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这些争议既有关于价值理念的, 也有关于具体技术层面的, 这种争议其实很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市场与政府之争。如果说经济制度的核心在于效率至上, 强调自由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平衡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则在于公平, 强调政府责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能够说, 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支柱, 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积累新的物质财富( 类似于驱动轮) ; 社会保障制度则维系着社会稳定, 并促使全人类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 类似于从动轮, 控制前进方向) 。

经济学界对于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 经济学家们用不同的经济模型和经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作证, 这种争论随着世事的变化莫测可能永无定论( 如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70年代的滞涨, 谁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 而社会保障理论界似乎关于这两对概念范畴的看法更为确定——公平至上, 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这一点我是很认可的, 社会保障制度当然也要效率, 但这种效率是以”公平”为约束条件。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改革浪潮有着私有化改革的趋势, 我认为也应该以尊重这一条件为前提。毕竟, 如果一切回归到效率至上的自由竞争状态, 社会保障

制度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意义。这样再来重新审视经济制度, 可能强调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才是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 社会调解则不应该由经济体制本身来承担。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更应该依靠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这两项制度彼此间的相互协调, 二者不应越位, 更不能缺位。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其中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协调其间的相互关系, 还值得探索。

2、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 Social Security)

概念的界定是一种现实的抽象, 社会保障学源于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现实基础,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了社会保障定义的多样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保障理论本身还不成熟, 在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于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从实施主体、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这一实践角度出发进行的定义, 由于各国社会保障理念和模式的不同, 有所区别。《社会保障学》一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 能够说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一种高度概括: 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这一定义不但包含了社会保障的福利

性、社会性本质特征, 体现了保障和改进国民生活的目标追求( 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 , 也反映了社会保障的改革趋势( 减弱政府责任、降低强制性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补充保障、福利事业民营化) 。这一定义的前瞻性值得肯定!

3、若干重要概念的解析

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 概念的清晰

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制订与实践”。特别是在中国, 法制缺失, 一直存在着复杂的部门利益之争, 概念一旦界定不清, 就极易为以后政策的推行埋下隐患( 例如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 。

社会保障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范畴, 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大主体制度, 也包含了职业福利、慈善事业、家庭保障、商业保险等补充性的制度安排。这些概念的界定涉及了不同的责任主体和部门, 对它们进行清晰界定对于明晰各方主体的责、权、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救助: 政府负责、无偿提供、面向困难群体的第一道防线, 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它扶助措施。社会救助制度历史久远, 但进入现代社会, 又富有了新的特征, 如救助者与施助者地位平等、制度化社会政策、内容更加丰富, 这也是与现代社会保障制

度的发展相同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外延在不断扩展, 其原有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深化, 这种变化不但是结构内容上的, 更

是理念上的, 可谓确实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 但它首先产生于德国, 表明”与其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要依赖经济发展水平, 不如说更取决于所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向, 以及政治的、社会的乃

至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这是郑老师社会保障学的一个基本观

点!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究竟有多大? 值得思考。我认为, 经济基础只能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却非充分条

件, 经济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但人类社会作为一

个高级的动物组织形态, 需要的却不但是物质上的满足。政治、

社会、文化这些非物质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常常不逊于经济因素。特别是在中国, 自古以来, 似乎政治力量更是左右一切的

主要因素, 决定着我们的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形态。

社会保险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保障内容涉及其生老病死残, 强调权利义务相结合, 待遇与收入关联, 强制实施。这里有两点思考: 一是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这与社会保险的缘起关系密切, 社会保险本身是工业化的产物, 其最初的实施目的就是

为了保障产业工人的利益。那么可不能够认为, 社会保险本身的设计机制( 例如缴费机制、保障水平等) 就是以保障对象身份( 产业

工人) 为基础, 具有某种限制性的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少国家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范围逐渐扩展到劳动者及其家属, 乃至全体国民, 这种保障对象范围的扩大在制度设计上是否会产生新的难点, 原有的社会保险机制在面对不同的对象群体时是否仍具有有效性呢?

例如, 当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 职工医保是传统社会保险的范畴, 而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却有着不同的缴费机制和保障水平, 是否应归为社会保险的范畴呢? 可能这需要考察以上两项制度是否具有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令人疑惑的是,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尽管强调权利义务相结合, 以缴费为前提, 却并

未强制施行, 保障水平远远低于职工医保, 这样看来它们并不能算

做社会保险。那未来中国医保改革的方向该走向何方? 三项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