其新生界厚 达 4500 m(图 5-43)。
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由挤入造成的刚-塑性体的变形取决于挤入体的形状。平直
刚性体能解释东喜马拉雅的东北部断层,楔形刚性体能解释喜马 拉雅西部和巴基斯坦处断裂。而挤入体为平直三角形时,适合于 解释喜马拉雅东端和缅甸接合处。右行的红河断裂平行于α 线, 而左行的阿尔金断裂大致平行于β 线。
逃逸构造(挤出构造)
走滑断层的分段性
• 分段式斜列
左阶式和右阶式
(二)雁列式
左阶式和右阶式
根据雁列断层的相互排列和重叠的关系, 如果各次级断裂走向依次向左错列为左
二、走滑断层 内部应力状态
基底走滑断裂引起盖层的构造
走滑断裂带的弯曲和末端的应 力状态
走滑断层的基底和盖层
活动
有些走滑断层是显露的;而有 些是隐蔽的。后者只能靠地球物 理资料综合解释和基底与盖层关 系来判断。
正花状构造
六、转换断层
转 换 断 层 ( transform fault ) 是 1965 年 J.Wilson提出的不同于走滑断层的新型断层, 他定义为大型平移断层,其终端是一些其他 类型的构造,如中脊、海沟或三联结合点。 另一种解释是:为一种平错动,在两端突然 终止并改变为另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亚 丁 湾 拉 分 盆 地
中国的走滑拉分盆地
l)与郯一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其山东沂沐断裂段 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 km左右变为两条。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 ,构成了以郯-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 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在中生代早期,可能
3)与滇西断裂带有关的走滑 断裂拉分盆地
滇西地区走滑断裂带也十分发育 ,滇西剑川-大理和宾川等第四纪 裂陷盆地群是走滑断裂尾瑞拉分作 用的产物(图5-44)。
五、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 层系中又一种特征 性构造。剖面一条 走滑断层自下而成 花状散开称为花状 构造,花状构造包 括正、负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收敛 性(压扭);负花 状构造:离散性 (张扭)。
胶莱盆地是一个白垩纪
走滑拉分盆地,其发展受郯 -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和 五莲-荣城断裂带右行走滑 活动的控制。在挤压分力作 用下,两条走滑断裂带间的 楔形断块向NE伸展和逃逸, 胶北地块向NE方向移动形成 走滑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 白垩纪末,随着郯-庐断裂 带转变为右行走滑活动,地 块隆起,结束了走滑盆地演 化历史。
Burke等(1985)将这种由于弧-陆 碰撞或大陆碰撞而产生的走滑作用和由 此而产生的地块被挤出的现象称作构造 逃逸。如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 (距今10 Ma前)导致阿纳托利亚地块向 西部的爱琴海方向滑移。
八、斜向构造
擦痕
阶步
滑抹晶体
长期以来,关于断裂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正向 运动(挤压、拉伸),和平移运动,而忽视了斜 向运动。
④局部张性(T)破裂——与
主位移带呈大角度相交的、延 伸不长的正断层组。
⑤Y剪切。与主位移带平行 的断层。 ⑥ 局 部 收 缩 变 形 —— 雁 行 式 褶皱和逆断层组,延伸不长。
四、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Pull-apqrt basin) 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 陷 盆 地 。 1960 年 伯 菲 尔 ( a.c.Burchfiel ) 研 究 圣 安 德列斯山后提出。拉分盆地形 似菱形,曾称菱形断陷。盆地 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 为正断层。规模变化很大,大 者长逾百公里,小者长达百米。 拉分盆地与其它成因的盆地比 较,发育快、沉降快,沉积相 迅速。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 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 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
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
1 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 Glen fault,1946) 2 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ss fault,1952、1963) 3 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 fault,1956) 4 菲律宾断层(Philippin fault,1956) 5 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 fault,1958) 6 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 fault,1957) 8 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 fault,1957)
七、挤出构造
Tapponnier和Molnar(1976,1982)分析了亚洲断裂分布和 性质,认为其型式类似于刚性体平面挤入塑性体的剪切滑移线场 的几何图形。纯剪切发生在滑移线上,两种类型剪切线,即α和 β剪切线,在地质上分别代表右行和左行走滑断层。它们彼此呈 直角相交。
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是典型的变换带, Dahlstrom(1970)将其概念应用于逆冲推覆构 造,现已引伸用于伸展构造中。变换断层可深切 至变质基底,它是联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断 层。它也连接平行走滑断层和有叠复的雁列断层
。
撕裂断层(tear fault)也曾译为捩断层,指发 育于浅层次沉积或变质沉积盖层的横推断层,始 用于低角度逆掩断层、辗掩推覆体上盘,现也用 于伸展区。它调节外来体内和边界的差异位移。
聚敛角度15时,断层倾角大于70;当斜向聚敛角度 >30时,断层倾角小于40。
斜压运动学理论方面已得到广泛研究(Sabderson and
Marchini,1984;Fossen and Tikoff,1993,1998;Fossen,1004;Tikoff and teyssier,1994;krantz,1995,Dutton,1997;Jones et al,1997,Merle and
侧百度文库角
实质上,斜向断裂在自然界更为普遍。
如果断裂面运动矢量与断层面走向线之间斜交(代表断 层面运动矢量与断层面走向夹角,即侧伏角),根据侧伏
角大小将断层运动学命名进一步分为如下:
0<<10(图1-3右图1区) 断层运动主要沿断层走 向方向运动的,命名为平移断层(大规模称之为走滑断层 ; 10<<45(图1-3右图2区) 沿断层走向方向运动 为主的,但兼有走滑运动,命名为正(逆)—平移断层; 45<<80(图1-3右图3区) 沿断层倾向方向运动 为主的,但兼有正向运动,命名为平移—逆(正)断层; 80<<90
Tapponnier等还模拟了东南亚和华南
构造演化(图5-10)。当印度和亚洲大 陆碰撞并挤入时,第一期(距今50~20 Ma)东南亚块体被挤出800~1000 km, 南海也随红河断裂左旋活动而张开。第 二期时(距今20~10Ma)使华南地块包 括西藏沿着阿尔金-甘肃-渭河断层向 东移动达几百公里。
A.M.Casas等(2001 )提出在脆性/韧性下三套斜向挤压模 拟模型:(1)简单斜向挤压;(2)斜压与变形上盘的隆 升剥蚀区结合;(3)斜压与上盘剥蚀及在隆起根带沉积
的结合。
在一系列实验中,不同聚敛的角度,从0(纯平移)到 90(纯逆冲作用)的模型应用显示,15 (斜压平移占 主导)与30(斜压逆冲推覆)之间形成的构造具有明显 的差别。小角度聚敛(015)形成的构造是一个典型 的走滑特点(R和Y断裂)。显示断展褶皱几何学和弯曲, 为逆冲—平移断裂。断层倾角也显示明显的变化,当斜向
75 5-10
15 断层走向方向为
D,先形成低角 度R和高角度R1 里德尔共轭剪切 裂隙, 接着形
成晚期的逆向的 里德尔共轭剪切 P和P1。P为
Thrust shear ? 用P 的意思是物 质处于被动的 Rankine状态 (Passive Rankine state)
走滑应变椭圆
走滑构造变形带的应变椭圆 中,剪切方向与走滑构造的 主要位移带方向一致。如图 5-11所示,一对右行力偶 ,产生旋转剪切,有一个挤 压分量和一个拉张分量。变 形前平面上的圆在变形过程 中变为椭圆,而且椭圆的长 轴和短轴在递进变形过程中 相对于剪切方向发生旋转。 在走滑变形中可以发生多个 方向的次级破裂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