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3] 华人首富李嘉诚:超人、诚商、善人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题3] 华人首富李嘉诚:超人、诚商、善人之道
2001年早些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其晚间新闻的头条播映了李嘉诚,并不是因为他又签署了几百万美元的交易,也不是因为他又向其钟爱的慈善事业作了捐赠。

在北京,他受到了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欢迎并与其进行私下会谈,71岁的李嘉诚决非一般的亿万富翁。

这位拥有庞大资产的巨头比香港任何其他名流对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都要大。

作为中国香港事务的长期顾问,李嘉诚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

作为一个慈善家,李嘉诚向各事业捐赠了3.6亿美元。

其中的一半都流向了其故乡广东省潮州市的汕头大学。

他从40年代离开大陆到香港创业,直到1979年才有机会重返故里。

当此之时,李嘉诚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

1.“超人”李嘉诚
《时代》杂志和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一个专家小组已就谁是千禧年企业家作出裁决,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夺得千禧年企业家荣誉。

由比尔•盖茨到亨利•福特总共有15名著名的企业家入围被评估,夺魁的是李嘉诚。

李嘉诚并非承继万贯家财而是白手兴家。

他于1928年出生在多事动荡的旧中国,11岁到香港,不久失学。

从事塑胶玩具制造使他名成利就,地产投资又令其财富滚滚而来。

他一举买下两家传统上由英国人控制的公司——“港灯”与“和记黄埔”更是名噪一时,突显实力。

李先生控制着约50亿英镑财富,三个商业王国加在一起便使其成为千禧年最伟大的企业家。

早被香港媒体称为“超人”的李嘉诚名不虚传,在世纪末的一次并购交易中,七天时间赚了1000多个亿,为“千禧年企业家”作了一个充分的注脚。

李嘉诚在长和系的实际收益约为1120亿港元,为此李嘉诚在全球富豪排名由第12位升至第10位。

很多人将“超人”的发家史看作是命中注定,似乎李嘉诚在少年时代算过一次命,算命人说他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生辰属龙命,保护星乃水星,若勤劳苦干,坚持不懈,将来定会大富大贵,李嘉诚并没有相信什么龙命,而相信了只要能勤劳肯干,坚持不懈,定有所成。

并一直在一生的实践中躬行不辍。

如果说苦孩子李嘉诚14岁开始做推销员,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如此而已,那已经是亿万身家的他似无必要再过那种简单的生活。

相反,李嘉诚生活非常简朴,丝毫没有懈怠之心,因为赚钱不是一种目的,而是实现人生价值、挑战自我的手段。

2.诚商李嘉诚
中国几千年的商业文化,宣扬的都是一个“奸”字,然而对于李嘉诚这位30岁就凭自己的努力成为富豪的人来说,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却是“信”。

“要令别人对你信任。

做生意是无信不立。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其实,李嘉诚在事业上的“信”与他对人的“诚”是分不开的,诚信相合,即为“义”。

从对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和心中的想法。

李嘉诚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人格魅力是金钱买不来的。


“我经常教导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

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

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十几年前,我曾带两个孩子去旅游。

一样的山色,一样的环境,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山色依旧,人可不同了。

当你想起人生只是短短的旅程,便希望趁着有能力做事的时候,尽量在世上播下好种子,这是值得的。


“成功之后,利用多余资金做我的内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


李嘉诚在其日常管理的几个要点中也突出了诚的原则:
(1)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管理企业要有领袖素质,以诚说服他人要注意变换角度。

(2)要了解下属的希望。

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要有海纳百川的容才之量。

要信赖下属。

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

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之。

李嘉诚的真诚与善待下属,令下属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长达50年的盛颂声,直到1985年因为举家移民加拿大才离开长江实业。

而身为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元老重臣局千和,则至今仍追随在李嘉诚身边,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共守江山。

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固然离不开忠心的下属的帮忙,而能把各有所长的手下人利用起来,就是李嘉诚的长处。

他说了一个比喻:“我是杂牌军总司令,难道我拿机枪会好得过那个机枪手吗?难道我可以强过那个炮手吗?总司令懂得指挥就可以。


李嘉诚创业之始是长江塑胶管厂,1957年又将其企业更名为长江实业公司,之所以取名为长江,似也反映了李嘉诚的不辞细流涓滴成海的胸襟。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诚”字哲学,因为只有诚,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不是,才会取长补短,才会在成功之时,不忘旧交,才能团结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备这样博大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事事第一,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确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是我的哲学。


商海之战是充满血腥的,因为市场不相信眼泪,但这并不是说每个商人都得奸诈投机,以赚钱为惟一目的,李嘉诚就是一位以诚信为原则,胸中自有公道的商人。

李嘉诚的发家致富史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收购扩张史。

在李嘉诚主持的每一次庞大的收购行动中,几乎都是采取“软”收购,而且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

这特别表现在收购永高公司、和记黄埔、青洲莫坭,甚至收购港灯股权上。

李嘉诚的收购行动,始终都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前提条件,以冷静、合理、双方皆大欢喜为出发点,而进行友善的收购。

以诚为出发点,就不会得寸进尺,商业的扩张自然是每个生意人愿意看到之事,但若对对手穷追猛打,可能会收一时战功显赫之虚荣,但从长远来看会广树敌人,自毁退路。

纵横商海几十年的李嘉诚非常懂得“中庸之道”和“忍字功夫”。

3.善人李嘉诚
富豪李嘉诚发达后,不忘桑梓,仅向香港和大陆捐款达3.6亿美元,其中他最钟爱的事业是医疗和教育事业。

李嘉诚的父亲曾是小学教师,少年时代的李嘉诚看到父亲工作的清苦,发达后遂贡献于教育事业,李父李云经在李嘉诚14岁时因病去世,这也刺激了李嘉诚致力于医疗事业的决心。

这一愿望直到1978年后随大陆改革开放才得以实现。

几次比较瞩目的捐资是:给北京大学图书馆捐1千万美元:捐资兴办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发达不忘国家,必以报效桑梓。

”李嘉诚自1980年12月开始筹建汕头大学,至1985年先后给汕大捐款15次,总额达11.7亿港元,使汕大的建设与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李嘉诚并任汕大校董事会名誉主席,积极参与汕大建设,捐巨资兴建汕大第一附属医院并提供全套设备,资助汕大第二附属医院(原汕头市工人医院)易地重建等,李嘉诚还关心残疾人事业,捐款570万元兴建汕头残疾人活动中心。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今天的汕头大学。

在汕头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李嘉诚不断追加捐款,从1980年9月的3000万港元至1989年10月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欣然增至5.7亿港元。

直到今天的累计投资达12亿港元。

而现在每年汕大需要的1.2亿人民币经费中七成是李嘉诚支付,两成是由广东省府拨款。

面对商海中的挑战,李嘉诚有时也感资金短缺、捉襟见肘,但其对汕大的支持从未改变,李嘉诚曾这样说过:“近年世界衰退影响所及,本人面临十年来最困难处境,各行业倒闭及亏蚀甚多,本人所经营之业务亦深受打击,上述捐赠,在个人今后数年之现金收人,已达饱和,但牵扯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严重,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桑梓竭尽绵力,即使可能面
对较为困难之中,在香港经济情况下仍属有意义及应予勉力以赴之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传统土大夫的理想人格,李嘉诚发达了,报效社会,但并没忘记内心的“善”,而是独守一片心灵的宁静。

李嘉诚在1957年、1958年赚很多钱他很快乐,但一年后又陷入迷惘。

左思右想,他想通了。

“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李嘉诚一边赚钱一边用钱,然后再赚钱,已近七十高龄的李嘉诚虽皈依于“善”,但并未吃斋念佛绝尘出走,而壮心未与年俱老,不断拓展业务,为即将成为李氏家族继承人的长子李泽矩埋下更多的腾挪天地。

除了香港的业务之外,其海外资产有加拿大的迈斯基石油产业、欧洲的电讯业务以及巴拿马的港口业务,今年一段时间曾因后者在美国引起了关于中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辩论。

由此中见,李嘉诚影响力之所及。

(资料来源:http://,2001年9月25日17:37 新浪教育,并经整理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