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你幸福吗?”一个简单的问句,牵动人心。

今年,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虽然幸福感如何评价、幸福指数如何计量,见仁见智,有待探讨,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民的幸福感将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衡量指标。简单说,发展好不好,人民说了算。

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不少人的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二者为何相背离?一方面,因为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贫富差距拉大、房价大幅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从世界来看,幸福感最强的多是收入不算很高的小国家。这种现象也令许多专家学者备感迷惑。一种解释认为,经济增长只反映了财富、收入,忽略了平等、健康等众多影响幸福的因素。

不管专家如何解释,对政府而言,施政的大目标仍在于让人民幸福。化目标为指标,政府不能唯GDP独大,需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要素,逐步纳入政策考量范围——这样的改变值得期待。

发展好不好,人民说了算。因为幸福与否,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幸福的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反映人民的感受,这是需要着力思考的重要课题。

请以“如何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为主题,写一篇申论文章。

要求: 1.请以“如何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为主题,写一篇申论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2.联系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3.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900--1100字。

深入惠及民生提升国民幸福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一切人类努力地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渴望幸福、追求幸福、获得幸福是人们心灵深处最殷切的期盼。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将提升国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幸福指数”已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老百姓的需求更多层次、多元化,幸福的内涵和需求也随之大幅度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加深入和细致,以满足和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然而,何谓幸福?在我看来,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幸福感也不是伴随着GDP飞速增长的天文数字;“幸福指数”不是政府炫耀政绩的砝码;“最具幸福感城市”更不该由各类媒体去评价。相反,幸福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幸福感是让老百姓共享GDP增长的果实;“幸福指数”的高低要由老百姓自己去衡量;“最具幸福感城市”要让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的平凡生活中更有尊严的生活。

各级政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为依托,坚定惠及民生的信心,摒弃唯GDP独大的错误观念,切实将影响国民幸福的各项工作抓出实效。首先,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保证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的大力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覆盖面积,保障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其次,分配是民生之源,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还很大,社会发展并不均衡,这是影响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深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

资标准。如部分地区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对社会财富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已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再次,教育是民生之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要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做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创造多而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美的文化需求。

最后,就业是民生之基,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也关系到人的尊严。”我们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如增设公益性岗位,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等,让更多老百姓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不该是一张空口支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耕有其田,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共同努力打造,让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安心、有信心,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缩小贫富差距调节税收,打击非法收入

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社会有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交往人数不多的环境中长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是:重人情而轻规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中一些颠倒黑白的做法,也造成了对社会道德的一次摧残。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使少数人在极大的诱惑面前利令智昏。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虚假广告、贪污舞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诚信的“绿洲”。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诚信度不高,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诚信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社会基础。诚信也是我们民族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将“诚信友爱”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积极打造社会诚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对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

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虽是少数人的恶劣之举,但其对市场秩序、社会诚信的破坏却是不言而喻的。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骗税逃税、虚假广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等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各类较为突出问题采取集中专项治理,对于“食品安全”等规则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同时,认真对待各类举报投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无藏身之处。

其次,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率先垂范,取信于民。

孔子曰:“言不中,民无以措手足”。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纠正自身尚且存在不足,严厉查处少数腐败分子的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不法行径,严格履行好各项政府职责,以达到较高的廉政诚信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

再有,我们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和诚信系统,为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记载和查询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