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土壤化学动力学-20131205

合集下载

土壤化学 ppt课件

土壤化学 ppt课件

Fulvic Acids(%)
40.7-50.6 3.8-7.0 39.7-49.8 0.9-3.3 0.1-3.6
Organic Matter
Important Functional Groups (Ligands) of SOM
Carboxyl Enolic Phenolic OH Quinone Alcoholic OH Ether Ketone Aldehyde Ester Amine Amide
properties of soils
Organic Matter
❖ Nonhumic substances – compounds belonging to the well known classes of biochemistry - amino acids - carbohydrates - lipids
(2)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resources
(3)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 of soil quality
(4) Serve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subjects
Relative Contribution
SOM
Clay
74.9
25.1
69.2
30.8
66.4
33.6
96.5
3.5
Organic Matter
Function of SOM ❖ Soil warming ❖ Promotes good soil structure ❖ Supplies plant nutrients (N, P, S……) ❖ Source of energy for soil fauna ❖ Buffer and exchange capacity ❖ Adsorption of contaminants ❖ Incidence of plant pathogens

岩土工程专业土动力学课件(非常完整!)

岩土工程专业土动力学课件(非常完整!)

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就是依据动荷载作用特点,揭示土的动力破坏机理,探求动变形规律,建立动强度、动变形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2

(土壤学教学课件)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2

盐基饱和度
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 量占所有吸附阳离子的百分比,称为盐基饱和 度〔base saturation,BS%〕。
交 换 性 盐 基 总 量
盐 基 饱 和 度 =
100%
阳 离 子 交 换 量
计算题:
测得某土壤的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分别为: Ca2+ 6 cmol(+)/kg Mg2+ 5 cmol(+)/kg H+ 2 cmol(+)/kg K+ 5 cmol(+)/kg Na+ 4 cmol(+)/kg Al 3+ 28 cmol(+)/kg 试计算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 腐殖质 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 氧化物
CEC [cmol(+)/kg] 200
100-150 70-95 10-40
3-15 2-4
判断题
1.一价的阳离子不能置换胶体上吸附的二价或 三价阳离子。
2.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土壤胶体所吸 附就永远对作物无效了。
盐基离子
土壤胶体外表吸附的阳离子可以分为两种 类型,一是盐基离子,如Ca2+、Mg2+、K+、 NH4+等,二是致酸离子,包括土壤胶体吸附 的H+、A13+离子。
离子吸附与离子解吸构成完整的离子交换反响。
C olloid Humus V erm iculite S m ectite Illite K aolinite F e & A l O xides
N egative charge
200 120 100 40 12
5
P ositive charge

土壤水动力学PPT课件

土壤水动力学PPT课件

其中f是分布函数,ei是沿第i个方向的微观速度。
.
12
04 图像处理和数值建模
流体粒子的运动由流和碰撞组成:
.
13
04 图像处理和数值建模
参数c定义为δx/δt,其中δx是晶格间距,δt是时间步长,t是 与运动粘度有关的无量纲弛豫时间
LB方程恢复了下面的宏观Navier-Stokes方程:
.
14
i被定义为(0,±1,±1); 当对i
= 15 ... 18时,i被定义为(±1,0,
±1)。如左图
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的d3Q19晶格结构
.
11
04 图像处理和数值建模
采用D3Q19 LB模型(三维空间中的19个速度方 向)模拟体积为400×400×400三维像素(图片尺寸 1.48×1.48×1.48 mm)的水流量。宏观流体密度ρ和 速度u可以定义为
了20%到30%,并且导致更均匀的孔隙水速度分布。此外,LB模拟结
果表明,试验样品的渗透性和弯曲性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这很难通
过传统的实验来确定。
SR-mCT是获得高分辨率孔结构信息的非破坏性方法,LB方法可直接
应用于该方法。借助GPU并行计算,可以在给定的处理时间内分析更多
的土壤样本。这项研究是首次结合SR-mCT和高性能LB模拟来研究生物
左图还显示了速度分布的多样性
降低,表明生物碳加入也减少了
半对数坐标轴上速度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s)。U,红 土; UB,红土+生物碳; V,黑土; VB,黑土+生物碳。
孤立和死亡孔隙的数量。
.
23
05 结论与讨论
为了计算不同尺度下的渗透率, LB模拟在整个域中心的增量尺度子 域上进行。渗透系数k的模拟结果 如右图所示。对于小尺度(<200) 的黑土样品而言,渗透性未显示在 左图中,因为这些渗透性不能进行 水流模拟。生物碳的加入将土壤渗 透性至少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来自 红土对照的两种聚集体(重复)的 模拟渗透性值比来自黑土对照的两 个重复样品的模拟渗透性值更接近。 当 尺 寸 大 于 200 和 300 ( 无 量 纲 ) 或 线 性 尺 寸 分 别 为 0.74 和 1.11mm 时,加入生物碳的红土和没加生物 碳的黑土的透光度几乎相同。

物理化学 林树坤 第8章 化学动力学 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 林树坤 第8章 化学动力学 习题答案

第8章化学动力学习题1. 请依据质量感化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响的反响速度暗示式(试用各类物资分离暗示).(1(2)(3(4解:(1(2(3(42.试求k c与k p之间的关系,设气体为幻想气体.解:因为p A=c B R T=c A R T则3. 298K时N2O5(g) 5.7h,此值与N2O5的肇端浓度无关,试求:(1)该反响的速度常数.(2)感化完成90%时所需时光.解:依据题意断定该分化反响为一级反响,是以可求得(1(24. ,半衰期为15min,试问该试样有80%分化,需时若干?解:依据题意断定该放射反响为一级反响,是以可求得(1(25.把必定量的PH3(g)敏捷引入温度为950K的已抽空的容器中,待反响物达到该温度时开端计时(此时已有部分分化),测得实验数据如下:t/s 0 58 108 ∞p/kPa,求该反响的速度常数k 值.(设在t=∞时反响根本完成).解:应用一级反响的公式,c0正比于p0,c正比于p t,所以当t=58s时当t=108s时6.在298K时,NaOH与CH3COOCH3皂化感化的速度常数k2与NaOH与CH3COOC2H5k试问在雷同的实验前提下,当有90%的CH3COOCH3被分化时,CH3COOC2H5的分化百分数为若干?(设碱与酯的浓度均相等)解:由二级反响的动力学方程=76.27%7. 某放射性元素经14天后,活性下降了6.85%.试求:(1)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2)若要分化失落90%,需经多长时光? 解: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相符一级反响纪律. 设反响开端时,其活性组分为100%,14天后,残剩的活性组分为100%─6.85%,8. 在某化学反响中随时检测物资A 的含量,1小时后,发明A 已感化了75%,试问2小时后A 还残剩若干没有感化?若该反响对A 来说是:(1)一级反响.(2)二级反响(设A 与另一反响物B 肇端浓度雷同). (3)零级反响(求A 感化所需时光). 解:(1)由一级反响速度公式,k -1x =6.25%(2)=14.3%(3) c 0─c 0=k k=0.75 c 09. ,开端时A 和B 的物资的量之比为2:1,肇端总压为3.0,在400K时,60s后容器中的总压力为 2.0,设该反响的速度方程为:求400K时,150s后容器中B的分压..解:因为温度.体积雷同,即P A=2p B2A(g)+B(g)=G(g)+H(s)t=t 2p B p对二级反响有当t=150s时求得P B10.某物资A的分化是二级反响.恒温下反响进行到A消费失落初浓度的1/3所须要的时光是2min,求A消费失落初浓度的2/3所须要的时光.解:11. 反响的级数为n(且),证实其半衰期暗示式为(式中k为速度常数):解:, ,积分得,当x =a21时,)1(121)1(211112/1-⎥⎥⎦⎤⎢⎢⎣⎡-⎪⎭⎫ ⎝⎛=--⎪⎭⎫ ⎝⎛-=----n k a n k aa a t n n n n=)1(1211----n k a n n12.氯化醇和碳酸氢钠反响制取乙二醇: CH 2OHCH 2Cl (A)+ NaHCO 3 (B)CH 2OHCH 2OH + NaCl + CO 2已知该反响的微分速度方程为:AA B d d c kc c t -=,且测得在355K 时反响的速度常数115.20mol L h k --=.试盘算在355 K 时:(1) 假如溶液中氯乙醇.碳酸氢钠的初始浓度雷同,-1A,0B,0 1.2mol L c c == ,氯乙醇转化95%须要若干时光?(2) 在同样初始浓度的前提下, 氯乙醇转化率达到99.75%须要若干时光?(3) 若溶液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开端浓度分离为-1A,0 1.2mol L c =,-1B,0 1.5mol L c =,氯乙醇转化99.75%须要若干时光?解:(1) 由速度方程知反响为二级反响, 且两反响物开端浓度雷同, 则 (2) 同理2AA,0111111()[]63.9h 5.20(199.75%) 1.20 1.20t k c c =-=-=-⨯(3)因为两反响物开端浓度不合, 则13.已知HCl(g)在 1.013×105Pa 和298K 时的临盆热为─92.3KJ·mol -1,临盆反响的活化能为113KJ·mol -1,试盘算其逆反响的活化能.解:反响热与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为:即:,=113─(─92.3)=205.3(KJ·mol-1)14. 某一级反响在340K时完成20%需时3.20min,而在300K时同样完成20%需时12.6min,试盘算该反响的实验活化能.解:因为初始浓度和反响程度都雷同,所以可直接应用公式依据Arrhenius得15. 已知在540~727K 时之间产生定容反响,其速度常数k的暗示为k/( mol-1·dm3·s-1×1010exp(─132kJ·mol-1/R T)若在600K时,CO(g)和NO2(g)的初始压力分离为667和933Pa,试盘算:(1)该反响在600K时的k p值.(2)反响进行10h今后,NO的分压为若干.解:(1)(2解得p=141.5Pa16. 已知构成蛋的蛋白蛋白的热变感化为一级反响,其活化能约为85kJ·mol-1,在与海平面雷同高度处的滚水中“煮熟”一个蛋须要10min.试求在海拔2213m高的山顶上的滚水中“煮熟”一个蛋须要多长时光.假设空气的体积构成为80%N2和20%O2,空气按高g -1.解:先求2213m 凌驾的压力p×10-3㎏·mol -1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因为压力不合所引起的沸点不合─解得 T=366.1K,因为温度不合而引起的速度常数不合17.硝基异丙烷在水溶液中与碱的中和反响是二级反响,其速度常数可用下式暗示:时光以min 为单位,. (1)盘算反响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2)在283K 时,求反响的半衰期.解:(1对比已知公式(2)附加.已知HCl(g)在 1.013×105Pa 和298K 时的临盆热为─92.3KJ·mol -1,临盆反响的活化能为113KJ·mol -1,试盘算其逆反响的活化能.解:反响热与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为:即:=113─(─92.3) =205.3(KJ·mol -1) 18. 已知某气相反11AB+Ck k -在25℃时的k 1和k -1-1和3.938×10-3Pa -1·s -1,在35℃时正逆反响的速度常数k 1和k -1均增长为本来的 2倍.求: (1)25℃时的均衡常数K C ; (2)正逆反响的活化能; (3)反响的热效应Q . 解:(1)-141510.2s 5.06610Pa 3.94810c k K k --===⨯⨯(2)⎪⎪⎭⎫ ⎝⎛-=211211lnT T R E k k ,111153(kJ mol 53kJ mol E E ---=⋅=⋅);(3)011=-=-E E Q 19. N 2O(g)(g)O (g)2N O(g)2N 22k2+−→−,从实验测出不合温度时各个肇端压力与半衰期值如下:反响温度T /K初始压力kPa p /0半衰期s t /2/1967 380 967 1520 1030 1440 1030212(1)求反响级数和两种温度下的速度常数. (2)求活化能E a 值.(3)若1030K 时N 2O(g)的肇端压力为54.00kPa,求压力达到64.00kPa 时所需时光.解:(1)因为则又因为(2)(3) 2N 2O(g)=2N2(g)+O 2(g) 5400─20. 实验在恒温恒容下进行,稀有据如表所示.(1)求表中方框内空白处的半衰期值.k 值(kPa -2·s -1).(3)盘算活化能.解:(1)实验1.2中,A 是大大过量的,可将速度方程简化为一级反响B B A M p k p kp dt dp 12≈=, 因一级反响的2/1t 与0B p 无关,所以实验2的2/1t 与实验1雷同,为19.2s.实验3.4中,B 是大大过量的,速度方程可简化为二级反响 二级反响的2/1t 为ak 21,)3()4()4()3(002/12/1A A p p t t =333.1666.2)4(8352/1=t ,2/1t ((2)12/110361.02.192ln 2ln -===s t k(3)比较实验1.5,肇端浓度雷同,92.1102.19)1()5(2/12/115===t t k k ,⎪⎪⎭⎫ ⎝⎛-=511511lnT T R E k k a ,即 ⎪⎭⎫ ⎝⎛-=2.111312.1093192.1ln R E aE a =330kJ ·mol -121. 已知对立反响,在不合温度下T /K1621min --⋅⋅dm mol k1311min ---⋅dm mol k600 ×105 645×105试盘算:(1)不合温度下反响的均衡常数值.(2)该反响的m r U ∆(设该值与温度无关)和600K 时的m r H ∆.解:(1))600()600()600(11K k K k K K -=应用下述公式 22. 某一气相反响,已知在298K 时,k 1-1,k 2=5×10-9Pa -1·s -1,当温度升至310K 时,k 1和k 2值均增长1倍,试求:(1)298K 时的均衡常数K p,(2)正.逆反响的实验活化能,(3)反响的mrH ∆kPa 时,问需时若干?解: (1)Pa k k K p 7921102.410521.0⨯=⨯==-(2) E a (正)=E a (逆)=122112)()(lnT T T T T k T k R -⨯×ln2×298310310298-⨯·mol -1(3)2ln RT H dTK d m r p∆=,因为ln =dTK d p,所以m r H ∆=0.(4)t=0θp 0 0t=tθp ─xxxkPax p p 99.151=+=θ总 , x=50.66kPa,221)(x k x p k dtdx--=θ)(1x p k -≈θ (21k k << ) ⎰⎰=-tx dtk xp dx10θ,tk xp p 1ln=-θθ,s kPap p s x p p k t 3.366.50ln 21.01ln 111=-=-=-θθθθ23. 当有碘消失作为催化剂时,氯苯(C 6H 5Cl )与氯在CS 2溶液中有如下的平行反响:设在温度和碘的浓度一准时, C 6H 5Cl 和Cl 2在溶液中的肇端浓度均为0.5 mol ·dm -3,30min 后有15%的C 6H 5Cl 转化为邻- C 6H 4Cl 2,有25%的C6H5Cl改变成对- C6H4Cl2,试盘算k1和k2.解:由平行反响××解得k13·mol-1·s-1 ,k23·mol-1·s-1 24. 乙醛的离解反响CH3CHO=CH4+CO是由下面几个步调构成的(1(2(3(4试用稳态近似法导出:证实:产品CH4的生成速度为反响的中央产品为生动的自由基,故按稳态法处理25. 气相反响H2(g)+Br2(g)=2HBr(g)的反响过程为(1)(2(3)(4)(5)试证实反响的动力学方程式为证实①-③得②+③得以⑤代入②式移项得:以⑥代入④式得:⑦式分子.并令:26.由反响C 2H 6+H 2=2CH 4,其反响过程可能是设反响(1)为快速对立反响,对H 可作稳态近似处理,试证实②+① 因为 所以27. 光气热分化的总反响为,COCl 2=CO+Cl2该反响的过程为个中反响(2)为速决步,(1).(3)是快速对立反响,试证实反响的速度方程为证实:因为反响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一步,所以 由(1)式得所以28.蔗糖在酸催化的前提下,水解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经实验测蔗糖(右旋) 果糖(右旋)葡萄糖(左旋)这种实验一般不剖析浓度,而是用旋光仪测定反响进程中溶液的旋光角.反响开端时,在t =8min 时,测得旋光,即蔗糖已水解完毕,因为葡萄糖的左旋大于果糖的右旋,所以最后溶液是左旋的.试求该水解反响的速度系数和半衰期.t时刻的浓度之比.因为旋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是以可以应用旋光度之比来代替溶液的浓度比,即:,t时刻的旋光度.。

土动力学-绪论

土动力学-绪论
p
t
车辆荷载 机器基础
动荷作用的共同特点:大小随时间而发生 变化; 动荷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两种效应: 速率效应,即荷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高 的速率加于土体所引起的效应; 循环效应,即荷载的增减,多次往复循环 地施加于土体所起的效应;
§1.3 动荷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一、地基破坏 二、结构破坏
§1.4 土动力学的发展 动力机器基础(machine foundation): 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的E.Reissner和前苏 联的D.D.Barkan为代表。 防护工程(protective construction):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 地震工程(earthquake engineering):60 年代以后,随几次大地震的发生,迅速 发展。
我国的土动力学发展较晚, 1961年我 国岩土学科创始人黄文熙先生率先发表 了有关饱和砂土地基及土坡液化稳定分 析成果,标志着土动力学这门学科在我国 的兴起。1966年我国邢台地震和1976年 我国唐山地震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 门学科的迅速发展。
地震作用下土的性状

地震时土的力学状态如果用应力应变来 表示地震作用力的大小,地震属于中变 形和大变形开始阶段
§1.2 动荷的类型及其对土体的作用特点
1、与静荷载区别 加荷时间:爆炸荷载的加荷时间几个毫 秒,一般动力荷载百分之几 秒或零点几秒。 周期效应:多次反复施加。 应变大小 <10-3 在动荷条件下研究 > 10-3在静荷条件下研究
动力与静力的区别在于动力必须具 备三个充要条件: 1.力的作用是循环往复的。 2.力的作用结果应当是导致受力物体的波 动变形或质点的往复位移。 3.力的作用伴随着交变的加速度。
分析了诸如试验方式、剪应力幅值、 超固结比等因素的影响,而Matsui的研 究则较多地关注了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变 化,分析了残余孔压与剪应变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循环荷载作用历史对剪切特 性的影响。Ba1igh曾给出一个较为完善 的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固结理论。

《土动力学测试》课件

《土动力学测试》课件

案例三
总结词
核电站建设项目的土动力学数值模拟
详细描述
该案例介绍了某核电站建设项目的土 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建立数值 模型,模拟核电站周围土体的动力响 应和稳定性,为核电站的安全建设和 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CHAPTER 06
土动力学测试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新型测试设备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测试设备
感谢您的观看
土动力学在土木工程、地震工程、交 通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 工程安全的重要基础。
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包括土的动 剪切模量、阻尼比、动强度等。
研究土的动力响应,如地震、车 辆等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位移、
应力、应变等。
研究土的液化、震陷等现象,提 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土动力学的应用领域
《土动力学测试》 PPT课件
目 录
• 土动力学概述 • 土动力学测试方法 • 土的动力学特性 • 土动力学测试设备与技术 • 土动力学测试案例分析 • 土动力学测试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CHAPTER 01
土动力学概述
土动力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土动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动荷载(如地 震、波浪、车辆等)作用下的应力、 应变、强度和稳定性等特性的学科。
地震工程
研究地震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 ,预测地震造成的土体震陷和
液化。
交通工程
研究车辆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 力响应,评估道路和桥梁的安 全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利工程
研究波浪、水流等动荷载作用 下土体的稳定性,设计合理的 防波堤、水坝等工程结构。
核废料处理
研究核废料处理设施周围土体 的动力响应,确保核废料处理
设施的安全性。
土的动剪切模量

土壤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和方程共60页文档

土壤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和方程共60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土壤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和方程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土壤学——第八章 15页PPT文档

土壤学——第八章 15页PPT文档
土 壤 学



(Soil Science)



主讲:赵双飞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是土壤学中的微观研究领域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讲 :
就表面位置来分,分为内表面和外表面
赵 双
内表面:吸附反应是一个缓慢的渗入反应

外表面:吸附反应迅速

壤 学
就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来看,可以将土 壤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有 机物表面
: 赵
=20~10


<10


土 3、盐基饱和度
壤 学
土壤中阳离子分2类:致酸离子和盐基离子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离子时
主 土壤呈盐基饱和状态,称之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讲 : 反之则为盐基不饱和土壤 赵 双 盐基饱和土壤具有中性或碱性, 飞 盐基不饱和土壤则呈酸性

壤 学
土壤盐基饱和程度用盐基饱和度来表示,即交换 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
学 一、离子吸附的一般概念
吸附作用:指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其内
主 讲
部不同的现象
: 正吸附:液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大于液
赵 双
体内部浓度的作用
飞 负吸附:小于
土 壤 学
二、阳离子静电吸附 主要因为库仑力的作用
三、阳离子的交换
主 1、阳离子交换作用 讲 特点:1)是可逆反应
硅氧烷型表面:2:1型粘土矿物,如云母,1:
主 讲
1型,如高岭石
: 水合氧化物: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组成的表面,

土的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的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的动力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的动力学是研究土壤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是土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土体是由颗粒、空隙和水组成的多相复合体,受到外部载荷作用后会发生各种变形和破坏现象。

土的动力学研究了这些现象的规律和机理,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从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土壤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也展望了土壤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通过对土的动力学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土体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行为特性,为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对整篇文章的大致安排和组织方式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和关系。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土的动力学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本文的目的并提供整篇文章的概览。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解释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然后探讨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其在土壤力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动力学在土壤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展望未来土壤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土的动力学这一重要领域的知识和进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土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动力学在土壤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土的动力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介绍,以及对土的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行为和变化。

同时,通过总结动力学在土壤研究中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对土壤动力学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对土壤力学性质的认识和应用,为土壤工程和地质灾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正文2.1 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在土壤力学中,动力学则是指土壤颗粒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和运动的过程。

土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土体的变形、应力分布、应变速率、强度、稳定性等方面。

土壤水动力学

土壤水动力学

§3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19
一、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方程……………………………………… 19
二、基本方程的各种形式………………………………………… 20
三、柱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24
§4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26
土壤水动力学
绪论
土壤水动力学
教 案
冯绍元 教授
2002 年 7 月
1
土壤水动力学
绪论
农业水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 治等相关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课。
计划学时:60
Soil Water Dynamics Total sixty class hours, and it contains as follow:
第一章
土壤和水的基本概念………………………………………….3
§1 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3
§2 土壤水的基本物理性质……………………………………………6
一、土壤水的形态……………………………………………………6
二、土壤水的能态……………………………………………………7
四、 Smith—Parlange 入渗公式…………………………………… 42
五、 Kostiakov 入渗公式…………………………………………… 43
六、 Horton 入渗公式……………………………………………… 43
七、 Holtan 入渗公式……………………………………………… 44
第四章
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45
二、 δ 函数近似解…………………………………………………… 39

土动力学1-264页PPT共65页文档

土动力学1-264页PPT共65页文档

07.10.2019
土动力学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
8级以上大震9次 7~7.9级地震99次 6~6.9级地震470余次 4.8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
07.10.2019
土动力学
20世纪以来中国陆地地震活动经历了四 个活跃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活跃期。
07.10.2019
土动力学
研究特点
注重土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 注重工程经验的研究 注重实用的计算分析方法
07.10.2019
土动力学
参考教材
方云等:《土力学》第十章 谢鼎义:《土动力学》1988 张克绪等:《土动力学》1989
07.10.2019
土动力学
第二章 动荷载特性
巴基斯坦官员11月8日宣布,巴基斯坦在南 亚大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8.735万 人。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据中国台网测定,2019年11月26日,08时 49分38.6秒 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北纬 29.7,东经115.7) 发生5.7级地震。
千年历史的古城———巴姆市的老城区 已全部被毁,该市的许多历史建筑几乎 彻底被毁。
死亡人数为4.1万人。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据介绍,伊朗地震灾害频发,全境共分 布4条地震带,其中最长最宽的一条从土 耳其、伊朗边境地区起,经过首都德黑
07.10.2019
土动力学

土的动力特性解读

土的动力特性解读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二振动液化特性5?此时一方面是孔隙水在一定超静水压力的作用下力图向上排除另一方面是土颗粒在其重力作用下又力图向下沉落这就有可能使土在结构破坏的瞬间或一定时间内土粒因其向下的沉落为孔隙水的向上排除所阻碍处于局部或全部悬浮孔隙水压力等于有效覆盖压力状态土的抗剪强度局部地或全部地丧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或完全液化振动液化
• 五、影响土振动液化的主要因素(为了了解土在 什么条件下容易液化) • 研究表明,影响饱和砂土振动液化可能性的主要 因素有土性条件、起始应力条件、动荷载条件以 及排水条件。 • 1.土性条件 • 土性条件主要指土的粒度特征、密度特征和结构 特征。
12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二)————振动液化特性
• (1)从土的粒度特征即平均粒径d50、不均匀系 数cu和粘粒含量pc来看,它们均与土的抗液化强 度成正比。 • (2)从土的密度特征即相对密度Dr或孔隙比e及 干重度rd等来看,Dr ,e ,rd ,抗液化强度 。 • (3)从土的结构特征即土的排列和胶结状况来看, 排列结构稳定和胶结状况良好的土均具有较高的 抗液化能力。重塑土<原状土;遭受过地震的砂土 比未遭受地震的砂土难液化(结构);均匀级配 的砂比良好级配的砂强,圆粒砂比角粒砂强。?
15
土的动力特性规律(二)————振动液化特性
• (3)动荷载作用的持续时间对砂土液化的发展具 有极大的影响。如振动的时间很长,幅值并不很 大的动荷载也可能引起土的液化。 • (4)对于振动作用的方向,试验表明,振动方向 接近土的内摩擦角时抗剪强度最低。 • 4.排水条件 • 排水条件是指土层的透水程度、排水路径、及排 渗边界条件。 • 当在多层地基中有可液化土层存在时,其他土层 对可液化土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排渗能力(透水 程度和实际厚度)和层位结构(不同液化势组成 的土层)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两个品种在两个处理下的吸收动力学参数, 从而进行不同处理、不同品种间比较。
NH4+吸收动力学参数 品种 Vmax (μg·g-1 plant DW· h-1)b Without NO3南光 ELIO 51.1 ±0.21 a 58.6 ±0.26 a With NO358.3 ±0.27 b 58.4 ±0.37 a Km (μM) Without NO330.2 ±2.07 a 29.7 ±2.26 a With NO331.1 ±1.54 a 31.6 ±2.77 a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水热条件对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
温度升高KR、KD值均增大,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增 温 有利于K+离子交换反应中化学交换速率和扩散速率的增 大。此外, 研究还表明土壤水分充分,特别是呈悬液状 态,离子交换易呈快速反应,自然条件下,土壤湿度较 低时,离子交换速率减慢。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A 常用的动力学过程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A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王光火等研究几种土壤和高岭石对磷酸根的吸持作用,结果 以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
方程为优,但在较长时段的反应中,Elovich方程 优于双常数方程。
•Chien和Clay ton 对土壤磷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 亦有类似之处,以Elovich方程最优, 双常数方程也较理想。 •林玉锁等研究指出,一级方程和抛物扩散方程可很好描述土壤对锌离子的吸附。
•可逆与不可逆连串反应方程
•扩散与吸附连续反应动力学
A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几种专属性吸附-解吸方程
•多反应方程
A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几种专属性吸附-解吸方程
•多因子吸附动力学方程
§3 主要土壤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离子交换过程是由多个反应步骤组成的连续反应。 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反应步骤可能对反应速率起着控制作 用,成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决速步)。离子交换动力学研 究的目的之一,即是找出决速步及其成立的条件,为调
速率方程(rate equ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速率方程又称动力学方程。它表明了反应速 率与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或浓度等参数与时间 的关系。速率方程可表示为微分式或积分式。
r dx / dt
例如:
r k[A]
a ln k1t ax
举例说明:植物营养学中吸收动力学方程
一个时间滞后(称为弛豫时间)为特征并自行调节在新的条件下建立
新的平衡,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通过测定反 应体系的电导或光 吸收等物理量,跟踪体系的浓度变化和趋于新的平衡过程,可得到 弛豫曲线,求出弛豫时间,并据此求出反应速率常数,进而探讨反 应机理,此种方法即为弛豫法(化学弛豫法)。
§2 研究方法
第八章 土壤化学动力学
土壤化学
概念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和机理(历程)的物
理化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性质随时间变化的
非平衡的动态体系。时间是化学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变量。
土壤体系中化学动力学过程常是化学动力学(或反应制约
动力学)与运移制约动力学的结合。
基本任务
通过土壤化学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和预测土壤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土壤中矿物溶解过程动力学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动力学
§3 主要土壤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A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溶质吸附、解吸的时间依变性 多呈现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
§3 主要土壤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A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衡量时间对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所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吸持影 响的一个途径,是对新污染土壤和老污染土壤Kd值(吸附分配系数)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
例如: r k0
r k[A]
r k[A][B]
2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对A和B各为一级
-2
r k[A] [B] 三级,对A为二级,对B为一级
r k[A][B]
负一级反应
r k[A][B]
1/ 2
1.5级反应
r k[A][B]/(1 [B]1/2 ) 无简单级数
(5)交换下的K+离子通过液膜离开固相颗粒时的离子扩散(膜扩散 步
骤 )。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影响决速步作用的因素
•流动液的流速 •液膜厚度 •颗粒大小
•溶液浓度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土壤矿物组成、水热条 件和离子种类对离子交换速 率的影响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土壤矿物组成对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
控提供依据。
§3 主要土壤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B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1) Na+离子通过围绕固相颗粒的液膜的离子扩散(膜扩散步骤) ; (2) Na+离子通过蛭石晶体的水化间层的离子扩散(颗粒内扩散步骤) ;
(3) Na+离子与蛭石表面的K+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化学交换步骤) ;
(4)交换出来的K+离子通过蛭石晶体的水化间层的离子扩散(颗粒内 扩散步骤) ;
B 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法(驰豫法)
依据采用扰动平衡的手段不同,弛豫法可分为: 温度跃升法( temperature jump)、 压力跃升法(pressure jump)、 浓度跃升法(concentration jump)
电场脉冲法(electric field pulse)等。
§2 研究方法
B 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法(驰豫法)
只研究化学动力学现象,忽略运移制约动力学,即不包含物理过程,
目的是确定基本的化学动力学规律。 (2)表观速率方程:包含化学动力学和运移制约过程。它反映了扩散 和其它微观运移现象对速率的影响,其速率常数为表观反应速率常数。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A 常用的动力学过程
(3)含运移过程的表观速率方程:是一种包含运移过程的表观 速率方程。更着重于运移制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比重较小,表观 速率常数决定于水通量或其它物理过程。
(4)含运移过程的机理速率方程:同时描述运移制约和化学动 力学过程。对物理与化学过程都试图作出精确的描述。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
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上的指数称为该 反应物的级数; 所有浓度项指数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总级 数,通常用n 表示。n 的大小表明浓度对反应速率 影响的大小。 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 零,有的反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 反应级数是由实验测定的。
弛豫法(relaxation techniques)等。
§2 研究方法
A 研究方法的选择
研究方法的选择须考虑一些因素:
• 首先是反应 的时间尺度。快速反应,一般间歇法或流动法
是难以进行较理想的测量 。 • 其次是考虑研究反应机理的需要 。间歇法和流动法常难以
消除扩散过程,从而掩盖了 某些快速反应步骤,因而所得到 的仅是总包反应的表观速率。
§2 研究方法
A 研究方法的选择
间歇法:一般是通过离心取得上部清液供分析用。
•反应时间的不确定性
•液土比 •溶液与土壤的混合技术
§2 研究方法
A 研究方法的选择
流动法:
§2 研究方法
B 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法(驰豫法)
对于对峙反应,当体系达到反应平衡时,突然改变决定平衡的
因素,例如温度、压力或浓度等,使平衡受到扰动,则该体系将以
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所需条件,限制因素, 并揭示反应机理,弥补土壤化学平衡过程研究的 不足,有助于深化对土壤中物质转化动态规律的 认识。
内容

§1 土壤化学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方程
A. B.
§2 研究方法
A. B.
常用的动力学过程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研究方法的选择 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法

§3 主要土壤化学过程的动力学
采用反应速率的倒数对时间t作图。
•若幂函数方程起作用为上凸曲线;若Elovich方 程起作用为直
线;若一级方程起作用为下凹曲线(图8-1)。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B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B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绘制动力学曲线 动力学曲线就是反应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有了动力学曲线才能在t时刻作切线, 求出瞬时速率。测定不同时刻各物质浓度的方法 有: (1)化学方法 不同时刻取出一定量反应物,设法用骤冷、 冲稀、加阻化剂、除去催化剂等方法使反应立即 停止,然后进行化学分析。
•张增强等研究指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铺离 子吸持的动力学方程以双常数方程较优。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B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1 描述士壤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A 常用方程的应用比较
•Aharoni和Ungarish( 1976)注意到土壤化学反应中一些动力学 方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将幂函数方程、 Elovich方程和一级方程三者综合起来,
进 行比较。
•用有机化合物处理过一定时间的土壤,其Kd值一般较高。如 两种 广泛使用的除草剂(atrazine和metolachlor)在 新污染土壤和老污染土 壤(事前用除草剂处理15~62个月)上的Kd值, 老污染土壤Kd值是新污 染土壤Kd值的2.3~42倍。
A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几种专属性吸附-解吸方程
它不能确切反映速率的变 化情况,只提供了一个平 均值,用处不大。
瞬时速率
R P d[R ] rR dt d[P] rp dt
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上,在时间t 时,作交点的切线, 就得到 t 时刻的瞬时速率。显然,反应刚开始,速率大,然后 不断减小,体现了反应速率变化的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