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物流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物流园区的发展概述

1.1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

物流园区是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物流企业的载体,物流园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规律性,是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外部经济和比较优势等多种驱动力作用下的新兴物流业态。它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传统物流服务模式的改变,节约土地使用,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对于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调整期和发展期4个发展阶段:引入期:1999~2001年。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引入物流园区的概念,并开始尝试中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1999~2001年,物流园区的概念开始在部分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物流需求旺盛的区域扩散,部分区域着手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摸索。

成长期:2001~2003年。作为一门新兴产业,社会各界对物流园区的运作机制、盈利模式等关键因素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建设热情高、规划面积大、投资规模大等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于2003年达到一个物流园区的建设高潮。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各地区开始引入物流园区的概念,大量规划、在建的物流园区应运而生。这个阶段的物流园区处于规划、在建状态的数量比较多、分布比较广,“物流园区热”、“物流中心热”成为当时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调整期:2003~2004年。中国物流园区在2001~2003年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苗头。业界普遍认为,物流园区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规划不够科学,是导致某些物流园区的建设具有盲目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物流园区发展进入了调整期,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数量增加速度放缓,一些待建、在建项目处于观望状态;一些项目处于停滞状态;一些项目开始重新定位。调整期后的物流园区建设开始逐渐从盲目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政府在中国物流园区调整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及时纠正了

一些业内已出现的不良苗头和倾向,引导中国物流园区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发展期:2004~2009年。经过了一个短期的调整,政府和行业协会开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物流园区的发展,理论界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讨,实践上的探索和业务创新不断展开。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发挥成效,物流园区开始走向理性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1.2现代物流的特点

(一)物流过程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的出现。供应链把物流系统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过程和货物配送到达用户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物流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为基本单位,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时,世界级的公司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方法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其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上升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二)物流技术专业化

表现为现代技术在物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EDI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和柔性化技术等等。运输、装卸、仓储等也普遍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扩大了物流活动的领域。

(三)物流管理信息化

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为数众多的无车船和固定物流设备的第三方物流者正是依赖其信息优势展开全球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四)物流服务社会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复杂,生产经营对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物流部门由于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产品从供方到需方全过程中,达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路程最短、费用最省。

(五)物流活动国际化

在产业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原材料、零部件的来源,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因此,其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也超出国界,着眼于全球大市场。大型跨国公司普遍的做法是选择一个适应全球分配的分配中心以及关键供应物

的集散仓库;在获得原材料以及分配新产品时使用当地现存的物流网络,并且把这种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广到新的地区市场。

1.3现代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一)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这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现代物流观念薄弱。一些工商企业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大而全”、“小而全”,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实行业务外包。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很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三)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据北京市调查,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四)缺乏配套的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产业,需要有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由于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还缺乏配套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急需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环境。

(五)物流人才短缺。当前尤其缺乏实用型物流人才,缺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将达15万人左右。据北京市调查,物流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职工只占19%。

纵观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出一下五方面:

(一)物流的系统化趋势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要领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的流动,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