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历史名人简介(精)
美丽的定陶

定陶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万福河上游。
地处北纬30度57分至35度14分,东经115度20分至115度40分,北距菏泽市区20公里,南与曹县毗连,东与成武县相邻,东北与巨野县交界。
县人民政府驻定陶镇,邮编:274100。
行政区划代码:372923。
区号:0530。
拼音:Dingtao Xian。
历史沿革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
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尧、舜时期为古陶国。
夏商有三翮国。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
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
《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
”。
据《说文解字》:“定,安也。
”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县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置军,终以县至今。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定陶县随菏泽专区划属山东省。
1958年11月,定陶析入菏泽、成武两县,改属济宁专区。
1961年6月,恢复定陶县,属菏泽专区。
1978年3月,菏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定陶县属菏泽地区。
1995年10月23日,撤销定陶县孟海乡、张湾乡,设立孟海镇、张湾镇。
2000年,菏泽地区改菏泽市,定陶县属菏泽市至今。
定陶县辖6个镇、13个乡。
行政区划定陶县辖定陶镇、仿山乡、张湾镇、马集镇、南王店乡、冉堌镇、黄店镇、孟海镇、半堤乡、陈集镇、杜堂乡等11个乡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68个行政村(居),1044个自然村,总人口61万人(2003年),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耕地76万亩。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定陶县辖7个镇、4个乡;总人口563352人,各乡镇人口:定陶镇 77124 张湾镇 26002 冉堌镇 28496 黄店镇 40442 孟海镇 35557 陈集镇 36722 邓集乡 28244 一千王乡 16965 力本屯乡 24618 马集乡 23015 南王店乡 28781 田集乡25305 王双楼乡 18367 姑庵乡 23943 半堤乡 34623 保宁乡 20029 游集乡 18102 杜堂乡 28130 东王店乡 2888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自然地理定陶县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微地貌形态分高、平、洼三种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7%、57%和26%。
【历史寻踪】寻根究源话定陶

【历史寻踪】寻根究源话定陶提起菏泽,很多人都知道,“菏泽牡丹佳天下”,山东菏泽市因牡丹享誉海内外。
然而,与菏泽相距仅二十多公里的古城定陶却鲜有人知晓,知道菏泽的历史文化源头在定陶,定陶是菏泽的根和灵魂的更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陶是悠悠史册中不可缺少的一篇华章。
尧和舜曾经在这里开创“尧天舜日”,制作陶器。
西周封国,武王封六弟振铎于此为曹国,是当时重要的交通中心,第一流经济都会,史书记载为“天下之中”。
在我国重要典籍《史记》中,司马迁盛赞此地,曰“其俗尤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孔子高足子贡、越国大夫范蠡先后经商致富于此。
汉高祖刘邦曾在这里登基,开创了两汉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堪称大汉王朝发源地。
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定陶增加了一道道耀眼的光环,让古老的定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真的是,说得尽的定陶美景,道不尽的定陶历史。
十大名丘之首——陶丘陶丘在历史上一度享有盛名,是中国古代十大名丘之首。
在《山海经》中被列为第一丘。
《说文》记载:“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
”《竹书纪年》云:“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这里是孕育鲁西南乃至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文明的神圣之地。
神秘的仿山不无夸张地说,仿山在鲁西南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且不说这里是西周曹国二十六代君王的安息之地,是曹氏族人的寻根所在,是历代善男信女祈福平安的、烧香还愿之所。
单说,千百年来民间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的“降雨日”就给古老的仿山增添了无尽的神秘。
原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曹叔振铎的祭日,据说上天因感曹叔振铎勤政爱民,每年到了这一天,上天都会降雨洗山。
虽然这只不过是个美好的民间传说,但每年到了这个广为传颂的“降雨日”,一场场春雨总会如期而至。
所以仿山在鲁西南百姓心中,是一座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的灵山。
千古遗迹任凭吊——范蠡墓战国时期,陶因位于济水与菏水的会合之地,因此陶也就成为了一座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被人们誉为“天下之中。
范蠡是怎么样的人

范蠡是怎么样的人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圣的只有三个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个,范蠡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范蠡是怎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蠡是怎么样的人范蠡在成功帮助勾践灭了吴国重振越国后,便向勾践辞官隐退,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之人,而在那个时代“士”为首,“商”为末,范蠡从官场退出心甘情愿的沦为地位最低的商人。
故其一生辉煌政绩,却因为弃官从商的事情使其不能与历史名人同入史册。
范蠡从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别具一格,懂得占有先机,他认为在商场上要非常有眼力见方能获得商机,也因为如此,范蠡在隐居的近二十载岁月中,曾三次聚财千金乃至万金,成为富甲一方。
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将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支助他人,钱财犹如身外物,对范蠡来说可得之也可散尽,甚是自在。
范蠡还是我国民间四大财神之一,是为“文财神”,他在商业领域上的作为更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流通,他不仅有深邃的经济思想还发明了秤的度量单位,特别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会结合其特点进行售卖。
范蠡不仅涉猎农业,鼓励耕种,还对养鱼业有深刻的见解,因此范蠡还有“陶朱公”之称。
范蠡的生平简介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贫但对从小便有大志,热爱读书,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岁的范蠡遇见好友文种,两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样的见解,后来两人深知楚国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起用,甚是失望。
于是公元前511年,两人相约共入越国,投身于越王。
虽为越王的门下,但是范蠡却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当时越国和吴国交战之猛,后越国败于吴国,范蠡和文种方被起用。
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换来他日反攻时日,并献上灭吴九策。
公元前490年。
隐忍的勾践得以反国,范蠡等人一同归返,之后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勾践身边为他辅佐提供策略,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帮助勾践重得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三晋历史名人简介及事迹

百位三晋历史名人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
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
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
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
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三晋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从先秦到清末名人基本没断层,而且我统计的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祖籍没有算入,可尽管如此这阵容也是无比的强大啊!1.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2.先轸(兵家祖师爷,晋国名将,西距秦,南破楚)3.介子推(割肉救主,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他)4.赵简子(赵国奠基人)5.赵襄子(赵国建立者)6.魏文侯(战国第一霸主)7.乐羊子(魏国名将,攻破中山国,乐毅先祖)8.张仪(战国纵横家)9.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10.赵武(赵氏孤儿主人公)11.荀子(思想家)12.卫青(抗击匈奴的名将,收复河套开地千里)13.霍去病(闪电战鼻祖)14.霍光(三朝元老,麒麟阁功臣之首)15.班婕妤(西汉才女)16.关羽(忠义千秋,被尊为“武圣”)17.张辽(曹魏名将,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18.王允(设计诛杀权臣董卓)19.毋丘俭(大破高句丽,两破丸城,几亡其国)20.裴秀(中国制图学之父)21.刘渊(十六国前赵政权建立者)22.石勒(十六国后赵政权建立者)23.拓跋珪(北魏建立者)24.拓跋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统一北方)25.拓跋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26.郭璞(训诂学家)27.尔朱荣(军事奇才,三千破三十万,活捉葛荣,大败陈庆之)28.斛律光(北齐名将,多次大败北周)29.裴寂(太原起兵的谋臣,大唐第一位宰相)30.尉迟恭(凌烟阁功臣,民间门神)31.柴绍(凌烟阁功臣)32.唐俭(凌烟阁功臣)33.裴行俭(平定西域,是一位深谙阴阳之道的军事家)34.薛仁贵(与李绩灭亡高句丽,随后他又率军平定铁勒九姓的叛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35.武则天(千古第一女皇,建立大周,其统治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
盘点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圣”的名人,你知道几个?

盘点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圣”的名人,你知道几个?本文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世人通常尊圣学者为圣人、圣贤。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就有十五位圣学者!一、酒圣杜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由于杜康善于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圣”,也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制酒业更是奉杜康为祖师爷。
《说文解字》记载自杜康开始作秫酒。
杜康的生卒年不详,但根据民间的传说,造酒圣人杜康又有黄帝大臣、夏代国君、周代酿酒圣人以及汉代杜康之说。
二、文圣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名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
孔子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他的学生将他的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儒家,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三、史圣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司马迁(约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尊称他为“史圣”。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
大约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
三十八岁时,他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后因替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
范蠡简介精选10篇

范蠡简介精选10篇范蠡是怎么样的人篇一范蠡在成功帮助勾践灭了吴国重振越国后,便向勾践辞官隐退,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之人,而在那个时代“士”为首,“商”为末,范蠡从官场退出心甘情愿的沦为地位最低的商人。
故其一生辉煌政绩,却因为弃官从商的事情使其不能与历史名人同入史册。
范蠡从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别具一格,懂得占有先机,他认为在商场上要非常有眼力见方能获得商机,也因为如此,范蠡在隐居的近二十载岁月中,曾三次聚财千金乃至万金,成为富甲一方。
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将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支助他人,钱财犹如身外物,对范蠡来说可得之也可散尽,甚是自在。
范蠡还是我国民间四大财神之一,是为“文财神”,他在商业领域上的作为更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流通,他不仅有深邃的经济思想还发明了秤的度量单位,特别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会结合其特点进行售卖。
范蠡不仅涉猎农业,鼓励耕种,还对养鱼业有深刻的见解,因此范蠡还有“陶朱公”之称。
道商的鼻祖范蠡的生平篇二范蠡原是楚国人,因楚国不是贵族就不能入仕而转投越国,与好友文种一同辅佐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时大败重伤,不久死去,其子夫差继位。
夫差日夜练兵向越国复仇,果然大胜,范蠡劝说勾践为保命先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灭越,而是选择撤兵,并提出要求要越王到吴国服侍他。
勾践带着妻子与范蠡到吴国为奴,在范蠡的`帮助下,忍辱负重数年,得到了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
回国后,范蠡修建都城迷惑夫差,还投其所好,将美女西施献给他,终于等到了伐吴的机会。
吴国灭亡后,范蠡功成身退,驾着扁舟离去。
范蠡隐退后,选择了从商,行商有道,很快积累了大量财富,期间三散家财,被后人称为“商圣”。
民间还有流传着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虽然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任何记载,但两人爱情故事还是流传了下来。
不过据史实分析,两人故乡相距甚远,年轻时并没有相爱的机会,而后来西施又被献给吴王夫差,范蠡更不可能从中插一脚,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位大夫最后是与西施一起驾着扁舟消失在太湖之上。
宋元时期菏泽考中进士的那些人

宋元时期菏泽考中进士的那些人菏泽自古就是人文之区,菏泽的文人在汉代、唐代和宋代达到了鼎盛,菏泽文人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有闻于世者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考中进士的就不下数十人,考中举人和征辟、岁贡、恩贡、拔贡的文人更是不可计数。
根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曹州府志》记载,曹州府辖区内自宋代到元代考中进士的文人多达五十人。
本文将《曹州府志》中记载的宋代以来的进士做一个汇总,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科举考试中从菏泽走出去的那些进士们。
宋代姚坦,济阴人,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
历任隰州推官、将作监丞、浔州知州。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奉诏还京,任著作郎,通判唐州。
王禹偁,济州巨野人。
北宋诗人、散文家,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夏侯峤,巨野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举进士甲科。
起家大理评事,通判兴州。
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判吏部选事。
燕肃,曹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
燕度,曹州人,燕肃儿子,登进士第,知陈留县,通判永兴军。
三司使王尧臣举为户部判官,以伐阅浅,始命权发遣,遂为故事。
邢昺,济阴人,北宋学者、教育家。
太平兴国初年擢九经及第,历任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戚纶,楚丘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
历知州县,入为光禄寺丞。
戚维,楚丘人,戚同文长子,戚纶长兄,少以文行知名。
举进士。
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为曹王府翊善,真宗景德二年,以迂懦循默,不能规戒罢。
曾为随州书记,累官职方郎中、太常少卿。
王著,单父人,后汉乾佑年间考取进士,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曾两次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吕祐之,巨野人,太平兴国初(976年)举进士。
起家大理评事,通判洋州人。
知贝州,历迁起居舍人,副吕端使高丽。
累官殿中侍御史。
柴自牧,济阴人,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
柴成务,济阴人,柴自牧子,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戊辰科状元及第。
中国魏氏历史文化——名人先贤集锦【1】

中国魏氏历史文化——名人先贤集锦【临沂魏鑫堃编辑】一:魏犨世称魏武子,生于公元前697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出走,魏武子随同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
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封魏武子为大夫,永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
二:魏斯世称魏文侯,公元前445年,与韩.赵联合,共同瓜分了晋国,自成为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魏文侯尊贤任能,用人不疑,改革图强,使大批人才涌向魏国,先后以子夏.田子芳.段木干为师,任李悝为相,吴起为将军,西门豹为邺令,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三:魏无忌世称信陵君,昭王之子,安厘王异母弟也。
为人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
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号称〝战国四公子〞。
其功绩有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壮举。
四: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
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
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
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五: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
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
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
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六:魏舒魏献子(?—前509年),汉族,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
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大夫,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
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历史上十大异姓同名的名人

历史上十大异姓同名的名人专题简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上有无数的风流名人,他们有的是叱咤战场的武将元帅,有的是舞文弄墨的骚客文人,还有风月场里羞花的丽人,而下面要说的是历史上十大异姓同名的名人,他们虽不是同姓,却有相同的名字,同时干出不同的名闻历史的业绩。
1孟轲——荆轲孟轲(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
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
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他入秦行刺。
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
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
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高渐离送别荆轲时所吟唱的诗句。
【相关链接】孟轲是谁,是个什么人物?荆轲_搜搜百科2岳飞——张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
事母至孝,家贫力学。
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
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山东古名人录

山东历史名人姜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
姜姓,吕氏,名望。
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
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军事家。
田氏,名穰苴。
官司马,深通兵法,曾击退晋燕军队。
战国时齐威王整理古司马兵法,将他的兵法附其中,称《司马穰苴兵法》。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
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
早卒,孔子极悲恸。
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字长卿。
齐国人。
春秋末期军事家。
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鲁国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
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
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战国时军事家。
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
孙武的后代。
战国时军事家。
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姓秦,名越人。
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
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关于陶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陶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提出问题我姓“陶”,虽然我身边姓“陶”的人不多,但我很想知道“陶”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的有哪些?现在姓“陶”的人有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陶”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1、上网搜索。
2、询问爷爷奶奶。
3、查阅书籍和报刊三:资料整理1、陶的原意陶,拼音táo或yáo,多音汉字,名词时多念táo,做动词时多念yáo。
起先陶字写成没有“阝”的“陶”,后来在其左增加“阝”部,形成陶字,其义为表示制陶时从高坡上取黏土之义,所以说陶字也可以说是形声兼会意,后世便以这个字代替“陶”。
陶yáo通“窑”。
窑灶《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
”2、陶姓的来源陶姓的来源一:出自于虞舜。
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亲的职位,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陶姓的来源二:出自于唐尧。
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徒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历史名人陶诗言(1919年8月1日-2012年12月17日)浙江嘉兴人,天气学家、动力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兼任许多职位。
在 1996 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他下积极投身抗巴救亡运动。
1945年成功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写过《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等作品。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山西省名人录

山西省名人录•尧 (前2447~前2307)••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
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
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
……••晋文公重耳 (前697~前628)••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柳宗元 (773~819)••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狄仁杰 (630~700)••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
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
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仁杰以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高宗仪凤元年(……••杨贵妃杨玉环 (719~756)••杨玉环(719年~756年),父亲杨玄琰,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司户。
祖籍宏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后徙居于蒲州永乐县独头村(今永济市)。
玉环幼年父母双亡,寄养于叔父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15岁的杨玉环被选为寿王李瑁的妃子,成了唐玄宗的儿媳妇。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武则天 (624~705)••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历史古代名人韩信人物介绍PPT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三部分
后世纪念
03 后世纪念
韩王山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的 “涉县”条记载:“韩王山,在县东五里。 《通鉴》云韩信击魏豹、定河东,北举燕赵, 驻兵于此,故名。”另,中国还有两处韩山, 一处位于江苏沭阳县东北五十里。《寰宇记》 卷22沭阳县:韩山“按《州旧记》,韩信为楚 王,讲武之所也”;另一处位于江西波阳县北。 《清一统志·饶州府一》:韩山“在鄱阳县北 六十里。上有韩信祠,因名。明淮王葬此,改 名安山”。
03 后世纪念
赌神
据说,韩信以“设赌安军心”之举,常在士卒困乏之时, 以赌来激励精神,刺激士气;因之,官兵乐为其用,屡 战屡胜。韩信以“赌”为致胜之说,流传民间,遂被赌 博场所奉为祖师爷。此外,韩信还被尊奉为阴间赌神。 至今有谚语“门口两条龙,内坐韩信公”为证。民间流 传在鬼月向阴神求明牌特别灵验,尤其在乐透彩、四星 彩和香港六合彩盛行的地区,一些想发偏财的民众,特 地前往知名的阴庙求名牌。传统习俗中,信徒可用槟榔、 骰子、赌博器具拜韩信爷,增加个人的博弈运势。
01 人物生平
背楚归汉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韩信在反秦起义军首领项梁率军渡淮水 (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时投奔楚军。但项梁在定陶县(山东省 菏泽市定陶区)兵败身死。后韩信转投项羽,担任郎中。期间,韩 信多次进献计策不被采纳。在汉王刘邦进入汉中时,韩信从楚军逃 出,转投刘邦,在汉军中管理仓库,仍未受重用。韩信因犯法被判 死罪处以斩刑,在行刑时见到滕公夏侯婴,昂首说道:汉王不是想 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韩信的话和表现令夏 侯婴很欣赏他,于是推举给刘邦,韩信就此被刘邦任命为治粟都尉。
01 人物生平
韩信与楚军将领钟离眜交好,项羽死后, 钟离眜转投韩信。汉高祖五年(前201年) 冬十月,刘邦派兵前往楚国抓捕钟离眛, 途中,有人举报韩信造反,刘邦听取谋士 陈平之策,前往韩信封地打探虚实。刘邦 即将到楚国时,韩信欲出兵造反,但担心 失败被擒。
历史文化名人-山东

上古时期太昊: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山东西南部或西部人,凤文化的创造者(一般认为凤文化的发达程度略高于龙文化,但龙凤经过了几千年的战争,最后败给了龙文化)山东被称为太昊、少昊之地。
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太昊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少昊:中国五帝之首,济宁市曲阜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
蚩尤:中华三祖之一,山东西南部人,上古十大魔神之首,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以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先祖,活动在山东西南部。
舜:五帝之一,济南的许多历史故事与他有关。
皋陶:上古四圣之一,济宁市曲阜人,司法鼻祖,皋陶、尧、舜、禹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伯益:秦和赵君主先祖,山东西南部人。
夏商西周时期后羿:夏时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箭神,山东东部人。
少康:夏朝国君,济宁市人。
伊尹:商元圣,他开始当做饭奴隶,后提为厨师。
后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商,后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盘庚:商朝第20任君主,济宁市曲阜人,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商王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迁都,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殷后,执行开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商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姜子牙:百家宗师,日照市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文圣,济宁市曲阜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孟子:儒家亚圣,济宁市邹城人。
孙武:兵圣,滨州市惠民人,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吴起:兵家亚圣,菏泽市人。
菏泽名人(一)

菏泽名人(一)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菏泽大地曾经出现过众多杰出人物。
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浩瀚的文献中记载着他们的事迹。
(一)十二帝王1.太昊伏羲氏太昊氏是史书中第一个有名字的华夏共祖。
上古历史中的少昊、颛顼、帝俈、有娀、女娇、陈丰、有姺等皆为其裔,直到春秋,须句、颛臾等太昊后仍生活在鲁西南一带。
太昊氏生活在距今7000年前后菏泽之定陶、牡丹区、曹县、成武、巨野境内济水流域,是母系氏族社会首领。
该氏族以昊鸡为图腾,称凤凰,故为凤姓,是华夏凤文化的源头。
今定陶济水南岸古陶丘遗址已发现7000年前后北辛文化遗存,是太昊氏生活在菏泽的铁证。
太昊氏之女华胥在雷泽岸边与以龙为图腾的雷神氏男子结合,诞生华夏共祖伏羲。
伏羲是华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被记住名字的第一个男姓始祖。
史称:“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于成,纪人首蛇身。
”雷泽在菏泽东北、鄄城东南,成即雷泽东南岸古成阳,人首蛇身即龙图腾。
伏羲是龙的儿子,中华人是龙的传人自伏羲始。
伏羲生活在距今6500年前后北辛文化晚期,其最大贡献是结网罟捕渔、捕兽,解决人民温饱与生存;定婚姻,男娶女,促进人口繁衍生息,健康成长;制八卦,给人以智慧。
春秋以来,人们把母系、父系合称为太昊伏羲氏。
2.炎帝炎帝,伏羲之后,姜姓。
华夏上古农耕文化始祖,生活在距今五千年前后鲁西南羊里水、雷泽、大野泽一带。
此炎帝非西方之神农氏,系东方之人。
共八代,第一代炎帝出生于鄄城境内羊水之滨;第八代炎帝生于曲阜,被黄帝战败,南下湖广,死葬在炎陵县。
3.少昊少昊是太昊氏后裔分支,己姓,距今6000年前后。
以鸷鸟(凤凰)为图腾,初居曹县东部己氏邑。
后徙汶水、曲阜一带。
创造了辉煌大汶口文化。
菏泽境内约20处大汶口文化遗址,皆与太昊、少昊相关。
4.黄帝黄帝原居地在山、陕黄土高原。
约在五千年前后,陆续进入中原,与太昊、少昊、炎帝、蚩尤等部族通婚融合,发展壮大。
在距今4700年上下,黄帝、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等部族在菏泽境内发生了一场以战争形式的部族融合。
陶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历史来源「陶」源出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
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
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
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
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
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
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
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
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西汉名人简介

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战国时期魏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华夏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盈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皇位。
刘盈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1]但是仁弱的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之手,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公元前188年,在位仅仅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起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
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今定陶县力本屯乡左 岗)。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幼年丧父, 在慈母抚养下长大成人。
他自幼胸怀大志,习文认真,练武刻苦, 广交朋友,重守诺言,在家乡小有名气。吴 起先到鲁国,拜儒家曾参为师,刻苦攻读儒 家经典,研究治国治军之道。后经鲁相国公 仪休推荐,被鲁元公拜为大夫。后被穆公任 命为将,统帅全军。吴起领兵治军有方,严 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士卒同苦共苦,故军 士多效死从命。后吴起佐魏伐秦,使魏国成 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吴起具有卓越的军事才 能,改革兵制,制定了一整套选将练兵的方 法。他主张兵贵精不贵多,军队必须严明纪 律,因此他的军队常以少胜多。吴起著有 《吴子兵法》,可惜大部失传,现仅存一卷。 计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 六篇。它同孙子兵法一样,丰富了我国的军 事理论,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牛千古(1803—1854),字奇观,定陶县黄店镇牛楼村人, 清代书法家。
千古出生在书香兼武功之家,家有良田80余亩,是鲁西南一 带典型的耕读家庭。千古自幼苦读五经四书,继而博览经史子集, 成了当地有名的饱学之士。千古不满于清王朝的腐败政治,无心 于仕途,独爱书法艺术,为练好字,千古拨3间上房为专用习字 室,不惜一切购置文房四宝,纸用车载,墨用缸盛,字写好后挂 在四壁,然后对照诸名贴,反复观察体味,找出自己的不足,然 后撕下来再写,每有得意之作,便欣然忘食。因练书法耗资巨大, 加之千古不善经营田地,以致田产荡尽,资用匮乏,生活逐渐贫 困。但千古矢志不移,在无钱购买笔墨纸张的情况下,就以门板 为纸,麻刷作笔,苦练不止。后来,为了生计,千古以做小盐度 日,在扫盐土时,将扫帚当笔,在地上挥臂作书,达到了“字迷” 的程度。
吴质(177?230)字季重,定
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 臣。公元193年,曹操在鄄城招贤 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 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 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 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 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 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 《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
范蠡 字少伯,生于楚国宛
(今河南省南阳)地,在定陶 经商致富,号陶朱公,是春秋 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商业家。
于公元前473年转辗来到定陶。当时的定陶,是中原地区 最繁荣的经济都会,一度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致使范蠡 留恋不舍,在陶作起了商人。他精通行情时务,又善于用人, 因而生意兴隆。《史记》载:“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诸 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遂而不责于人,故 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当时的商 人都很钦佩他,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经商之余,还和农 民一起开荒种田,饲养五牝,相传我国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 公养鱼经》为范蠡所撰,这部名著的问世对战国以后的养鱼业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原书已佚,但《齐要民术》中所叙述的 养鱼方法,均引自《陶朱公养鱼经》。
左丘明 曹国左氏(今定陶
县力本屯乡左岗)人,《左传》 的作者。他自幼聪明倔强,勤 奋读书,知难而进,被乡邻称 为神童。左丘明长大成人,当 了鲁国史官,精心研究历史资 料。后来双目失明,但身残志 不残,立志传《春秋》。他呕 心沥血,秉公直书,采各国史 记作《左传》。《左传》保存 了大量古史料,是一部史学、 文学名著,在史学史上有极高 的地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左 丘明身残志坚的精神,认为左 丘失明,方有《左传》。定陶 人民敬仰左氏一家,他的祖坟 左岗,岗阜连属,林木交映, “左岗樾”成为定陶新八景 之一。有诗曰:“前贤磊落在 春秋,英气葱宠至今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