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kTr 0 φ d = φ1 + φ 2 = 2 • ( ) exp( κd ) Ze
(8-7)
• 将式(8-6)中的双曲余弦展开并保留第一项,再将式(8-7)代入 得到:
zeφ d 2 D 2 0 2 02 FR ≈n0 kT ( )≈ n0 kT[8γ exp( κd )] ≈64 n0 kT γ exp( κ 1 ) kT
第一节 带电粒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 一、双电层的相互搭接
• 在距一个板面距离为x处取一个体积元,作 用在体积元的力有压力 Fx 和静电力 Fe,在 平衡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由 dp 于 F
x
dx
Fe . d d x
• 平衡时,这两个力代数和为0,即:
d p d x d d x 0
• 式中ρ 为电荷密度,将Poisson方程(7-2) 代入上式中ρ 中得: 2 dp d d ( ) 0 图8-1 2
dx dx dx 2 d d 0 p dx 2 d x
x
·
两带相同电荷的板状粒子 间双电层相互搭接示意图
• 另一种极限情况是κ R<<1,即粒子半径很小,κ-1很大,φ0很大时, 则式(8-12)变为:
• 若κ
1
εR 2 φR = φ 02 exp( κS 0 ) S 0 + 2R → ∞,即 κ → 0 时,式(8-12A)变为:
(8-12A)
R ≈
φ 0 以外,主要因素是 κR,即 • 由此可见,影响R 的除了 粒子的尺寸R与双电层的厚度 κ 1 。 •
2 ( o) S0 2 R
R 2
(8-12B)
第二节 带电粒子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 一、分子间的Vander Waals 吸引力 • 分子间存在的范氏引力分三种: • (1)两永久偶极分子间靠近时,若两分子的异性不对称 电荷重心的靠近,则会有引力存在; • (2)一个永久偶极分子与另一非极性分子靠近使此非极性 分子成为诱导偶极分子,也会因异性电荷重心的相靠而 产生引力; • (3)两非极性分子靠近时也会有引力存在,这是因为尽 管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但由于热力学涨落 的原因,偶尔会出现电荷重心分开的状态,如同两诱导 偶极间相互吸引一样,这种力为色散力。 • 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而不管是否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图8-4 两球形粒子间的吸引位能 (A)求解一个分子与球形粒子吸 引位能数学模型 (B) 加和法求解两球形粒子间的吸引位能
• 它们间的吸引位能可套用两平板粒子间吸引位能数学方法,先求一 个球中一个分子对另一个球O的吸引位能,再扩展到整个球M对球O的 吸引位能。两等径球间的吸引位能为: 2 S0 4 RS0 A 2R 2 2R 2 ΦA=- 2 ln 2 2 6 S 0 4 RS 0 S 0 2 R S0 2 R
ΦR
02 exp(
)
(8-10)
• 这就是两平板带电表面间的排斥位能表达式。 1 • 式(8-10)仅用于D> κ 及 φ 足够大情况。 • 从物理概念上分析: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会使双电层压 缩变薄,ζ电位降低,静电排斥力降低,从而排斥位能 降低。另外式(8-10)也反映了外加电解质的异电离子 价数Z的影响,由于κ 正比于Z,故异电离子价数Z越高, ΦR 越小,这就是说加入含高价异电离子电解质,斥力 位能降低,有利于絮凝的发生。
d p d
• 再将电荷密度分布的公式(7-5)代入上式,取积分限,则上式积分 结果为: zeφ d (8-6) p d p0 = 2kTn0 [cosh( ) 1] = FR • kT
pd
zeφ d p0 = 2kTn0 [cosh( ) 1] = FR kT
(8-6)
• 这个式子定义了板间中点处的过剩压力(即板间中点处与板外处的 压力差)也就是平板间互相排斥时的单位面积上的排斥力FR。 • 如果板间距D较大,而且两个电位具有简单的加和性,则交盖后扩散 层在两板中间点处的电位φ d可表示为:
1. 两永久偶极分子间吸引位能
• Keeson方程: φk
=
• 描述了两永久偶极分子间吸引位能φ K与分子间距x的关系。
2 2 μ2 2 μ1 x 3 kT
6
wenku.baidu.com
=
βK x
6
• 2.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间吸引位能
• Debye方程给出永久偶极和诱导偶极间的吸引位能 φ D与分子间距x的 2 )x 6 = βD x 6 φD = (α 2 μ12 + α1 μ2 关系:
•
ΦN ΦR ΦA ΦR ΦA
(8-25)
ΦN ΦR ΦA ΦR ΦA
• 如果ΦN 0即 ΦR ΦA ,则两粒 子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称为絮凝体 的动力学单位,分散体系的稳定 性被破坏。相反,若 ΦN >0, 即 ΦR ΦA ,那么接近到一定程 度的两粒子会重新分开,此过程 称为弹性碰撞。这就是DLVO理论。
A D k L=- x-6
二、宏观物体间的吸引
• 当认为a1和a2为同种物质,这样两体积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对 数为 1 ( N A ) 2 d Va1 d Va 2 ,则两体积元的吸引位能为:
2 M
d Aa
1 N A 2 6 ( ) xa d Va1 d Va 2 2 M
1
R
斥力
H
N
max
min 2 min1
粒子间距
位 能
0
吸力
A
图8-5 平板状粒子间间位能与间距的 关系
ΦN-D曲线的讨论:
• 1.在D很大时,由于两粒子的双电层 没有搭接,故只有引力存在。 • 2.曲线中的极大值Φmax对于体系絮凝 与否起关键作用,只有当粒子热运动 能大于Φmax粒子才有可能跃过此能垒, 距离才进一步缩小,发生絮凝;否则 若运动能小于 粒子无力跃过能垒 Φmax 而重新分开,即弹性碰撞。 • 3.粒子对一旦跃过能垒便滑入第一 极小值 Φmin1 ,此处能量最低,或能 阱很深,因此是热力学稳定状态,絮 凝体结构紧密,不易破坏,这种絮凝 称为不可逆絮凝或永久絮凝。
A
M
0
S 2 r (r r0 )
A 2 π q
π 0 5 r r r d r q r03 6
图8 -4 由分子吸引位能的加和求两平板粒 子间引力位能数学模型
' 若以ΦA 乘以 qdφ 就会得到一层厚度为 dr 0 的 单位体积中的分子对另一平板吸引位能,即 :
• 按照数学微分规律,上式的结果只能是 2 d 常数 p 2 dx
(8-4)
• 方程(8-4)说明,作用在搭接双电层内溶液中的任一体积元上的压 力和电场力这两种作用的差值恒为常数。 • 若此体积元恰在两板间的中点d(D=2d),此处恰为电位曲线的拐点, 故dφ/dx=0,即可求出常数=pd . 2 d pd p 2 dx • 由式(8-3)可得:
若R>>S0则有很简单的公式:
A R ΦA 12S 0
三、介质对粒子间吸引位能的影响
• 由于介质分子也会与分散相分子有相互作用,则必然因此而影响粒 子间的相互作用。
• ②① + ②①
→
②②
+
①①
A212 A11 A22 2 A12
Φ=Φ11+Φ22-2Φ12
• 相应的Hamaker常数A之间的关系是:
(8-11)
2
Ze 0 4kT
0
代入式(8-11)便有:
R R o 2 exp S 0
1 2
(8-12)
图 8 - 2 由平板斥力位能求两球形粒子 间的排斥位能示意图
式(8-12)起码说明①φR随球形粒子半径R而增加;②排斥位能 φ R 随球 间距S0增加而减少,这是十分重要的结论。
由此式可知电解质浓度n0增加,指数前一项增大,但指数项降低,且后者较前者 影响更大,故电解质浓度加大排斥力FR减少,分散体系稳定性变差。
二、平板粒子间的排斥位能
• 排斥位能φR可表示为:
64 n0 kT
d R FR d( D)
d ΦR 64 n0 kT 02 exp
D
1
D
1
dD
• 取积分限:当D=∞时φ R=0,则积分结果为:
• 那么物体a1和a2间总的吸引位能为上式积分元对两物体的总体积的 积分,即 d Va1 d Va 2 1 N Aa ( A ) 2 (8-17) 6 2 M xa Va1 ,Va 2 • 由式(8-17)可知,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间吸引位能的积分结果 是不同的,现在分别讨论最简单的两种形状粒子,即平板状粒子和 球形粒子。
0
Φ A (
π qr0 3 )q d r0 6
(8-20)
将式(8-20)积分
π A 3 0 Φ A - ( q r ) q d r D 2 D 0 6 12
NA π 2 ) M
式中组合常数 A (
称为Mamaker常数
﹡2.两球形粒子间的吸引位能
• 3.两非极性分子间吸引位能
L h
2 1 2 6 6 x x 01 02 L 3 1 2
• 色散力存在于一切物质分子之中,而且除极性很大的分子间力外, 色散力几乎就等于范式引力。 • 因此总的范式吸引位能为上述三项之和:
介质物质互换时,若分散相大小和浓度相同,则吸引位能不变。
第三节 分散体系稳定性的DLVO理论
• 一、DLVO理论
• DLVO理论是描述憎液溶胶稳定性的迄今最为成功的理论之一,由俄 国科学家B.Derjaguin与L.D.Londau在1941年和荷兰科学家E.J.W.Ve rwey与.Th.G.Overbeek在1942年分别独立创建的理论,故称为DLVO 理论。 • 在布朗运动、温差对流以及机械搅动等作用下,分散相粒子便有机 会彼此靠近到某种距离内,于是其间便存在因分子间力而产生的吸 引位能 Φ A和因粒子双电层的相互搭接而产生的排斥位能 ΦR,此时 由两粒子组成体系的净位能 ΦN 为:
A212 = A11 + A22
2 A11 A22 ( A11 A22 ) 2
• 结论: (8-24) • ⑴ A212永远大于零。 • ⑵ 由于A11和A22处于相同的数量级大小范围内,则必然A212既小于A22 又小于A11。 • ⑶ 如果介质与分散相物质性质相近,即A11≈A22,那么A212≈0。 2 2 • ⑷ 由于 A212 A11 A22 = A22 A11 A121 ,因此当分散相物质和分散
第八章
胶体分散体系 的稳定性
胶体分散体系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在多分散体系中,尺寸较大的颗粒由于受布朗运动影 响较小,在重力场中自然沉降,从而和分散体系分离; • 2、在胶体分散体系的放置过程中,体积小的粒子逐渐溶 解而大粒子逐渐长大,这是一种分散相的粗化过程; • 3、分散体系中,由于布朗运动,小颗粒互相碰撞并聚集 成更大的粒子,此过程称之为絮凝。 • 小粒子的相遇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小粒子间能否聚集在一 起取决于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位能和排斥位能的大小。 • 吸引位能包括两方面: • 一是由于分子间引力即Van der Waals 力引起的粒子间的 吸引位能; • 二是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之间的静电引力位能。
﹡三、球形粒子间的排斥位能
• 将带电球切片成一系列半径为h,厚度为dh的圆环,如果两球全这么 分割便有了一系列的对应平面,这样就可以将平板间位能函数应用 到每组圆环中去,然后对整个半径积分就可得到两球间的排斥位能:
R
64Rn0 kT S0 o 2 exp 1
1.两平板状粒子间的吸引位能
• 考虑一个平板上的一个 A分子对另一块平板上的所有分子的吸引位 ' 6 ' 可表示为 能 A 。由于两个分子之间的吸引位能 ua ,则 ΦA 一系列分子对的吸引位能总和:
b A=- dr 0 qs r r
(8-18)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