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品种鉴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品种鉴选
作者:李岩侯文平董本春李晓光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0期
摘要以当地推广种植的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密度,设49 995、64 995株/hm2 2种密度,副处理为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表现的抗病性、抗倒性以及产量上表现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从而推选出在当地适合加密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耐密型玉米品种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32、伟科606。
关键词玉米;高产;耐密;品种鉴选
中图分类号 S513.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53-01
针对春玉米主产区目前生产种植密度较低,品种多、乱、杂等问题,在各主要生态区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以为引导农民科学选择和种植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当地种子市场销售的、代表当地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分别为吉单27、绿育4117、长城799、宏育209、先玉335、吉东20、通单24、宏育203、长单19、先玉252、吉农大402、大龙7、郑单958、沈农1号、吉东8号、银河32、银河33、吉农大588、通育99、伟科606。
参试品种的密度均采用当地品种区域试验的规定密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进行,此地块前茬为大豆,肥力中上等。
试验于4月29日播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密度,副处理为品种。
主处理设置2个密度,分别为49 995、64 995株/hm2。
副处理品种20个。
小区按6行设计,行长5 m。
对照品种中早熟组为吉单27,中熟组为先玉335,中晚熟组为郑单958。
小区行间不留过道,其中一端留1.2 m过道,小步道间隔为0.6 m。
1.3 田间管理
施肥量:底肥施尿素100 kg/hm2、磷酸二铵180 kg/hm2、硫酸钾80 kg/hm2、硫酸锌1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农药用量:播前使用一次苗前封闭除草剂,6月初按品种的适宜密度定苗,6月中旬中耕锄草,由于2012年霜期早,9月16日早霜,收获期稍有提前,9月下旬收获。
1.4 调查记载
记载各个生育时期,包括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
在籽粒进入蜡熟期后,系统调查植株性状及病害发生情况,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风干后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生育期的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春季低温寡照,出苗期延迟6 d左右,部分试验地遭受鼠害,出苗率降低,6月20日左右,持续高温干旱,玉米苗期出现萎蔫滞长情况,导致生育期延迟。
进入7月授粉期旱情未有缓解,致使玉米出穗延迟,最后导致当地玉米授粉质量下降,空秆增多,秃尖增多,生育期延迟10 d左右,产量降低。
2.2 抗病性
由表1可以看出,品种的抗病性较强,对于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病害,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轻或未感病。
2.3 抗倒性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品种的抗倒性较强,由于特殊天气原因造成2个品种倒伏率较高,其他品种均表现出很强的抗倒性。
2.4 空秆、秃尖率
由于进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授粉期连续干旱,玉米出穗延迟,玉米授粉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品种的结实率降低、空秆率有所增加,秃尖增多[3-4]。
2.5 密度与产量
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参试品种密度在增加1.5万株/hm2的条件下,株高、穗位略有增加,穗长有所降低,百粒重略有减轻,但总产量都有所增加。
个别品种由于倒伏原因致使产量下降,其中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32、伟科606产量增加明显,建议加密种植,以取得高产的目标。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由于天气原因,出苗期延后5~6 d,进入6、7月,高温干旱少雨,玉米出穗延迟,致使生育期延迟,空秆率增加,秃尖严重,加上霜期提前,产量有所降低。
参试品种中大部分玉米品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其中吉单27、先玉335、沈农1号、银河
32、伟科606密度在64 995株/hm2的条件下产量增加显著。
因此,建议科学选择和种植耐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对提高东北玉米产量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5-6]。
4 参考文献
[1] 杨楠,王慧茹,班亚伟,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09(8):21.
[2] 刘艳辉,曾昭杰.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5):62-63.
[3] 姚万山,宋连启,郭宏敏,等.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9(4):55-59.
[4] 闫飞燕,钟昌松,范继征,等.肥密耦合对广西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2(8):1149-1153.
[5] 段明禹,舒中兵,胡章凯,等.不同种植密度对遵义地区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9-10.
[6] 张汉达.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