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八 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力学中三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和两种重要解题方法的综合应用
命题特点: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平抛)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动力学和功能关系)的应用
此专题为力学综合问题,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以论述和定量计算为主,一般作为高考卷的第一个计算题。

题目情景设置一般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综合,涉及较多的过程;涉及几乎所有的力学主干知识和主要的解题方法;难度较大,区分度较大,是考卷中的高档题。

例1.如图所示、四分之一圆轨道OA 与水平轨道AB 相切,它们与另一水平轨道CD 在同一竖直面内,圆轨道OA 的半径R=0.45m ,水平轨道AB 长S 1=3m ,OA 与AB 均光滑。

一滑块从O 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经过A 点时,静止在CD 上的小车在F=1.6N 的水平恒力作用下启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

当小车在CD 上运动了S 2=3.28m 时速度v=2.4m/s ,此时滑块恰好落入小车中。

已知小车质量M=0.2kg ,与CD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

(取g=10m/2s )求
(1)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
(2)AB 与CD 的高度差h 。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运动的等时性,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题目的设计背景学生较熟悉,入手容易,涉及到了两个物体五个运动过程,比较繁琐。

【解析】(1)设小车在恒力F 作用下的位移为l ,由动能定理得2212
Fl Mgs Mv μ-=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Ma μ-= 由运动学公式得 212l at = 联立以上三式,带入数据得a = 4m/s 2 , 21l t s a
== (2)滑块由O 滑至A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212A mgR mv =
AB 段运动时间为1112A s t s v gR
=== 故滑块离开B 后平抛时间与小车撤掉恒力F 后运动时间相同。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µMg =Ma´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 -a´t´
由平抛规律得212
h gt = 带入数据得h=0.8m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不能确定两个独立运动的物体的等时关系。

(2)对小车的运动过程分析不清,误认为小车在CD 段上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将v =2.4m/s 看做是小车的最大速度,求出了加速的时间t =0.6s 。

(3)本题第(1)问采用动能定理的方法可简化解题过程,但不少考生选用了运动学方法,导致运算过程复杂,失分较多。

(4)答题不规范。

本题因涉及到了两个物体五个运动过程,较为繁琐,使用脚标混乱的现象比较多见,评阅者不易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和采分点。

例2.如图所示,在高出水平地面 1.8h m =的光滑平台上放置一质量2M kg =、由两种不同材料连接成一体的薄板A ,其右段长度10.2l m =且表面光滑,左段表面粗糙。

在A 最右
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 ,其质量1m kg =。

B 与A 左段间动摩擦因数
0.4u =。

开始时二者均静止,先对A 施加20F N =水平向右的恒力,待
B 脱离A (A 尚未露出平台)后,将A 取走。

B 离开平台后的落地点与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 1.2x m =。

(取210m g s =)求:(1)B 离开平台时的速度B v 。

(2)B 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 时,B 运动的时间t s 和位移x B (3)A 左端的长度l 2
过程分析:当A 在恒力F 的作用下向右作匀加速运动时,由于A 的右段是光滑的,B 受力平衡,所以B 静止不动,当A 的位移10.2l m =时,这是AB 之间就产生了摩擦力,B 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直到脱离A,然后B 在平台上做匀速运动,到达边缘后做平抛运动。

解:(1)设B 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由运动学知识可得:
t
v x gt h B ==22
1,代人数据得s m v B /2= (2)设B 的加速度为B a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得:
221B B B B
B B B
t a x t a v ma mg ===μ,代人数据得 m x s t B B 5.05.0==
(3)设B 刚开始运动时A 的速度为A v ,由动能定理得:212
1A Mv Fl = 设B 运动后A 的加速度为A a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得
222
1)(B A B A B A
t a t v x l Ma mg F +=+=-μ,代人数据得m l 5.12= 方法提炼:
求解多过程问题的关键是要学会对过程的拆分与组合,过程与过程的衔接点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

求解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的一般步骤为:
确定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动能分析做功分析过程分析受力分析→→→→→
【限时训练】
1、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 的平台上的A 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
μ的滑道向下运动到B 点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

设滑道的水平距离为L ,B
点的高度h 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取g =10 m/s 2)。

求:
(1)运动员到达B 点的速度v 与高度h 的关系。

(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 点的高度h 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L max 为多少?
(3)若图中H =4 m ,L =5 m ,动摩擦因数μ=0.2,则水平运动距离要达到7 m ,h 值应为多少? 热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的组合
此类问题一般涉及2~3个子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根据已知和所求选择力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或能量观点(功能关系)来解决问题。

通过两种运动的衔接点——速度可以把两种运动的某些物理量建立联系,这点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

解析:(1)设斜面长度为L 1,斜面倾角为α,根据动能定理得
mg (H -h )-μmgL 1cos α=12m v 2① 即mg (H -h )=μmgL +12
m v 2② v =2g (H -h -μL )③ (2)根据平抛运动公式 x =v t ④ h =12
gt 2⑤ 由③~⑤式得x =2(H -μL -h )h ⑥ 由⑥式可得,当h =12
(H -μL ) L max =L +H -μL 。

(3)在⑥式中令x =2 m ,H =4 m ,L =5 m ,μ=0.2,则可得到:-h 2+3h -1=0
求出h 1=3+52m =2.62 m ,h 2=3-52
m =0.38 m 。

2、如图所示,水平轨道上,轻弹簧左端固定,自然状态时右端位于P 点。

现用一质量m =0.1 kg 的小物块(视为质点)将弹簧压缩后释放,物块经过P 点时的速度v 0=18 m/s ,经过水平轨道右端Q 点后恰好沿圆轨道的切线进入竖直固定的圆周轨道,最后滑上质量M =0.9 kg 的长木板(木板足够长,物块滑
上去不会从木板上掉下来)。

已知PQ 间的距离l =1 m ,竖直半圆轨道光滑且半径
R =1 m ,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5,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0.2,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0.01,取g =10 m/s 2。

(1)判断物块经过Q 点后能否沿圆周轨道运动;(2)求木板滑行的最大距离x 。

热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组合
此类问题中物体做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其特点是:直线是圆周在两种运动衔接点处的切线。

物体在衔接点处速度不变,但受力情况变化。

一般涉及圆周运动在该处的临界问题,需要列关于向心力的动力学方程;对涉及该处的过程,往往需要列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方程。

解析:(1)物块在PQ 上运动的加速度a 1=-μ1g =-1.5 m/s 2
设进入圆周轨道时的速度为v ,v 2-v 20=2a 1l
得v =v 20-2a 1
l =321 m/s 设物块刚离开Q 点时,圆轨道对物块的压力为F N ,
根据牛顿定律,有F N +mg =m v 2R 得F N =m v 2R
-mg =31.1 N>0 故物块能沿圆周轨道运动。

(2)设物块滑上木板时的速度为v 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2m v 2+mg ·2R =12m v 21
得v 1=19 m/s 设物块滑上木板时的加速度为a 2,a 2=-μ2g =-2 m/s 2
设木板的加速度为a 3,μ2mg -μ3(m +M )g =Ma 3
a 3=μ2mg -μ3(M +m )g M =19
m/s 2 设物块滑上木板经过时间t 二者共速,有v 1+a 2t =a 3t 得t =9 s
这时木板的位移x 1=a 3t 2/2=4.5 m
它们的共同速度v 2=a 3t =1 m/s
物块和木板一起减速的加速度a 4=-μ3g =-0.1 m/s 2,
它们减速运动的位移x 2=-v 222a 4
=5 m x =x 1+x 2=9.5 m 。

3、如图所示,将一质量为m =0.1 kg 的小球自水平平台右端O 点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小球飞离平台后由A 点沿切线落入竖直光滑圆轨道ABC ,并沿轨道恰好通过最高点C ,圆轨道ABC 的形状为半径R =2.5 m 的圆截去了左上角127°的圆弧,CB 为其竖直直径,(sin 53°=0.8,cos 53°=0.6,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1)小球经过C 点的速度大小;
(2)小球运动到轨道最低点B 时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大小;
(3)平台末端O 点到A 点的竖直高度H 。

热点三、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组合
此类问题中物体先做平抛运动后再做圆周运动,其特点是:两种运动的轨迹在衔接点处有公共切线,平抛运动的末速度方向恰好在此处圆周的切线上。

末速度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即弦切角,分解速度时,注意
应用弦切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解析:(1)恰好能通过C 点,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即mg =v 2C R
v C =gR =5 m/s 。

(2)从B 点到C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 v 2C +mg ·2R =12m v 2B
在B 点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N -mg =m v 2B R
得F N =6.0 N ,方向竖直向上。

(3)从A 到B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 v 2A +mgR (1-cos 53°)=12m v 2B
所以v A =105 m/s 在A 点对速度v A 进行分解有:v y =v A sin 53° 所以H =v 2y 2g
=3.36 m 。

4、如图所示,用内壁光滑的薄壁细管弯成的“S”形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弯曲部分是由两个半径均为R =0.2 m 的半圆轨道平滑对接而成的(圆的半径远大于细管内径)。

轨道底端与水平地面相切于A 点,顶端与一个长为l =0.9 m 的水平轨道相切于B 点。

一倾角为θ=37°的倾斜轨道固定于右侧地面上,其顶点D 与水平轨道的高度差为h =0.45 m ,并与其他两个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一质量为m =0.1 kg 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在A 点被弹射入“S”形轨道内,沿轨道ABC 运动,并恰好从D 点无碰撞地落到倾斜轨道上。

小物体与BC 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

sin 37°=0.6,
cos 37°=0.8)
(1)小物体从B 点运动到D 点所用的时间。

(2)小物体运动到B 点时对“S”形轨道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小物体在A 点获得的动能。

热点四、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组合
此类问题涉及较多的运动形式、较多的物理规律,解题时应按事件发生的次序,按部就班的分析每一个过程或状态遵循的规律,通过不同运动之间的衔接点的速度等建立相关物理量的关系。

解析:(1)小物体从C 点到D 点做平抛运动,设在D 点时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v D ,在C 点速度为v C ,
有v D =2gh =3 m/s tan θ=v D v C
解得v C =4 m/s 小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1=v D g
=0.3 s 小物体从B 到C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B 点速度为v 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由运动学公式得v 2C -v 2B =-2al 代入数据解得v B =5 m/s
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t 2=v C -v B a
=0.2 s 小物体从B 点运动到D 点所用的总时间为 t =t 1+t 2=0.5 s 。

(2)小物体运动到B 点时,设其受到轨道对其的作用力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N +mg =m v 2B R
解得F N =11.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N ′=F N =11.5 N 方向竖直向上。

(3)对小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 k A =4mgR +12
m v 2B 解得E k A =2.05 J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