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空间经济学文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地市场效应 聚集力 非均衡力 分散力 价格指数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 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垄断型企业选择 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规模较小的市场出售其产 品的行为。亦称市场接近效应(market access effect)或后 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s )。 ● 价格指数效应(price index effect):企业的集中降低了 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名义收入相同的条件下,实际收入水 平较高)。亦称生活成本效应(cost of living effect)或前向 联系(forward linkages )。 ● 市场拥挤效应(market crowding effect):不完全竞争性 企业趋向于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 前两种效应(聚集力)具有循环累积(circular causality)特 征,形成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 cumulative causality)或 前后 向联系(backward and forward linkages )。
4、空间均衡 聚集力与分散力的相互消长决定了空间经济的特征: 当聚集力>分散力,空间聚集; 当聚集力<分散力,空间均衡。
5、突破点(Break Point)和持续点(Sustain Point) 空间经济学模型是包含内生的非均衡力的非线性模型: 多重均衡。 持续点:整个经济系统保持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度 υS; 突破点:整个经济系统变得不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 度υB 。 区间( υS ,υB )称为“叠加区”。
3、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假设——最优决策——长期均衡(条件)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假设 —— 最优决策 —— 长期均衡(条件) —— (多重均 衡)——均衡的稳定性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 (2)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以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 征)和现代工业部门(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 (3)两个要素:可流动要素(工业劳动力)和不可流动要素 (农业劳动力); (4)研究起点:对称空间。
“演进” 指的是当存在多重稳定均衡时,现实经济会 选择何种均衡是无法确定的,此时历史、偶发事件和 人们预期的变化将起重要作用。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稳定均衡是由一组 非线性 方程组 给出,而这组方程的解却难以用 解析式 表达,因此许多 模型必须通过 数值模拟 ,这就必须与计算功能强大的计 算机联系在一起了,而这一点也 限制了空间经济学模型 在现实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以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逊 (1952) 的 “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 (1991) 把空间概念引入一 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即 核 心 - 边 缘 模 型 , 简 称 CP 模 型 ( core-periphery model )。
第一类空间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
1、克鲁格曼(1991)的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 2、马丁和罗格斯(1995)的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 3、奥塔维诺(2001)、福斯里德(1999)、福斯里德和奥塔 维诺(2003)等发展起来的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 (要素流动模型)
4、鲍德温(1999)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 5、马丁和奥塔维诺(1999)的全域溢出模型(GS模型); 6 、鲍德温、马丁和奥塔维诺( 2001 )的 局部溢出模型 ( LS 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
7、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以及滕田、克鲁格曼和维 纳布尔斯( 1999 )建立的 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 ( CPVL 模型); 8 、 罗 伯 特 - 尼 科 德 ( 2002 ) 的 自 由 资 本 垂 直 联 系 模 型 (FCVL模型); 9 、奥塔维诺( 2002 )的 自由企业家垂直联系模型 ( FEV 模 型)。 (垂直联系模型)
在另一区域出售1单位的某产品必须从本地运出τ单位的该产 品(τ≥1),即τ-1单位在运输途中融化了,这部分就是“冰 山贸易成本”。
( 3 )计算机数值模拟。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空间经济学 模型包含的变量和参数很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用显函 数给出,给出的大多是 隐函数,解均衡的方法:对不同的 参数代入一定的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求均衡。
1
sn
1/2
0 S
overlap
B
1
(trade free-ness)
四、空间经济学模型分类 目前已发展成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主要有两大类(非线 性模型 和线性模型),大部分以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 为分析框架。
第一类模型沿用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思路,没有 摆脱迪克希特-斯蒂格利兹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分 析框架: 消费者的偏好用两个层面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工业品 集合和农产品的消费,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表 示;多样化的工业品组合的消费,用不变替代弹性(CES) 效用函数来表示;利用“冰山”型交易技术假设。
第二章 空间经济学文献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空间经济学入门文献: 1. Masahisa Fujita. Thunen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讲述了新经济地理学思想的起源和复兴。 2. Masahisa Fujita, and Tomoya Mori.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前沿。
第二类模型主要是由奥塔维诺等发展起来的,包括: 1、奥塔维诺(2001)的线性自由资本模型(LFC模型); 2、奥塔维诺、塔布吉、蒂斯(2002)的线性自由企业家 模型(LFE模型)。
五、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空间经济学
经济特点 作用力 经济现象 块状经济 非均衡力 非连续或突发性
新古典经济学
平滑经济 均衡力 连续或单调性
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空 间经济学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张伯伦早就提出了垄断竞争思想(1933, 1950),但垄 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 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是由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兹于 1977年完成的。他们指出,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 递增来自于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偏好。
Samuelson, P. A.,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 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 Economic Journal, 1952, 62, 278—304.
滕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在《空间经济学》 (1999)中指出: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希特- 斯蒂格 利兹、冰山交易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规模收益递增和某一生产部门出现垄断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也就是说,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生产者不 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而各自选择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 征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因此不同的生产者成了在其生 产领域的垄断者。 尽管这些厂商都具有垄断特征,但这些生产部门不是自 然垄断行业,也不是获得特许权的部门,因此市场上存 在许多潜在进入企业。正因为许多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 威胁,这些垄断厂商不能按 垄断价格定价,而是按边际 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
第二类模型 可以称之为线性模型,放弃柯布 - 道格拉斯 型效用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以及“冰山”型运 输成本假设,利用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 及 线性运输成本 , 并把这种假设与第一类不同模型结合起来,从而摆脱了 困扰核心-边缘模型的非线性关系。 由于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的一阶条件满足线性关系,因 而大大简化了模型,并且长期均衡下的 内生变量 也可以 得到显性解。
空间经济学基础文献:
1. A. K. Dixit and J. E. Stiglitz.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ion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3): 297-308. (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 2. Paul Krugman.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483-499.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尽管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是连续的过程,但经济变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都是不 连续的。
2、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内生解释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自然条件 ( 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 )及要素禀赋的空间差 异是一个重要原因,却不足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 异问题,具有相同或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在经济活动 强度和密度方面却可以存在很大差异。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 空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空间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 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内生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 间差异的问题。
空间经济学经典文献: 1、 M. 藤田、 P. 克鲁格曼、 A. J. 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S. 布雷克曼、 H. 盖瑞森、 C. 范. 马勒惠克,地理经济 学,西南财经大学文献中心翻译部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4。 3 、 Baldwin, Richard; Forslid, Rikard; Martin, Philippe; Ottaviano, Gianmarco I. P.; Robert-Nicoud, Frederic.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在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不断 改进核心—边缘模型的假设,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以克服 核心-边缘模型中一些很不现实的假设;另一方面则努 力改进模型的 可操作性 ,克服核心 - 边缘模型过于依赖 数值模拟的缺陷。
三、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1、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空间经济非连续和突发性的块状经济特征说明:区域之 间必然存在某种非均衡力。
2、空间经济研究方法 马歇尔外部经济三分说: (1)知识溢出; (2)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前后向联系。 鉴于建模技术的限制,空间经济学目前仅研究 联系效应 (循环累积关系)。
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 (1)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 Dixit-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其核心是不 便替代弹性函数(CES函数,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2)“冰山贸易成本”(iceberg trade costs)假设,由萨缪 尔森(P. A. Samuelson, 1952)提出:把运输成本看成是在运 输途中一部分产品因“融解”或“蒸发”而造成的损失。
空间经济学中文文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安虎森,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一、概述
1、不同于新古典的“平滑经济”,区域经济是“块状经 济”。 与新古典“平滑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单 调性,而与“块状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非连续和 突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