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解读_卢布林的魔术师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历史的话语立场。 《卢布林的魔术师》通过描写雅夏、埃斯特、马格
达等普通人的生活来展现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统治 下的波兰“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犹太人的生存状态。 辛格在小说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事件,比如,1863 年的 波兰革命、犹太复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还有许多 历史人物,如希特勒、斯大林、斯宾诺莎、叔本华等,但 是他并没有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任何详细描述,只 是轻轻一笔带过, 他只想通过一些小人物的遭遇来 从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 雅夏生活在 19 世纪末的波 兰,当时正值犹太启蒙运动进入成熟时期。 欧美大陆 物质文明激发了犹太人久受压抑的个人欲望, 犹太 人开始对异质文化产生向往情绪; 而近代以来的数 次排犹狂潮, 更促使犹太人反思弥赛亚的救世神话, 不愿坐等上帝的来临。 于是,许多犹太人开始纷纷摆 脱占据当时主导地位的传统犹太教, 脱下传统服装, 走出教堂,走出犹太社区,开始了同西方主流文化的 同化进程。 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就是以这一时期 的历史现实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这一历史时 期犹太人面对大屠杀及异质文化的冲击时所经历的 信仰危机和与现实抗争的历程与犹太人的躁动心态。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颠覆; 抑制; “小历史”; 历史语境
1. 导言 艾 萨 克·巴 什 维 斯·辛 格 (Issac Bashvis Singer,
1904-1991)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 1978 年,辛格 因为 “他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波兰犹太 人的文化传统之中, 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 处境”(程爱民 2001)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小历史”的书写和作者的边缘立场 “格氏的 ‘文化诗学’ 善于将单数的 ‘大历史’
(History)化 为 复 数 的 ‘小 历 史 ’ (histories), …… 在 他 看 来 ,新 历 史 主 义 不 是 回 归 历 史 (大 历 史 ),而 是 提 供 一种对历史的阐释(小历史)。 那么这种小历史就不 会是自律的,而是实实在在进入社会各生活层面的” (王岳川 1999:172)。 我们从辛格的作品中看到了新 历史主义的边缘性创作原则: 不是像史学家一样从 “大历史”入手,而是开始于“小历史”,发掘被忽视的、 被压抑的边缘话语,通过对边缘话语的“厚描”而对 中心话语进行挑战。 辛格的小说体现了一种书写大
新历史主义 诞 生 于 20 世 纪 80 年代 的 英 美 文 化 和文学界,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
读的‘文化诗学’” (胡经之 2003:567)。 “新历史主义 旨在恢复文学评论中的历史维度,准确地说,新历史 主义不仅是对文学批评中历史主义的反驳, 而且是 对形式主义、 新批评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拨正”( 石 坚,王欣 2008:1)。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通过揭示历史 文本在深层结构上具有虚构性和想象性这一事实, 提出了“历史的文本性”这一概念,从而颠覆了旧的 历史观所认为的历史与文学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反 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开启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复杂 对话。 新历史主义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 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解读,把文学与 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 分析的中心问题,“通过文本与社会语境, 文本与其 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构成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 式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王岳川 1999:158)。
辛格用一种濒临消 失 的 语言— ——意 第 绪 语 生 动 地勾勒出一幅 17 世纪到 20 世 纪上 半 叶 的 波 兰 犹 太 世界。 他使用全景式的描述手法表现了犹太人在处 理犹太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时的迷惘与 身份危机感:“一边是来世、信仰和神秘主义,另一边 是现世、民主思想和虚无主义”( 辛格 2006:315)。 《卢 布林的魔术师》出版于 1960 年,被公认为辛格最佳的 长篇小说。
132
2011年 3 月 第 8 卷第 1 期
学术版
化”的企图开始瓦解了。 第三次走进教堂是在绝望的 情形下遵循了精神的引导,“他感到自己必须坐在那 里 , 而 且 想 再 次 走 进 诵 经 室 ” ( 艾·巴·辛 格 2001: 183)。 在小说中,雅夏一直想从里到外地摆脱掉犹太 人的印记,但此时他的民族意识却空前觉醒,对其犹 太身份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雅夏就是众多处于两难境地的犹太人中的一个 缩影。 他是一个犹太魔术师,闯荡江湖,靠卖艺为生, 其精湛的技艺为他赢得了鼎鼎大名。 但是,就因为他 是犹太人,所以总是受歧视,他“总是属于那一批拿 钱拿得最少的。 艾米莉亚说得对。 只要他一直待在波 兰,他们就拿他当 第 三 流 的杂 耍 演 员 看 待 ” (艾·巴· 辛格 2001:70)。 “阿尔罕伯剧场的老板始终不肯给雅 夏加工资。 他们尽管对他赞不绝口,但是国外来的小 丑挣得更多” (艾·巴·辛格 2001:70)。 他还不被允许 进公园的夏季剧场演出。 他和其他普普通通的犹太 人一样遭受着社会的歧视和白眼。 通过描写雅夏的 境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犹太人同化过程的艰难,虽 然他们努力地融入主流社会, 但还是不断地遭到排 斥,游离于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边缘地带,始终只 是伴随主流社会而存在的 “他者”,得到的反而是更 为严重的信仰危机, 最终他们只能选择回归犹太传 统,企图在民族精神的庇护下寻求内心的平静。 辛格
同时, 小说对雅夏善良本性的描写也是对 “颠 覆”话语一定程度上的 “抑制”。 尽管雅夏道德沦落 了,但是他的善良本性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雅夏有一 个信念,那就是他的家必须永远存在,对他来说,婚 姻是一件神圣的事。 而且,他一直为自己的诚实和善 良感到骄傲。 不论自己多么缺钱,当碰见穷人或乞丐 时,他都会无一例外地帮助他们。
虽然雅夏极力想摆脱犹太身份融入西方主流文 化,但他始终只是一个“边缘人”,最终,马格达之死和 另外两个情人的抛弃和背叛使他幡然醒悟, 他终于 明白犹太传统才是他灵魂的根,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回 归犹太传统。 辛格在小说中巧妙地安排了雅夏在“危 急”关头三进犹太教堂的情形,为他后来回归犹太传 统设定了伏笔。 第一次进犹太教堂只是为了躲雨,雅 夏进入教堂后感到一阵陌生,“他们在干什么? 难道 我已经把这么多传统的仪式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吗? ” (艾·巴·辛格 2001:64); 第二次是因为他行窃失败 , 为了逃避警察的搜捕而在慌乱之中躲进了犹太教 堂。 这一次,他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明显地感 觉到那些犹太人对他兄弟般的爱,他还记起了“父亲 临终前把他叫到了身前, 说:‘答应我你要始终做犹 太人’”(艾·巴·辛格 2001:143)。 雅夏在关键时刻想 起了父亲的遗嘱并意识到自己是数代以来畏惧上帝 的犹太人的后裔,这意味着他追求被非犹太世界“同
本文将以新历史主义为批评策略, 从作者对主 流话语的“颠覆”和“抑制”、“小历史”式的书写方式以 及文本与历史二者如何互相构建这三个方面来洞察 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
2. 反叛的悖论—— —辛格对主流话语的“颠覆”和“抑制” 虽然辛格小说的主题大多涉及“善与恶、理智与
情欲、科学与宗教、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但 其小说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主题模式:即从背弃到回
2011年 3 月 第 Fra Baidu bibliotek 卷第 1 期
学术版
新历史主义解读《卢布林的魔术师》*
马岢原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誉为美籍犹太作家辛格的代表作。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通过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里受到权力压制、被边缘化的犹太人的悲惨历史境遇,探析《卢布林的魔术师》是如何塑造那 个时代的历史语境,同时又是如何被历史语境所塑造的。
2.1 颠覆 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辛格从三个方面挑战 了主流话语,体现了文学的“颠覆”功能。 第一,雅夏 充满了自我反叛的激情,他丢掉犹太教的经典,脱下 犹太人的长袍, 精心将自己打扮成一个现代绅士。 “他不留胡子, 只有在犹太历新年和赎罪节才去会 堂, 而且要过节的日子他碰巧在卢布林他才去呢” (艾·巴·辛格 2001:4)。 当别人指责他对宗教不虔诚 时,雅夏是这样回答的,“你什么时候去过天堂? 上帝 是什么模样? ”(艾·巴·辛格 2001:4)。 在他看来,既然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上帝向人类显示过自己的意志, 他就没有理由非要接受所谓上帝法律的约束。 第二, 他放弃使用犹太人的语言, 转而使用代表主流社会 的语言— ——波兰语。 第三,放弃犹太传统习俗和道德 约束,追求非犹太人所谓的上层社会和物质文明。 为 了能彻底融入波兰上流社会, 他决定抛弃多年来和 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以及其他两位社会地位卑微的情 妇, 与信仰天主教的情妇艾米莉亚去意大利南部结 婚。 正如辛格在小说中写到的,他“不断地在宗教与 世俗生活, 家庭生活与嫖娼以及基督式的爱与世俗 的仇恨之间徘徊” (艾·巴·辛格 2001:68)。 通过解读雅夏对犹太身份的否定, 对于情欲的 沉溺,以及对非犹太世界的追逐,辛格深刻暴露了诸 如民族歧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社会 问题,从而体现了辛格试图解构、颠覆主流话语的创
收稿日期:2010-10-21 * 本文为 2009 年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支持项目,创伤与生存: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创伤
叙事研究,项目号:09LZUJ BWZY045。
131
Mar. 2011 Vol. 8 No. 1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近年来,国内对《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研究多从 传统的历史主义来分析,使文学本身被边缘化,或者 用新批评的方法从文学内部入手, 完全忽略了文本 之外的历史语境。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 发,把《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本研究与历史语境研 究结合起来,考察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 为解读辛格作品中的“背弃—回归”模式提出一种崭 新的视角。
通过在文本中披露雅夏背离犹太传统的种种原 因和行为,辛格对已有的主流话语提出了质疑,并得 出结论: 或许只有颠覆主流话语才能消除犹太人的 两难境地, 但他同时又对颠覆力量进行了抑制,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辛格对回归犹太传统、遵守犹太教 义的肯定。 但是在这里,雅夏的“回归”又充满了悖反 因素, 虽然主人公最终回归到他曾极力嘲弄的犹太 传统之中,成为足不出户的忏悔者,但内心却感到永 远不得安宁。 “而这里所说的‘回归’虽是主人公心理 流程的终点指向,但在辛格笔下,‘回归’并不意味着 对犹太教规教条的简单保守或重建古老的‘格托’生 活圈,而是一种‘适度同化’与坚持‘犹太性’精神内 核两相契合的浪漫理想”(赵琨 66)。
作倾向。 2.2 抑制 辛格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除了颠覆还有明显的
包容性。 文学的社会功能并不仅限于其对社会的颠 覆性功能的单一实现, 文学的抑制性功能也是与其 同时发生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辛格作品中对于雅夏 内心矛盾的斗争、雅夏回归犹太传统,固守善良的人 性本色的论述中得以充分体现。
科学知识虽然动摇了他对犹太教的信仰, 但却 不能解答他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困惑和不安。 因此,他 尽管生活放荡, 却始终不能彻底摆脱犹太人的传统 和宗教信仰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 雅夏从未停止对 自己内心世界的追问和探寻, 每当他遇到麻烦时就 不停地责问自己是否背离了犹太教。 一次和艾米莉 亚在剧场看一场闹剧时, 他从剧中人物身上似乎看 到了自己丑恶的一面, 他不禁这样问自己:“他真的 已经准备抛弃埃斯特(他的犹太妻子 ),同艾米莉亚 (他信奉基督教的情人)一起到意大利去吗? 埃斯特这 许多年来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始终如一,他能这么狠 心对待她吗? 再说,他,雅夏,甘心改变宗教信仰,做 个基督徒吗? ”(艾·巴·辛格 2001:61)
归”(程爱民 1990)。 《卢布林的 魔 术 师 》就 是 这 一 模 式的典型代表。 主人公雅夏从隐匿犹太身份、背弃犹 太教义、疏远犹太传统开始,到最终认同犹太身份、遵 守古老教义、回归犹太传统,这种“背弃—回归”的主 题模式恰好反映了文学“颠覆”和“抑制”的社会功能。
“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格林布拉特在《看不 见的子弹》一文中曾提出过两个极其政治化的概念: ‘颠 覆 ’(subversion)与 ‘抑 制 ’(containment)。 他 认 为 , ‘颠覆’ 是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 而 ‘抑制’ 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赵静蓉 2002)。 “颠覆”与“抑制”的相互作用显然形成一个悖 论, 而文学就是在这看似相悖的情况下与社会现实 密切结合,融入社会能量的流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