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投资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既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又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2005年,中海油投资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宣告流产;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这些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因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当。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越来越大,但风险管理机制却并未跟上,在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建立、风险的控制与反馈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缺口。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是投资者对外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
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前,建立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企业对外投资的区域、内容不同,风险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模式都有一些共性。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风险管理模型:
以上模型以传统风险管理模型为基础,增加了企业自身评估与控制、信息收集与管理、风险反馈与企业应变三个方面,使企业实现动态管理。
企业自身评估与控制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企业必须对自身的战略、定位、管理情况等等有清醒的认识,控制好企业内部的风险,才能沉着淡定的应对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
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对于国际投资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投资活动处于境外,而直接投资所付出的成本更多的是形成固定资产,不易于回收、撤出,由此对企业的信息情报系统形成巨
大的考验。信息不对称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将为企业风险控制的起点。
此外,在当今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政治环境下,仅仅对风险进行控制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对风险有所反馈、积极应变,实行风险的动态管理,才能有所进步。
本文将重点阐述风险来源、风险评价和风险反馈与企业应变。
一、风险来源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明确风险的来源和本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关决策。根据我国的投资特点和相关文献,构建出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来源体系如图:
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对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测算及衡量。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来源有不确定性和地区差异性,这意味着风险评价的方法需要有很强的灵活性。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层要素的权重,然后依据企业在投资前期信息收集与管理活
动得出的投资环境评价,经过反复对比,得到此项投资的风险评价,从而作出投资决策。显然,在这种风险评价模式中,企业的前期信息收集与管理显得极其重要,因为这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决定性影响。
设主因素集为U={U
1,U
2
,U
3
,U
4
,U
5
},子因素集分别为U
1
={u
11
,u
12
},U
2
={ u
21
,
u 22},U
3
={ u
31
,u
32
,u
33
},U
4
={ u
41
,u
42
},U
5
={ u
51
,u
52
}。具体指标列表如下:
将风险程度V划分等级:V={v
1
, v
2
, v
3
, v
4
, v
5
,},对应的风险等级依次为“高”、
“较高”、“中等”、“较低”、“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对一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指标进行赋值,并算出其风险值。最后将各级指标依次向上汇总,得出该项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风险。
在这里,风险评价的方法并没有采用德尔菲法(聘请专家对指标权重进行评价且反复求证),而是依靠企业对投资环境所做的信息收集与调研、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报告和提供的资料对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估计、赋值与计算,更为客观可靠,也具有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投资目标区域,选取的风险因素是不同的。比如说,印度地区宗教因素比重很大,而对于泰国来说,宗教问题并不严重;欧洲地区的税收因素需要考虑,而开曼群岛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投资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风险因素,做到因地制宜。
三、风险反馈与企业应变
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要面临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风险、东道国市场变化带来的商业风险,还要应对来自于东道国的各种政治风险、法律和安全风险。相对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企业自身和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制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后,有必要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反馈到企业自身乃至中国对外投资的大环境上,认识到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
1、东道国的反应
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集中于资源开发、金融服务和初级制造业上。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难免会将我国企业的投资目的与政治目的相联系,担心其未来的能源安全、金融市场稳定而在审批这些投资项目时,带有主观色彩来阻止中国企业的投资致使我国对外投资计划流产,此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CNOOC)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eal)被美国国会否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少量大型企业,使得东道国对我国进入后的本国行业竞争状态和市场集中度有所忧虑,而对谈判中的投资项目进行干涉,迫使我方企业改变投资计划、做出让步甚至拒绝接受投资。
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努力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好信息收集与管理工作,了解东道国此前对相关投资项目的态度和政策,分析东道国的市场情况、竞争态势,主动地对其市场集中度、垄断程度进行分析,使得在进行投资谈判、审批遇到相关阻挠时有所准备和反击。
此外,我国企业必须主动与东道国相关政府部门联系,争取东道国官方的支持或者认可,以合作双赢的姿态进行投资活动;同时积极寻求国内相关部门的帮助。
东道国官方对投资活动的干涉是对外投资的风险之一,对投资项目掌有生杀大权。企业需要更加主动的将东道国的反应纳入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战略之中,有所防范,避免投资项目被东道国扼杀。
2、品牌效应与产业价值
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很多时候与品牌效益、产业价值有关。
品牌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它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一个品牌效应、产业价值双低的企业在一个陌生的市场环境中几乎无法生存。应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不仅仅靠提高生产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完善服务等方法,还应着力塑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争取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是企业的根基,好的品牌是肥沃的土壤。海尔集团通过品牌战略进入了国际市场,又借助品牌效应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这为我国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借鉴。
我国对外投资的制造产业中,绝大多数的生产活动是加工成品。通过在境外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制造类企业可以获得加工费。但是由于其对外投资的产业价值低,造成产品的替代程度高,技术领先程度低,不仅获得的利润少,还成倍的加大了对外投资的经营风险,长远来看没有发展前途。由此,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必须凭借独创性、品牌效应等非价格因素,形成产品在新创阶段的垄断优势,获得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价值,降低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
3、国家对外投资管理不当
目前,我国对境外企业实行综合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以外经贸部为主。但外经贸部没有统一机构专门管理:境外非贸易企业归国际经济合作司管理,贸易性企业归进出口司管理,三资企业归外资司管理。此外,计委、财政、银行、外汇管理局、企业主管部门都有权管理境外投资企业。管理部门虽然很多,但是缺乏一个权威的中央机构来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导致对外投资企业在投资初期面对陌生的市场环境时无法得到本国相关机构的系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