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细无声”——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核心素养” 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许多历史教师面I临的困惑问题。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近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落后挨打,这是让人心痛的;但更为可悲的是,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文化,以及体现在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
断,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家国情怀的绵延。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就是家国情怀。一是爱国,二是骨气。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灭,国家灭。家国情怀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交叉冲突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关键是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民族凝聚力取决于对家国情怀的认同,这足以说明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及其基础性地位。如何践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呢? 我们的做法是抓课堂主阵地,深化教学改革,精选课堂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家国情怀培养,让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扎根。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家国情怀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构建素质教育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教学过程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注重拓展提高。
1.明确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2016 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内部意见稿 )》提出课程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
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提高国家认同,增强历史洞察力。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在课程实施上,要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的转变,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设导入,适当运用一些仁人志士的故事,相对来说学生较为熟悉,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不被学生重视与喜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距我们太遥远,感到枯燥无味。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的豪迈气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是杨涟将身许国的赤诚。用这些史料导入不仅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知识、能力、态度统一起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情感目标。如在讲到《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分封制和守法制时总结: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中华民族同样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