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小儿便秘很多时候是小儿的发育消化系统不完善,或是饮食结构不正确导致的。

小儿便秘有很多种情况,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辩证施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一、治则小儿便秘,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两天以上一次,排便困难,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临床要注意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脾和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故粪便的排出与大肠功能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便不通者,脏腑有热,乘于大肠故也。

”二、辨证论治1、食积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2)治则消积导滞、清热化湿。

方剂:导滞丸加减。

(3)常用药枳实、神曲、山楂、黄连、黄芩、茯苓、大黄(后下)、泽泻、白术等。

伤于面食:加用莱菔子;伤于谷食:重用神曲;伤乳食:加麦芽。

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食积化热:加连翘、胡黄连;腹胀满:加木香、鸡内金。

2、燥热便秘(1)主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治则清热、润肠、通便。

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3)常用药大黄(后下)、麻仁、枳实、厚朴、杏仁、白芍、蜂蜜(冲)。

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加生地、沙参或麦冬;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者:加黄芩、知母、瓜蒌仁;腹胀痛者,加木香、槟榔、白芍。

3、气滞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闷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导滞通便。

方剂:六磨汤加减。

(3)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后下)、大黄(后下)、槟榔、枳实。

胸胁胀闷痛甚者:加香附、川楝子;腹胀攻痛者:加白芍、元胡;嗳气不除者:加旋复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去槟榔,加半夏、生姜、陈皮;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栀子、龙胆草等:虫积阻滞气机者:重用槟榔,并加雷丸、使君子等。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

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

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

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

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有虚实之分。

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

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

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

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

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处理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处理
tet l19 ,8 (up )1 r n m ,9 112 sp1 :— . o e
气于脾 胃而后 强。若脾 胃一 亏 , 众体 皆无 以受气 , 则 日渐赢 弱
矣 。是方 也 , 人参 、 扁豆 、 草 , 甘 味之 甘者 也 ; 白术 、 茯苓 、 山药 、
[] 2萧树 东, . 主编 消化 系疾病基础 与临床进展 [ ]上海科 学技 M.
赵 春 梅 关 键 词 : 儿 ; 能 性 便 秘 ; 疗 患 功 治
中图分类号 :4 22 R 4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6 99 2 1)1 0 1 2 10 —0r (oO 1 —01 —0 7 以碳酸饮料等代替饮水 , 分摄人不足等均可引起便秘 。 水
功能性便秘 ( m t nl osptn C 占小儿 便秘 的 9 % i i i i f coa cnt ao ,F ) 0 以上 。小儿 F C虽不是危及生命 的疾 病 , 但影 响患儿生活 质量 , 并造成 息儿 及家长的心理负担 , 因此患儿 在诊断 明确之后 应立 即开始 治疗 。其 诊断标准主要为大便 次数减少 、 排便 困难 和大
M L 量 减 少 , I 量 增 加 , 参 苓 自术 散 可 能 通 过 调 节 M L T含 VP含 而 T 分 泌 增 多 及 抑 制 VP分 泌 , 而 通 过 M L调 节 在 F I 进 T D功 能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变 F 的 紊 乱 状 态 , 复 正 常 生 理状 态 。 改 I ) 恢 参苓 白术 散 通 过 健 脾 化 湿 , 气 和 胃等 作 用 改 善 F 理 D患 者
f 患者的上腹 痛或不适早 饱等症 状。参效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 考 文献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减少、甚至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脾虚湿重、肝郁气滞、肾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药治疗在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脾虚湿重型脾虚湿重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口淡不渴,身体发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导致脾气不足,湿气过重,从而造成便秘。

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扶正祛湿,常用的中药有破滞湿、健脾化湿的药物如枳实、陈皮、苍术、白术等。

2.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激动,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有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是由于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通便排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瓜蒂等。

3.肾虚型肾虚型是指小儿肾精不足,导致腰酸脚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足,先天不足,以及长期疾病和疲劳所致。

治疗方法是以益气固本、滋肾养阴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山药等。

1.枳实枳实有理气行滞、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并且可加入猪肝、红枣、姜等配伍同煮,可以增强其通便作用。

2.芒硝芒硝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直接服用或加入米汤中一起喝。

3.大戟大戟有泻下通气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有剧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4.厚朴厚朴能够疏通肠道,通便润肠,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不适。

5.瓜蒂瓜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中医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腹泻等副作用。

1.定期调理小儿功能性便秘需要长期治疗,建议定期调理,避免便秘反复发作。

2.饮食调理小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通便。

小儿便秘中医

小儿便秘中医
• 2、邪热伤津: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易于化
热,耗液伤津,燥热内结,可见“痞满燥实”。其他疾病 过用温燥之品,耗伤津液,亦可形成便秘。
• 3、气机郁滞:暴受惊恐或所遇不遂,情志抑郁不舒,
肝气郁结,横逆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宜,大肠传导不 利,大便秘结。
• 4、气血亏虚:素体亏虚或久病致虚,常见于脾、肾,
•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整理课件
4
二、病因病机
• 常见病因:饮食、情志、热病伤津及正气亏虚等。 • 病位:主在大肠,常于肝、脾、肾三脏相关。 • 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整理课件
5
• 1、乳食积滞: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嗜食
辛辣荤腥,脾胃积热伤津,运化失职,肠失濡润推动,大 便燥结不通;
气血津液濡养不及,气机无力推动,大便燥结难解。
整理课件
6
三、诊断
• 诊断要点
• 1、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燥,轻者前部干硬,重者状如羊屎; • 2、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常2~3日排便1次,甚
至达6~7日1次; • 3、虽间隔时间正常,但排便艰涩或时间延长,或便意频
频,难以排出或排尽; • 4、可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排便哭闹等,可并发肛
① 乳食积滞 辨证:有明确伤食或伤乳史,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痛,纳差
口臭,手足心热,小便黄少或恶心呕吐等 治法:消积导滞,清热和中 处方:乳积者,消乳丸加减;食积者,保和丸加减。 ② 燥热内结 辨证:多见于热证之后,或嗜食辛辣炙煿,便秘症状突出,伴
见内热津亏之象。 治法:清腑泄热,润肠通便 处方:麻仁丸
•。
整理课件
3
• 便秘全年均可发病,今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可 能与目前儿童食谱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OOO)。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编码:K59.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FC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症候:实证:肠道实热征肠道气滞证虚证:脾胃虚弱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的患者。

2、年龄6 月-18岁。

3、知情同意、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有器质性病变,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政、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l)血常规(2)腹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消化道钡餐,腹部彩超、尿常规、便常规、血微量元素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清热润肠通便。

(2)肠道气滞征:顺气导滞通便。

(3)脾胃虚弱证:益气润肠通便。

(4)阴虚肠燥征:滋阴润肠通便。

(5)脾肾阳虚证:温阳补肾通便。

《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临床观察》一、引言功能性便秘(食积型)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积肠道等导致大便干结难排。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和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出现此类病症。

因此,有效缓解和预防功能性便秘是当前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临床研究针对此现象,提出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的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家医院近一年内收治的食积型功能性便秘患儿共计XX例,年龄在X-X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符合食积型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在接受饮食调节、生活行为调整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穴位贴敷和乳果糖的联合治疗。

穴位贴敷选择腹部经络和关键穴位进行敷贴,每日一次;乳果糖按医嘱服用,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剂量。

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治疗前后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三、结果1. 临床效果经过X周的治疗后,观察发现大部分患儿的大便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排便频率增加,排便困难程度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其中,XX%的患儿达到治愈标准,即大便性状正常、排便无困难。

2. 不良反应在观察期间,仅有少数患儿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但症状轻微且未影响治疗进程。

经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四、讨论本临床观察显示,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具有较好的疗效。

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乳果糖则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和软化粪便来达到通便的效果。

两者联合使用,既发挥了中药的调理作用,又利用了西药通便的快速效果,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通过饮食调节和生活行为调整等辅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功能性便秘的发生。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便秘症状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坚硬,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小儿便秘脾虚肝旺常见小儿便秘与饮食和习惯有关,病位在大肠,关键还在于小儿脏腑功能特点,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小儿脾常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小儿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其脏腑功能较弱,另一方面还因小儿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比成人相对高,而小儿脾气尚弱,存在着运化功能不健的现象。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位居中焦,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在水谷的运化、吸收及糟粕的排出方面脾胃的作用至关重要。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调摄不当、情志变化,则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失常,浊阴不降,影响大肠气机,致传导功能低下,糟粕内留而便秘。

临床见大便秘结,甚则粪干如羊屎,数日不解,患儿因排便时疼痛而恐惧排便,可伴见大便涩滞不畅、脘腹胀满,同时有面色不华,食欲不佳,气怯神疲,眠少或睡眠不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且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以助大便排泄。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生机勃发,其气机升多降少,糟粕不易顺降而郁滞肠腑,故便秘者多。

肝常有余还可表现为小儿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

肝气郁结,疏泄不畅,气机壅滞,同时也影响了脾的运化,大肠气行不畅,糟粕留滞,而成便秘。

有些小儿因环境改变后不适应,可造成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小儿肝常有余,不仅见于小儿易动肝风而发热惊厥等,亦见于小儿情绪不稳定及性情急躁,致使肝气不疏,气郁化火,伤津则肠道失润而致便秘。

脾虚则运化失健,故纳差、腹胀;气血津液无以化生,不能充养皮肤、四肢,故面色不华、神疲怠动、寐时露睛。

有上述表现则中医辨证为以脾虚肝旺型,临床较多见。

治以攻补兼施健脾行气便秘传统辨证主要分热秘、气秘、虚秘,治疗主要以清热泻下药物为主配合益气、养阴等治法,却忽视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

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

第9卷第17期·总第121期 2011年09月·上半月刊127温润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减:肉苁蓉15g ,牛膝15g ,当归9g ,升麻9g ,枳壳15g ,火麻仁15g 。

加减:寒凝气滞,腹痛较甚者,加肉桂6g ,木香9g 以温中行气止痛;胃气不和,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9g ,砂仁(后下)6g 以和胃降逆。

3 其他治法3.1 单方验方 ①决明子30g ,水煎,分2次服。

适用于慢性热结便秘。

②番泻叶,口服,1次用3g ,开水泡服。

适用于一般实证便秘。

③何首乌30~60g ,水煎服,适用于阴血亏虚便秘。

3.2 针灸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热秘者,加合谷、曲池;气秘者,加中脘、太冲;冷秘者,加灸神阙、关元;虚秘者,加脾俞、气海。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冷秘、虚秘可用温针灸、温和灸、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

3.3 穴位贴敷 ①芒硝9g ,皂角1.5g ,各研细末,混合调匀,用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并不时给药末滴水少许,使之湿润。

清热通便,主治热结便秘。

②大田螺3个,冰片少许。

取田螺肉捣烂,加入冰片。

上药用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气海穴,胶布固定。

清热通便,主治热结便秘。

3.4 脐疗 葱白适量。

用醋炒葱白至极热,布包熨脐部,凉后再炒再熨。

温散寒结,温运通便。

主治阴寒积滞及阳虚便秘。

4 调摄与预防预防之法,首要在于消除病因。

注意饮食的调理,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及香蕉、西瓜等水果,避免过食酒类、辛辣厚味及寒凉生冷。

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避免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如出现便秘,不可滥用泻药,避免使用不当反使症状加重。

热病之后,由于进食甚少而不大便者,不必急于通便,只需扶养胃气,待饮食渐增,大便自能正常。

(本文主要起草人:王垂杰)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辑)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功能性便秘;诊疗标准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1.17.088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7-0127-02便秘(constipation )是指与粪便排出障碍有关的一组症状。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肠胃积热证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中医治疗小儿便秘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便秘偏方

中医治疗小儿便秘偏方
小儿便秘
婴儿便秘主要是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

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电解质增多引起。

其实有些时候宝宝肠道发育不成熟,有时排便不畅并不定是便秘,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家长也无需太担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排便不畅的问题,比如吃益生菌或者多吃含纤维素比较多的蔬菜及水果等,除此之外,不妨试试土方来改善小儿便秘问题,小编为大家寻找民间治疗小儿便秘的偏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秘方1
组方:黄芪5克,黑芝麻60克,蜂蜜60毫升。

用法:将黑芝麻炒香研末备用;黄芪用水煎取汁,调芝麻、蜂蜜饮服。

每日1剂,连续3~5天。

秘方2
组方:香蕉2根,大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香蕉去皮,捣泥备用;取大米淘净,放人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香蕉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

每日1剂,连续3-5天。

秘方3
组方:黄芪10克,紫苏子50克,火麻仁40克,大米250克。

用法:将黄芪、紫苏子、火麻仁洗净,烘干,打成细末,倒入200毫升温水,用力搅匀,待粗粒下沉时,取药汁备用。

洗净大米,以药汁煮粥食用。

秘方4
组方:白莲子适量。

用法:白莲子加清水适量煮汤,直到熟透后,调入蜂蜜,清香甘甜,分次食用。

预防小儿便秘可以从日常习惯来改善,比如少食多餐、多摄取瓜果加上适当的运动,小儿便秘的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中医名家治小儿便秘经验方

中医名家治小儿便秘经验方

中医名家治小儿便秘经验方小儿便秘,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

你瞧,小娃儿一个个小小年纪,肚子里居然积了不少“陈年旧货”,这可不是小事儿。

这些宝宝刚学会说话,刚学会走路,连裤子都穿不稳,一旦便秘了,咳,简直是个大麻烦。

家长们常常一头雾水,“孩子怎么不拉屎了?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对的东西?”便秘的原因可不少。

有时候是饮食不规律,有时候是身体的发育问题,也有可能是肠胃蠕动慢。

哎呀,反正就是个“啥都能”引起的事儿。

说到治疗小儿便秘,很多家长都会想着去医院开药,结果小药瓶拿到手里,也不知道孩子到底能不能吃,害怕副作用太大。

其实呢,咱们中医里就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治便秘的方子其实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藏,简单有效又温和,一点也不伤孩子的身子。

今天就来聊聊那些中医名家的小儿便秘经验方,听着简单,但可真是神奇!首先得说说,便秘不单单是拉不出来那么简单,孩子肚子痛、食欲差、情绪不稳,甚至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孩子哭闹起来,一家人就跟着心烦意乱。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给孩子喂点润肠的东西,但你得注意,别乱投医啊,随便吃点药,对孩子的肠胃不一定好。

中医治便秘可讲究了,讲的是“辩证施治”,你得知道孩子的体质,再决定用什么方子。

比如说,有些孩子便秘是因为脾胃虚弱,吃什么都不消化,肚子里一堆积食,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中医里有个经典方子叫做“七叶一枝花汤”。

这个方子里有一味叫“黄芩”,它能清理肠道,通便的同时还能调理脾胃。

加上一点儿“陈皮”,把孩子的胃气调顺了,食物也能更好地消化吸收。

你说这不就跟给孩子换个“全新胃”一样吗?一调理,便秘就能轻松解决。

不过,别忘了,“七叶一枝花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量,千万别胡乱给。

还有一些孩子,便秘的原因可能就是肠道蠕动慢,消化不好。

中医给这种情况推荐的方子是“当归四逆汤”,这可是个活血化瘀、通便的好药。

你别看名字听着有点“玄乎”,其实原理简单,就是通过调和孩子体内的气血,促使肠道恢复正常的蠕动功能。

用在孩子身上效果非常好,安全又有效,家长用过都夸好!不过呀,给孩子服药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医生开的量才是最合适的。

儿科小儿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小儿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疗标准?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1994 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 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 / 周,粪便无聊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无聊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远依赖开塞露等药。

〔3〕消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疗:参照?再生儿 / 幼儿功能性便秘〔 FC〕罗马Ⅲ诊疗标准?、?儿童 / 青少年 FC罗马Ⅲ诊疗标准?。

再生儿 / 幼儿 FC罗马Ⅲ诊疗标准:再生儿~ 4 岁幼儿最少出现以下 2 条病症,达 1 个月。

〔 1〕每周排便 2 次或小于 2 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最少有 1 次失禁发生;〔3〕有大便潴留病史;〔 4〕有排便难过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拥堵过洗手间;伴发病症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

随着大量粪便排出,陪同病症可很快消失。

少儿 / 青少年 FC罗马Ⅲ诊疗标准:年龄最少为 4 岁少儿,必定满足以下 2 条或更多,且不吻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疗标准;〔1〕每周排便≤2 次;〔2〕每周最少有 1 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 4〕有排便难过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拥堵洗手间管道病史。

确诊前最少 2 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生最少 1 次。

〔二〕证候诊疗1.实证〔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

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

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1〕脾胃虚弱证:大便其实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那么汗出短气。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白术、茯苓、人参、大枣等。

中成药: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八珍丸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牡丹皮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XXX补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附子、干姜、芍药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辅助治疗1.膳食疗法: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泻药疗法:在中医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泻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避免长期使用泻药,以免引起依赖性便秘。

3.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4.应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其中包括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此外,中成药如四磨汤、逍遥丸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对于肺脾气虚证,推荐使用黄芪汤加减,其中包括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肝肾阴虚证,推荐使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其中包括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如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证,推荐使用济川煎加减,其中包括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如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也可用于治疗。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肠道热结证2.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三子三仁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80例

三子三仁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80例

三子三仁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80例
孙艳平;杜捷;肖淑琴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
【年(卷),期】2003(22)4
【总页数】1页(P31-31)
【关键词】小儿;功能性便秘;三子三仁汤;中医药疗法;调理脾肺法
【作者】孙艳平;杜捷;肖淑琴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5
【相关文献】
1.归芪枳术三仁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50例 [J], 吕美农;吴玲
2.三仁通便汤治疗湿热壅滞型功能性便秘32例 [J], 童瑶;王姗姗;徐月
3.润燥通便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100例 [J], 张丽英;王喜;杨雯雯;郑秀霞
4.安痛三仁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经验 [J], 安兰花;秦洋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

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

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

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

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

脉虚弱。

(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

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等。

(2)麻子仁丸加减。

麻仁、芍药、杏仁等。

中成药:三黄片、麻子仁丸等。

2.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通便。

推荐方药:
(1)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槟榔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

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

3. 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芒硝等。

(2)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当归、火麻仁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等。

4.阴虚肠燥证
治法:滋阴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
(1)润肠丸加减。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2)四物汤加减。

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

中成药:润肠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
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仙灵脾、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便秘的首选穴位。

2.随症加减:
(1)肠道实热:加曲池、合谷。

(2)肠道气滞:加支沟、太冲。

(3)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

(4)阴虚肠燥:加关元、三阴交。

(5)脾肾阳虚:加石关、大钟、照海。

(三)推拿治疗
1.主穴:手部取穴:补脾、清胃、清大肠各200~300次,按揉搏阳池5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腹部取穴:天枢、中脘、顺时针摩腹。

2.随证加减:
(1)肠道实热:加上巨虚、大肠腧。

(2)肠道气滞:加气海、承山。

(3)脾胃虚弱:加三阴交、大横。

(4)阴虚肠燥:加阴陵泉、气海俞。

()5脾肾阳虚:加关元、大赫。

(四)其他治疗
中药经皮离子导入仪通过皮肤靶向定位给药,把中药直接渗透作用于关元、中脘等部位。

(五)耳穴
取穴: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
实证者加:肺、肝、胆、心
虚证者加:以脾、胃、肾、肾上腺
(六)自制膏剂穴位敷贴疗法
实证:
通便散神阙穴贴敷:大黄30g、芒硝20g,炒莱菔子15g,芦荟30g,焙干、研面、过细筛,分20份,每取一份,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以脐部,贴敷贴固定。

每天1次,每次4~6小时。

5天为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

虚证:
通便膏贴敷神阙穴:熟地、当归、火麻仁、郁李仁各30g研面,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膏状,敷以脐部,以敷贴固定。

每天1次,每次4~6小时。

5天为
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

(七)中药保留灌肠:
对于口服药物困难,或便秘较重者可采取口服中药予保留灌肠。

(八)护理调摄:生活习惯、饮食指导。

(九)健康教育:心理指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

1.治愈: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1次。

2.显效:大便质地明显改善,排便时间较前缩短2/3,1~2天1次。

3.有效: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1/3,大便2天1次。

4.无效:大便干结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二月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的混杂因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的时候要考虑中医药干预的饮食因素影响。

2.疗效评价在强调大便干结缓解的同时,还包括对大便质地的观察。

3.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防治小儿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