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现状与前景_下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的废弃纤维水解液都是葡萄糖、木糖、 阿拉伯糖等单糖和寡糖混合物。例如热纤梭菌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能分解纤维素,但 乙醇产率较低(50%),热硫化氢梭菌(Clostri-
-36-
陈秀萍等:木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现状与前景(下)
dium thermohydrosulphaircum) 不 能 利 用 纤 维 素,但乙醇产率相当高,进行混菌发酵,达到优 势互补的目的。
该工艺特点是碳水化合物糖化后的糖液第一 步发酵乳酸,第二步发酵醋酸,第三步醋酸与乙 醇酯化为乙酸乙酯,第四步乙酸乙酯水解获得双 倍乙醇。碳水化合物转化乙醇的过程中没有酵母 发酵放去 1:1 的 CO2 和能量因而其产率比用酵母 发酵能高出 65%,乙醇能量净值(NEV)能显著 地高于酵母发酵体系,又提高副产品单细胞蛋白 的数量和价值,相应的产品成本比酵母工艺低 15 %~50%。由澳大利亚糖业研究所(SRI)、昆士兰 州发展部、澳农业部渔业部等提供总值 73.5 万美 元用于该项目,由 SRI 执行[32]。 2.5 混合菌种发酵
美政府资助 Novozyme 和 Genecor 两家酶制 剂公司 1700 万美元开展纤维素酶的研究。经过近 三年的研究试验,利用生物信息、直接进化等生 物技术增强了酶的活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前 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已比当初降低了 12 倍,生产 1 gal.(3.785 L)燃料级乙醇所需纤维素酶的成本 已从最初超过 5 美元大幅减少至目前的小于 50 美 分。目标是在未来两年中把生产 1 gal.(3.785 L) 燃料级乙醇所需纤维素酶的成本降低至 10 美分。 到那个时候纤维素酶将不再成为制约燃料乙醇商 业化运行的因素。 3.3 多重抗性酒精酵母的选育
Ohta 曾报道了将含有 PET 操纵子的 pLOI555 质粒引入到产酸克雷伯氏菌 M5A1 菌株[41],并进一 步整合到染色体得到菌株 P2。该菌株不但能以单 糖为碳源发酵,还能代谢包括纤维二糖和纤维三 糖在内的糖[42-43]。韦宇拓等以基因组 DNA 为模板
-37-
甘蔗糖业 2008 年第 6 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其一为木糖发酵菌对环境及酒精的耐受力不如葡 萄糖发酵菌 , [23-24] 无形中限制了后者发酵性能的 充分发挥;其二为葡萄糖对木糖代谢的阻遏,导致 木糖发酵滞后;其三为两种菌对氧的需求不一样 [25],或者溶解氧将抑制某种菌的发酵。为解决这些 问题,研究者开展了许多工作。ZHANGWEN WU 等[26] (1998 年 )提 出 了 利 用 非 等 温 同 时 糖 化 发 酵 法 (NSSF)生产乙醇的工艺流程。利用 NSSF 法很好地 解决了纤维素酶糖化与酵母发酵两个过程中温度 不协调的矛盾。杨斌等[27](1997 年)针对多碳源发 酵乙醇的菌株不多、工艺及设备满足代谢上有一 定困难,碳源利用率低,酒精产率低等问题,提 出了采用气升柱发酵木糖和溢流柱发酵葡萄糖的 串联发酵工艺。串联发酵是首先经 P. stipitis 酵母的限氧发酵后,再经 S.cerevisiae 的厌氧过 程而结束。 2.3 固态发酵
根据需要考虑不同的参数,生物加工纤维素 酶工程面临各种挑战。酶的改进开发不仅仅需要 让传统的酶得到改善,如稳定性、产量以及比活 度等,而且还需要它们在预处理产生的环境中依 然有效。而原料自身的理化性质,也影响了需要 酶解的那些键以及键的数量。另外不同预处理过
程以特殊的方法对生物原料进行水解前的预处 理,结果所得物料有不同的成分。因此,用于降 解这些成分的酶必须使之满足预处理过程的特殊 成分的要求。除了纤维素的结晶度和聚合度以外, 半纤维素酶的脱乙酰作用和水解作用也影响到酶 的需求。例如,β-1,4 糖苷键在底物表面较高 的可及性改善了内外葡聚糖酶的作用率,而较低 的聚合度有利于高的外对内的葡聚糖酶的比率。 高木质素含量会阻遏酶的可及性,而且会非生产 性的吸附酶制剂并促成最终产品中的抑制物出 现、减少了纤维素的转化率和产量。除了木质素 之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同样是纤维素的强抑制 剂。此外,发酵的参数如 pH 温度、纤维二糖和戊 糖的利用等都会影响每一次原料处理过程的酶系 统的优化。
甘蔗糖业 2008 年第 6 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2008 年 12 月
木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现状与前景(下)
陈秀萍 1 谢文化 1 梁 磊 2
(1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16;2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 院,广州 510640)
固定化细胞发酵具有能使发酵器内细胞浓度 提高,细胞可连续使用,使最终发酵液乙醇浓度 得以提高。研究最多的是酵母和运动发酵单孢菌 的固定化。常用的载体有海藻酸钠、卡拉胶、多 孔玻璃等。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运动发酵单孢 菌比酵母更具优越性。最近有将微生物固定在汽 液界面上进行发酵的研究报道,微生物活性比固 定在固体介质上高。固定化细胞的新动向是混合 固定细胞发酵,如酵母与纤维二糖酶一起固定化, 将纤维二糖基质转化成乙醇,此法引人注目,被 看作是纤维素生产乙醇的重要阶段。另一种新的 固定化方法是利用絮凝酵母自身的凝聚力形成稳 定的无载体酵母絮凝颗粒,这种方法与普通固定 化方法相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无附加费用、不 易染菌等优点。 2.7 发酵分离耦合工艺
Baidu Nhomakorabea
2 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工艺研究
2.1 直接发酵法 本方法的特点是基于纤维分解细菌直接发酵
纤维素生产乙醇,不需要经过酸解或酶解的前处 理过程。吕福英[22]等分离出能直接发酵纤维素生 产乙醇的高纯富集物,利用此富集物能直接将木 质纤维素材料发酵成乙醇。该工艺方法设备简单, 发酵周期短,成本低廉;但乙醇产率不高,产生 有机酸等副产物。 2.2 间接发酵法
许多学者对乙醇的发酵分离耦合过程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多种乙醇发酵与分离耦合工艺,如 乙醇发酵与吸附的耦合过程 、 [34] 乙醇发酵与萃取 的耦合过程[35]、真空发酵过程、渗透汽化一细胞 循环发酵过程[36]、中空纤维膜一细胞固定发酵、 超滤一细胞循环发酵[37] 、膜蒸馏—乙醇发酵过程 等 [38] 。Hwai-Shen Liu 和 Haien-wen Hsu[39]在理 论上对乙醇气提发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 GSEF 过程进行了数学模型的模拟,提出了气提因 子为综合载气量、发酵温度、反应器有效体积、 发酵液性质等因素。由于 CO2 从系统中溢出过程 会从系统中带走乙醇和一定的热量,从而减少产 物对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
克隆得到运动发酵单胞菌( Zymomonas mobilis) 乙 醇 脱 氢 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Ⅱ ) 基 因 adhB,连接到表达载体 pSE380 上,得到重组质粒 pSE2adhB。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 DH5 α中,重组菌株经 IPTG 诱导后,在乙醛指示平板 检测到乙醇脱氢酶活性。鲍晓明等[44]采用 PCR 技 术克隆 Clostridium thermohydrosul furicum 木 糖异构酶基因 xylA,成功转移至酿酒酵母 H158 受体菌中,得到重组酵母转化子 H612,实现了在 酿酒酵母得到木糖异构酶的活性表达,为进一步 在酿酒酵母中建立新的木糖代谢途径打下了基 础。汪天虹[45]等采用双载体系统,将携带有瑞氏 木霉木糖脱氢酶基因的表达质粒 pAJ401-xdhl 转 化成已带有树干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的重 组酿酒酵母 H475,构建了同时带有毕赤氏酵母木 糖还原酶基因和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重 组酿酒酵母 HXl。石贵阳等[46]将来源于粟酒裂殖 酵母的а-半乳糖苷酶基因 mel 整合到工业酿酒 酵母染色体的甘油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 GPD1 中, 重组子 S.cerevisiae MG1 利用蜜二糖的能力显著 提高,产甘油能力下降,生长时具自絮凝能力。 3.2 对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改良
3 菌种选育及改造
3.1 利用戊糖和己糖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其关键之一
在于有能利用多种糖源高效生产乙醇、遗传性能 稳定、生产周期短的微生物菌种。传统的用于乙 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酿酒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 胞菌等) 都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且乙醇发酵效 率高,乙醇耐受力强,但均不能代谢五碳糖。而能 利用五碳糖的微生物(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等) 的乙醇生产能力都非常有限,副产物多。因此,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人们便尝试利用基因工 程的手段改造现有的微生物,以期得到理想菌种。 到目前为止,以能利用五碳糖(主要是木糖)和六 碳糖生产乙醇为目标的基因工程菌种改造工作已 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不少具有较好效果的 基因工程菌株[40]。当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运动发 酵单胞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和克雷伯氏菌等菌 种的改造,构建出能高效利用五碳糖(木糖为主) 和六碳糖(葡萄糖为主)的工程菌。
Damma 将 Scerevisiae 与 Fusariumoxyporum 混合培养发酵甜高粱杆,其中 Fusariumoxyporum 可在好氧条件下产酶,然后酶水解高粱秆中的纤 维素和半纤维素得到可发酵性糖,最大酒精得率 与浓度分别为 5.2~8.4 g 酒精/100 g 新鲜高粱 秆和 3.5~4.9%(w/v),超过基于高粱秆中可溶 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蔗糖)的酒精理论得率 20.0 % ~ 32.1 % 。 Nedovic 将 呼 吸 缺 陷 型 的 S.cerevisiae 与 P.stipitis 混合培养连续发酵, 稀释率为 0.125u/h,酒精浓度为 13.5 g/L,酒精 得率为 0.25 g/g,体积生产率 1.6 g/L/h,底物 的转化率达 100%。涂璇等[33]研究了两种曲霉 (UF2 和 UA8) 二元混菌体系和两种曲霉与酵母菌 组成的三元混菌体系混合发酵对纤维素酶系三种 酶组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霉菌按一定 比例接种进行混合发酵时三种纤维素酶组分的活 性较单菌发酵大幅度提高。 2.6 固定化细胞发酵
生物原料产酒精的最大潜力在于使用纤维素 酶对纤维素进行水解,尽管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已 经开展了几十年,酶的成本依然很高。要进行生 物加工竞争,必须使目前的纤维素酶生产成本有 实质性的降低。纤维素酶的作用相对缓慢,这主 要是因为酶的作用复杂、不可溶及半晶质的性质。 此外,要获得最大的纤维素酶活力,需要多种相 关酶的组合,如葡萄糖内切酶、葡萄糖外切酶及 β-葡萄糖苷酶的协同作用以便把纤维素完全转 化为葡萄糖。
选育高产和对不利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优良 菌株可以提高酒精的发酵产率和节约加工成本, 提高酒精产业的经济效益。优良的酒精酵母菌应 具备耐高温、耐高乙醇浓度、耐高渗透压、耐低 pH 以及糖醇转化能力强、发酵速度快等特征。目 前用来选育酵母菌种的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筛选、 驯化、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传统方法以及以 DNA 重组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方 法。近年来,运用 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等育 种新技术来改良菌株取得了重要进展。Takeshi Matsumoto 等[47]将含有人工合成的随机组合多肽
固态发酵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如无“三废”
排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近几年来国外竟相对 固态发酵的关键设备及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使 固态发酵生产最优化。Hardin, Lkasari 等[6]对 固态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生 长的重要因素如水分活度、pH 值、发酵时间以及 介质传热、菌体生物量测定等的动力学研究报道 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学模型;D.A. Mitchell 等 对不 [28-29] 同类型的固态发酵反应器的传热传质 动力学、微生物生长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固态发酵反应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 依据;我国学者苏东海等 研究 [30-31] 了秸秆固态发 酵过程中生物量、CO2 的排放量(CPR)等关键过程 参数测定的方法以及底物湿度变化对生物量、纤 维素酶活和酒精产量的影响。 2.4 zea chem 工艺
-36-
陈秀萍等:木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现状与前景(下)
dium thermohydrosulphaircum) 不 能 利 用 纤 维 素,但乙醇产率相当高,进行混菌发酵,达到优 势互补的目的。
该工艺特点是碳水化合物糖化后的糖液第一 步发酵乳酸,第二步发酵醋酸,第三步醋酸与乙 醇酯化为乙酸乙酯,第四步乙酸乙酯水解获得双 倍乙醇。碳水化合物转化乙醇的过程中没有酵母 发酵放去 1:1 的 CO2 和能量因而其产率比用酵母 发酵能高出 65%,乙醇能量净值(NEV)能显著 地高于酵母发酵体系,又提高副产品单细胞蛋白 的数量和价值,相应的产品成本比酵母工艺低 15 %~50%。由澳大利亚糖业研究所(SRI)、昆士兰 州发展部、澳农业部渔业部等提供总值 73.5 万美 元用于该项目,由 SRI 执行[32]。 2.5 混合菌种发酵
美政府资助 Novozyme 和 Genecor 两家酶制 剂公司 1700 万美元开展纤维素酶的研究。经过近 三年的研究试验,利用生物信息、直接进化等生 物技术增强了酶的活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前 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已比当初降低了 12 倍,生产 1 gal.(3.785 L)燃料级乙醇所需纤维素酶的成本 已从最初超过 5 美元大幅减少至目前的小于 50 美 分。目标是在未来两年中把生产 1 gal.(3.785 L) 燃料级乙醇所需纤维素酶的成本降低至 10 美分。 到那个时候纤维素酶将不再成为制约燃料乙醇商 业化运行的因素。 3.3 多重抗性酒精酵母的选育
Ohta 曾报道了将含有 PET 操纵子的 pLOI555 质粒引入到产酸克雷伯氏菌 M5A1 菌株[41],并进一 步整合到染色体得到菌株 P2。该菌株不但能以单 糖为碳源发酵,还能代谢包括纤维二糖和纤维三 糖在内的糖[42-43]。韦宇拓等以基因组 DNA 为模板
-37-
甘蔗糖业 2008 年第 6 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其一为木糖发酵菌对环境及酒精的耐受力不如葡 萄糖发酵菌 , [23-24] 无形中限制了后者发酵性能的 充分发挥;其二为葡萄糖对木糖代谢的阻遏,导致 木糖发酵滞后;其三为两种菌对氧的需求不一样 [25],或者溶解氧将抑制某种菌的发酵。为解决这些 问题,研究者开展了许多工作。ZHANGWEN WU 等[26] (1998 年 )提 出 了 利 用 非 等 温 同 时 糖 化 发 酵 法 (NSSF)生产乙醇的工艺流程。利用 NSSF 法很好地 解决了纤维素酶糖化与酵母发酵两个过程中温度 不协调的矛盾。杨斌等[27](1997 年)针对多碳源发 酵乙醇的菌株不多、工艺及设备满足代谢上有一 定困难,碳源利用率低,酒精产率低等问题,提 出了采用气升柱发酵木糖和溢流柱发酵葡萄糖的 串联发酵工艺。串联发酵是首先经 P. stipitis 酵母的限氧发酵后,再经 S.cerevisiae 的厌氧过 程而结束。 2.3 固态发酵
根据需要考虑不同的参数,生物加工纤维素 酶工程面临各种挑战。酶的改进开发不仅仅需要 让传统的酶得到改善,如稳定性、产量以及比活 度等,而且还需要它们在预处理产生的环境中依 然有效。而原料自身的理化性质,也影响了需要 酶解的那些键以及键的数量。另外不同预处理过
程以特殊的方法对生物原料进行水解前的预处 理,结果所得物料有不同的成分。因此,用于降 解这些成分的酶必须使之满足预处理过程的特殊 成分的要求。除了纤维素的结晶度和聚合度以外, 半纤维素酶的脱乙酰作用和水解作用也影响到酶 的需求。例如,β-1,4 糖苷键在底物表面较高 的可及性改善了内外葡聚糖酶的作用率,而较低 的聚合度有利于高的外对内的葡聚糖酶的比率。 高木质素含量会阻遏酶的可及性,而且会非生产 性的吸附酶制剂并促成最终产品中的抑制物出 现、减少了纤维素的转化率和产量。除了木质素 之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同样是纤维素的强抑制 剂。此外,发酵的参数如 pH 温度、纤维二糖和戊 糖的利用等都会影响每一次原料处理过程的酶系 统的优化。
甘蔗糖业 2008 年第 6 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2008 年 12 月
木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研究现状与前景(下)
陈秀萍 1 谢文化 1 梁 磊 2
(1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16;2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 院,广州 510640)
固定化细胞发酵具有能使发酵器内细胞浓度 提高,细胞可连续使用,使最终发酵液乙醇浓度 得以提高。研究最多的是酵母和运动发酵单孢菌 的固定化。常用的载体有海藻酸钠、卡拉胶、多 孔玻璃等。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运动发酵单孢 菌比酵母更具优越性。最近有将微生物固定在汽 液界面上进行发酵的研究报道,微生物活性比固 定在固体介质上高。固定化细胞的新动向是混合 固定细胞发酵,如酵母与纤维二糖酶一起固定化, 将纤维二糖基质转化成乙醇,此法引人注目,被 看作是纤维素生产乙醇的重要阶段。另一种新的 固定化方法是利用絮凝酵母自身的凝聚力形成稳 定的无载体酵母絮凝颗粒,这种方法与普通固定 化方法相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无附加费用、不 易染菌等优点。 2.7 发酵分离耦合工艺
Baidu Nhomakorabea
2 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工艺研究
2.1 直接发酵法 本方法的特点是基于纤维分解细菌直接发酵
纤维素生产乙醇,不需要经过酸解或酶解的前处 理过程。吕福英[22]等分离出能直接发酵纤维素生 产乙醇的高纯富集物,利用此富集物能直接将木 质纤维素材料发酵成乙醇。该工艺方法设备简单, 发酵周期短,成本低廉;但乙醇产率不高,产生 有机酸等副产物。 2.2 间接发酵法
许多学者对乙醇的发酵分离耦合过程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多种乙醇发酵与分离耦合工艺,如 乙醇发酵与吸附的耦合过程 、 [34] 乙醇发酵与萃取 的耦合过程[35]、真空发酵过程、渗透汽化一细胞 循环发酵过程[36]、中空纤维膜一细胞固定发酵、 超滤一细胞循环发酵[37] 、膜蒸馏—乙醇发酵过程 等 [38] 。Hwai-Shen Liu 和 Haien-wen Hsu[39]在理 论上对乙醇气提发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 GSEF 过程进行了数学模型的模拟,提出了气提因 子为综合载气量、发酵温度、反应器有效体积、 发酵液性质等因素。由于 CO2 从系统中溢出过程 会从系统中带走乙醇和一定的热量,从而减少产 物对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
克隆得到运动发酵单胞菌( Zymomonas mobilis) 乙 醇 脱 氢 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Ⅱ ) 基 因 adhB,连接到表达载体 pSE380 上,得到重组质粒 pSE2adhB。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 DH5 α中,重组菌株经 IPTG 诱导后,在乙醛指示平板 检测到乙醇脱氢酶活性。鲍晓明等[44]采用 PCR 技 术克隆 Clostridium thermohydrosul furicum 木 糖异构酶基因 xylA,成功转移至酿酒酵母 H158 受体菌中,得到重组酵母转化子 H612,实现了在 酿酒酵母得到木糖异构酶的活性表达,为进一步 在酿酒酵母中建立新的木糖代谢途径打下了基 础。汪天虹[45]等采用双载体系统,将携带有瑞氏 木霉木糖脱氢酶基因的表达质粒 pAJ401-xdhl 转 化成已带有树干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的重 组酿酒酵母 H475,构建了同时带有毕赤氏酵母木 糖还原酶基因和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重 组酿酒酵母 HXl。石贵阳等[46]将来源于粟酒裂殖 酵母的а-半乳糖苷酶基因 mel 整合到工业酿酒 酵母染色体的甘油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 GPD1 中, 重组子 S.cerevisiae MG1 利用蜜二糖的能力显著 提高,产甘油能力下降,生长时具自絮凝能力。 3.2 对产纤维素酶菌株的改良
3 菌种选育及改造
3.1 利用戊糖和己糖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其关键之一
在于有能利用多种糖源高效生产乙醇、遗传性能 稳定、生产周期短的微生物菌种。传统的用于乙 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酿酒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 胞菌等) 都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且乙醇发酵效 率高,乙醇耐受力强,但均不能代谢五碳糖。而能 利用五碳糖的微生物(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等) 的乙醇生产能力都非常有限,副产物多。因此,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人们便尝试利用基因工 程的手段改造现有的微生物,以期得到理想菌种。 到目前为止,以能利用五碳糖(主要是木糖)和六 碳糖生产乙醇为目标的基因工程菌种改造工作已 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不少具有较好效果的 基因工程菌株[40]。当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运动发 酵单胞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和克雷伯氏菌等菌 种的改造,构建出能高效利用五碳糖(木糖为主) 和六碳糖(葡萄糖为主)的工程菌。
Damma 将 Scerevisiae 与 Fusariumoxyporum 混合培养发酵甜高粱杆,其中 Fusariumoxyporum 可在好氧条件下产酶,然后酶水解高粱秆中的纤 维素和半纤维素得到可发酵性糖,最大酒精得率 与浓度分别为 5.2~8.4 g 酒精/100 g 新鲜高粱 秆和 3.5~4.9%(w/v),超过基于高粱秆中可溶 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蔗糖)的酒精理论得率 20.0 % ~ 32.1 % 。 Nedovic 将 呼 吸 缺 陷 型 的 S.cerevisiae 与 P.stipitis 混合培养连续发酵, 稀释率为 0.125u/h,酒精浓度为 13.5 g/L,酒精 得率为 0.25 g/g,体积生产率 1.6 g/L/h,底物 的转化率达 100%。涂璇等[33]研究了两种曲霉 (UF2 和 UA8) 二元混菌体系和两种曲霉与酵母菌 组成的三元混菌体系混合发酵对纤维素酶系三种 酶组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霉菌按一定 比例接种进行混合发酵时三种纤维素酶组分的活 性较单菌发酵大幅度提高。 2.6 固定化细胞发酵
生物原料产酒精的最大潜力在于使用纤维素 酶对纤维素进行水解,尽管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已 经开展了几十年,酶的成本依然很高。要进行生 物加工竞争,必须使目前的纤维素酶生产成本有 实质性的降低。纤维素酶的作用相对缓慢,这主 要是因为酶的作用复杂、不可溶及半晶质的性质。 此外,要获得最大的纤维素酶活力,需要多种相 关酶的组合,如葡萄糖内切酶、葡萄糖外切酶及 β-葡萄糖苷酶的协同作用以便把纤维素完全转 化为葡萄糖。
选育高产和对不利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优良 菌株可以提高酒精的发酵产率和节约加工成本, 提高酒精产业的经济效益。优良的酒精酵母菌应 具备耐高温、耐高乙醇浓度、耐高渗透压、耐低 pH 以及糖醇转化能力强、发酵速度快等特征。目 前用来选育酵母菌种的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筛选、 驯化、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传统方法以及以 DNA 重组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方 法。近年来,运用 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等育 种新技术来改良菌株取得了重要进展。Takeshi Matsumoto 等[47]将含有人工合成的随机组合多肽
固态发酵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如无“三废”
排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近几年来国外竟相对 固态发酵的关键设备及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使 固态发酵生产最优化。Hardin, Lkasari 等[6]对 固态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生 长的重要因素如水分活度、pH 值、发酵时间以及 介质传热、菌体生物量测定等的动力学研究报道 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学模型;D.A. Mitchell 等 对不 [28-29] 同类型的固态发酵反应器的传热传质 动力学、微生物生长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固态发酵反应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 依据;我国学者苏东海等 研究 [30-31] 了秸秆固态发 酵过程中生物量、CO2 的排放量(CPR)等关键过程 参数测定的方法以及底物湿度变化对生物量、纤 维素酶活和酒精产量的影响。 2.4 zea chem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