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国内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宋思颖国内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摘要:以2006年-2015年国内在大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文献为对象,将已有文献分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单一因素相关性研究和对策研究,总结研究结果,展望研究方向,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国内;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任何行为的付出背后都有与之对应的驱动因素,大学阶段是学生对接独立的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探讨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寻找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是大学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章将2006-2015年以来,国内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将其研究分为4个类型:文献综述、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单一相因素相关性研究和策略研究。

其中,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综述在此次检索时间范围内还没有。

以下对调查研究、关系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发策略四个方面的文献分别进行回顾和分析。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盛瑶环等(2006)对赣南医学院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动机组成的复杂结构,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和发展才能,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动机之中[1]。

众多学者研究了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

在性别差异方面,“依赖他人评价”、“关注人际竞争”和”选择简单”维度上,女生动机强于男生,而男生“内生动机”通常高于女生[2][3][4]。

公办大学生比民办大学生更倾向选择简单的任务;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内生动机水平高,他们在学习的“热衷性”和“挑战性”上都强于城市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内生学习动机高于高年级学生[3]。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在挑战性、热衷性、依赖他人评价三个维度上,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在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追求回报三个维度上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4]。

在其他影响因素中,刘健(2007)发现实用主义是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5]。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起动机的原因不同。当代学习动机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成功动机、合作、竞争、归因和期望———价值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如欧阳华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认知的归因动机理论、自我价值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依据[3]。王振宏和刘萍探讨了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4]。赖黎明等在《马斯洛动机理论与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提出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他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的观点。徐土根和何桦提出应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影响的理论如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关于学习动机激发原理的研究,蒙妮奎·博卡尔兹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中提到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八条原理,为人们创设有效环境来促进动机策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第一:动机的信念。动机信念是学习取得成功的背景条件。第二:妨碍学习的消极动机信念。第三:促进学习的积极动机信念。第四:学生的目标定向信念。第五:努力影响着学习的意向。第六:目标确立和评价。第七:目标的实现与意志力。第八:多种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二)学习动机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关于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近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等几方面的研究,可见研究者主要从学生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近一两年,研究者还将教师因素考虑进去,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为正相关。该调查覆盖面为1-12年级的学生共637000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则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台湾学者余安邦(1994)关于在外界诱因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了无显著差异的结论。刘加霞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7、8、10、11四个年级的398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除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2.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张亚玲和郭德俊的研究表明[6]:实验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成就型动机。但是,深层型动机并未形成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没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而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上的措施是不够的。但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水平高,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成就动机水平。3.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杨国枢(1973)发现,成就动机与真实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父母眼中的自我及老师或同学眼中的自我皆呈显著的正相关。刘晓明(1991)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中学生持积极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高,持消极的自我态度者,成就动机低。4.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张春兴(1976)认为小学生成就动机无性别差异。周国韬(1993)认为中学女生的成就动机高于男生。周爱保、金生弘(1997)发现:在中学,男生和高年级学生比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避免失败动机等等。刘淳松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年级、不同科类的差异[7];张梅英(2006)通过对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共计400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5.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88-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知识文库 第01期127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吕利芳作为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情感因素之一,动机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本论文根据动机的不同作用研究了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并总结概括了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自己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

《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他们又是社会性的个体,其学习动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 学习动机的类型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1)高尚的学习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例如,中小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即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现在要打好基础,踏实的掌握科学知识。

2)低级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质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就是自私的、狭隘的,因而也是低级的。

1.2 根据学习动机持续时间的长短 1)直接近景性动机直接近景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英语成绩很好,这是因为任课教师讲得很生动,加入了情感教育,使枯燥的英文字母变成了活泼生动的画面,容易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在课后认真预习和复习,取得了好成绩。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国学习动机问题虽然也受到了较多关注,但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还不多。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以此提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一、引言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门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与此同时带给高校教育工作者一个难题:当代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那么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

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刻苦钻研能力弱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较大挑战。

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其存在的不足,找出更优化的策略。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国内学者已经研究的很具体、深入,主要从内外在因素两方面。

激发策略也围绕这两个方面。

池丽萍等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效能感高的被试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活动的结果都充满自信,因而学习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他们敢于迎接挑战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而不必受制于外部因素(如他人评价、回报)。

张爱莲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起促进作用的依次为:生存与发展、求知与完善、责任感、上进心、成功的激励、考试压力、父母的期望等。

由此可见在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中更多的是由于内部动机的推动。

其中,提到考试压力的全部是积极性居中的学生,表明考试压力只能将学习动机维持在中等水平,很难激发出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证明了内部动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与远大志向有关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比与考试压力等有关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

张绍翔从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出发,根据湖北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对武汉市 8 所高校在读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并不是缺乏学习动机,只是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才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学业自我效能感 (1)1.2 学习动机 (2)1.3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1.4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5)1.5 团体辅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关系 (5)1.6 研究理论基础 (6)1.6.1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6)1.6.2 学习动机理论 (7)参考文献 (7)1.1 学业自我效能感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有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学业成绩其中的一个指标。

自我效能感即便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相关理论成果也是相对显著的,那么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主要的观点如下:Alivernini F , Lucidi F[4]在其研究中表明,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个体本身对于所能达到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从该定义中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单纯的指一种能力,其也是作为信念而存在的。

一个人在确定了自己将要完成的一件事以后,其将会对该件事产生信心,也就是对完成某件事产生自我效能感,其将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

Yusuf M[5]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的信念关系到一个人是否会为某项活动而努力,产生自我效能感,个体才会在执行某件事情之前就评判自身的水平,并且树立其完成该活动的信念,判断自身的行为,并把握自身的感受。

Yusuf M[6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主要指的是个体对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任务和学业要求行为过程中的能力估计,也可以说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应用的能力以及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和自信度的评价。

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学业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从某种角度上讲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个体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业任务来达到一种主观的感知。

该名学者还在研究中指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个体学业中是否能够真实有效的完成其目标,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学业中能否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的心理判定与信心。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兰州城市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方案兰州城市学院课程期末考试论文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生姓名:周泰霖任课教师:徐丹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一、学习动机简述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并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

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 因此, 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强的大学生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总体主流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高效的, 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好地完成学业。

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正确, 出现盲目厌学混日子,毕业应聘无所长的现象。

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考和寻求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学习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除具备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动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大学这一人生特殊学习阶段自身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障生活的学习动机。

(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存在,并由一种或多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而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又会随时问及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教育类文献综述。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对近年来教育类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文献。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

在近年的教育心理学文献中,研究者们着重关注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就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Smith等人(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高度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此外,Jones(2017)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不同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教育管理文献。

教育管理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

在近年的教育管理文献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学校领导力、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Brown(2019)对学校领导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领导力培训方案,为学校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Johnson(2018)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教育政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教育技术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近年的教育技术文献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在线教育、移动学习和智能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Wang(2020)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在线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在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Li(2019)对移动学习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移动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文献研究涉及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做为一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研究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献也衍生出多个分支。

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做出一个全面总结。

许多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有静态及动态两种类型,两者有着不同的本质特征。

静态动机一般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

而动态动机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文化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与学习资源等因素。

根据以上分类,文献中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分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前者和后者的结合。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涉及到静态动机的最传统的研究便是对学习者的个人特质的探究,例如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等。

像上述因素受到母语环境的影响较小,较为固定,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规律性。

而相比之下,动态动机更关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其特征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加之多变性较高,其研究考虑的因素要比静态动机数量过多多。

文献研究的手段也从观察和洞察到心理测量等多样化。

另一方面,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受到影响,与学习者的文化资源有相应的联系。

比如,教师对学习者文化信仰的认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学习者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和学习资源也会影响学习动机。

这些因素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能力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其交互研究。

在此,需要着眼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相关资源,分析和诠释其影响习得学习动机的因素,以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动机文献综述

动机文献综述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Wu’s study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in academic learning and self-identity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English major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response of 151 students from a key university in Beijing. Wu Hongyun finds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raduat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academic learning by factor analysis, and she names them self-realization motivation, social needs motivation and major recognition motiv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Schunk &Zimmerman’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elf-realization motivation involves self-development, major learning affection and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Social needs motivation includes making friends, demonstrating their qualified capacity and meeting parental expectancy. Major recognition motivation touches upon how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ir majors and curriculum programs. Moreover, Wu Hongyun claims that graduate students’self-identity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three types of motivation: the higher academic learning motivation becomes, the higher self-identity is. Different levels of motivation in academic learning have some predictive power for the situation of self-identity. Furthermore, she proves that demographic factors of participant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either on the three types of motivation or on self-identity becaus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formed mature values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are hardly influenced by gender and family background.This thesis employ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L2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elf-identity and adds new materials to relevant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it consid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2 learners. Furthermore, it makes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L2 learning in China, because most surveys on L2 learning in China ignores how moti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major students’learning. Moreover, most experts fail to give academic learning motivation a clear definition. Wu Hongyun finds 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English major, and she considers that the age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20-25 years old and they belong to the group of emerging adulthood. It is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al period filled with changes and potentials, and the period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dult life. As a result, the thesis will benefit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improve relevant theory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survey also has its limitation, such as a small sample and gender imbalance.2)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Rebecca Oxford and Jill Shearin explore several additional theories that might enlarge the existing concept of L2 learning motivation. Specifically, Their essay discusses four broad classes of motivation theories from general psychology: need theories (hierarchies of need and need-achievement) instrumentality theories (it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s engage in activities instrumental in achieving some valued outcome), equity theories(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mathematical ratio of inputs to outcomes), and reinforcement theories(this set attributes individual behavior to theassociation of stimulus, response, and reward). They show how industrial psychologists have integrated some of these theories with social cognition concepts to produce an enlarged motivation theory. Moreover, they consider ho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have applied some of these ideas to classroom learning. Finally, they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Vygotsky as possible sources of explanation for L2 learning motivation. Rebecca Oxford and Jill Shearin suggest several ways by which the notion of L2 learning motivation might be extended. They maintain the best of the existing L2 learning motivation theory and push its parameters outward. Moreover, they offer motivational material that is well known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ut that has not yet been directly applied to the L2 field. They integrate this new material where possible into the current theory on the basis of L2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ir article yields the eventual developmen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model of L2 learning motivation. However, their research bases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y are supposed to find more data to verity thei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 demonstrate its reliability in the experiment.。

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报告摘要:研究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为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五年级学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且大部分学习动机是主动的。

(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法差异一、研究背景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显示,国内学习动机文献数量总体来看不断增长,刊登学习动机内容的文献也呈多样化趋势,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初露端倪,学习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成功动机、合作、竞争、归因和期望———价值理论框架上。

国外研究的主流是个体认知因素在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

此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学生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

二、研究方法研究在查阅并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并且对于学习动机的界定、分类、作用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本调查从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改,保证了其有效性。

(一)被试本次研究以宿迁实验小学五年级6班的学生共65人为整体研究对象(二)研究工具(二)研究方法三、研究过程与内容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目前的学识状况,所以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法。

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1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会进行提示
13.教师是否启发诱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
14.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是否仍给予鼓励
15.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是否会询问学生的想法
16.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是否提出批评
17.教师是否会打断学生的表达
18.教师是否只注重自己的讲解
19.在学生思考得出答案之前,教师是否直接展示答案
12.教师有很多时间不在讲台上,而是在学生当中(到各小组了解情况;或学生上讲台展示,教师站在下面)
13.教师通过提示语一步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解决困难
14.在整节课,教师的提问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15.教师或学生给全班同学做示范,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效果评估
16.教师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较长
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支持
6.教师为学生安排课堂自学或讨论时间
7.教师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8.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征求意见
9.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不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明确限制
10.对于一些学习目标,老师会给出学习它的理由
11.教师能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耐心帮助学生解决,
17.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教学反馈
18.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出指导性的反馈信息。如,“如果你能再……,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9.学生当堂测验后,教师或其他学生会对其测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生生互评或组长评价)
20.在回答问题或讨论时,教师给予学生语言鼓励
小组合作
h.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监督,控制行为并施加压力
9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认可学生的观点

《2024年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其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日益凸显。

语用能力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学习动机则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如何相互影响,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理解话语含义、得体地使用语言等。

学习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和愿望,主要源于内在兴趣、外部压力等因素。

以往研究指出,语用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学习动机则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成果。

因此,探究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选取某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语用能力测试和学习动机调查两个部分,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水平。

实证分析则通过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揭示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四、结果与讨论1. 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的英语语用能力整体上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在某些具体情境下的应用能力仍需提高。

在学车动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需求,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外部压力而学习英语。

总体来看,学习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因个体差异而异。

2. 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的学生,其英语语用能力往往也越强。

这表明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反之,较高的语用能力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英语语用能力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特征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特征前言: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对教学效果起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作为老师必须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所熔铸成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主要力量源泉。

因此, 本文就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与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相结合,探索教师自身人格特征与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并尝试与英语学科的学习动机与英语教师的特征相结合。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结合当今学习理论的三大主要流派,即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和认知注意学习动机理论,试图找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特征,并进一步具体到优秀英语教师的特征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影响。

主题: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特征:一、概念的界定1.对教师特征的界定一般来说,教师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2.对学习动机的界定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

2.学习期待。

二.教师特征与学习动机理论(一).本文从两个方面概述教师特征。

1.静态方面,我们把教师特征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所谓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

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⑴.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优秀教师由于热爱教育事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工作能做到细致入微。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范文,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为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提供理论支持。

二、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背景、家庭氛围、家庭支持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比如,家庭教育背景较好的青少年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高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而学习动机低的学生则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3.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而采用不当的学习方法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社会环境不稳定和紧张的地区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三、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对策。

1.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学校和家长应该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结论。

青少年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小组协作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三班梁曦文20121543271、引言选题的目的: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

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

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并且《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

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学习动机这个领域颇受各位学者们的欢迎,相关研究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了学习动机,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也有从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层面出发的相关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有关学习动机及理论的研究成果, 如: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 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也称倒“U”曲线);刘淳松等人(2005)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利益追求、害怕失败 (也称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个人成就目标四个层次。

1.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
1.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是成就动机的一种。

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

1.2学习动机理论
1.2.1行为主义动机观
自20世纪初,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开始发展,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和小斯金纳(B.F.Skinne)认为,内驱力是受到某种强化的结果,已经产生的学习行为与刺激之间因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建立起来的使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

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正强化,表现好了得到小红花,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即获得较强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惩罚,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罚站,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减少的倾向,即没有学习动机。

1.2.2人本主义动机观
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重视人,以人为本,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即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可能是某种缺失需要或者成长需要没有满足引起的。

1.2.3认知主义动机观
(一)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是由默里最早提出的概念,默里指出,成就动机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趋势。

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学习动机;阿特金森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任何事情都想成功,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学生,在选取任务时会选取一半成功概率的有风险的任务;而不想失败、不想在人群中没有面子的学生,往往会选取所有人都会成功或者所有人都会失败的任务。

(二)归因论
归因理论由海德提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于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韦纳认为,每个成败归因维度对于动机都有影响。

因素来源取决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取决于个体未来成败的期望值;可控性与期望值和情绪体验都有关系。

如果一个学生总把自己做不好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胜任或完成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任何事都做不好的想法,时间一长,就真的任何事都做不好了。

产生习得性无助,影响学生未来学习,更有甚者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

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了个体对其活动成败原因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对动机的影响韦纳等认为,学生通常将学业的失败或成功主要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并把这些原因分为三个维度:(1)控制源: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内部或外部,内部原因是个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外部原因是外在于个人的因素,如任务难度、教师偏见等;(2)稳定性:某个因素随着时间如何变化,如能力往往是稳定的,但情绪或一时的运气是不稳定的;(3)可控性:是个人控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程度,分为可控与不可控。

具体见下表。

1.2.4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在社会认知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因为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简单没有挑战,使学生觉得不值得完成目标任务而使动机降低,所以,想要积极完成目标任务,需要中等难度水平的目标任务,任务的直观化以及投入中等强度的关注度。

1.2.5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由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对于完成事情的结果期待和能否完成事情的效能期待都影响个体的效能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同程度,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经常取得成功就使效能感提高;一个人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较低的效能期望。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在完成其他任务时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把握完成某一事情,结果失败了,会使这个人产生非常低的自我效能感,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在做其他事情时也会缺乏自信心。

1.3学习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
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推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化成才需要”主要影响因素有4个:一是个体差异。

当今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类型、性格偏好、智力结构与发展欲望各不相同,其人生目标、成才方式和途径也必然不同。

这些差异是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二是社会需求变化。

新时代新形势,产业
交融发展生机盎然,新材料、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技术技能型人才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素质需要重新审视,甚至重新构建;三是个人职业理想。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其职业理想来确立的,也是通过人们职场上的拼搏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每名高职学生都要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职业理想;四是学业规划。

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各不相同,应依据自己的奋斗目标、个人生活现状以及所学的专业领域,规划学业发展路线,确保获得未来发展必要的能力。

2.学习动机实证研究的趋势
2.1从自我效能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研究学生的能力知觉
自我效能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的主观能力概念,并将其与客观能力区别开来。

该理论提出以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研究个体对于能力的主观认知方面。

如,Winter (1990)等人研究发现,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其自我效能感显著地高于持能力固定观的人。

国内学者对这一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有研究者对一般效能感和特殊效能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种层次的学习自我效能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预测作用,越特殊的自我效能对相应学习领域影响越大。

这既说明针对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对具体行为有更大的预测性,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般学习自我效能的存在与作用。

池丽萍(2006)的研究则发现,一般效能感和学习、社交、求职等领域效能感都与内生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外生动机无关。

研究发现,中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普遍偏低,认为自己考试能力比学习能力更突出(张宏、沃建中,2003)。

马勇(2010)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2探究学习动机与元认知的关系
元认知是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Flavell,1976)。

国外研究表明,动机变量与元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进行掌握定向的学生其元认知水平更高(Schraw,1995),内控信念、努力归因与元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Carr,1994;Chan,1996)。

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汪玲(2003)在研究中发现,不一样的归因形式对元认知也存在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时内部归因对于元认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对元认知造成影响的各个动机变量当中,学业自我概念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同时还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以积极地促进处于掌握定向阶段的学生个体的元认知发展水平,然而持有成绩定向的个人则是限定了元认知活动的实施。

而且,若是对同学们展开元认知实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同时,学生这种较高的学习动机会对学生由于元认知水平过低形成的学习障碍有一点的补偿作用。

同时,处于掌握目标阶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更大程度地运用元认知监督调控的方法。

但是,自我效能以及努力水平等因素作为中介因素对元认知监督调控策略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其他有关研究也显示,在外部动机中,对元认知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而在内部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的影响相对较弱,这就显示出学习动机有比较显著的功利及实惠特征,大部分学校都是急功近利型的,
那么他们更加注重事物的实际优惠性。

3.研究不足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大多数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王小娇(2013)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采用了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进行了调查;王玉钦(2020)表示,若想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工作者需要为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促进学生在积极正向的学习氛围下提升幸福度,从而提升学习阶段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参与度。

总的来说对于动机没有一个直接的测量方法,都是通过对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其他因素来间接的衡量。

4.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展望
学校学习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分析比较现有的测量工具,从而方便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4.2结合内隐认知潮流,研究内隐动机;
4.3研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班级管理方式、学校氛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